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世界政治经济

更新时间:2024-01-15 17: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欧洲的经济制度 “欧洲模式 效率与公平”

一、 二战后欧洲为什么选择“第三条道路”

背景:希特勒执政时期,德国失业率大幅降低//1953—1973黄金三十年,日本和西欧各个主要国家在战后新一轮技术、经济快速发展。//

1.对国家管制经济的诉求

2.对“全面的”福利国家的诉求 二、“欧洲模式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 [战后经济的状况]

1.背景:1929—1933经济大危机(生产、就业、投资、消费凋敝)

2.可能性:学界对国家作用、政策、经济政策、理论的改变(自由模式—国家管控) 3.战后面临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凋敝,需要且只有国家能作为强有力的势力来“重建” 4.战后民众对生产、分配、社会保障的强烈需求 5.战后经济社会状况 6.国家集中控制体制

[欧洲模式的特征]

经济效率(坚持“市场”的作用) 社会公正 政治自由 思想自由

[经济模式特征] 【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

一.生产

1.保护私人所有权 2.保障市场竞争力 3.价格自由形成

4.劳动、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

二.保障劳动

1.建立社会福利性质的劳动力市场秩序。“协议工资”、“共决权” 2.建立社会平衡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3. 社会保险体系 4. 社会救济体制

税收制度(收入的二次分配)——税收(国家) 保障劳动(人民) 【国家财富分配】 家庭、个人拿打头,国家占有少量财富

四、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在主权危机债务危机中的表现

1. 保障就业和促进消费

2. 降低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安定

欧洲的政治体制

一. 人民权利还是君主权力?——议会制在欧洲的产生 —查理一世(新教)国王和议会对峙 —1628《权利请愿书》 —1629解散议会 —1640重开议会

—1660s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詹姆士二世(1688光荣革命)

—威廉&玛丽/议会主权的确立《权利法案》(立法权、征税权、常备军)/议会制的正式诞生 —安妮女王 王位继承权

—乔治一世1714—1727(汉诺威王朝开始)(德国血统)国王不参加日常内阁会议

二. “议会制”与权力制衡

1. “议会”的主要职责 2.“议会制”下的权力制衡

民主政治制度(立法、行政、司法) 议行合一(议会、行政)

英国(议会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德国(联邦制)

三、“集权”还是“分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 德国(联邦制)

法国(单一制,分权下放) 英国(分权下放) 洛克《政府论》: 1.依靠政府来保障(与生俱来的)权利:人民主权

2.议会的立法权

3.议会的职能:立法、财政、推举政府、监督政府

四、法治国家

欧洲的国家与社会

一.政党与选举——多元代表性vs.零和博弈

多党制:1.多元的代表性和社会利益的包容性2.组织严密 两党制:1.零和博弈2.组织松散

二. 社会利益集团-合作主义vs.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模式-压力集团

1. 社会多元利益的实现

2.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张力 3. 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张力

“合作主义”模式-利益集团

1. 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2.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3. 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合作

三. 大众传媒-公营vs.私营

“保证政体良性发展的方式”

1.多党制:党员在社会上做民情调研,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上去。 2.通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利益集团(工会、雇主)、新兴社会公益组织等等进行社会舆论监督。

“欧洲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改革”

一.公平兼效率”模式运行的基础

1. 经济基础-相辅相成的“市场”与“社会” 2. 政治基础-调和“阶级矛盾”的社会合作

3. 文化基础-基督教传统价值观念和“天赋人权”观念 4. 社会基础-社会扶助个人

二. “欧洲模式”如何面临挑战

1. 乏力的经济增长 2.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3. 不堪重负的国家

三. “公平”和 “效率”之间为什么出现失衡

1. 资本主义体制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之间的冲突

2. 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和政治框架与观念形态之间的冲突 3. 私人生活方式和社会福利方式之间的冲突

4. “老龄化”与人口低增长和维护社会福利之间的冲突

5. 欧盟内部:欧盟东扩//欧洲统一市场和社会政策自主性之间的冲突// 6. 全球竞争:全球竞争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资本的“外移”//

四. 如何改革和调整 “欧洲模式”

改革体制?:改革社会合作模式//改革福利制度// 把社会“欧洲化”? 走向“大西洋联盟”?

