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更新时间:2024-03-14 22:54: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遗传学的实验题怎么答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遗传学(genetics): 2.遗传(heredity): 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4.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6.生殖(reproduction):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8.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色体。
9.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子食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2个精子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胚,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生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色体(autosome):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一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一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河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118. 细胞周期(cell cycle):从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称为细胞周期。 第三章 孟德尔式遗传
12.性状(character):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称为性状。
13.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上可能表现不同,存在差异,这种单位性状内具有相对差异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ter):一对相对性状中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15.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一对相对性状中在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16.性状分离现象(segregation of character):杂交试验中,杂种F1只表现了显性性状,但在由F1自交产生的F2群体中则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重新出现了,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现象。
17.基因型(genotype):是指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内在遗传组成。(对于某一生物体而言,其基因型是指它从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的综合,但对于某一性状来说其基因型就是指决定该性状的基因组合。
18.表(现)型(phenotype):对某一生物体而言是指它所具有的全部单位性状的总和,但对某一性状来说就是该性状的具体表现。
19.测交法(test cross):一般是把被测验的个人体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20.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利用相对性状具有差异的一对亲本进行杂交时,F1只表现了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一亲本的性状没有的到表现,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21.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单位性状具有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F1性状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 22.共显性(codominance):单位性状具有相对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F1同时表现了双亲的性状。
23.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都分别影响生物体的一部分,在杂合体中他们所决定的性状同时在生物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一种现象。
24.超显性(overdominance):杂合子的性状表现超过显性纯合子的一种现象。 25.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 26.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s):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发育。
27.显性上位(epistatic dominance):一对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具有显性作用,使其作用不能表现。
1
28.隐性上位作用(epistaic recessiveness):当两对基因互作时,若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具有上位作用,这种互作类型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29.外显率(penetrance):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比率称为外显率。 30.表现度(expressivity):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显现的程度称为表现度。 108. 基因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称作基因互作。 109. 测交(test cross):被测验的个体与基因型为隐性纯合的个体进行杂交为测交。
110. 增色效应(hyperchormic effect):当DNA分子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增大,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111.杂合体(heterozygote):是指基因型中的一对等位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 112.表型模拟(phenocopying):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与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31.连锁遗传(linked inheritance):把不同性状常常联系在一起向后代传递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32.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不同显性基因或不同隐性基因相互联系在一起称为相引相。 33.相斥相(repulsion phase):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联系在一起称为相斥相。
34.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被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现象称为完全连锁。 35.拟等位基因(pseudoalleles):完全连锁的、控制同一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36.交换(crossing over):在简述分裂同源染色体间相互配对时,配对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偶尔会发生互换,其过程称为交换。 37.重组(recombination):产生新基因组合或染色体组合的过程通称为重组。
38.遗传图(genetic map):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描绘出来的图称为遗传图。连锁遗传图(linkage genetic map) 39.连锁群(linkage group):位于同一染色体的所有基因。
40.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指DNA探针直接与染色体或染色体上片段上对应的同源区段杂交结合,杂交结果直接显示出探针序列同源的区域在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上所处的位置。
59.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60.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巴氏小体(Barr body):一种细胞核内着色较深的称为性染色质体的结构。
61.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62.半合基因(hemizydous gene):XY型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基因不能互为等位,两者无配对关系,无功能上的关系,这些基因称为半合基因。
63.从性遗传(sex-conditioned inheritance):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支配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在一种性别中表现,或者在一性别为显性,另一性别为隐性。
64.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只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 65.性反转(sex reversal):由雌性变成雄性或由雄性变成雌性的现象称为性反转。
100.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的重组型配子产生的现象。
101. 干扰(interference):遗传学上,把观察到的双交换值与理论上期望得到的双交换值不相符的现象。
102. 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由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15.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在遗传学上把遗传因素使受精卵向雌性或雄性发育的规定性叫性别决定。 119. 剂量效应(dosage effect):是指同一种基因对表型的作用随基因数目的增多而呈一定的累加增长。 113. 性别分化(Sexual differentiation):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雌雄性发育的过程叫性别分化。 第五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41.转化(transformation):细菌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介质中来自另一不同基因型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变化的现象。
42.转染(transfection):除去蛋白质外壳的病毒核酸感染细胞或原生质体的过程称为转染。
2
