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4-04-30 04: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一、财政的含义

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经济活动。 二、公共需求的定义

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具有不可分割性的共同利益的需求,不是个别需求简单累加的总和 第二章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1、经济上的效率又称作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

2、公平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

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1、市场失灵

(1)含义: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

(2)原因:竞争的缺点(竞争失效、自然垄断)、公共品、外部效应、不完善市场、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效率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偏好不合理 2、政府失灵

(1)含义: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本的最优配置。

(2)原因:不完全信息、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与公共利益的差异、政府决策机制的缺陷、政府运行效率的问题、寻租

(3)矫正:立宪改革、恢复竞争、政府改造、社会监督

第三章

一、公共品

1、含义:是指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2、性质:非排他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同等消费。 非竞争性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分类:(1)纯公共品和混合公共品

纯公共品指的是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条件的产品。 混合公共品是指不同时充分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特征 竞争性 有 无 排他性 有 (1)私人产品 (2)俱乐部产品 无 (3)公共资源 (4)纯公共品 第一类混合公共品是俱乐部产品,它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

较轻易地做到排他性,即不付费者可以排除在消费之外;第二类混合公共品是公共资源,它的特点与俱乐部产品正好形成对照,它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即不付费者不能排除在消费之外混合公共品是指不同时充分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全球性公共品、全国性公共品、区域性公共品和地方性公共品

全球性公共品:多国公民能同时享用的公共品,其收益外溢到其他国家,比如大气层的保护。

全国性公共品:一国公民都能毫无额外成本地享用的公共品,如国防、法律制度等。

区域性公共品: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品,如“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整个长江流 域特别是靠近三峡的几个省受益。

地方性公共品:某一地方(如城镇、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品,如街道的路灯。

4、公共品的均衡分析 (1)鲍温模型

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私人产品提供和纯公共品提供之间的差异,给出了公共品均衡供给所需具体条件

假设:一个社会中有A、B两人和私人产品和公共品两种产品

AB价格价格DDDBD?DA?DBSPDASDBPDAPBS PSODQQQ私人产品的数量

OQ D

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公共品的需求和供给

A公共品数量

私人产品和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

公共品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会反映其对私人产品的实际需求,但市场无法直接提供公共品的实际需求信息。这里所假定的某人对公共品的需求曲线,只是模拟市场做出的。公共品的需求和供给图中向下倾斜的虚拟需求曲线,表明个人的公共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相加,而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这是因为私人产品和公共品的基本特征,即私人消费性与共同消费性决定的。

两者的差异表明社会对公共品的需求具有自身的规律:

从个人看,个人是否付费与其能够得到公共品利益间缺乏直接的内在联系,即公共品的边际效益不等于边际成本。

从政府看,在公共品提供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缴费的多少与提供公共品的成

h?1A所支支付的税收的比重h?0本有直接的联系。“免费搭车”的存在,使得公共品的提供数量不会因享受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付费人数的变化却会改变公共品的成本。 (2)林达尔模型

模型重在说明公共品的供应是由社会中的个人经过讨价还价和磋商来决定的。其最佳条件是每个人所愿意承担的成本份额之和等于1。 模型更多地考虑了政治过程对公共品提供的影响。该模型试图找出民主社会中公共品的合理水平,以及在不同的人之间如何分摊公共品的成本问题。 在两线交叉点处,A和B都同意公共AOB 品的产出水平为G′ ,且A支付税收

BB 份额 h′ ,B支付1- h′ 。 h′和G′ 的所支 组合被称为林达尔均衡,相应的税收付的 价格就是林达尔价格。 税收这样的结果是A和B一直通过的。这h 的比 是一种纳什均衡。它意味着任何人或重h 一组人,如果改变配置都将使处境变 坏,就会阻止这种结果发生。因此, 林达尔均衡实现时达到了帕累托最

A 优。

1*O ABG1G*G2公共品G的数量

林达尔均衡满足公共品供给帕累托效率的一般条件,因为在h′和G′点以外任何一点,改善个人A的处境必然会损害个人B的利益。同时,林达尔均衡描述了实现公共品局部均衡的一种民主化社会的财政决策过程,即预算过程的两个方面──公共支出与税收负担的决定过程,或反映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的过程。社会成员A与B不仅参与了对公共品需求的决定,表示了愿意分担的税收份额,也参与了公共品供应量的决定。显然,这一公共品有效供给的理论模型,对于人们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与设计合理的税制是有较大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