美国:自由与霸权

一. 清教徒价值观和美国政治文化传统

1. 清教徒价值观和“独立宣言”

天赋人权//契约//平等//个人主义//

1清教徒思想以及基于之上的自由主义精神是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对美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传统有着深远影响。

——天赋人权,个人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公民都享有一些天生不可异化的权力

——契约,*天恩之约:信徒个人与上帝的契约 *教会之约,信徒成立教会时彼此的约定,为的是共同尊奉上帝,教友彼此平等 *公民之约:信众们作为公民在成立世俗政府时订立契约。

——平等:教会内部不能有等级特权存在,从教徒中选择长老管理教会,这一理论也运用到殖民地政府的管理中 2 独立宣言

自由是普遍的,不受先决条件限制的权力。联邦宪法:自由的保障

3.宗教自由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一下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请愿的权力

4.种族平等1865永久废奴【13e修正案】 1866确立出生地公民的资格【14e】 1870禁止以种族为由阻止选举权的行驶

5. “弱化国家权力

a) 社会优先于国家

b) 个人行为优先于集体行动

c) 私人竞争优先和自愿主义优先于公共决策和政府指导

二.第一次变革——“罗斯福新政”

1.“镀金时代”和放任的自由新美国“自由观”自由放任的市场,有限的政府 社会达尔文主义

2. 对“大危机”来临的反思

以消极作为的方式约束政府的管理权利,维系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为市场扩张和财富积累提供环境制度支持

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对公民权益的保障制度处于较低水平,限于生命权财产权,行动自由的权力

a) 贫富分化的社会

b) 没有保障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Recover 1933 紧急银行法,证券法 1934 证券交易法 Reform

1933 农业调整法 1933 全国农业复兴发 Relief

1935全国劳动关系法 1935社会保障法 (相关评论)

*自由于经济安全感,经济不平等是自由最大的威胁

*政府的责任——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民主,工作的权力,投票的权力

*两种自由观念的斗争——私人企业服务的个人化自由,平等分享财富的社会化自由

4.“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

1)现代美国自由主义——自由与保障

2)新政之后——“凯恩斯主义”和“大压缩”时代来临 凯恩斯主义成为正统 ——就业为核心国家进行 ——国家进行需求管理

大压缩——对富人大幅增税,支持工会势力大举扩张。实施工资管制

3)“民权运动”与“伟大社会”计划

1964民权法(禁止在雇佣人员,公共事业单位,工会员工资格以及联邦出资项目上存在种族歧视) 1965选举法 1968公平住房法 4)四大自由

罗斯福: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三. 里根主义——“美国回来了”

1.“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2.“保守派”开始重新集结 *保守派成功的背景 1日益扩张的政府职能

2石油危机与经济滞胀(赤字和膨胀货币政策,通胀持续,生产成本上升,福利政策引发税收增加,但没有改变财富分配关系,中产阶级不满。 3水门事件,政治公信力下降 4宗教保守势力兴起

*保守派改革的对象 1庞大而无用的政府 2福利制度的弊端 3共产主义的威胁

*保守派改革的措施 放松管理 减税

控制货币供应量 削减政府开支

拆散福利国家(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医疗补助,食品券,建房和住房补贴)

*保守派改革的成果

1主流价值观的逆转(美国,东欧,拉美) 2美国的繁荣与全球霸权

3大分化时代到来——收入差距扩大,工会势微。

3.里根——“美国回来了”

1) 保守派的改革对象 2) 保守派的改革措施 3)保守派的改革“成果”

四. 奥巴马的“变革”

1.小布什执政与2008年危机的全面爆发 1减税

2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宽松的金融监管 3搁置的医疗改革计划和贫富分化的社会 4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2.奥巴马的“变革” 1)扶持社会发展

医改(保险公司对全国同一年龄,性别的人提供同样金额的保险;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由政府承担医保费用;增加政府补贴,鼓励参保) 2)“凯恩斯主义”又回来了 *增税 *增加政府开支

*超过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将基建,科研,教育,可再生资源,智能电网,医疗信

息化,环保作为重点投资领域。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保持低位,降低政府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强金融体系对危机的免疫力。

*加强管制,金融法改革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振兴实业,再工业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美国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 *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3)“民主的困惑”——政府自身的改革?

