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支护技术

更新时间:2024-06-29 14: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

1907年俄国学者普罗托吉雅可诺夫提出普氏冒落拱理论[1-2],该理论认为:巷道开掘后,已采空间上部岩层将逐步垮落,其上方会形成一个抛物线形的自然平衡拱,下方冒落拱的高度与岩层强度和巷道宽度有关。该理论适用于确定巷道围岩强度不高、开采深度不是很大的巷道支护反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解决巷道支护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Fenner[3]公式和Kastner公式[4]。

Fenner公式为:

?r?Pi??Ccot????0?1?sin???Ccot?????R?N??1(1)

式中,Pi—支护反力;C—围岩内聚力;?—内摩擦角;?0—原岩应力;r—巷道半径;R—塑性圈半径;N?—塑性系数,N??Kastner公式为:

?r?Pi??Ccot???P0?Ccot????1?sin?????R?2sin?1?sin?1?sin?。

1?sin?(2)

式中,Pi—支护反力;C—围岩内聚力;?—内摩擦角;P0—初始应力;r—巷道半径;R—塑性圈半径。

国内外巷道顶板控制理论发展很快[3-4],我国在1956年开始使用锚杆支护,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的历史。锚杆支护机理研究随着锚杆支护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已经取得大量研究成果[5-10]。

(1)悬吊理论

1952年路易斯阿帕内科L(ouis.Apnake)等提出了悬吊理论,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固的岩层上,在预加张紧力的作用下,每根锚杆承担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岩体的重量,锚杆的锚固力应大于其所悬吊的岩体的重力。

(2)组合梁理论

组合梁理论认为,端部锚固锚杆提供的轴向力将对岩层离层产生约束,并且增大了各岩层间摩擦力,与锚杆杆体提供的抗剪力一同阻止岩层间产生相对滑动。

(3)减跨理论

在悬吊作用理论及组合梁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减跨理论,该理论认为:锚杆末端固定在稳定岩层内,穿过薄层状顶板,每根锚杆相当于一个铰支点,将巷道顶板划分成小跨,从而使顶板挠度降低。

(4)组合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沿拱形巷道周边布置锚杆后,在预紧锚固力的作用下,每根锚杆都有一定的应力作用范围,只要取合理的锚杆间距,其应力作用范围会相互重迭,从而形成一连续的挤压加固带—即厚度较大的组合拱,该加固带的厚度是普通砌暄支护厚度的数倍。故能更为有效地抵抗围岩应力,减少围岩变形。

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缪勒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称为新奥法(NATM)[11]。它的核心思想是调动围岩的承载能力,促使围岩本身成为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摒弃了过去将岩体作为对支护结构作用的荷载和采用后衬砌的传统做法。

20世纪70年代,M.D.Salamon等人提出了能量支护理论[12-13]。该理论认为,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共同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围岩释放一部分能量,支护结构吸收一部分能量,但总的能量没有变化。因而,主张利用支护结构的特点,使支架自动调整围岩释放的能量和支护体吸收的能量,支护结构具有自动释放多余能量的功能。该理论主要是把岩体视为均质线弹性体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孙均院士、朱效嘉教授、郑雨天教授等提出的锚喷-大弧板支护理论[14],通过壁后软性固化充填及接头处可压缩垫板而使支架具有一定的可缩让压特性,让压到一定程度,要坚决顶住,以满足软岩支护“边支边让,先柔后刚,柔让适度,刚强足够”的特点。

董方庭教授提出的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15],认为巷道在开挖前后,岩体由三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二向应力状态,岩体强度急剧下降,由于应力的转移,巷道周边出现应力集中,使周边岩体受力增加,如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岩体发生破坏,使其承载能力变低,应力向深部转移,直到应力低于岩体的塑性屈服应力为止。

在巷道周边依次形成破裂区、塑性区和弹性区。通过现场实测围岩松动圈的大小来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

方祖烈教授提出了主次承载区支护理论[16-17],该理论认为:巷道开挖后,在围岩中形成拉压域,压缩域在围岩深部,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围岩强度高,是维护巷道稳定的主承载区。张拉域在巷道周围,围岩强度相对较低,通过支护加固,也有一定的承载力,称为次承载区。主、次承载区的协调作用决定巷道的最终稳定。

