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7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更新时间:2023-09-19 13:57: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欲知详情,请继续学习。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 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传统的心理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低级心理机能,一类叫高级心理机能。通过阅读教材,弄清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叫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各有什么特点?

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

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概念:\两次登台\。这是维果茨基为了表述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何从外部的人际交往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使用的形象化语言。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产生于社会的人际交往,属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为内部的活动。一外一内,维果茨基把它比喻为\两次登台\。他认为,两次登台是\一条真正的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维果茨基这样表述:\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外部的、社会的东西,是怎样移置到内部的呢?维果茨基认为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工具--符号,具体地说,即语言。符号是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儿童借助语言符号作为工具,实现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这种转化的标志包括四个方面,请阅读教材第244-245页。

第七章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第一次问题是由华生提出来的。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思维和语言本质上是一致的。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第二次是皮亚杰提出来的。他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提出思维与语言在发生上是异源的,思维起源于动作,语言来自学习。这一次,维果茨基指出: 1.思维与语言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不同的发展路线。

在2岁以前,思维和语言各自发生。思维按动作发展的阶段发展,早于语言就已形成智慧动作-\言语前思维\。而语言则按发音、模仿、练习、重复的路子独自发生\智力前的时期\。到了2岁左右,思维与语言第一次交叉。(关于这一点,后来的不少心理学家提出过质疑。)儿童发现每一个东西都有一个名字。这一重大发现使儿童的语言变得理性化,而思维也变得具有言语性了。从此,儿童的词汇量以高速度剧增。 2.内部言语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把言语分为三类,一是外部言语;一是自我中心言语;一是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儿童最终掌握的言语结构,也就是他的思维结构。当儿童的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日趋一致后,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越紧密,表达方式也变得越一致。(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规范、完整、准确。)

第七章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的形成

本节介绍的是维果茨基关于概念形成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

通过有创意的研究方法,维果茨基发现儿童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时期:

1.概念含混时期

这一时期最根本的特点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知觉或动作、表象对物体进行分类。儿童所理解的词语只局限在具体物体上。通过具体物体的联系,儿童与成人达成沟通。 这一时期包含三个阶段。

2.复合思维时期

这一时期思维最根本的特点是按某一类功能上有联系的具体事物加以联合。 复合思维包含五种类型:

1) 联想型:儿童按物体的醒目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将对象分类。 2) 集合型复合:按一类事物主观的具体印象加以特别组合,如收集一套邮票那样。

3) 链状型复合:将第一个对象按单个特性与第二个对象加以联结,再按另一个特性将第二个对象与第三个对象联结,以此往复,形成一个链条状的\概念\。

4) 弥散型复合:按不确定的标准将具体对象归结为一类,造成类别的轮廓模糊,不确定。 5) 假概念:形式上与成人使用同一个词汇,但在理解上要比成人狭窄。 维果茨基认为:假概念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最普遍存在的复合思维形式。

复合思维的普遍特征是儿童按他们的感知的特点将对象进行分类,形成他们充满直观的\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用来与成人交往,但并不是真正的概念。

3. 概念思维时期

当儿童能冲破情境或特征的具体联系的束缚,开始抽取出对象的某些特征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就形成了真正的概念。儿童进入概念思维时期,也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假概念十分相似。第二阶段称为潜在概念时期。最后才进入真正的概念思维时期。

此外,维果茨基还研究过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请看教材第254页。

第七章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学上。儿童的教

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这个观点是维果茨基理论对教学的最大贡献,也是对传统的发展观的有力批驳。维果茨基为了解决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已经成为维果茨基理论的标志性概念。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256页,弄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注:2000年11月版教材第256页正文倒数第2行第6字应为\,不是\。请予更正,谢谢!)

在实际教学中,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儿童独立学习的能力,反映的是现有发展水平,而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儿童的发展总进程中,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一对不断移动的水平线。对于不同的个体,这一对水平线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维果茨基明确指出,\只有走最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发展\指的是现有发展水平,把这一命题说得具体些,就是:\只有走在现有发展水平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种教学好就好在能是儿童发展到最近发展区。\这就是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主要观点。但是,维果茨基又进一步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发展与教学的速度也不尽一致。个体发展有他自身的内部逻辑。

讲到这里,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前面一章我们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学习与发展关系时的一些观点,想一想两位大师之间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可以推广到婴儿期,那时,儿童在环境中按自己的大纲在进行广义的自发的学习。学龄儿童则在学校中按学校的教学大纲学习。至于幼儿,则处于两者之间,即处于由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到按教师的教学大纲学习的过度之中。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幼儿顺利地进行这个过度。

在学前教育中,维果茨基尤其强调要关心儿童的心理的整体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的起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维果茨基关于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 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的观点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3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