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修辞手法

更新时间:2023-08-30 12: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表达技巧。

2、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核按钮》P114—119【考点方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部分。

【预习检测】

1、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王伦》) 答: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答: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分析](1)交情;(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对本诗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会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明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释手法)。表达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谈效果)。

4、《核按钮》P125——T16、17。

【课堂活动】

知识点讲练:

一、修辞手法

(一)古典诗歌常用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和文化

底蕴。

(二)古典诗歌常用修辞格

1、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运用比喻中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较典型的例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运用借喻,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诗人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的形象。

※指出下面两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情感。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台城景象的描写,意在说明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匆匆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请分析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后两句运用拟人方法,描写了台城柳的“无情”--竟不管人间兴亡,照样繁茂,“依旧烟笼十里堤”。说柳树“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目睹台城柳时所引发的无限感慨。诗人当时对唐王朝重蹈六朝故辙已有亡国之不祥预感,故而借此凭吊之机。)赋予台城柳以情感,来寄托诗人的伤怀。

3、夸张:为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分析下首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的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

4、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名称的表达技巧。能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谐幽默的情趣。 ※指出下首诗中的借代修辞,简析其作用。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突出了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了画面的鲜活美感。

5、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个语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同时表达关联两种事物的双重含义的修辞技巧。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为谐音双关和会意双关两种。如唐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冰雪消融时节胡天北地的和平宁静的景象,是实写的内容。接下来的后两句,从字面看是说梅花落花的花瓣随风飘散,一夜之间花瓣和花香洒满关山。按说这两句和前两句正好构成非常和谐的意境,但细想一想,胡地没有梅花 ,这岂不是诗人的疏漏?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会意双关的方法。诗人虚拟了一个梅花随风飘散的景象,实际上借此在诗句中嵌入了《梅花落》这个古曲名。这样,诗人的本来意思是要说,羌笛吹奏着《梅花落》的曲调,那笛声随风飘散,一夜之间声满关山。而戍边的将士听到这吹奏着《梅花落》的笛声,自然会由听曲而遐想故乡梅花之飘落,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指出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6、互文:其一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三句诗应如何理解?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7、对比: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以更详明地突出事物间本质属性的差别和对立,从而表现作者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和感情。如唐诗人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这是一首描写“夏云”的托物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夏云的“千形万象”,但诗人却无心欣赏,“竟还空”就是表达了诗人希望成辉的心情。这就不仅使我们要问,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与景物不相协调的心情呢?诗人的希望又是什么呢?诗的后两句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三、四句诗人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大片的旱苗干枯欲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大片云彩悠闲容与,幻化奇峰,自得其乐。这里,一边极重、极急,一边极轻、极缓。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夏云--那些高高在上,似乎能给百姓带来希望却无心解救旱情的不问苍生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怒、憎恶之情,而全诗的主旨也就因此而明了了。

※鉴赏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9、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鉴赏下面首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正衬——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特别提醒:“衬托”和“烘托”有时难以截然分别,尤其是“正衬”“反衬”,鉴赏中不能准确把握时,就不要太实,能点到“衬托”或“烘托”

这些概念就可以了。

※鉴赏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作者用衬托和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1、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关雎 首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12、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构成凝炼美、简远美、含蓄美、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划,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以言之凿凿,尽如人意。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诗歌修辞类题答题思路

1、设问示例: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情感、主旨(点评妙处)。

3、答题范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

写出了 (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主旨)。 (四)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析〕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步骤二),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步骤三)。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采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一)。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步骤二)。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步骤三)。

(三)课堂训练

1、下面一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析〕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将“白雪”比作“飞花”,生动形象,且“嫌”春色晚,更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人的灵性,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喜爱和对春天的向往之情,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2、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表达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欣喜之情。

3、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这首诗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晴”与“情”谐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见到心上人的微妙心理 。

二、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表现手法是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等。

(一)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1、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赏析】