日本模式:再生还是衰落

讨论线索:

一.明治维新和日本崛起 二.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 三.为什么会有战后日本奇迹 四.21世纪日本的挑战和变革

一.明治维新和日本崛起 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制度的效率 后发国家的挑战:低效或者无效的制度变革

制度成功移植的条件:新旧制度间的紧张程度,新旧制度间的偏离程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制度移植经验:移植适当制度,新制度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 1.制度变革及其条件

1)江户时代(德川幕府)1603—1867的经济体制

幕藩体制 石高制

兵农分离——社会分工和消费群体的形成:

领主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 士农工商的身份秩序

商人、武世聚于城市而农民聚于农村 既按身份分离也按地域分离

2)幕府政治的“二元结构”

始于1912年:幕府将军掌握整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天皇朝廷掌管意识形态的至上权威(天皇神授)

3)江户时代的基础设施

货币统一 度量衡/路上海上运输路线的建设

4)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

危机意识的心理文化:国土、资源、灾害、文明比较而自卑——学习外部文化,革新和超越精神

强国意识的战略文化:“神选民族”精神能量,明治维新以来的强国意识,“以最小代价谋取最大成果”的战略文化

2.明治维新的建制

1)明治维新(1868—1889)的重要举措

1871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币制改革 1872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定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1873第税改革法令

殖产兴业、建设现代化军事工业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生活方式习俗的西化

义务兵制、军事院校、现代军队

2)市场经济:国营还是民营

1874 大久保利通 殖产兴业建议书 扶植民营经济的“殖产兴业”政策

官办示范 官督民办 官扶民办

1880—1886官办转民办(国企改革):售价低廉、分期付款、甄别对象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重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3)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

自由民权运动:

思想启蒙: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立宪政治、民选政府、社会契约etc 政治基础:维新后失去地位的一般商人、士族、知识分子、农民

外部压力:1871年开始与西方列强交涉修改条约遭拒,要求建立现代西方政治制度

伊藤博文与“明治宪法”1889颁布(天皇是大日本帝国的唯一最高统治者) 国家与社会 1869报纸发行

二.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

1.军事工业优先和财阀的扩张需求

军事工业优先的近代化进程

日本资本主义的军事性:1.铁路海运都为发展军事优先 2.纺织品生产赚取外汇,以进口军事所需钢铁和机器 3.官办军事企业主导资本主义近代化

财阀的形成与扩张的需求

1)封建幕府的特权商演变而来

2)明治时期与政府勾结的特权大资本在经济占有主导地位

3)财阀的形成和发展极其垄断以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通过国家权力的勾结以及国家保护的垄断所形成 4)财阀垄断经济命脉,操控国家财政和政治

2.独特的日本军部

1)军部的特权:军部从政府脱离出来,成为政治势力化的产物

2)作为“压力集团”的军部:军部向海陆军大臣施压,使其推动政府、向政府施压,成为实行国策力量的军人集团,成为高级军官们中的军队的“全体意志” 3)军部凌驾于政府之上:完全独立,可抛开政府直接与天皇联系,使海陆军的统治势力绝对凌驾于政府之上

3.军部与财阀

财阀:转向军需工业、依靠军部拓展殖民地市场 军部:控制国内政治、依靠垄断资本、侵略战争 关系:(财阀看中军部的政治控制力,对外战争对财阀有巨大好处,所以从财阀极力支持军部/财阀开始倾重 重化工业,加强对军需工业的依赖,并依靠军部多去殖民地市场)

4.武士道精神营造忠君尚武的社会氛围

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忠君爱国一体化、强烈尚武倾向、武力扩张、武士道精神成为扩散成国民精神

三.为什么会有战后日本奇迹(战后经济快速增长、到1980s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日本模式与日本奇迹

1)日本的发展战略:“赶超”战略、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导向” 2)日本怎样实现战略目标:政府主导和“保驾护航”、日本的“铁三角”

Public bureaucracy 上面 Political circles 左下 Business community 右下

2.日本模式的制度基础

1)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基本原则:

私有财产制度不可侵犯 契约自由

自我负责(以上情况下带来的损益自我负责)

基本特征:

1.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 2.政府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导向,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的增长目标

2)战后民主政府制度的建设

“和平宪法”的诞生

修改宪法的依据:“波兹坦宣言”

修改宪法的目标:舍弃原独裁主义模式、换位英美法传统的基本理念/限制天皇权利/保障国民权利/放弃发动战争的国家权力 群体观点:

华盛顿决策:要求日本实现真正参政权,国民对行政的支配权,保障人权,民主选举的立法机构(议会),地方自治 日本保守派:无需改变“明治宪法”基本原理 日本民众:私人团体和政党参与起草宪法/大幅度削减天皇权限/扩大议会权限/废除贵族阶级、导入国民投票制度 日本媒体跟进报道