侯朝炯等通过深入研究得到了煤巷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和技术,特别是提出了围岩强度强化理论[18-27],主要内容:①锚杆支护实质是锚杆与锚固区域的岩体相互作用组成锚固体,形成统一的承载结构;②锚杆支护可提高锚固体的力学参数,包括锚固体破坏前与破坏后的力学参数,改善被锚岩体力学性能;③巷道围岩存在破碎区、塑性区、弹性区,锚杆锚固区域岩体的峰值强度、峰后强度及残余强度均能得到强化;④锚杆支护可改变围岩的应力状态,增加围压,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改善巷道支护状况;⑤围岩锚固体强度提高后,可减小巷道周围的破碎区、塑性区范围和巷道表面位移,控制围岩破碎区、塑性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认为,当垂直应力增大后,岩层由于泊松效应产生侧向变形,造成岩层之间沿摩擦力很低层面出现相对滑动形成附加水平应力作用于顶板岩层[28-30]。澳大利亚学者W.J.Gale通过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水平应力对巷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的作用,认为巷道顶底板变形与稳定主要受水平应力的影响,如图2.1所示。

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平面断面最佳方向最劣方向

图2.1 水平应力对巷道布置影响

2.2 巷道支护技术

煤矿巷道支护经历了木支护、砌碹支护、型钢支护到锚杆支护的漫长过程。多年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锚杆支护是煤巷经济、有效的支护技术。与棚式支架支护相比,锚杆支护显著提高了巷道支护效果,降低了巷道支护成本,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锚杆支护大大简化了采煤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工艺,改善了作业环境,保证了安全生产,为采煤工作面的快速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锚杆支护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普遍应用,是煤矿实现高产高效生产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除锚杆支护方式外,现有支护方式主要包括刚性支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支架以及可缩性金属支架,而锚杆支护和可缩性金属支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

1)根据支护方式的应用组合情况分为[31-35]: (1)主动支护技术

锚杆(索)支护作为是一种植入围岩内部巷道的主动支护方式,其不仅给巷道围岩的表面施加托锚力从而起到支护作用,还能给锚固体施加一定的约束控制围岩变形,使围岩强度得以提高,起到加固控制围岩变形的目的[34]。

美国是世界上使用锚杆支护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家煤矿行业广泛使用了锚杆支护的主动支护方法,较好的控制了煤矿巷道顶板、两帮等变形破坏问题。我国煤矿是从1956年开始使用锚杆支护,最初是被应用在岩石巷道,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煤巷中试验应用,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控制围岩变形破坏工程。

注浆加固技术是一种较好的围岩加固技术,其能够显著的改善工程岩体的力学性能及其完整性结构[35],会促使围岩形成整体的结构,且能封堵裂隙,起到防止岩体泥化和风化的作用,同时能够改善锚杆和金属支架的受力状态,在使用浆体材料得当的前提下,将会充分发挥保护围岩体的自承载能力,其在软岩巷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被动支护技术

棚式金属支架是巷道支护中最为常用的被动支护手段,它是通过提供被动的径向阻力,其直接作用于巷道围岩表面,来平衡围岩变形压力,从而约束围岩变

形[36]。

国外棚式支护发展的特点:

①由原始的木支架向金属支架发展,由刚性支架刚向可缩性支架发展; ②重视巷旁充填和壁后充填方法,完善了拉杆、背板,提高了支护质量; ③由刚性梯形支架向拱形可缩性支架逐渐发展,研制和应用非对称性可缩性支架;

国内巷道棚式支护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①支架材料主要是矿用工字钢材和U型钢材,并已形成支护系列; ②研究和发展了力学性能较好、使用可靠、方便的连接组件; ③研究、设计了多种新型实用可缩性金属支架; ④提出了确定巷道断面和选择支架的重要方法; ⑤改进了支架本身的力学性能,提高了支架承载能力。 (3)联合支护技术

联合支护技术是指用多种不同性能单一支护的简单叠加,复合支护技术是指几种支护形式的组合或者采用复合材料进行支护巷道,而耦合支护技术是指对软岩巷道围岩由于塑性大变形而产生变形不协调的部位,通过支护的耦合而使巷道围岩变形协调,从而限制围岩产生的有害变形和损伤,实现围岩—支护一体化、载荷均匀化,从而达到巷道稳定的目的[37]。

联合支护技术最初仅为各类支护体的简单叠加,当随着联合支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由简单的支护方式叠加,改进为多种支护方式的联合、耦合,且在软岩巷道工程实践中进行了大量应用[38]。目前,联合支护技术在支护方式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各种主动支护方式联合,如锚杆+锚索、锚杆+锚注等等;在特殊情况下时亦有主被动方式的联合,如碹体+锚杆(索)、金属支架+锚杆(索)、金属支架+锚注等。

