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章题库(精品)

更新时间:2024-07-02 07:4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一部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近代学校系统,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非制度化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学校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杜威。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教育(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三、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D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C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A )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A )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 1 页 共 64 页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C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 D )。 A、中庸B、大学C、论语 D、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 D )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A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A )。 A、孔予B、孟子C、荀子D、朱熹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D )。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B )。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D )。 A、中庸B、大学C、盂子D、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B )。 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B )。 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 C )。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C )。 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 1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 D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 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D )。

第 2 页 共 64 页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 壬戌学制D、子癸丑学制 四、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生产力。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

第 3 页 共 64 页

是角色规范。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 )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A )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等。 5、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第 4 页 共 64 页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7、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选择题

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B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B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C )。 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

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D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A )。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导向作用C、起决定作用D、起一般作用 7、儿童身心发展的( A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B )。 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心理断乳期是指( C )。

第 5 页 共 64 页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10、危险期主要指( C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决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成为教育活动归宿的是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可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6、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6、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7、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三、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D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 6 页 共 64 页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D )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C )

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填空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2、《儿童权利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二、选择题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A )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主导作用 D、起基础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A )

A、主体 B、客体 C、媒体 D、手段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B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第六章 课程

第 7 页 共 64 页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5、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材。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CIPP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valu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略缩词。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第 8 页 共 64 页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C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B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第七、八章 教学

一、填空题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4、教学工作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第 9 页 共 64 页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二、名词解释

1、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三、选择题

1、教学是(D )

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 B )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 D、夸美纽斯 3、教学的中心环节是(C )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D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 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 B )

A、讲授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B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C)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第 10 页 共 64 页

9、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D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0、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C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D )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1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A )

A、中心环节 B、起始环节 C、终止环节 D、一般环节 13、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的叫( A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题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4、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组织活动和交往。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第 11 页 共 64 页

3、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三、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D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B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C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B )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填空题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3、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4、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6、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第 12 页 共 64 页

二、名词解释

1、班级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三、选择题

1、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 B )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A、赫尔巴特 B、马可连柯 C、巴班斯基 D、乌申斯基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第 13 页 共 64 页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第 14 页 共 64 页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第 15 页 共 64 页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小练习:

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B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D)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B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D)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C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B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第 16 页 共 64 页

B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B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C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D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7、\学不躐等\出自( A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B )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C )

A、夸美纽斯 B、康德来源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D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A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D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第 17 页 共 64 页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C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D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谁说的?( C ) 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它规划了21世纪( 前 )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 规范)和( 要求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 基本要求 ),而不是( 最高要求 ),它把( 过程)和( 方法 )、( 知识 )和(技能 )、( 情感态度) 和( 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阐述。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 国家 )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 )课程。 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 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过去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 B )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的( A ) A生活世界 B科学世界

2、建立( C )的评价制度是本次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理念。 A 终结性 B 过程性 C 发展性

3、此次新课程理念里的培养目标是( B ),重在(A),而不仅仅是( C )。 A成人 B整体的人 C成才

实施新课程综合能力考核试题集—(理论题)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第 18 页 共 64 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第 19 页 共 64 页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 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第 20 页 共 64 页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 判断

(×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第 21 页 共 64 页

(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 ACD)这几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B、实践过程C、教学过程D、评价/反思过程

2、20世纪60的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终于找到了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 A)。

A、心理模拟法B、检验修正模型C、探究合作法D、实验控制法 3、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ABCD )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4、属于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的有( ABD) A、流畅性B、变通性C、探究性D、独创性 5、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主要有( ABCD)

A、指导模式B、治疗模式C、发展模式D、社会影响模式

6、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BCD )几个阶段。

A、关注成绩B、关注生存C、关注情境D、关注学生 7、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B )提出。 A、奥苏贝尔B、班杜拉C、马斯洛D、陆钦斯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经历(BCD )几个阶段。 A、认知B、依从C、认同D、内化 9、学习策略的几种成分是( ACD )

A、认知策略B、调节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10、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 ABD)几个方面。

A、请求B、拒绝C、能自我安慰D、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1、问题解决的特点有ABC)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独创性

第 22 页 共 64 页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BCD)几类。

A、道德规范的学习B、知识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13、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BC )。 A、自卑B、心理冲突C、特殊的人格特征D、刚愎自用

