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

更新时间:2024-04-23 1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授课日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8周 节课程内容 第五章 授课学时 3 2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所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熟知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科学含义,能够科学的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到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 教学目的 阶段。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增强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 定性,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过程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容 教学内容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 授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作业 作业

1

导入新课:(5分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前四章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部分,从这个第五章开始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拿着教材展示)。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什么时候开始在党的文件中使用的?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虽然没有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但是在革命和建设中一直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道路。这种思想是一直存在在的,指导现在。

第五章的题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谈到了“三总”,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为什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提出来的,他有哪些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授课重点。

新课讲授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10分钟)

提到发展阶段问题我先介绍一个人:叶莺女士于2002年5月9日被伊士曼柯达公司董事会任命为全球副总裁。与此同时,她继续担任亚太区对外事务部总经理和大中华区副主席。她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1-30岁;30-60;60-90。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则从很早就开始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初级的到成熟的、由不完备的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斯大林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而是直接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日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后来的几任领导人也是过高估计苏联的社会发展状况,过低设想共产主义,赫鲁晓夫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牛肉炖土豆。

2

(二)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15分钟)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一种盲目乐观情绪。视频《复兴之路3》26分—29分

案例: 1、大跃进期间,有很多人将人民公社看作是“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当时还流传了一首打油诗:

小农经济是独木桥 走一步来摇一摇 互助组是石头桥 风吹雨打也不牢靠 合作社是铁桥 要上天堂上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桥 共产主义路一条

2、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之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他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将社会主义当成共产主义 二是将按劳分配当成按需分配 三是将集体所有制当成全民所有制

但是,1962年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依然是“两个阶级”、 “ 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总而言之,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含糊不清几度出现曲折与反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其根本原因都与以下三点有关: 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清 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把握不准

3

三是对现阶段主要矛盾判断失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5分钟)

下面来看第二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 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现实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搞革命是这样,搞建设也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有一个如何认清基本国情的问题,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此问题上总体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逐步”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982年9月1日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6年9月28日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1987年3月当时的党中央负责人就草拟十三大报告的总体设计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才有可能把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对统一党内外的认识有益处, 也有利于国际上理解我国政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邓小平在这封信上批示了五个字:“这个设计好”。

1987年8月邓小平明确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十三大报告就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指示精神起草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后来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十八大都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其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是这样阐述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以上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来自不易的,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4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两层含义中的第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层则阐明的是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在发展程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较长时间里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四、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20分钟)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

1987年,党的十三大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这五个方面分别是:(ppt显示)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第四,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第五,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经过十年的认识和实践,到了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

出了新的概括,这九个方面分别是:(ppt显示)(可以找学生回答,每人一条)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以上九个方面的概括,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个方面则是对总概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的十五大的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呢?(详细讲解)

5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存在着东西部的差距城乡间的差距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差距等等。

案例:1、2015年韩国KBS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超级中国》,此片共有七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现状,观察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改变。此片在中国、韩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都引发了热议,很多人都为片中展示出来的中国成就所震撼。的确,目前中国的发展成就谁也无法否认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人将中美两国并称为G2甚至还有人提出了“中国世纪”或者“中国时代”等说法。据此,社会上一些人就认为中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了。大家觉得呢?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我常常给大家介绍一个十三亿的简单但却很复杂的乘除法,这就是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可以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就是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段话非常形象值得我们深思。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这个数字比整个英国或者整个法国的人口数还要多.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则将近两个亿,在2015年两会的答记者问中李克强总理也谈到了这一点,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两亿贫困人口,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告别了贫穷,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北上广等大城市,而没有看到那些非常落后的农村地区,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电影《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远山姐弟》、《暖春》等就会增加一些深刻的认识。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案例1:京津冀不同于珠三角(省内协调发展),也不同于长三角(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政主导烙印深,被舆论称为“计划经济的大本营”。突出表现为:北京是“吃不下”,天津是“吃不饱”,河北省是“吃不着”。(首钢石化)专家形容京津冀区域北京“大饼”不能再摊(城市扩容),天津“麻花”不能再拧(产业重叠),河北“灯下”不能再黑(方向不明)。