43.感受态(competence):细菌能够吸收外援DNA时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44.性导(sexduction):细胞在结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这一过程称为性导。 45.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细菌的过程称为转导。
46.“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tion):转导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除了发生普遍性转导外,转导DNA分子也可能既不与受体基因组发生交换,又不随细胞DNA复制而复制,而使很稳定的存在于细胞中,形成“流产转导”。
47.局限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λ噬菌体也可以转移细菌基因即以λ噬菌体为媒介的转导,但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也就是说转导仅限于gal和bio区以内的基因,因此成为限制性或局限性转导。 103. 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这种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第六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
48.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是指染色体本身丢失了一段。
49.重复(duplication)是指细胞的染色体组中,存在两段或两段以上相同的染色体片段。 50.倒位(inversion):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某一区段发生颠倒,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 51.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52.染色体组(genome):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53.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的染色体以基数为单位成倍数性增加或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基数的整数倍,称为整倍体。
54. 非整倍体(aneuploid):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的个体,这样的变异类型称为非整倍体。
55.同源多倍体(autoploid):所有染色体由同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多倍体。 56.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是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 57.一倍体(monoploid):细胞内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称为一倍体。 58.单倍体(haploid):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104. 假显性现象(pseudodominance):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
105.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指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处或其附近断裂后合成为一个染色体。 第七章 基因突变
76.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内部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称为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77.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由原来的野生型基因突变为突变型基因,称为正突变。 78.反突变(reverse mutation):突变型基因也可以通过突变成为野生型基因,这称为反突变。 79.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基因的细胞或生物体称为突变体。
80.错义突变(missebse mutation):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81.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
82.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83.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ion):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未经诱变剂处理二出现的突变。
84.光修复(light repair),光复活(phototeactivation):针对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在损伤部位进行专一性修复的一种方式。
85.暗修复(dark repair):由紫外线诱发的嘧啶二聚体有时在不依赖光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修复,这种修复称暗修复。 86.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当双螺旋齐头断裂,且双链片段完全丢失时,这种双螺旋就不能直接进行修复,只能从另一条具有相同序列的DNA分子上获得相应的DNA片段,这种修复机制称为重组修复。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
70.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个体间能明确分组且可定性描述的性状。
7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个体间的表现呈连续变异、很难明确分组。需要用度量等方式来描述的性状。 72.遗传率(力)(heritability):表示遗传因素与环境效应相对重要性的一个基本指标。 73.广义遗传率(broad sense heritability):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3
74.狭义遗传率(narrow sense heritability):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75.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是指可以稳定遗传的、易于识别的特殊的遗传多态性形式。 第九章 细胞质遗传
66.染色体外遗传(extrachromosomal inheritance),核外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核内染色体和相当于核内染色体的细菌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包涵了细胞的主要遗传信息,遗传学上把初次之外的其他基因的遗传称为染色体外遗传或核外遗传。
67.母性影响(maternal influence),母性效应(maternal effect):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
68.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胞中能独立进行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69.附加体(episome):有些质粒能够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寄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这种质粒称为附加体。
87.近亲繁殖(close breeding),近亲交配(consanguineous mating):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8.近交系数(coefficient of inbreeding):某一个体(二倍体生物)任何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自父母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也就是该个体是由近交造成的纯合子(同源纯合子)的概率。 89.回交(bank cross):后代与某一亲本进行交配。
90.杂种优势(heterosis):(广义)杂交产生的后代在抗逆性、繁殖力、生长势等方面优于纯种亲本的现象。(同时也是指近交系间杂交时,因近交导致的适合度和生活力的丧失可因杂交而得到恢复的现象。
95.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通过同一群体中不同个体自交或兄妹交,使原来处于杂合状态下的隐性等位基因得以纯合。如果阴性纯合的等位基因是有害的,个体的生活力就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近交衰退。 第十章 群体的遗传平衡
106.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rule):在一个充分大的群体中,其个体间进行随机交配,同时,选择、突变、迁移和基因漂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时,群体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逐代保持不变。当然,基因的频率也逐渐保持不变。 91.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特定基因型占群体内全部基因型的比率。
92.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特定基因座位上某个等位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92.迁移(migration):群体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称为迁移。
93.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随机抽样而引起的基因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 94.孟德尔群体(Mendel population):由能够彼此交配的许多个体繁育而成的群体。
96.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指一个原来在遗传上时纯合的群体经过遗传分化,最后产生两个后两个以上发生生殖隔离的群体的过程。
97.遗传趋异(genetic divergence):一个群体的遗传组成朝多样化发展的过程称为遗传趋异。
98.生殖隔离机制(reproductive isolating mechanism):各种生物的阻止或降低杂种繁殖的生物学特性或行为特征。 114. 随机交配(random mating):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的个体与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都相同。 问答题: 绪论)
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的?
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实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文中首次提到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写出下列科学家在遗传学上的主要贡献。1)Mendel 2)Morgan 3)Muller 4)Beadle和Tatum 5)Avery 6)Watson和Crick 7)Chargaff 8)Crick 9)Monod和Jacob 答: Mendel:提出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Morgan:提出连锁互换及伴性遗传规律 Muller:用射线诱发果蝇突变成功