2)根据锚杆及其组合方式分为[36-42]:

(1)单体锚杆支护阶段:从时间上来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锚杆支护技术刚引入国内的萌芽期,主要以钢丝绳和水泥砂浆锚杆为典型代表,此时的锚杆杆体间并无联系,且无托盘。锚杆支护以悬吊理论和原始楔形剪切理论为指导,此时认为锚杆只是被动承载,并没有认识到与围岩共同作用。锚杆应用

范围在盲目扩大过程中出现了冒顶失修等情况,实质对锚杆支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组合锚杆支护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近年来,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各矿区在被迫转向深部开采的同时,也相继遇到了仅凭借单体锚杆群难以应对的软岩支护难题。应运而生的组合锚杆如树脂药卷和水泥药卷钢筋锚杆等各类型金属锚杆在软岩巷道支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时配套的锚杆支护构件如螺母、托盘、金属网、钢带、钢筋梯及配套措施喷浆等相继出现,由此形成的支护结构由原来的平面组合发展到了空间组合,支护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此时对锚杆的作用认识也进一步加深,相继出现了组合拱理论、组合梁理论等锚杆支护理论。组合锚杆的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如锚喷网、锚梁网等多种锚杆联合支护形式在松软破碎顶板条件下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3)预应力锚杆支护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松软煤层、需经受动压影响的锚杆支护型巷道中,片帮和冒顶的现象时有发生。工程应用研究表明,管缝式、水胀式锚杆等具有较好横向预应力和一定纵向预应力的锚杆能够有效的阻止顶板离层、滑移等,真正保证了锚杆及其构件整体的主动支护作用。此阶段,对围岩与锚杆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支护效果也得以显著改善。此阶段的锚杆支护理论主要有董方庭等教授提出的松动圈理论。

(4)强力锚杆支护阶段:随着煤矿开采逐渐向深部推进,地应力显著增加,地质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突发性工程灾害和重大恶性事故发生的频率有所增加。在高地应力作用下,锚杆支护系统会出现锚杆拉断、钢带撕裂等现象,这说明整体支护效果有待加强。近年来研制成功的强力锚杆具有高强度和较大的延伸率等特征;高强度保证了高应力巷道结构面离层、滑动、裂隙张开及新裂纹产生等不连续变形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足够的延伸率能够允许巷道围岩高应力得以部分释放,但又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范围在盲目扩大过程中出现了冒顶失修等情况,实质对锚杆支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组合锚杆支护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近年来,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各矿区在被迫转向深部开采的同时,也相继遇到了仅凭借单体锚杆群难以应对的软岩支护难题。应运而生的组合锚杆如树脂药卷和水泥药卷钢筋锚杆等各类型金属锚杆在软岩巷道支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时配套的锚杆支护构件如螺母、托盘、金属网、钢带、钢筋梯及配套措施喷浆等相继出现,由此形成的支护结构由原来的平面组合发展到了空间组合,支护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此时对锚杆的作用认识也进一步加深,相继出现了组合拱理论、组合梁理论等锚杆支护理论。组合锚杆的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如锚喷网、锚梁网等多种锚杆联合支护形式在松软破碎顶板条件下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3)预应力锚杆支护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松软煤层、需经受动压影响的锚杆支护型巷道中,片帮和冒顶的现象时有发生。工程应用研究表明,管缝式、水胀式锚杆等具有较好横向预应力和一定纵向预应力的锚杆能够有效的阻止顶板离层、滑移等,真正保证了锚杆及其构件整体的主动支护作用。此阶段,对围岩与锚杆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支护效果也得以显著改善。此阶段的锚杆支护理论主要有董方庭等教授提出的松动圈理论。

(4)强力锚杆支护阶段:随着煤矿开采逐渐向深部推进,地应力显著增加,地质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突发性工程灾害和重大恶性事故发生的频率有所增加。在高地应力作用下,锚杆支护系统会出现锚杆拉断、钢带撕裂等现象,这说明整体支护效果有待加强。近年来研制成功的强力锚杆具有高强度和较大的延伸率等特征;高强度保证了高应力巷道结构面离层、滑动、裂隙张开及新裂纹产生等不连续变形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足够的延伸率能够允许巷道围岩高应力得以部分释放,但又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4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