总书记“京津冀城市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京津过于肥胖,都变成合肥了,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要把河北张承地区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当然要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的贫困问题,北京、天津相当于穿着貂皮大衣、上边补了两个大补丁,这是不行的。周边的贫困地区看着太扎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区域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河北省现有潜力以及毗邻经济都市圈的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

例如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事项多办事难、效率低、态度差”等问题,影响社会发展制造群众不满。

案例3:证明“你妈是你妈”;。。

再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对外开放成就显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结构和质量还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案例:现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稳步提升,这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此过程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建立在“中国威胁论”基础上的“棒杀”,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地缘政治、经济秩序、生态环境和政治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给全世界带来严重威胁,主张对华采取围堵和制裁措施限制中国的发展;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夸大中国发展现状的“捧杀”,这种观点吹捧“中国经济拯救世界”

6

“中国引领21世纪”,甚至提出要让中美两国组成“G2”联盟共同领导世界。国内有些人根据这些“捧杀”之论和“棒杀”之论,往往得出中国已经非常强大的虚假结论。实际上,国际上的“棒杀”和“捧杀”看似相反实则有其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我们切不可被形象色色的棒杀言论和捧杀言论所迷惑。与此类似的是我们也要理性对待国际上并行不悖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夸大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综合实力;“中国崩溃论”夸大中国的发展代价和政治社会问题,它们都不是对于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对待以上各种“棒杀”言论和“捧杀”言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我们应该牢牢守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底线,牢牢守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底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不迷不乱地走好自己的路,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5分钟)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出过程 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这个论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议(不是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比较接近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比较接近于后来的正确论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快就被否定了。在1957年9月至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肯定地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否定了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八届三中全会接受了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在后来的党代会上基本上继续坚持着这个错误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是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拨乱反正。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现阶段主要矛盾论断的首次规范性表述。

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应当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加以解决”。

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十四大报告沿用了十三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五大报告关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没有变化,但明确了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报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完整表述。

7

其后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等都认为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看似简单实际上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全面理解,认真挖掘。

第一,这里所讲的是“物质文化需要”而不仅仅是“物质需要”,这里的物质文化需要,实际上就是物质精神需要,它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全部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生理的需要 二是安全的需要 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四是尊重的需要 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民需要不应该只包括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还应该包括作为正常人的所有需要。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只寄希望于经济建设,也要进行其他建设。经常有人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

第二,这里所讲的“人民”是包括各个阶级和各个阶层在内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有其作为人的共性也有其阶层差异性,各个阶层的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而不应该只满足某个或者某些阶层的需要;也不应该在不同阶层的需要之间制作对立。例如不应该以农民的需要去否定知识分子的需要;也不应该以知识分子的需要去否定农民的需要。除了阶层差异性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些千差万别的个体化需要也应该得到满足

第三,这里所讲的“日益增长”,有着多种原因。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因而日益增长。其次,人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向上的刚性和趋高的递进性因而日益增长。最后,各种广告的刺激嫌贫爱富的社会氛围比上不比下的攀比心理等因素也会使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

因此,对于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应该具体分析。

第四,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不天然都是合理的些不合理的需要。例如病态的需要、变态的需要、超越了现实的需要等等不应该得到满足,而应该得到教育和矫正。

第五,这里所说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既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原因,前者往往是后者的结果。

第六,这里所说的落后,不是绝对落后而是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生产并不是绝对落后的,人民群众的生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所以说它是相对落后。

第七,一般而言,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非“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也就是说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地改善社会生产而不是抑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解决这个矛盾不能仅仅着眼于数量也要着眼于质量,例如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吃饱而且要让人民群众吃好,同时不能只解决总量性矛盾也要解决结构性矛盾。只有既做加法也做减法;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

第八、这个矛盾是主要矛盾但不是唯一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社会矛盾例如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强弱矛盾、城乡矛盾、党群矛盾、干群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需要逐一认真解决,千万不要以为

8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本章小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板书:

建 设

中 社

国 会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

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特 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色 义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 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会 级 主 阶 义 段 总 依 据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后记: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4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