Beadle和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 Avery:提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学说
4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Chargaff:提出碱基配对法则 Crick:提出中心法则
Monod和Jacob:提出“操纵子学说”
3. 你怎样理解遗传、发育、进化在基因水平上的统一?
答:基因是遗传、发育、进化的共同基础。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内的基因按照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程序精确表达的过程。个体的发育时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是基因组中各个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的实质是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后代,并在后代中表达。性状的发育由基因控制,遗传传递的为基因信息流。进化是对基因突变的定向选择。遗传稳定进化,变异导致进化,二者统一于基因。进化论、细胞学说和基因论分别从群体、细胞核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普通遗传学是三者的纽带。 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
答:有丝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其结果形成两个与亲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的子细胞;减数分裂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半,并且在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这样就为遗传性状的重新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2.从遗传学角度说明这有丝分裂的意义?
答: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间期染色体准确复制,在分裂期两条子染色体分开,分别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使得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在数量与质量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保证了细胞在遗传上同母细胞完全一致,也保证了个体的正常发育,以及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在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中保证了性状表现的稳定性。 3. 从遗传学角度说明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
答: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交替,保证了物种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子细胞或配子中染色体组合方式是多样的,使配子受精后的子代群体产生遗传多样性的变异。 3)减数分裂中的交换进一步增加了配子中遗传差异的多样性,结果会使生物后代出现更加丰富的变异类型。 (第三章 孟德尔式遗传) 1. 简述孟德尔第一定律。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中,杂种一代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开,分别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代基因型比为1:2:1,表型比为3:1。
2.何谓上位?它与显性有何区别?举例说明上位的机制。
答:所谓上位是指某对等位jiy7的表现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叫做上位效应。上位可分为显性上位和隐性上位。而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当其处于杂合状态时,只表现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该基因为显性基因,这种显性叫做显性。所以上位是指不同等位基因间的作用,而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内的作用方式。例如家兔毛色的遗传是一种隐性上位的表现形式,灰兔与白兔杂交,子一代为灰色,子二代出现9灰兔:3黑兔:4白兔的比例。这是由于基因G和g分别为灰色与黑色的表现,但此时必须有基因C的存在,当基因型cc时,兔毛色白化,所以为隐性上位。 P 灰色 × 白色 CCGG ↓ ccgg F1 灰色 CcGg ↓
F2 灰色 黑色 白色 白色 9C G 3C gg 3ccG 1ccgg 3.何谓基因的多效性?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基因的多效性是指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和影响生物体多个性状的表达。例如:翻毛鸡的翻毛基因F,具F基因的个体,从外型上看,小鸡在没有长出蝇羽之前,就可以看到羽毛外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表型,如:体温比正常小鸡的体温低,还具有心跳快、心脏变型、脾脏增大的变化,同时导致增殖率降低等。
5
13.有一果蝇的三点测验资料如下:
+ a + c + e ca + c a e + + e + + + c + + + a e 416 402 49 48 42 37 4 2 试问:(1)这三对基因的排列顺序及遗传距离; (2)符合系数; (3)绘出连锁图。
答:(1)这三对基因的排列顺序为: c e A 双交换值=(4+3)/1000)×100%=0.6%
c-e之间的交换值=((49+42)/1000)×100%+0.6%=9.7% e-A之间的交换值=((48+37)/1000)×100%+0.6%=9.1% (2)符合系数=0.6%/(9.7%×9.1%)=0.68 (3)连锁图(略)
14.蝗虫的性决定是XO类型,发现一只蝗虫的体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a)这只蝗虫是什么性别?(b)这只蝗虫产生不同类型配子的概率是多少?(c)与这只蝗虫性别相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是多少? 答:(a)雄 (b)1/2(11A+1X):1/2(11A) (c)24。 (第五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1.用一野生型菌株提取的环状DNA,转化一个不能合成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和精氨酸(Arg)的突变菌株,产生不同类型的菌落,其数目如下:
Ala+Pro+Arg+ 8400 Ala+Pro-Arg+ 2100 Ala+Pro-Arg- 840 Ala+Pro+Arg- 420 Ala-Pro+Arg+ 1400 Ala-Pro-Arg+ 840 Ala-Pro+Arg- 840 问:(1)这些基因的图距为多少? (2)这些基因的顺序如何? [解析]
根据转化重组的定义,各基因之间的重组率可以推求如下:
RF(Ala-pro)=Ala+、Pro+单独整合个体数/(同时整合个体数+单独整合个体数) =(2100+840+1400+840)/(8400+420+2100+840+1400+840) =0.37 同理求得:
RF(pro-Arg)=(2100+420+840+840)/(8400+1400+2100+420+840+840) =0.30
RF(Ala-Arg)=(840+1400+420+840)/(8400+2100+840+1400+420+840) =0.25
也就是说:Ala-Pro、Pro-Arg、Ala-Arg间的图距分别为37、30、25 由于是环状DNA,因此推断这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如下:
2.用T4噬菌体的两个毒株感染大肠杆菌,其中一个毒株为小菌落(m)、速溶性(r)、混浊噬菌斑(tu),另一毒株的这3个标记基因都是野生型。将感染后的裂解产物涂布到细菌平板上并进行分类。在10342个噬菌斑中,各类基因型及其数目如下:
m r tu +++ m r+ m+ tu
26
3467 3729 853 162
m++ + r tu + r+ ++ tu
520 474 172 965
(1) 确定m和r之间的连锁距离以及r和tu之间的连锁距离。 (2) 请画出这3个基因的连锁顺序图。 (3) 计算并发系数,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
解:(1)m和r之间的连锁距离:Rf=(162+520+474+172)/10342=12.8% r和tu之间的连锁距离:Rf=(162+853+965+172)/10342=20.8% (2)
m 12.8 r 20.8 tu
(3)并发系数C=[(162+172)/10342]/(12.8%×20.8%)=1.213 因为C=1.213>1,I=1-C<0,说明存在负干扰。
3.假设在链孢霉中,基因A/a和B/b位于同一染色体臂上,它们的第二次分裂分 离频率是10%和6%。试计算Ab×aB杂交子代中AB孢子数。
答:A/a与着丝粒的距离为10×1/2=5cM,B/b为6×1/2=3cM,A/a与B/b之间的距离为5-3=2cM,则重组型孢子占2%,AB孢子占1%。
4.用一野生型菌株的DNA转化ala- pro- arg-的突变型菌株,产生下列不同类型的菌落:ala+pro+arg+(8400),
ala+pro-arg+(2100),ala+pro-arg+(840),ala+pro+arg-(420),ala-pro+arg+(1400),ala-pro-arg+(840),ala-pro+arg-(840)。求这些基因间遗传图距和顺序?
答:RF(ala-pro)=0.37; RF(ala-arg)=0.25; RF(pro-arg)=0.30
5.用一般性转导对细菌的三个基因作图,宿主细胞是a+bc+。转导噬菌体感染这个细胞,裂解释放后,再悉染ab+c细胞,获得各基因型细胞如下:a+b+c,3%;a+bc+,46%;a+b+c+,27%,abc+,1%;a+bc,23%。三基的顺序及各距如何(假定abc总是并发转导)? 答:b─31─a─27─c
6.为了确定T4噬菌体rⅡ区两突变间的重组值,用两种突变噬菌体加倍感染大肠杆菌品系B。裂解液以1:10(7)比例稀释后涂敷在品系K上,又以1:10(9)比例稀释 后涂敷在品系B上。在K和B中分别发现2个和20个噬菌斑。试计算重组值? 答:0.2%。
7.用噬菌体P1进行普遍性转导,供体菌的标记是pur+nad-pdx+,受体菌的标记是 pur-nad+pdx-。转导后选择具有pur+的转导子,然后在1000个pur+转导子中,检定其它供体菌的标记是否同时转导过来。具体结果如下: 基因型 菌落数 nad+pdx+ 12 nad+pdx- 243 nad-pdx+ 501 nad-pdx- 244 合计 1000
请问:1). pur和 nad的共转导率是多少? 2). pur和pdx的共转导率是多少?
3). nad和pdx在pur的同一边,还是在它的两侧?
4).您能作出这三个标记基因的遗传连锁图吗?请在此基础上解释上述的实验结果。 答:1). pur和 nad的共转导率是: pur+nad- 501+244 501+244+12+243 pur+nad++ pur+nad-
×100%= ×100%=74.5%
2). pur和pdx的共转导率是:
27
501+12 pur+pdx+ 501+244+12+243 pur+pdx-+ pur+pdx+
×100%= ×100%=51.3%
3).依传统作图原理,三个基因位点的交换重组中,位于中间的基因重组子个数最少,
在这里有12个pur+nad+pdx+,与供体pur+nad-pdx+类型相比较,基因nad+发生了改变,所以nad位于中间,也就是nad和pdx在pur的同一边。
4).根据上面的计算和推论可知,这三个标记基因的遗传连锁图为:pur nad pdx
pur+nad-pdx+为亲本型类型,所以其数目最多。因为pur+nad-pdx-和pur+nad+pdx-为单交换类型,所以数目次之。pur+nad+pdx+是亲本pur+nad-pdx+和pur-nad+pdx-双交换的结果,所以其数目最少。
8.大肠杆菌的一个基因为a+ b+c+ d+ e+,对链霉素敏感的Hfr菌株与一个基因型为a- b-c- d- e-的F-菌株杂交30分钟后,然后用链霉素处理。再从存活的受体菌中选出e+类型的原养型,其他+基因的频率如下: a+ 70%,b+没有,c+85%, d+10%
问a、b、c、d,四个基因与供体染色体的原点(最先进入F-受体)的相对位置如何?
