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

更新时间:2024-02-20 20:5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王惠岩政治学原理背诵版

政 治 学 原 理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

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着阶级关系及阶级利益的复杂关系。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这里的阶级关系不仅包括了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具体地说,主要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它,就能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性,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运用政治规律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3: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03年简答)/(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06年简答)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对政治的理解而界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此,国家政权居于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应当牢牢树立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学的根本问题的坚定意识。同时,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现象的表现形式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将政治学理解为“国家学”,就容易使其研究对象失之狭窄,从而减损政治学的现实解释能力。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

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这种概括既在逻辑上重视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的根本,又兼顾了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和具体性。

5: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通过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即可对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进行推导和概括。我们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现实特点,认为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比较适宜。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6: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为政治学提供理论基础,思维视角和认识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了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消亡。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方法论,在汲取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关于自由、平等、人权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价值哲学基础。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与政治学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政治学是研究“怎样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问题。政治学的理论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的存在和发展。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同时,要使政治学根据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是,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总的来说,由于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和手段,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在政治思想方面,虽然也有君权神授的学说来论证君主权力的合理性,但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如何理解国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萌芽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等诸子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基本思路和主题。

(2)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儒、道、法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代表意义。

1.儒家思想 由孔丘所创立,孟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其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儒家的政治学说可概括为两方面:首先是“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其次是“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加强统治者的道德修养。

2.法家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法家反对孟子的“仁政”和“王道”,主张“霸

道”和“以法治国”。

3.道家思想 老子和庄子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儒家和法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主张“无为而治”,即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生活。道家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补充性手段加以使用,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与儒法思想形成了重要的互补。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1)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亚里士多德则在《政治学》一书中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体系,被一致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因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西欧中世纪长达1200余年,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政治学沦为神学统治的思想工具。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作为神学政治论的代表人物,从上帝的意旨来解释一切,极力鼓吹人的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理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期。新时代的思想家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目光来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伦理观念对于政治学的束缚。此后,西方政治学说的发展呈现出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条是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君主论》一书完成了政治与伦理的彻底分离,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同一时期,布丹在他的代表作《共和六论》一书中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集中反映了当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利益要求。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不仅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私有制的罪恶与腐朽,而且精心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一切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的理想社会蓝图。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诸如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西方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大批思想家。他们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及“分权制衡学说”和贯穿于其间的自由、平等等近代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构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同时,以温斯坦莱、摩莱里和巴贝夫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主张也在人类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的批判精神逐渐衰落,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观点开始流行。边沁、密尔、孔德和斯宾塞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达到了人类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顶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7)自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政治学彻底完成了与哲学和伦理学的分离,成为一个拥有许多学者的专门学科。

(8)由此开始直到目前,西方政治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偏重制度的研究外,还注重法律主义的研究方法。因此,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2.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政治学从研究国家制度,转变为研究权力现象。

3.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时期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又从权力转向政策的制定过程。

4.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

和文化人类学以及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

5.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政治哲学开始复兴。罗尔斯的《正义论》和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两部著作,具有很大的理论影响。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对政治学的贡献,06年简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政治学说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最终命运,从而奠定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2)《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国家本质是阶级的专政,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外部表现,,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职能延续,它们都是由国家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二,《宣言》明确指出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国家是实现政治权力的机器,强制性和主权性,是区别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标志。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和主要观点,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宣言》强调提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宣言》系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领导工人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同时,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机关起着领导、监督和保障作用。

上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在关于人的学说方面,针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理论起点——抽象人性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也作出了深入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任何政治都以客观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其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全局利益关系进行公共调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政治生活的主题,人类社会的形态,将是个人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结合与统一。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与发展的论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4)《共产党宣言》之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以及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5)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贯彻“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政治学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现象,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指出政治活动与社会物质存在之间的矛盾和内在联系。它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具体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阶级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此外,政治学研究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具体方法:如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功能研究法等。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于过去经验和教训总结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其次,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再次,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这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一、1: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原始社会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所存在的最早的社会制度的组织形式。在劳动并不发展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制度(交往模式)主要受血缘关系的支配,而决定血缘关系的走向的是人类的婚姻形式。

2.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这里群婚集团是按辈份划分的。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的通婚的婚姻形式。群婚的第二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这是兄弟姐妹间禁止结婚的一种家庭形式。氏族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3.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4.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组织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篇二: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 第二版 笔记

第二章

本章知识点

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现象,研究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说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消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任何有关国家的学说,至少是成体系的国家学说,都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它们构成了关于国家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是国家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这些原理,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回答其他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分歧,正是从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开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阶级,因此,只有将国家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研究,才能准确、科学地说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问题。

本章知识点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本节概述: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知识点1: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恩格斯的论断,在劳动并不发展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制度(交往模式)主要受血缘关系的支配,而决定血缘关系的走向的是人类的婚姻形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这里群婚集团是按辈份划分的。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的婚姻形式。群婚的第二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这是兄弟姐妹间禁止通婚的一种家庭形式。氏族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知识点2:氏族的定义与特征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维系氏族成员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相应地,划分氏族组织也是以血缘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的管理机关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与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没有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无论氏族中的哪个成员受到侮辱或侵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其复仇。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氏族则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决定因素的共同体。

知识点3:原始民主制

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马克思称之为“原始民主制”。这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知识点4: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

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知识点5: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知识点6: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本节概述:

国家的本质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学中的其他问题,如统治形式、统治机构、统治方法、民主、专政、政党、集团、政治人物、国际关系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取决于对国家本质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国家的起源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通过与“前政治社会”的氏族组织的