麦克阿瑟制宪三原则:1.天皇处于国家元首地位 2.废除作为主权国家的战争权 3.日本封建制度终结

3)现代日本政治制度

议会君主制

1.国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众议院 权力大于 参议院)(立法权)(法案须两院批准)

2.天皇(国家元首 世袭终身 无实权)

3.内阁(行政权 半数以上席位的政党掌权 国会选首脑 首脑选阁员组阁 内阁有集体决策权 向国会负责)

4.(国会内阁互相制衡,众议院倒阁权,内阁可以解散众议院提前进行众议院选举)

四.21世纪日本的挑战和变革

1.日本的泡沫和日本的萧条

1)日本泡沫破灭了

政府难辞其咎 金融机构的投机 企业和个人的投机

2)日本“失去了十年”(十几年经济无增长,停滞)

垮掉的房地产 金融机构的危机 艰难复生的企业

3)日本萧条的深层原因

日本失去了传统优势(老龄化/竞争对手兴起,抢夺其优势领域/日元升值) “新经济”出现了(互联网带动新行业兴起/日本未及时跟进) 难以继续“保驾护航”(新经济时代难以操作)

2.进入21世纪的日本如何进行转型和调整

1)日本“转型”的理论基础 2)日本“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放松管制:对生产要素放松管制/金融领域的改革/终身雇佣制的改革/废除行政干预/邮政改革和道路公团改革 2.实行“小政府”:信息产业化,政府向企业、社会公开大数据/压缩政府资产/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性

3)不平等的日本

1.新经济行业的新富翁 2.大小企业两重天 3.“向下”流动的社会

4)“安倍经济学”

1.货币、财政及重整经济结构的产业政策作为综合手段,促进经济复苏

2.“质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市场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增加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欲望、让日元快速贬值、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调整现有利益关系、提高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日本企业投资需求及国民消费需求

3.灵活的财政和产业政策: 1.重建日本的防灾体系

2.加大民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以成长创造财富(新技术、放松控制、自由化)

俄罗斯:转型与发展

一.跌宕起伏的“赶超”历史

1. 17世纪末彼得大帝的“看西方”

-“强兵”政策和俄罗斯的强势崛起 -坚持俄罗斯的价值体系

-“人亡政息”的结局和俄罗斯专制体制的延续 2. 19世纪下半叶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

-废除农奴制和俄罗斯工业化的发展 -坚持沙皇体制

-严重的社会失衡和“十月革命”的到来 3. 20世纪苏联时期的改革尝试

-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现代化的实现 -“红色集权”的体制本质

-“外强中干”的超级大国和苏联的解体

二.“超级总统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1.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在政治制度的构架下,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权力由俄罗斯联邦总统,联邦议会,联邦总统,联邦法行驶

2) 俄罗斯总统共和制度

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国际国内代表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总统根据宪法和法律确定国家内外政策基本方针,他是俄罗斯宪法,公民权利自由的保护人,以俄罗斯宪法、规定的程序采取措施保护俄罗斯联邦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完整。 *总统通过普选产生,6年一任,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3) 俄罗斯议会制度

俄罗斯联邦会议,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委员会由联邦每个主体的2名代表组成,按照规定联邦各主体立法机关执行权力机关领导人成为联邦委员会委员。

4) 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

5) 公民权利保障

2.“议会制”vs“总统制”

a) 1993年议会与总统权力之争 b) 俄罗斯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c) “超级总统制”?

d) “选任专制政体”“新权威主义政体”

3.超级总统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外交权军事权解散议会,召集全民公投,批 特赦

三.转型中的社会-俄罗斯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 1政党与选举制度的规范 1933众多政党大选 1996政党竞争走向成熟

2001俄罗斯联邦政党法 政权党的发展(超级总统制下总统和议会制度不稳定,普京执政加强中央集权,建设垂直权力。亲总统派别和议会党团联盟出现巩固的过程) 政党选举制度改革(政党注册人数下限降低,政党数量增加)

2 利益集团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1)利益集团

1.原利益既得集团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军工军事企业)(对对外政策的影响,武器出口美国孤立国家)

2.新兴势力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亲西方派90年代到21世纪初) 2)社会组织

1996年 非营利组织法

2012年修订 调整为外国代理人 的非政府组织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包括资金方面的监控