答:原点(首先进入F —)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在配对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包括两个侧体和一个中体。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二、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1)叶(2)根 (3)胚乳 (4)胚囊母细胞 (5)胚 (6)卵细胞 (7)反足细胞 (8)花药壁(9)花粉管核
(1)叶:20条;(2)根:20条; (3)胚乳:30条; (4)胚囊母细胞:20条; (5)胚 :20条; (6)卵细胞:10条; (7)反足细胞:10条; (8)花药壁:20条;(9)花粉管核:10条
28
四、如果形成的是雌配子,那么只形成一种配子ABC或A’B’C’或 A’ BC或A B’C’ 或 A B’ C 或A’ B C’ 或AB C’ 或 A’B’ C ;
如果形成的是雄配子,那么可以形成两种配子ABC和A’B’C’或A B’ C 和A’ B C’ 或 A’ BC和A B’C’ 或AB C’ 或和A’B’ C 。
五、(1)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双亲性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性细胞(n),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雌雄性细胞融合产生的合子(及其所发育形成的后代个体)就具有该物种固有的染色体数目(2n),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子代的性状遗传和发育得以正常进行。
(2)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中期 I,二价体的两个成员的排列方向是随机的,所以后期 I 分别来自双亲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因而所产生的性细胞就可能会有2n种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形式(染色体重组,recombination of chromosome)。
另一方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导致同源染色体间的片段交换(exchange of segment),使子细胞的遗传组成更加多样化,为生物变异提供更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染色体片断重组,recombination of segment)。同时这也是连锁遗传规律及基因连锁分析的基础。
六、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 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
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
半保留复制:以DNA两条链分别作模板,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合成两条新的DNA双链,互相盘旋在一起,恢复了DNA的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DNA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因为通过复制所形成的新的DNA分子,保留原来亲本DNA双链分子的一条单链。DNA在活体内的半保留复制性质,已为1958年以来的大量试验所证实。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对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冈崎片段:DNA的复制只能从5’向3’方向延伸,5’向3’方向延伸的链称作前导链(leading strand),它是连续合成的。而另一条先沿5’-3’方向合成一些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将其连起来的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其合成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合成是由冈崎等人首先发现的,所以现在将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单链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碱基互补的方式,以U代替T,合成mRNA,在细胞核内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到RNA上。
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多种酶和核糖体的参与下,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 小核RNA: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spliceosome)的主要成份。
不均一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由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pre-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称为不均一核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遗传密码:DNA链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核苷酸称之为遗传密码。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称为简并(degeneracy)。
多聚合糖体:在氨基酸多肽链的延伸合成过程中,当mRNA上蛋白质合成的起始位置移出核糖体后,另一个核糖体可以识别起始位点,并与其结合,然后进行第二条多肽链的合成。此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因此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 或者polysome)。
29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由此可见,中心法则所阐述的是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复制与表达。
2.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可设计两种实验进行直接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定向转化试验:
有毒SⅢ型(65℃杀死)→小鼠成活→无细菌 无毒RⅡ型→小鼠成活→重现RⅡ型 有毒SⅢ型→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
RⅡ型+有毒SⅢ型(65℃) →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
将III S型细菌的DNA提取物与II 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也成功地使少数II R型细菌定向转化为III S型细菌。该提取物不受蛋白酶、多糖酶和核糖核酸酶的影响,而只能为DNA酶所破坏。所以可确认导致转化的物质是DNA。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试验
T2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不仅能够利用大肠杆菌合成DNA的材料来复制自己的DNA,而且能够利用大肠肝菌合成蛋白质的材料,来合成其蛋白质外壳和尾部,因而形成完整的新生的噬菌体。
32
P和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因为P是DNA的组分,但不见于蛋白质;而S是蛋白质的组分,但不见于DNA。然后用标
32
35
35
记的T2噬菌体(P或S)分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下,基本上全部放射活性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在第二种情况下,放射性活性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性,且不能传递给子代。
3.(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同一轴上,很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2)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antiparallel)。即一条链磷酸二脂键为5’-3’方向,而另一条为3’-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亦即一条链对另一条链是颠倒过来的,这称为反向平行。
(3)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氢键(hydrogen bond)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叠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横档。互补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C与G之间形成三对氢键。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3.4?。
(4)每个螺旋为34?(3.4n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20?。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4.一般将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构型称这B-DNA。B-DNA是DN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DNA以B-DNA形式存在。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DN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在生活细胞内,B-DNA一螺圈也并不是正好10个核苷酸对,而平均一般为10.4对。当DNA在高盐浓度下时,则以A-DNA形式存在。A-DNA是DNA的脱水构型,它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圈含有11个核苷酸对。A-DNA比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为23?。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在活体内DNA并不以A构型存在,但细胞内DNA-RNA或RNA-RNA双螺旋结构,却与A-DNA非常相似。现在还发现,某些DN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称为Z-DNA。当某些DNA序列富含G-C,并且在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现时,可形成Z-DNA。Z-DNA除左手螺旋外,其每个螺圈含有12个碱基对。分子直径为18?,并只有一个深沟。现在还不知道,Z-DNA在体内是否存在。
