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4-09 04: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药理学名词解释

1. 新药 :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 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系统。

2.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

药量。

4.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

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5. 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

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6.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7. 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

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8.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 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 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

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

效应。

11. 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 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 效价(potency) 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 极量 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 半数致死量LD50 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15. 半数有效量ED50 产生最大效应的50%时所需要的剂量。 16. 最小中毒量LD5 使群体动物死亡5%时的剂量。 17. 最大治疗量ED95 产生最大效应的95%的剂量。

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治疗指数= LD50/ED50,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

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2.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 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3. 非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 4. 受体向上调节:指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使用拮抗剂后, 受体数目及敏感性增高的现象。也称为上增性调节。 5. 受体向下调节:指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过高或长期使用激动剂后,受体数目及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6. PD2 7. PA2 8. 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9.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0.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and代谢产物经由胆道and

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1. 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t1/2)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 耐受性(tolerance) 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药效减弱,停药后可消失。 2. 控释制剂: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

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3. 配伍禁忌: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能引起的药物编织,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必须禁止合用,

称配伍禁忌。

4. 快速耐受性(acute tolerance) 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

5. 耐药性(抗药性,resistance) 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or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6.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长期接触某一化疗药物,

产生的不仅对此种化疗药物耐药性,而且可对其他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7.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是指那些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

药物

8.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是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

的细胞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9. MLS耐药:耐大环内酯类同时耐林可霉素。 10. 翻转使用依赖性: 1. 调节痉挛 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的作用。 2. 调节麻痹 晶状体变扁平,屈光度减少,看近物模糊、看远物清楚的作用。

3.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α受体阻断药能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4. 内在拟交感活性 某些β-R 阻断剂除了阻断作用外,也具有较弱的激动作用。 5.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1. 血/气分布系数 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系数越大,药物

在血中溶解度越大,诱导期越长。

2. 最小肺泡浓度(MAC) 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 肺泡气体中 药物

的浓度。MAC越小,药物麻醉作用越强。

3. 表面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滴、涂布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

过黏膜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 4. 蛛网膜下腔麻醉(intraspinal anesthesia): 5. 胎儿妥因综合征:

6. 红人综合征:快速静脉输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发生的、由组胺介导的一种反应。 7. PTP:

8. 开关反应(on-off phenomenon) 突然发生少动(肌强直性运动不能,“关”),持续数

分钟或数小时后,突然恢复为良好状态但伴有运动障碍(“开”)。 9.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神经环路。锥体外系的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的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10. 人工冬眠: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可使患者处于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

的状态,称为人工冬眠疗法。

1. 金鸡纳反应 奎尼丁and奎宁所致的胃肠道反应、耳鸣、听力减退or丧失、视力模糊、

晕厥等特有反应。

2. 水杨酸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

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3. 赫氏反应: 4. 陷井机制:

5. 阿司匹林哮喘:只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诱发的哮喘。 6. 钙离子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又称钙拮抗药,是一类选择性

阻滞钙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药物。

7. 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 通过抑制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来阻止血栓形成,主要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扩大。

8. 自体活性物质:是具有强大而广泛的生物活笥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存在于许多组织中,当遇到刺激时局部释放,作用于附近靶器官相关的受体或受体亚型,产生物定的生理效应或病理反应,又称局部激素。 9. 药理性预适应: 1. 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长期用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症状控制之后

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或加重。

2.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

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3. 向心性肥胖:中心型肥胖,指的是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

的一种肥胖类型。

4.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反馈性抑制腺垂体ACTH

的分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内源性激素分泌减少,当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时,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等,称为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

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

2. 化疗指数(CI):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

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即CI=LD50/ED50;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毒性愈小。

3. 首次接触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4. 抗菌谱(antibacterial apectrum) 指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5. 抗菌后效应(PAE) 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

以下或已消失,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6. 抗菌药(antibacterial/antimicrobial agent) 由生物(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其生命

活动过程中产生,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人工半合成全合成)一类化学。

7. 抗生素:抗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其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及肿瘤等的化学物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3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