2014年通过了《关于调整对非政府外国代理人管理的若干办法》

1.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和模糊 2.对于非政府组织的保障尚薄弱

3.缺乏“公民参与”并且“不成熟”的公民社会

3 大众传媒的转型和发展

1)叶利钦时代:独立媒体的黄金期(金融巨头出资兴办独立媒体) 1.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2.《宪法》《大众传媒法》等法律制度的保障 3.媒体对政府的穷追猛打

(调查性报道在俄罗斯越发常见,甚至出现了专门提供调查性报告的报刊、电视节目、网站,舆论监督的对象甚至包括总统本人。)

1.报纸(今日报、独立报、调查性报道为主的《绝对秘密》等等,对社会问题的揭发引起很大社会反响) 2.广播电视(独立媒体莫斯科回声电台,独立电视台NTV,提供调查性报道电视节目的TV-6等等)

【寡头媒体的弊端

(大众传媒的支持对叶利钦继任的帮助,推动政府尽快改革,政府放手的领域都是巨大的掘金地,因而媒体互相争夺)

2)普金时代:新闻空间的收缩 1.整肃独立媒体

2000-3月 整肃“桥”媒体(其在大选中反对普金),之后公司被国营垄断天然气公司接手,“桥”媒体集团全军覆没。2001-4全部解雇,变为国有媒体。 ORT被整肃变为半国有媒体。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等等。

2.法律措施

将大型电视网,以及全国性大报纸等纳入俄罗斯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公司”的名单中,成为国有战略资源,不允许随意私有化。

3.经济措施

叶利钦时期给纸媒减税;普金时期给媒体加税,却给国有媒体减税。(“行尸走肉”的俄罗斯传媒) 四.“待解”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1)资源诅咒

① 各种资源极其丰富,世界少有的资源大国。 ② 盖达尔: “苏联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因为资源丰富而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却是20世纪因为资源丰富而垮掉的一个帝国”。

③ 1973年石油危机后,资源价格暴涨,使俄罗斯放弃了对粗放低效的经济和僵化体制进行改革的动力,当时苏联领导人缺乏危机意识,而这种资源机遇是不可重现的,到了86年,石油暴跌,硬通货紧张,财富高度缩水。

【俄罗斯“资源诅咒”重现了吗? 国际油价下跌与俄罗斯的困境

1.80年代末,向西方借钱,西方干预推进苏联改革,促进苏联解体。 2.普金前两个任期情况较好,叙利亚危机后被制裁。 2)“赶超战略”与“保增长”、“调结构”的困境

1.整个苏联时期的“赶超战略”

2.普京执政以来,把经济增长不但看成经济问题 还是政治问题 3.“保增长”而利用行政资源配置支持能源产业 4.“调结构”实际上被弱化

【垄断利益集团的阻挠

1.垄断企业寻找立法机构和政府内代言人 2.固化产业结构和利益

3.政府规制反而限制自由竞争,提高准入门槛,赋予垄断行业特殊权力 4.政府为了经济增长,甚至迁就乃至屈服于垄断 【伪市场调节机制

a. 《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 b. 政府的判断和预测

c. 弱化市场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d. 政府主导被加强 【开放战略的制约 1. 有限开放 2. 小区域开放 【经济结构转型的困难 ? 保增长还是调结构

? 比较优势(资源)还是后发优势(技术) ? 经济增长还是政治稳定?

五.俄罗斯转型遭遇挑战的原因分析

1)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及其对“西方化”的回应

“看东方还是看西方”(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斯拉夫主义(民族主义) 欧亚主义

大西洋主义(全盘西化)

20世纪十月革命——欧亚主义 苏联时期——斯拉夫主义

戈尔巴乔夫时期——大西洋主义回潮

转型时期叶利钦时代——大西洋主义成为主流 21世纪普金时代——欧亚主义的回潮

2)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转型

自由主义——戈尔巴乔夫时期(前苏联的政治改革进程迅速演变为自由主义对集权政治的讨伐,最终苏联剧变解体)

民主主义——叶利钦时期(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摧毁了旧的国家结构和法律基础,1993年宪法也是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的逻辑产物)

(自由主义与主流政治价值观的失序:剧变后的俄罗斯,,原本统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迅速走向没落,没有一种政治思潮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开始趋于多样化。)