30
宽度增加 长度压缩 5倍 3倍 13倍 2.5-5倍
500-1000倍
第一级 DNA+组蛋白 ???核小体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5.
7倍 6倍 40倍 5倍
核小体 螺线体 超螺线体
???螺线体 ???超螺线体 ???染色体
8400倍
(8000-10000) 6.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只有5’-3’聚合酶的功能,而没有3’-5’聚合酶功能, DNA链的延伸只能从5’
向3’端进行。它们都没有直接起始合成DNA的能力,只能在引物存在下进行链的延伸,因此,DNA的合成必须有引物引导才能进行。都有核酸外切酶的功能,可对合成过程中发生的错识进行校正,从而保证DNA复制的高度准确性。 7.(1)原核生物DNA的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则为多起点的;
(2)真核生物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要短:在原核生物中引物的长度约为10-60个核苷酸,“冈崎片段”的长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引物的长度只有10个核苷酸,而“冈崎片段”的长度约为原核生物的十分之一,只有100-150 核苷酸。 (3)有二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在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I、II和III等三种聚合酶,并由聚合酶III同时控制二条链的合成。
而在真核生物中共有α、β、γ、δ和ε等五种DNA聚合酶。聚合酶α和δ是DNA合成的主要酶,由聚合酶α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的合成,而聚合酶δ则控制前导链的合成,所以其二条链的合成是在二种不同的DNA聚合酶的控制下完成。聚合酶 β可能与DNA修复有关,而γ则是线粒体中发现的唯一一种DNA聚合酶。
(4)染色体端体的复制: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而真核生染色体为线状。
8.(一)、RNA聚合酶组装与启动子的识别结合 催化转录的RNA聚合酶是一种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的复合酶。如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有五个亚基组成,其分子量为480,000道尔顿,含有α、β、β’和δ等四种不同的多肽,其中α为二个分子。所以其全酶(holoenzyme)的组成是α2ββ’δ。α亚基与RNA聚合酶的四聚体核心(α2 ββ’)的形成有关。 β亚基含有核苷三磷酸的结合位点;β’亚基含有与DNA模板的结合位点;而Sigma(δ)因子只与RNA转录的起始有关,与链的延伸没有关系,一旦转录开始,δ因子就被释放,而链的延伸则由四聚体核心酶(core enzyme)催化。所以,δ因子的作用就是识别转录的起始位置,并使RNA聚合酶结合在启动子部位。
(二)、链的起始 RNA链转录的起始首先是RNA聚合酶在δ因子的作用下结合于DNA的启动子部位,并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双链解开,形成转录泡,为RN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结合核苷酸,然后,在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使其相连,形成RNA新链。 δ因子在RNA链伸长到8-9个核酸后,就被释放,然后由核心酶催化RNA的延伸。 启动子位于RNA转录起始点的上游,δ因子对启动子的识别是转录起始的第一步。对大肠杆菌大量基因的启动子。
(三)、链的延伸 RNA链的延伸是在δ因子释放以后,在RNA聚合酶四聚体核心酶的催化下进行。 因RN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开DNA双链,并使其重新闭合的功能。随着RNA的延伸,RNA聚合酶使DNA双链不断解开和重新闭合。RNA转录泡也不断前移,合成新的RNA链。
(四)、链的终止 当RNA链延伸遇到终止信号(termination signal)时,RNA转录复合体就发生解体,而使新合成的RNA链释放出来。
31
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总体上基本相同,但是,其过程则要复杂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真核生物RNA的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内,所以,RNA转录后首先必须从核内运输到细胞质内,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其次,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在真核生物中,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
第三、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RNA的合成,而在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I、II、III等三种不同酶,分别催化不同种类型RNA的合成。三种RNA聚合酶都是有10个以上亚基组成的复合酶。聚合酶I存在于细胞核内,催化合成除5S rRNA以外的所有rRNA;聚合酶II催化合成mRNA前体,即不均一核RNA(hnRNA);聚合酶III催化tRNA和小核RNA的合成。
第四、不象在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在真核生物中,三种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另外,RNA聚合酶 对转录启动子的识别,也比原核生物更加复杂,如对聚合酶II来说,至少有三个DNA的保守序列与其转录的起始有关,第一个称为TATA框(TATA box),具有共有序列TATAAAA,其位置在转录起始点的上游约为25个核苷酸处,它的作用可能与原核生物中的-10共有序列相似,与转录起始位置的确定有关。第二个共有序列称为CCAAT框(CCAAT box),具有共有序列GGCCAATCT,位于转录起始位置上游约50-500个核苷酸处。如果该序列缺失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活体转录水平。第三个区域一般称为增强子(enhancer),其位置可以在起始位置的上游,也可以在基因的下游或者在基因之内。它可能虽不直接与转录复合体结合,但可以显著提高转录效率。
另外,大多数真核生物的mRNA在转录后必须进行下面三方面的加工后(图3-28),才能运送到细胞质进行蛋白质的翻译。 (1)在mRNA前体的5’端加上7-甲基鸟嘌呤核苷的帽子(cap)。 (2)在mRNA前体的3’端加上聚腺苷酸(poly (A))的尾巴。
(3)如果基因中存在不编码的内含子序列,要进行剪接,将其切除。
10.(1)链的起始:原核生物在核糖体小亚基、一个mRNA分子、决定起始的氨酰基tRNA、GTP、Mg以及至少三种可溶性蛋白质起始因子(initiation factors,IFs)IF1、IF2 和IF3的参与下,以AUG合成的起始密码子,编码甲酰化甲硫氨酸。蛋白质合成开始时,首先是决定蛋白质起始的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与起始因子IF2结合形成第一个复合体。同时,核糖体小亚基与起始因子IF3和mRNA结合形成第二个复合体。此过程中在起始密码子前面大约7个核苷酸的一段mRNA保守序列(AGGAGG)起着关键作用。它与核糖体小亚基16S rRNA 3’端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可能起着识别作用。当该序列发生改变后,mRNA就不能翻译或者翻译效率很低。接着二个复合体在起始因子IF1和一分子GDP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30S起始复合体。此时,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通过tRNA的反密码子识别起始密码子AUG,而直接进入核糖体的P位(peptidyl,P)并释放出IF3。最后与50S大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70S核糖体,此过程需要水解一分子GDP以提供能量,同时释放出IF1和IF2,完成肽链的起始;
(2)链的延伸:肽链的延伸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本一致。当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或甲硫氨酰-tRNA)结合在P位后,与其相临的一个三联体密码位置就称为A位(aminoacyl,A)。根据,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的原则,第二个氨基酰tRNA就进入A位,此过程需要带有一分子GTP的延伸因子Tu(elongation factor,EF-Tu)的参与。EF-TuGTP则是在延伸因子Ts的作用下水解一分子的GTP而形成的。随后,在转肽酶(peptidyl transferase)的催化下,在A位的氨基酰tRNA上的氨基酸残基与在P位上的氨基酸的碳末端间形成多肽键。过去认为核糖体50S大亚基本身就有转肽酶的活性,但现在发现50S大亚基中的23S RNA才真正具有转肽酶的活性。此过程水解与EF-Tu结合的GTP而提供能量。最后是核糖体向前移一个三联体密码,原来在A位的多肽-tRNA转入P位,而原在P位的tRNA离开核糖体。此过程需要延伸因子G(EF-G)和水解GTP提供能量。这样空出的A位就可以接合另外一个氨基酰tRNA从而开始第二轮的多肽链延伸;
多肽链的延伸速度非常快,在大肠杆菌中,多肽链上每增加一个氨基酸只需0.05秒,也就是说合成一个3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只需要15秒钟。
(3)链的终止:当多肽链的延伸遇到UAA、UAG和UGA等终止密码子进入核糖体的A位时,多肽链的延伸就不再进行。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需要多肽链释放因子(release factor,RF)的参与。在大肠杆菌中有二类释放因子RF1和RF2,RF1识别UAA和UAG;RF2识别UAA和UGA。在真核生物中则只有一种释放因子(eRF),可以识别所有三种终止密码子。当释放因子结合在核糖体的A位后,改变了转肽酶的活性,在新合成多肽链的末端加上水分子,从而使多肽链从P位tRNA上释放出来,离开核糖体,完成多肽链的合成,随后核糖体解体为30S和50S二个亚基。
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参考答案)
1. (1)PP×PP 或者 PP×Pp
32
++
(2) Pp×Pp (3) Pp×pp
2. 杂交组合 AA×aa AA×Aa Aa×Aa F1基因型 全Aa
AA, Aa
F1表现型 无芒
无 芒 0
Aa×aa
aa×aa
aa
AA Aa aa Aa aa
无芒无芒 有芒 无芒 有芒 有芒
1/4
1/2
1
出现无芒机会 1 出现有芒机会 0 3. F1基因型:Hh ;
1 3/4 1/2 0
表现型:有稃
表现型 有稃:裸粒=3:1 1pp
F2基因型 HH: Hh: hh=1:2:1; PP × pp→Pp→ 3P_: 6.
