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生版

更新时间:2023-11-06 08: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3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高考考点: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教育大革命;高等教育。 二、考情分析:

1、近五年考试情况:5年6考。

2、高频考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概况,。教育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3、命题趋势:近几年的湖南高考试题对本部分内容基本没有涉及,2013年有所增加,所以对于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有着广阔的命题空间。考查时多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联系。备考时要注意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学习探讨。

三、考点基础梳理: 考点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措施:

1.扫盲教育: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 2、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⑴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 ”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⑵确立教育要为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⑶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3、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二)意义:

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当场训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

[来源:www.shulihua.net]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当场训练】2.“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学校8万多所,小学168.1万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此段记载应出现在 (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考点二、新中国教育的浩劫 (一)原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二)表现:

1、1966年夏, 被废止。

2、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当场训练】 3.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考点三、教育的复兴 (一)原因: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二)措施:

1、恢复高考制度: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1977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2、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 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 ”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⑴、义务教育是普及青少年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战略目标。

⑵、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⑶、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计划(“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4、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5、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 。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当场训练】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

[来源:www.shulihua.net][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的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来源:www.shulihua.net]

【当场训练】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四、重难点突破

(一)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B.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①历程:曲折发展

②经验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第五,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启示: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文革”之前:各类教育初具规模 → 造就大批建设人才

“文革”期间: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 人才断层,损失巨大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迅速 → 成就巨大,举世瞩目

(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来的?有哪些重要内容?它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1)提出背景

①“文革”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

②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2)主要内容

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 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意义

①全面落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五、巩固训练

1.(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3.(2014·江苏单科·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分布于苏(8 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B.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4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