权威主义——普金时期(苏联解体后,权威主义迅速没落,意识到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要实现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序化、制度化,加强政府权威,加强对社会有效控制)

1.(权威主义的转型时期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借助于传统的体系和符号,成为全社会成员精神支撑点,将因变迁造成的诸多思想、价值、情感碎片重新整

合,缓解了制度变迁带来了心理紧张政治失范,为政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2.(权威主义整合俄罗斯政治文化: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社会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新思想。提出“主权在民”思想,强调俄罗斯民主模式自主性、主权性、维护政局长期稳定)

3.(权威主义的局限性:过分依赖领导人,缺乏制衡机制、政治多元性、大众参与、腐败防治;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选择;全球化背景下民主政治发展的普遍要求推动跟着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变迁) 民主主义——民众的诉求

2011、12年间,多个城市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追求民主、自由、人权。 民主主义的实现:漫漫长路:民主政治文化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

3)体制转型的“路径依赖”

旧体制-技能和资源的依赖性 新旧转型-非确定性社会心理

新体制的资源分配方式-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冲突

拉丁美洲的改革与发展

讨论线索

? “边缘—核心”体系和依附性发展

? 拉丁美洲的战略选择——“进口替代” ? 拉丁美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 拉丁美洲重启现代化进程 ? 拉美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启示

一.“核心-边缘”体系和依附性发展

1.谁是核心,谁是边缘? 同质性 异质性 多样性 专业化 核心 边缘 2.什么是依附性发展?

a) 不平等的国际分工 b)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

(导致了很多游击革命势力,期望打碎原本的不平等制度、建立更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拉丁美洲的战略选择-“进口替代”

1.战机贻误的“进口替代”

? 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日本在迎头赶上时都面临更强的对手,都采取了

保护、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比如日本对经融领域长期的管制以推动自身

工业快速发展。(关税,金融管制)

? 拉美的教训:已经取得独立地位,和欧洲贸易密切。拉美靠出售基础物品使得经济情况好,但未跟进世界工业改革潮流,一战时期贸易断开,经济衰退。)

敞开的大门,裂开的血管。(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取得民族独立,和欧洲贸易频繁,依赖初级产品的销售,一些拉美国家也比较富裕,构建民族工业的改革难以推进)长期像资本主义国家敞开大门,但是没有解决好民族工业发展的问题

2.负债累累的“进口替代”

拉美浅薄的保护主义:缺乏资金,借西方外债,但自己未改革提升产品质量,其产品打不开国际市场,陷入债务危机。

三.拉丁美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1.“市场浪漫主义”和国家调控能力的削弱

A.在债权国(西方)的主导下,展开自由化改革(华盛顿共识):贸易自由化、市场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

B.出现严重社会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率攀升,丧失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2.经济发展PK社会发展

贫富分化的社会,发展不均的地区 采取了欧美的发展观念(溢出机制):向资本倾斜,政策向富人倾斜。积累优先。所以“发展应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忽略了社会发展,政治与社会动荡。(例如海地) 不可兼容的公平和效率

积累优先(发展就是硬道理)

四.、拉丁美洲重启,现代化进程

1.背景

2002年底,巴西,卢拉上台后,拉美二十多个国家左派上台,改革原本制度,西方对此担心。(查维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加强国家管控。) 2.“左派”的激情和改革主张

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对外资的管控限制。

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公平

3.经济成效

南美经济取得了暂时较好的发展。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相对滞后

4.社会平衡发展贫困率下降,赤贫率下降

5.民主体制走向——成熟

公民社会论坛:穷人的联合国、 教会世俗势力偏小 公民运动崛起 土著人组织参政

土著人缩水、边缘化。其政治权利也有法律保障。

五.,拉美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启示

1.“萧条”模式又启动

(巴西经济启动萧条模式)

1. 经济衰退:2011年以来,经济负增长。 2. 通货膨胀:对美元大幅贬值。

3. 产业困境:所有经济部门缩减,制造业下滑 4. 债务危机:债务评级“垃圾级”,主权信誉很低。 5. 产业困境:全面减速,制造业下滑明显。 2.原因及启示

——陷入萧条的“结构性”因素 国际市场条件恶化

结构性问题:重消费轻投资

(相反中国:消费拉动不足,主要考投资拉动经济)

结构性不平衡是巴西面临的根本性问题:重消费,轻投资。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分配中的“福利赶超”现象。(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福利却向欧洲看齐。)

巴西政局的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3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