杂交组合 TTrr×ttRR 亲本表型 厚红 配子 F1基因型 Tr TtRr
4. 紫花×白花→紫花→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
5.解释:玉米非甜对甜为显性验证:获得的后代籽粒再与甜粒个体杂交,看性状分离情况
TTRR×ttrr TtRr × ttRr 薄紫 1tr:1tR ttRr × Ttrr 薄紫 1tR:1tr 厚红 1Tr:1tr 薄紫 厚紫 薄红 厚紫 tR TR TtRr tr 1TR:1Tr:1tR:1tr 1TtRR:2TtRr:1Ttrr:1ttRR:2ttRr:1ttrr 1Ttrr:1TtRr:1ttRr:1ttrr F1表型 厚壳紫色 厚壳紫色 3厚紫:1厚红:3薄紫:1薄红 1厚红:1厚紫:1薄紫:1薄红 7.根据杂交子代结果,红果:黄果为3:1,说明亲本的控制果色的基因均为杂合型,为Yy;多室与二室的比例为1:1,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型,另一亲本为纯合隐性,即分别为Mm和mm,故这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YyMm和Yymm。
8.Pprr×pprr ; PpRr×pprr; PpRr×ppRr; ppRr×ppRr
9.如果两品种都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种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 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都是杂合体bbRr×Bbrr→BbRr bbRr Bbrr bbrr直接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10.(1)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_Aa);毛颖抗锈有芒(PpR_aa) (2)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_);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3)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_R_A_);毛颖抗锈有芒(P_R_aa); 光颖抗锈有芒(ppR_aa);光颖抗锈无芒 (ppR_A_) (4)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a);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 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 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11.由于F3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中PPRRAA的比例仅为1/27,因此,要获得10株基因型为PPRRAA,则F3至少需270株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
12.根据公式展开(1/2+1/2)可知,5显性基因1隐性基因的概率为3/32;(3/4+1/4)=(3/4)+3(3/4)(1/4)+3(3/4)(1/4)+(1/4)=27/64+27/64(2显性性状1隐性性状)+9/64+1/64 13. 16种表型。
(1)四显性性状A_B_ C_ D_ 占81/256
33
2
3
6
3
3
2
(2)三显性一隐性性状:A_ B_ C_ dd; A_ B_ ccD_ ; A_ bbC_ D_ ;aaB_ C_ D_ 共4种各占27/256
(3)二显性二隐性性状:A_ B_ ccdd; A_ bbccD_ ; aabbC_ D_ ;aaB_ ccD_ ; aaB_ C_ dd;A_ bbC_ dd共6种各占9/256 (4)一显性三隐性性状:A_ bbccdd;aaB_ ccdd;aabbC_ dd;aabbccD_ 共4种各占3/256 (5)四隐性性状aabbccdd 1/256
(先求3株显性性状概率,2株隐性性状概率) (1)C5((3/4))((1/4)) (2)C52((3/4))((1/4))
14.根据(1)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或C为杂合型; 根据(2)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和R均为杂合型; 根据(3)试验,该株基因型中C或R为杂合型; 综合上述三个试验,该株的基因型为AaCCRr 15.不完全显性
16.(1)四种可能,但一个特定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种,即a1或a2或a3或a4。
(2)十种可能,但一个特定个体只有其中一种,即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3)十种都会出现,即a1a1,a2a2,a3a3,a4a4,a1a2,a1a3,a1a4,a2a3,a2a4,a3a4。
第五章 连锁锁传的性连锁(参考答案)
1.交换值与连锁强度成反比,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正比。即:交换值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的距离越大;反之,交换值越小,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小。 2(略)
3.F1表现为带壳散穗;Ft后代不符合1:1:1:1,说明N与L基因间连锁,交换值为:
R(n-l)=(18+20)/(18+20+201+203)=8.6%;如果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20/(4.3%*4.3%)=10817 4.8种:ABy abY aBy AbY ABY aby Aby aBY
符合系数为0.26时,实际双交换值=10%*6%*0.26=0.156% 双交换型Aby=aBY=1/2*0.156%=0.078% 单交换aBy=AbY=1/2*(6%-0.156%)=2.922% 单交换ABY=aby=1/2*(10%-0.156%)=4.922%
亲型Aby=abY=1/2*(1-0.156%-5.844%-9.844%)=42.078% 5.
42? 42? 0.1932ab DE 0.1932ab de 0.0168ab De 0.0168ab dE 8? 0.0368Ab DE 0.0368Ab de 0.0032Ab De 0.0032Ab dE 8? 0.0368aB DE 0.0368aB de 0.0032aB De 0.0032aB dE 42
43
3
43
4
2
46T 0.1932ABDE 46T 0.1932AB de 4T 0.0168AB De 4T 0.0168AB dE
6. R(a-b)=(3+5+98+106)/1098=19.2% R(a-c)= (3+5+74+66)/1098=13.5% R(b-c)=32.7% 符合系数=0.28 7.b,c为相引组时:
93ABC:93 Abc:7ABc:7AbC:93aBC:93abc:7aBc:7abC b,c为相斥组时:
7 ABC:7 Abc:93ABc:93AbC:7aBC:7abc:93aBc:93abC
8.(先将两对性状连在一起,看第三对性状的比例是否为1:1)匍匐/丛生这对性状与白花/有色这对性状是连锁的,交换值是24%;光滑/多毛这对性状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与前两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
9. a-----------d--—b------c
34
25 5 10
10.141/(129+141)*1/2=26.1%
11.VgvgXX×vgvgXY→VgvgXXVgvgXXvgvgXXvgvgXX VgvgXY VgvgXY vgvgXY vgvgXY
VgvgXY×vgvgXX→VgvgXY vgvgXY VgvgXXvgvgXX
12.伴性遗传:决定性状位于性染色体上使某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随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表现交叉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限性遗传:位于Y或W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 从性遗传: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内分泌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使性状的表现在两种性别不同的现象。 13.雌性:Hh ;雄性:hh 从性遗传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参考答案)
1.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缺失了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断造成假显性,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缺失环或断裂融合桥循环来来验证。 第二种可能是基因突变,可以通过与亲本回交看后代的分离情况来得以解释。
