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第三章

更新时间:2023-08-11 09: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公共伦理客体

知识要点 公共伦理客体的构成和特征 公共伦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公共伦理的客体对象是由公民个 人构成的阶级阶层、组织和群体,是 受益于公共事务的对象。

第 一 节 公 共 伦 理 客 体 分 析

一、人民群众 群众一词多指称“人民大众”或

“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 属同义词并在一定条件下并列使 用。 在具体使用时,或特指“未加入 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 “群众”的区别;或特指“行政 管理的对象”,表示“干部”与 “群众”的区别。

人民相对“专政对象”而言,是一个

政治的、历史的概念,泛指以劳动者 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群众路线具有伦理意义

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客体对象就是人 民群众。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根本工作路 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 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真正的服务精神必须以平等的意识 为灵魂,为人民服务还必须充分尊重人 民的民主权利。

二、阶层分化与公共伦理

公共权力的异化与阶级异化: 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 同;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 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 力量。

公共权力的异化:

公共权力的私有化是公共权力异化 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公共权力具 有阶级性。在现代社会,存在着公权 私有和商品化的可能。

阶级: 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范畴, 是指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的经济集团,具有其特定的政治立场和 利益要求,其实质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 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首 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2) 是一个历史范畴 (3)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主体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在西方国家,模糊化。 在阶级理论被淡化后,中国社会学界用 社会阶层来替代阶级这个术语。 阶层就是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经济地位

以及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相近或相同 的集团。

“阶级”或“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来

区分的社会群体。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 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阶层划分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收入、职

业、教育、权力等)将相关人群纳入其阶 层的方法。

解放初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

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 社会结构,已经变成了十大阶层。 十大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

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个 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 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 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根据各个阶层对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占 有情况,可把他们分成五种社会地位等级: 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 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 人员、中小型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 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 事人员、个体工商户); 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 工人、农民); 社会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 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 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

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 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 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 阶级(或阶层)。 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中二代

从公共伦理的角度看,阶层关系的变化

实质上是公共服务对象的变化。 不同阶层之间在收入、消费水平上的差

异,显露出深层次的公共价值和伦理理 念问题。 不同阶层之间如何确保其经济、政治和

社会地位的平等,如何维护和建构和谐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已成 为公共伦理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农民工

称谓是否合适 子女教育的问题

2000年前,以户籍所在地为主 2001年后,“两为主” 留守儿童

权益保护

制度性行业排斥

非法限制人身自 由 同工不同酬 劳动条件恶劣 劳动安全没有保 障 超负荷加班 拖欠劳动报酬

打工文化博物馆

如何看待雇佣关系?

三、群体、组织与公共伦理 (一)群体

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 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 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体。

具有与偶发聚集体不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持续的相互交往。 第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第四,一定的分工协作。 第五,行动的一致性。

群体类型: 按照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

划分,有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按照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 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有正式群体和 非正式群体。 按照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 有内群体和外群体。

按照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来划分,有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 体和趣缘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的数量和组成规模为标准来

划分,有大群体、小群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44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