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鉴赏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05 02: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诗鉴赏试题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4、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5、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 ,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7、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8、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0、阅读《船之梦》(有改动),指出对这首诗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 ) 白色的乱石中/晾晒着黝黑的船体/黑色的船板/望着江流叹息。

千百次的漂流/千百次的浪起浪落/千百次的风吹雨/都成了散乱的记忆。 大小的船只/从滩头驶过/一声声长笛短笛/留下一片片问候、致意…… 它的梦/却为松弛/长留在过往的船上/依然是漂泊、呐喊、搏击。 A、此诗形象地揭示了人的一生新老代谢是自然规律。 B、此诗表现了年轻一代对老一辈光辉业绩的歌颂。 C、此诗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老而弥坚的精神面貌。

D、此诗表现出一种对生理上的老的无以抗拒,而思想上却不甘心“老”的豪情。 11、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 )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来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C、诗中动植物的形与色、光与影、声与味,配合得非常和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

爱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 ”,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12、阅读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仍希望“火”的到来,在烈火中永生。 B、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在地层深处,非常痛恨以往那段不公平的历史。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热的感情,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憧憬着美好前景的到来。 13、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14、阅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节选),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但,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微茫里,却传来/无尽的哀乐,/哽咽的汽笛。/声音,这样轻微,/却这样有力,/——似飓风掠过大海,/——似冷雨抽打大地。/报纸,披着黑纱,/电波,浸着泪滴;/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回来吧,总理,/我们敬爱的总理! A、“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写的是“无声”,它写出了周总理逝世后在全国人民心中引起的巨大震惊。 B、“无尽的哀乐,/哽咽的汽笛”写的是“有声”,写出了周总理逝世后在全国人民的哀思。 C、“似冷雨抽打大地”,写出了周总理逝世后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 D、“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彻夜不眠沉痛悼念总理的情景。 1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3x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