2.是因为有缺失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与正常带c基因的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使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成为完整的染色体。 3.(1)联会出现倒位圈
(2)属于臂内倒位,参考书120页图示。 (3)有一半不育
4.如果把第一种定为原种,那么第二种是DEFGH倒位形成,第三种又是由于第二种的EDI倒位形成。 5.第一对形成到位圈,第二对和第三对形成十字形,第四对正常
6. (1)F1形成的有效配子:YT、yt、Yt、yT 白胚乳品系形成的配子:yt
(2)测交子代基因型YyTt、 yytt、 Yytt、 yyTt 表型 黄半不育、白可育、黄可育、白半不育 40% 40% 10% 10%
7.提示:FFBmBmTT×ffbmbmtt, F1: FfBmbmTt F1产生的配子: FBmT fbmt Ft: FfBmTt
FBmt fbmT
Ffbmbmtt 12 FfbmbmTt 67
ffBmbmtt 53
ffBmbmTt 1
Fbmt fBmT
FbmT fBmt
W
ww
w
w
Ww
Ww
W
w
W
w
W
w
w
Ww
ww
Ww
ww
99 FfBmbmtt 6
ffbmbmtt 40 ffbmbmTt 1 若无易位:F-Bm间交换值为:
(12+1+67+53)/(99+40+6+1+12+1+67+53)=47.7 很明显,易位造成F与Bm独立遗传。 易位点与F的距离:
(6+1+12+1)/(99+40+6+1+12+1+67+53)=7.2 易位点与Bm的距离:
(6+1+67+53)/(99+40+6+1+12+1+67+53)=45.5 8. (提示: 分别考虑A基因的表型和B基因的表型。 P133:A表型:a表型=3:1;B表型:b表型=35:1) 四种表型:105AB:3Ab:35aB:1ab
35
AB表型:105 Ab表型:3 aB表型:35
ab表型:1
9.A、B、D三组有部分同源性。二倍体突变频率最高,六倍体最低。
10. .普通小麦(AABBDD),圆锥小麦(AABB),F1(AABBD) ,5个染色体组,35条染色体。联会成14个二价体和7个单价体。 有极少个体能与F1染色体组一样。可能出现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组相同的植株。
11. 单倍体能形成12个二价体,说明单倍体中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因此推断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 12. 50%n 50%(n+1)
四体:5%、三体:50%、双体:45%。 13. (1)c在Chr 6上
CCC×cc: F1基因型为CCc,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2C:1c:1CC:2Cc 假设配子存活力一样,则按下表推算 c 2C 1c 1CC 2Cc 90%n 0.45 (2n) 0.45 (2n+1) 10%(n+1) 0.05 (2n+1) 0.05 (2n+2) 得 (CCc, cc, 2Ccc, 2Cc,)
测交子代中三体:双体=1:1,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5:1 (2)(c不在Chr 6上, CC:cc=1:1)
三体:双体=1:1,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1:1 双体=1:1,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1:1
14. (1)在第10染色体上,F1基因型为Sususu,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1Su: 2su:1susu:2 Susu, 则按下表推算 1 Su 2 su 1 susu 2 Susu 1 Su 2 su 1 susu 2 Susu 得出粉质与甜质比为3:1,但由于配子成活力 不一样,因此会 偏离该比例 (2)不在10号染色体上,则符合3:1比例。 因此,综上不在10号染色体上。
15. TTSSⅹSS, F1基因型为TSS, 该群体的单体是TSS-1, 因此,(1)属于S组。(2)如果属于T组,联会成12个二价体,11个单价体。
16. (1)若Yb1–yb1或 Yb2–yb2不在单体染色体上 F1单体基因型为21II+IIYb2yb2+II Yb1yb1+I
可以不考虑单条染色体,F1的配子为:Yb1Yb2,Yb1yb2,yb1Yb2,yb1yb2 因此子代的表现型比应为3:1; (2)若Yb1–yb1在单体染色体上, F1单体基因型为22II+IIYb2yb2+Iyb1
配子为:22I+ IYb2+Iyb1 则回交子代为:绿株:白肋株=1:1.
22I+ Iyb2+Iyb1
22I+ IYb2 22I+ Iyb2
因此,综上在O染色体上
36
第八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参考答案) 1、 (P178-179)
答:具有染色体的主要特性,能自我复制,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有规律的进行分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位点),并且是交换的最小单位,即在重组时不能再分隔的单位;基因是以一个整体进行突变的,故它又是一个突变单位;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它控制着正在发育有机体的某一个或某些性状,如红花、白花等。可以把重组单位和突变单位统称为结构单位。这样,基因既是一个结构单位,又是一个功能单位。∴ 经典遗传学认为:基因是一个最小的单位,不能分割。按照现代遗传学的概念,重组、突变、功能这些单位应该是重组子 (recon)——交换的最小的单位。一个交换子可只包含一对核苷酸; 突变子(muton)——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只是一个核苷酸;顺反子(作用子)(cistron)——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指的基因。一个作用子所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结构单位的基因(过去)——大量突变子/重组子(现在)基因是最小的结构单位(过去)——已不成立 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过去)——仍然正确基因是:可转录一条完整的RNA分子,或编码一条多肽链;功能上被顺反测验(cis-trans test)或互补测验(complementary test)所规定。分子遗传学保留了功能单位的解释,而抛弃了最小结构单位的说法。 2、
答:有互补作用----ab非等位, 为两个顺反子 无互补作用--- -ab等位,为一个顺反子
3、 由于1与356没有互补作用,所以属于同一顺反子,与2和4都有互补作用,属于不同的顺反子。由于2和4没有互补作用,属于同一个顺反子,所以本区有两个顺反子:1、3、5、6 和2、4 7、
答:(1)由于是负控制,阻遏蛋白(或者复合物)与DNA的接合使原本转录的基因停止。所以R发生突变变成R使得阻遏蛋白不能表达或者构型发生变化,不能与DNA结合,S基因转录。
(2)与负控制相反,正控制子与DNA结合则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R不能产生正常结构的蛋白质(激活子)不能与DNA结合,不能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所以S基因不转录。 9、
答:lacZ lacY为结构基因,lacO为顺式作用元件,lacI 为反式作用作用元件。LacP为启动子。 根据乳糖操纵子模型:
由于没有I和O的信息难以分析,但是如果两者默认为均正常,则可以产生β-半乳糖苷酶,可诱导型。
O发生突变所以组成性表达Y,假定默认F’的IO能够合成Z,所以可以β-半乳糖苷酶,由于质粒上的Z受I调控,所以属于可诱导型。
由于染色体上启动子突变,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所以不能转录Z,而F’虽然O发生突变,可以组成性表达相关基因,但是Z基因发生了突变,所以不能表达β-半乳糖苷酶。
由于染色体上启动子突变,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所以不能转录Z,F’虽然I发生突变,但是由于I是反式作用元件,染色体上I基因的产物可以作为阻遏物调控F’上Z的表达。所以可以诱导性表达β-半乳糖苷酶。
第九章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参考答案) 3.
答:载体:构建重组DNA分子,转基因
限制性内切酶:载体构建,重组DNA构建,目的DNA片断的获得 连接酶:连接DNA链的磷酸二酯键,构建重组DNA分子 宿主细胞:重组DNA分子的受体,克隆。
NaCl: 作为盐离子,广泛用于各种试剂的配制,例如限制性内切酶的缓冲液,核酸杂交缓冲 液,DNA提取、变性等缓冲液中。
37
++
-
-
4. 答: 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没有果蝇DNA插入。 5. 答:
基因组的大小以及选择合适的载体。小的基因组可以选择质粒或者粘粒或者病毒(噬菌体);大的则要选择BAC、YAC或者PAC等。
受体的选择:容易转化、繁殖和回收
基因组的覆盖率:根据基因组大小、载体的承载量计算出必须的克隆个数。 6.
解:限制图的构建方法:
首先,找任何一个单酶切与混合酶切的共有序列: 例如比较I和I+II酶切片片段,发现共有序列是 950 bp条带,于是得到下列图谱:
I II I+II
1100 950
I II
950 150 200 或者 I II 950 200 150
然后根据另一个单酶切的片段大小确定其酶切位置。 由于单酶切II产生了200bp的片段,所以只能是第一种可能。 7.