一、外部性 1、含义

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为: Ua=Ua(X1,X,2X3,...,Xn,Y1)

即活动主体a的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的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的影响。 2、类别

从外部性的影响结果来看: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前者是指第三方所获得的收益并没有在交易双方的价格中体现;而后者则是指第三方所承担的部分成本没有包括在交易双方的价格中。

从产生源来看:外部性既有可能来源于生产者,同时有可能来源于消费者;从承受者来看,外部性的“直接受到”载体也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3、本质--市场失灵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决策者赖以决策的边际效益或成本偏离了社会边际收益和边

际成本,均衡的最优数量被打破,市场失效。

价格

边际社会成本 供给曲线 (边际私人成本)

需求曲线 (边际收益)

Q Q初

负外部性分析

初始的均衡点在Q

初,

数量

此时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其均衡

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当存在负外部性时,该行业的供给曲线就不能反映社会边际成本,事实上未能通过价格反映的部分成本由社会承担了{此时社会边际成本包括私人边际成本和所承受的边际损害)。因此,当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不是按照社会边际成本来确定自己的生产量和消费量时,他们仍然在Q初点行动。然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均衡点应该在Q点,显然它低于市场均衡水平Q初。

边际社会收益

价格

需求曲线 (边际收益) 边际社会成本

Q1 Q2

正外部性分析

数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初始均衡点在 Q1 。但当存在正外部性时,实体决策的条

件发生了变化,此时边际社会收益既包括私人边际收益也包括边际外部收益,社会的最优效率水平将在 Q2形成均衡。而此时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实体来说,它没有因此而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它仍然在 Q1 点行动。此时 Q1 < Q2,同样表现为市场失灵。 4、矫正

(1)市场机制对外部性的矫正 1一体化与外部性矫正 ○

当存在外部性时,初始的交易双方表现为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一体化的做法是通过扩大实体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性带来的效率损失。 2科斯定理与外部性矫正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明或不当引起的。他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哪一方拥有产权,都能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科斯定理。 产权是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自由转让权等权利。 3社会道德约束与外部性矫正 ○

制定公共道德规范并加以教化 局限:约束机制软弱

(2)政府对外部性的矫正 1政府直接管制 ○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适当的管制机构进行直接的管理和控制,违法者要遭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其基本要义是标准必须由政府立法制定,一旦制定后企业和个人一致遵守。

2矫正性税收------“庇古税” ○

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3矫正性补贴 ○

矫正性补贴是政府为使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将边际收益或外部边际成本考虑进来而采取的一种支付行为。

政府财政补贴降低了厂商或个人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供给量在一定价格下扩大,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4法律措施 ○

法律措施也是政府纠正外部性的重要手段。正如科斯所言,产权不清不是外部性产生的根源,但是政府明确地界定并保护产权就可以减少外部性的发生。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经济运行会产生巨大的约束力,法律干预外部性的作用主要在于建立经济秩序和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3)政府与市场对外部性矫正的协同作用

经济理论证明实诚存在失灵,当外部性发生时,市场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它需要政府补充。同时,政府行为也可能存在失灵,而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外部性的发生。因此,在对待外部性的问题上,合理的策略就是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功能。下面以环保为例做分析:

2、瓦格纳税收原则

(1)财政收入原则(充分原则、弹性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原则、慎选税种原则) (3)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 3、现代税收原则

(1)税收效率原则:分为税收经济效率、税收行政效率。

○1税收行政效率原则-----指的是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税收收入,用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例来衡量。

○2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是考察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使社会以最小的额外负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即税收的额外成本最小化和额外收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家们认为要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就应该使税收保持“中性”。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也就是不能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2)税收公平原则 二、最适课税原则

最适课税理论也称为最优课税理论或最优税收理论,用于研究税制设计应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既达到一定的公平目标并取得一定的税收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得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的理论。 1、拉姆塞法则

最适商品课税:如何设计商品税的课税范围和税率,以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拉姆塞法则”为实行差别商品课税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包括: (1)“逆弹性法则”----最优的商品税体系中,税率应与应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 (2)“等比例减少法则1”----要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税率的设置应使各种应税商品的生产以相同的百分比减少。 2、米尔利斯的模型(倒“U”型模式)