14、关于反思的方法,属于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有(ABCD )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行动研究

15、( D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A、 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1877年) B、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 C、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1921年) D、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 16、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 C)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7、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A ) A、正常儿童B、智力超常儿童C、弱智儿童D、品德良好儿童

18、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这种同化模式属于(B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组合学习D、推理学习 1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A )。

A、命题网络B、产生式系统C、图式D、认识结构 20、属于操作技能的特点的有(CD )

A、内潜性B、简缩性C、展开性D、客观性 21、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ABCD )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B、替代经验C、言语暗示D、情绪唤醒 22、相同要素说是由( AB)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A、桑代克B、伍德沃斯C、奥苏贝尔D、贾德

23、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 C)。

A、4—6岁B、6—8岁C、8---10岁D、10—12岁

24、(D )心理问题的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

第 23 页 共 64 页

踩路沿走等。

A、儿童多动综合征B、学习困难综合征C、儿童厌学症D、儿童强迫行为 25、全身松弛训练中“紧张——松驰”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由(C )创立。 A、罗森塔尔B、弗洛尹德C、雅各布松D、皮亚杰

26、俄国教育家( A)于1867年—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 A、乌申斯基B、赞可夫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 2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ABC ) A、环境B、智力C、个性D、天赋

28、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一般包括( BCD)。 A、实例B、名称C、内涵D、外延

29、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而言,智力活动一般要经过(ACD )几个基本环节。 A、审题B、构思C、联想D、课题类化

30、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属于奥苏贝尔提出的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的有( BCD)

A、最近发展区B、逐渐分化C、整合协调D、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题 (15分)

1、(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 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3、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4、心理辅导的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这是基本目标,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这是高级目标。

5、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叫做(具体 )迁移。

6、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系统解释的是( 形式训练说(或官能说) )。

7、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8、学生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 )的差异。

9、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而皮亚杰采用的是( 对偶)故事法。 10、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即(概念形成 )和(概念同化)

第 24 页 共 64 页

11、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的学习定律中,(效果律 )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12、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 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 13、陆钦斯的( 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 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15、(性格 )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 态度与品德实质相同,没有区别。×

2、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应。 × 3、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 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5、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是无心理疾病。×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教育学分类辅导资料及答案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B)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D)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C )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D )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C )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C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D )

第 25 页 共 64 页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D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D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B)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B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B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C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C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D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学不躐等”出自( A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

第 26 页 共 64 页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 )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B )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C )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C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D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D )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B)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B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C )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D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第 27 页 共 64 页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B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B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C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 B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C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C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 D )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B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C )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3.1 )( B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C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C )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第 28 页 共 64 页

提出“白板说”的是( B )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D )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D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B )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4.1 )( B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D )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 C )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D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 A )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第 29 页 共 64 页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D )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D )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5.1 )( D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C )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D )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B )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C )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D )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B )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C )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B )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C )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第 30 页 共 64 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D )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B )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D )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6.1)(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B)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D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B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D )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B )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 )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C )

第 31 页 共 64 页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C )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D )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 D )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D )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7.1 )( C )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B )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C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C )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第 32 页 共 64 页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C )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D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B )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8.1 )( 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C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D )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C )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B )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D )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第 33 页 共 64 页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C )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9.1 )( D )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C )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C )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 ) A知 B情 C意 D行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B )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C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D )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B) 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C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第 34 页 共 64 页

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D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10.1)( D )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C )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B)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D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二、填空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 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 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

第 35 页 共 64 页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 布鲁纳 提出的 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 的 教学发展思想 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3.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第 36 页 共 64 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 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 。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 成熟 。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所谓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 的特殊要求 。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 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 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 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 智力特征,更是一种 人格特征 ,是一种 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 特定的社会属性 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 37 页 共 64 页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 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 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 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 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 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 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 “如何教”。(6.1)

第 38 页 共 64 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 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 学生的研究、对 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 强制性 、普遍性 和 基础性 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 课时分配 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 说明 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 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 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 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 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教学 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 39 页 共 64 页

教学所传授的 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 创造才能 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 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 讲述、讲解 和 讲演 三种方式。

谈话法 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两种。

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 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第 40 页 共 6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4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