这是一首悯农诗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乱世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正面的描写 ,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 ,“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 ,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 ,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 ,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 ,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况 ,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 禾未秀 ”,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 ,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 ,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2、渲染——正面着意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雨的连绵。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注释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约四十天,叫黄梅天。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用“黄梅时节”来称江南雨季。

②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③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④有约:即邀约友人。

⑤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诗词大意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那远远近近长满青草的池塘里,阵阵蛙鸣声传来,在静夜中格外清晰。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迟迟不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拿起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悠闲中只看到灯花朵朵落下

【赏析】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3、动静——动、静景或动静结合或动静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赏析】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召)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

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问题分析:这两道题都是考查手法:(1)解答这一问,关键要抓住第二句诗进行分析。其中有两个点必须分析到,一是“明镜”的比喻;二是“照”的倒映效果。(2)“以动衬静”“借动显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对一、二句静景的分析比较容易;对三、四句动景的分析稍有难度,主要是风吹荷叶上的雨滴发出万点声响的情景需进行合理的生动地想象。解答这一问,还需对“动’与“静”的关系进行常规的分析阐释。

参考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檀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一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细节描写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书的重视和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6、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古诗今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丛生,野花盛开;乌衣巷口残垣断壁,夕阳西斜。从前王、谢那些贵族的高楼大厦中的燕子,如今已经飞到了平常百姓的屋檐下筑巢安家。

【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

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乃想象之情景。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赏析下面两首诗的虚实之景。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在于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盛唐诗人高适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活的《塞上听吹笛》,就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一句写将士们为了扫除匈奴的侵扰,士气高涨,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第二句写战争的惨烈。五千穿着貂锦服装的将士英勇牺牲了,鲜血洒在了胡尘。第三句写战死的将士们的尸体横卧于荒无人烟的无定河边,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吹日晒,早已腐烂,变成无数具骷髅。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写五千身着貂锦的将士虽然早已腐烂变成枯骨,但家乡的妻子哪里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已经死了,在梦中想念他时,自己的丈夫仍然是活脱脱的大活人。

读这首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唐王朝穷兵黩武,频繁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将士们早已变成鬼了,家乡的亲人们还以为他们活蹦乱跳地活着呢,通过这一对比的描写,更增

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憾力。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反对战争吧。战争只能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7、联想和想象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注释】[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此州。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的月光。 ③虚幌:薄幔。④双照:同照二人。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简析】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想妻子儿女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思夫。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事。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妻子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全诗写乱离岁月,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8、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之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比较下面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并作简要分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画 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托菊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蝉喙)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9、借用典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10、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1、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题: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

的用意是?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以小见大——指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江春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二)表达方式类题答题思路

1、描写手法

(1)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2)答题步骤: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

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3)答题范式:①本诗在描写上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 (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 的感情。

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 ,这样的描写使景物 (答作用,如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 的气氛,表达出诗人 的感情。

2、抒情方式

(1)设问示例: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3)答题范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 (内容),抒发了 的感情,这种

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 (用术语)。

3、其他:对比手法表达模式: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

情景交融表达模式: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

虚实结合表达模式: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

衬托手法表达模式: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

4、答题通用范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句意+叙(描

明手法 释手法

写、抒情、议论)什么——文意+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主旨情感。

谈效果

(三)答题示例

1、下面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释手法),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谈效果)。

2、下面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释手法)。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谈效果)。

三、结构形式(略)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铺垫、伏笔等。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分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 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

2、下面两首诗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达标练习】

1、下面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说明。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分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阅读李清照的[清平乐],完成题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揉搓”之意。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分析]例如: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推荐作业】

1、下面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分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中“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2、阅读下边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分析]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3、《核按钮》P125—126——T18、19、20。

【课后反思】

1、诗歌鉴赏中的修辞与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要求的是相通的,能否做到知识的迁移?

2、你认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命题重点在哪些方面?如何应对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3v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