350 200 150
答:根据第6题所述的方法,该段DNA全长12 Kb,先考虑A和N,发现N与A+N的共有序列是8,所以N有个8 kb的酶切片段。然后由于A+N产生1kb和3kb的片段,而A有一个3Kb的酶切片段所以酶切图谱应该是:
考虑N和E:
N和N+E的共有序列是4,所以E的酶切点应该全部在上图N切点左侧的8区段上,而且切成1,2,5三个片段。E和N+E的共有序列是5和1,所以E切的下的一个6的片段,被N切成4和2两个片段。所以E在距离N的左侧2处有一个酶切片段。因此第五种正确 。 (2)在A和N的切点之间的片断上。 9、共同点:
A:都表示的基因或标记各自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顺序 B:都表示基因或标记间在染色体上相互间的距离和连锁关系 不同点:
C:遗传图谱表示的是基因或标记间的相对距离,以重组值表示,单位cM。
D:物理图谱表示的是基因或标记间的物理距离,距离的单位为长度单位,如μm或者碱基对数(bp或kb)等。
第十章基因突变(参考答案)
1、 (玉米的子粒色、水稻的有芒/无芒)。
2、指上述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中 (同源多倍体除外),而时存在于同一生物群内。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的适应性——提供育种工作更丰富的资源——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了解基因内部结构。
38
8 N 1 3 A
人类的ABO血型,用于医学中的输血、亲子鉴定、法学利用。
3.许多植物的“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育种上每当发现性状优良的芽变——及时扦插、压条、嫁接或组织培养——繁殖和保留。芽变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不少果树新品种就是由芽变选育成功的,如温州密桔、温州早桔。但芽变一般只涉及某一性状,很少同时涉及很多性状。
4.多数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生物——经历长期自然选择进化——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已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的状态。
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平衡关系就会被打破或削弱——进而打乱代谢关系——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一般表现为在生育反常或导致死亡。
5.无性繁殖作物:显性突变即能表现,可以用无性繁殖法加以固定;隐性突变则长期潜伏。 有性繁殖作物:
a.自花授粉作物——突变性状即可分离出来。 b.异花授粉作物——自然状态,一般长期潜伏。 自交,出现纯合突变体。
6.由于突变平行性的存在,可以考虑一个物种或属所具有那些突变类型,在近缘的其他物种或属内同样可能存在,这时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例如:小麦有早、晚熟的变异类型,属于禾本科的其它物种的品种如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玉米、黍、水稻、冰草等同样存在着这些变异类型,对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7.(纯合显性基因作父本,纯合隐性作母本) 突变率的测定:
花粉直感:估算配子的突变率。 例:玉米 非甜Su 甜粒su P susu × SuSu
↓对父本进行射线处理
F1 大部分为Susu,极少数为susu (理论上应全部为Susu) 这在当代籽粒上即可发现。
如果10万粒种子中有5粒为甜粒,则突变率 = 5/100000 = 1/2万 ?.根据M2出现突变体占观察总个体数的比例进行估算。 突变率:M2突变体数 / 观察总个体数
8.解题思路:(1)是否真实遗传---是,(2)显性或隐性?-----(3)新突变?(等位性测定)---新基因,(4)与其它基因独立遗传或连锁遗传?(5)进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都应进行鉴定。
∵ 由基因发生某种化学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而由一般环境条件导致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例:高秆——矮秆,其原因:有基因突变而引起?因土壤瘠薄或遭受病虫为害而生长不良?
鉴定方法:可将变异体与原始亲本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比较。高秆——矮秆,后代为高秆,则不是突变,由环境引起;后代仍为矮秆,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何进行遗传研究?进行定位? 9.辐射:
高能射线的诱变作用:但不能作用于DNA的特定结构: 引起DNA链的断裂;引起碱基的改变; 紫外线(UV):
特别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链上邻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间形成多价的联合。使T联合成二聚体。 C脱氨成U;
将H2O加到的嘧啶C4、C5位置上成为光产物,削弱 C-G之间的氢键,使DNA链发生局部分离或变性。 10.(基因控制酶的合成,酶控制性状的表现)
39
红色面包霉——合成其生活所需物质——一系列生化过程——由一定的基因所控制。 A、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基 + 维生素、基本培养基基 + 氨基酸 不能生长 能生长 能生长 不能生长 说明是控制维生素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B、基本培养基+ 硫胺素(VB1)、 不能生长 基本培养基 + 比醇素(VB6)、 不能生长 基本培养基 + 泛酸、 不能生长
基本培养基+ 肌醇 能生长 说明发生生化突变的是控制肌醇合成的基因。
现已鉴定几百个生化突变型,它们分别控制着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嘧啶、嘌呤等的合成。 ∴ 是基因通过一系列生化过程来控制性状的表现,并不是基因直接作用于性状。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参考答案)
1、(P273-274)遗传方式为非孟德尔式,后代无一定比例.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
(核遗传:表现相同,其遗传物质完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的;质遗传:表现不同,某些性状只表现于母本时才能遗传给子代,故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
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即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基因定位困难。
∵带有胞质基因的细胞器在细胞分裂时分配是不均匀的。 2、 (P274-276)。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母性影响不属于胞质遗传的范畴,十分相似而已。 特点: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3. 连续进行自交。F2出现分离则属于性连锁;若F2不分离,F3出现3:1分离则属于母性影响; 若F2、 F3均不分离,则属于细胞质遗传。 4、真核生物有性过程:
卵细胞:有细胞核、大量的细胞质和细胞器(含遗传物质); ∴ 能为子代提供核基因和它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胞质基因。 精细胞:只有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器极少或没有; ∴ 只能提供其核基因,不能或极少提供胞质基因。
∴ 一切受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其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卵细胞传给子代,而不能通过精细胞遗传给子代。 5、共同点:
虽然细胞质DNA在分子大小和组成上与核DNA有某些区别,但作一种遗传物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仍与核DNA有许多相同点。 均按半保留方式复制;
表达方式一样, DNA——mRNA————核糖体——蛋白质 均能发生突变,且能稳定遗传,其诱变因素亦相同。 不同点:
细胞质DNA 核DNA
? 突变频率大 突变频率较小 较强的定向突变性 难于定向突变性 ? 正反交不一样 正反交一样
基因通过雌配子传递 基因通过雌雄子传递 基因定位困难 杂交方式基因定位
40
正在阅读: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03-14
雨季三防考试题11-10
秋天来了—张鑫蓉12-08
世说新语读后感 - 101-04
二年级诵读材料新01-01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4-16
春班主任工作计划完整版05-05
十大最笨创业点子成就数位富翁04-24
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05-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朱军
- 遗传学
- 复习
- 答案
- 网络的利弊英语辩论
- 高考第二卷轮冲刺备考关键点及追分试题1
- 2013年会计从业考试《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和服务规范每日一练
- 某特大桥墩台内外脚手架设计计算书
- 高中生物二轮必修模块第一轮复习典题精练61有答案含解析
- 2015届高三英语名校精典测试卷(一)
- 工程力学试卷
- 甲级单位编制铜铝合金铸件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
- 金融法规复习资料 - 图文
- 扫频仪
- 2017佛山市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 图文
- 倒车雷达系统电路图
- 万有引力
- 排涝洞暗渠4段分部工程鉴定书 - 图文
- HPUX - Oracle远程安装
- 追日房屋安全鉴定管理系统使用手册(2.0版)
- 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 武汉大学思修思考题带答案
- 2018年最新《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