最适所得课税:如何设计所得税率才有利于实现公平。 具体内容是:

从公平与效率的总体角度来说,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提高,因为提高这一阶层的税率带来的税收收入大于提高高收入阶层的税率带来的税收收入,并能使对这两个阶层的征税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保持在同等程度上。相反,对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应实行较低的边际税率,因为降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有利于增进低收者的福利,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而降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则可以强化税收对经济主体的刺激,促进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总福利。 三、税收的经济效应

1、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由于征税改变人们的收入水平,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生产、消费数量,消费与储蓄,劳动与闲暇)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2、税收的替代效应:指政府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即纳税人用低税或非税活动代替高税或征税活动。

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消费选择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消费选择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总效应分析

四、税负转嫁 1、影响因素

(1)价格——首要因素。 (2)商品供求弹性

——从需求弹性分析,商品需求弹性与转嫁成反比关系。 ——从供应弹性分析,商品供给弹性与转嫁成正比关系。 (3)税收的方式:税种、课税对象

(4)课税范围。课税范围较大,涉及所有同类的替代品,对生产者而言税负转嫁就容易些。 2、局部均衡分析

(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和归宿(见课本249至251页的图)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表示。分为: 需求完全无弹性:商品需求不受价格影响;

需求完全弹性:需求对价格的变动极端敏感,价格的轻微变动,需求量就能变为零 ;

需求富于弹性: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时,需求量会大幅下降,但不会减为零;

需求缺乏弹性: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时,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需求量会减少,但幅度不大 。 (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

供给弹性即为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表示。 (3)税负转嫁与归宿最终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力量对比

如果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负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的部分较大,税收会更多地落在生产者或要素提供者的身上。如果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则税负更大部分将向前转嫁,税收会更多地落在购买者一方。

第十二章

一、税收的分类

1、按课税对象不同,税收可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2、按税负是否转嫁,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税收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4、按税收收入的归属权,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 5、按计税依据不同,税收可分为从价税与从量税 二、税种 1、商品税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2、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财产税与其他税

财产税、房产税、资源税

第十四章

一、公债产生的条件

1、直接原因——政府财政收不抵支

2、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 、信用制度的发展 二、公债的经济效应 1、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含义: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与税收等价。

观点:国债是延迟的税收。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

逻辑基础: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2、国债的经济效应分析 (1)国债的资产效应 (2)国债的需求效应 (3)国债的供给效应

(4)公债挤出效应:政府发行公债所引起的民间消费或投资减少的作用。

政府公债对民间的挤出效应 IS-LM模型下公债的挤出效应

三、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经济发展

四、公债的规模

1、含义:一定时期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适当限度。 2、衡量指标

(1)公债负担率------一定时期的公债累积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公债余额与GDP的比值。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 / 当年GDP)*?100%

(2)公债依存度----是用来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公债来实现支出的,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当年的公债发行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3)公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公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从国际经济来看,公债的偿债率处于7%~15%的范围内是安全的。 (4)借债率-----是指一个国家当年公债发行额与当年GDP的比值。 借债率=(当年公债发行额 / 当年GDP)*?100% 五、区分公债和地方债、地方为何举债、地方举债的现状?

第十五章

一、预算的含义

国家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政治学的角度:国家预算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

2、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国家预算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3、管理学的角度:认为影响组织行为唯一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是预算。 4、法学的角度:认为国家预算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5、社会学的角度:把国家预算看作是一种社会分配和调整机制。 二、预算的特点

法律性、时效性、阶段性、公开性、完整性

第十六章

一、财政分权的合理性

地方公共品的存在、居民可以自由迁徙、更了解当地居民的偏好、政策实施与革新更易实现

二、中央和地方财政职能层次的划分

1、依据——公共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性质(全社会性公共品、地方性公共品、准公共品) 2、意义

(1)各级政府财源划分的基础

(2)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确保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供给 (3)增强政府预算编制的确定性 3、原则

利益原则、共同负担原则、调节控制和平衡的原则 三、转移支付 1、形式

(1)有条件性转移支付

无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 (2)无条件性转移支付 2、目标

(1)纠正或调整地区间纵向失衡 (2)纠正或调整地区间的横向失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3k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