系解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2-02 10:37:05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 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人体直立,两眼平

视,上肢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2. 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

部分成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胸骨角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 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的会

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形成H形的缝,成为翼点,其内面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骨折时易伤及此动脉,是是临床上X线检查的部位。

4.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

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5. 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

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 6. 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

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7. 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

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8. 肝门(porta hepatis):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

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

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9. Calot三角(或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

三角形区域成为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 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其余甲状软

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与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较前庭韧带厚而短。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成为声带。弹性圆锥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病人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性通气道。当紧急切开动脉圆锥进行抢救时,注意切勿损伤环甲动脉吻合弓)。

11. 声带(vocal cord):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声门裂

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glottis)。 12. 气管隆嵴:在气管杈的内面,有一矢状位向上的半月状嵴称气

管隆嵴,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异物坠落偏向左侧)

13. 肺门(hilum 0f lung):纵膈面即内侧面,与纵膈相邻,其中

央为椭圆形凹陷,称肺门,肺门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他们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肺根(root of lung)。两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两肺根的结构自上向下排列不同,左肺根的结构自上向下为: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右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膈面即肺底,与膈相毗邻。

14.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

全部肺组织的总称。

15. 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膈两侧面和肺表面等部

位的一层浆膜。

16. 纵膈(mediastinum):是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

缔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膈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17. 肾门(renal hilum):内侧缘中部呈四边形的凹陷称肾门,

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出入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肾门约在第1腰椎椎体平面,相当于第9肋软骨前端高度,在正中线外侧约5cm)。 18.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

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 19. 肾区(renal region):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腰背部竖脊

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病患者触压或叩

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20.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有一

个呈三角形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临床上膀胱镜检查的重要标志,因此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两个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1. 输精管(deferent duct):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依行程

分为四部:①睾丸部②精索部,为输精管结扎的理想部位;③腹股沟管部④盆部,为输精管最长的一段,两侧输精管在此逐渐接近,并膨大成输精管壶腹。

22. 卵巢门(hilum of ovary):卵巢中部有血管、神经等出入,

成为卵巢门。

23. 输卵管(uterine tube):是输送卵子的肌性管道,由内侧

向外侧分为四部:①输卵管子宫部,以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②输卵管峡,输卵管结扎处多在此进行。③输卵管壶腹,血供丰富,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子多在此受精,宫外孕多发生于此处。④输卵管漏斗,漏斗周围中央有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

24. 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

子宫体相接较狭细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长约1cm。在妊娠期间,子宫峡逐渐伸展边长,想成子宫下段,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表面没有腹膜覆盖,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宫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25.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

宫颈阴道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环形凹陷,称为阴道穹,分为前部、后部及两个侧部。阴道穹以后部最深,与后上方的直肠子宫陷凹仅隔以阴道壁和一层腹膜,二者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后穹引流凹陷内的积液进行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穿刺阴道后穹)

26. 乳腺后间隙(retromammary space):胸大肌前面的深筋

膜与乳腺体后面的包膜之间的为乳腺后间隙,内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但无血管,有利于隆乳术时将假体植入。 27. 输乳管窦:输乳管在近乳头处膨大为输乳管窦,其末端变

细,开口于乳头

28. 乳房悬韧带:胸壁浅筋膜不仅形成乳腺的包囊,而且发出

许多小的纤维束,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在浅面连于皮肤,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当乳腺癌侵入使其缩短时,牵引皮肤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凹,临床上称橘皮样变。

29. 腹膜(peritoneum):是覆盖于腹、盆腔壁和腹、盆腔脏器

表面的一层浆膜,宝儿光滑,半透明,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较薄,称为脏腹膜;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较厚,称为壁腹膜。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形,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30. 阑尾系膜:是阑尾与肠系膜下端之间的三角形双层腹膜结

构。阑尾动、静脉行于系膜游离缘内,阑尾切除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31. 腹膜隐窝:在腹膜襞之间或腹膜襞与腹、盆壁之间形成的

凹陷称为腹膜隐窝,较大的隐窝称为凹陷。

32. 腹膜陷凹 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位于直肠与膀胱之间,凹

底距肛门约7~8cm;女性有膀胱子宫陷凹,位于膀胱与子宫之间,凹底约在子宫峡水平,女性在子宫与直肠之间形成较深的直肠子宫陷凹又称Douglas腔,与阴道后穹之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腹壁。立位和坐位时,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最低的部位,腹腔内的积液易聚于此。临床上可于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穿刺引流,对疾病进行诊治。

33. 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 ,名卵圆窝,

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34. 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

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Todaro腱(todaro’s tendon)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摸到的一个腱性结构。

35. 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valve complex):三尖瓣环、

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他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防止血液在心室收缩时逆流回心房。

36. 肺动脉窦:肺动脉瓣与肺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名肺动脉

窦。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窦被倒流的血液充盈,使三个瓣膜相互靠拢,肺动脉口关闭,阻止血液反流入右心室。 37. 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包括二尖瓣环、瓣叶、

腱索和乳头肌,防止心室收缩时血液逆流回心房。 38. 新纤维性支架:左(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瓣环之

间)、右纤维三角(主动脉左瓣环与二尖瓣环之间)、四个瓣纤维环(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

39. 心传导系: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束

支和Purkinje纤维网。

40.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为连于肺动脉干分叉处

稍左侧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41. 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部称为静脉角,是淋

巴导管的注入部位,是淋巴导管的回流部位。

42. 局部淋巴结: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

为局部淋巴结,临床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

43. 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咽鼓管可分为前内侧

份的软骨部和后外侧份的骨部。小儿咽鼓管短而宽,接近水平位,故咽鼓管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咽鼓管闭塞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

44.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分为脑(brain)

和脊髓(spinal cord)(C.N.S.)

45.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分为脑神

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P.N.S.)

46. 灰质(gray matter):在中部,神经元细胞及其树突的集

聚部位称灰质。

47. 皮质(cortex):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称为皮质. 48. 神经核(nucleus):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

部深部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9. 白质(white matter):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为

白质。

50. 髓质(medulla):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

位于深部,称髓质。

51. 纤维束(fe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

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纤维束。

52. 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神经节。 53. 神经(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神经。 54.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在中枢部,灰质和白

质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

55.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ele):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

之间,成四锥菱形。其底为菱形窝,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部。第四脑室顶的前上部由两侧小脑后脚及上髓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

56. 硬膜外隙:硬脊膜和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

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等,次间隙略称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间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有潜在的硬膜下隙) 57.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又称willis

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围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的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大脑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阻塞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此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

的血液供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5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