特征对比来界定国家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1:国家的定义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含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其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再次,国家是个机器。顾名思义,国家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工具。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具有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2: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指狭义的]、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自从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

第三,主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

知识点3: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由国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总和与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根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国家消亡而消亡。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本节概述:

剥削阶级的国家学说一般都认为国家是一个永恒现象,因此,除了无政府主义从总体上否定国家之外,马克思主义是唯一预言国家将会消亡并且提出系统的国家消亡理论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的必然结论,也是对剥削阶级国家学说构成致命一击的理论环节。

知识点1: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着国家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和更替,最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将使国家完成一种复归——超越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的社会。因此,国家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3:国家消亡的条件与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阶级的消灭。所谓“阶级的消灭”,就是不仅要消灭剥削阶级,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才能最终消失,国家也才能真正消亡。

篇三: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选择题无答案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选择题

第一章

1. 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 B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君主论》 D 《乌托邦》

2.在西方思想史上,真正实现政治与伦理彻底分离,从而奠定现代政治学的基础的思想家是:( D )。

A 亚里士多德 B 霍布斯

C 洛克 D 马基雅维里

3.将“政治”理解为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学者是:( C)。

A 马基雅维里 B 孙中山

C 伊斯顿 D 凯尔森

4.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是:( A )。

A 国家政权问题 B 政体问题

C 权力分配问题 D 阶级斗争问题

5.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C )。P11

A 政体的选择 B 君主权力的合法性

C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D 道德教化的方法

6.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 ( A)。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7.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D)。

A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 《国家与革命》

C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D 《共产党宣言》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

A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制度研究法 D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A )的发展阶段的制约。”P26

A 家庭 B 人际关系

C 人类进化 D 物质资料

2.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述,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C )。

A 普那路亚家庭 B 对偶家庭

C 血缘家庭 D 家长制家庭

3.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述,氏族就是由( A )家庭直接引起的。

A 普那路亚 B 一夫一妻制

C 血缘 D 家长制

4.( B )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P37

A 神权论 B 契约论

C 暴力论 D 冲突论

5.与其他权力相比,下列那项不是国家权力的特征:(D )。

A 强制力的垄断性 B 普遍的约束力

C 主权性 D 中立性

6.下列关于国家职能的表述中,可能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是:( C

A 内部职能 B 外部职能

C 社会管理职能 D 政治统治职能

第三章

1. 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人是:(C )。

A 柏拉图 B 洛克

C 亚里士多德 D 孟德斯鸠

2.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 B)。

A 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 B 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C 地理环境 D 掌权者人数的多少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是:(D )。

A 自然演进 B 政治改良

C 宫廷政变 D 政治革命

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是:(A )。

A 奴隶制国家 B 封建制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5. 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 )。P57

A 地主占有制 B 领主占有制

C 国家占有制 D 自耕农占有制

6.从国家权力结构来看,西方封建制国家实行的是:( B) 。 )

A 官僚制 B 分封割据制

C 中央集权制 D 等级制

第四章

1.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 C )。

A 劳动价值 B 劳动力价值

C 剩余价值 D 平均利润

2.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般是通过( A )实现的。

A 政治革命 B 经济革命

C 政治妥协 D 剥夺剥夺者

3.(A )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上升阶段。

A 自由资本主义 B 垄断资本主义

C 人民资本主义 D 帝国主义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以( D )的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

A 机器 B 电子计算机

C 信息 D 电力

5. ( C)是垄断资本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

A 消极国家 B 最低限度国家

C 法西斯国家 D 福利国家

6.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罗斯福政府采用( B )的“国家经济干预学说”,实行“新政”。

A 亚当·斯密 B 凯恩斯

C 布坎南 D 弗里德曼

第五章

1. 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过剩 B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C 资本主义私有制 D 有效需求不足

2. 当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时,不得不把( )作为首选方式。

A 和平过渡 B 政治妥协

C 暴力革命 D 议会斗争

3. 社会主义国家以( )原则组建国家机构,保证人民的最高权力地位。

A 三权分立 B 民主集中制

C 选举制 D 人民代表大会制

4. 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基础是:( )。

A 无产阶级专政 B 共产党

C 工人阶级 D 工农联盟

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 )。

A 人民民主专政 B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属于党的( )。

A 政治领导 B 思想领导

C 组织领导 D 作风领导

7.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

A 按资分配 B 按劳分配

C 平均分配 D 按需分配

第六章

1.古希腊的思想家十分关注政体问题,尤其是( )用了很大的精力对古希腊诸城邦的政体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自那时以来,政体问题就一直成为政治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希罗多德

2. 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是( )的典型代表。

A 贵族君主制 B 专制君主制

C 二元君主制 D 议会君主制

3. 半总统制国家的典型为( )。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B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C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D 1848年之后的瑞士

4. 在( )国家,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

A 半总统制 B 总统共和制

C 二元共和制 D 议会共和制

5.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

A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所建立的督政府 B 巴黎公社

C 苏维埃制俄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6. 1781至1789年期间的美国是( )的典型 。

A 单一制 B 邦联制

C 联邦制 D 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

7. 英国属于( ) 。

A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 B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

C 邦联制 D 联邦制

8. 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两大类,它们是:( ) 。

A 君主制和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C 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 D 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第七章

1. ( )提出了分权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

A 洛克 B 孟德斯鸠

C 汉密尔顿 D 杰斐逊

2. 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权制衡的原则在各国采用的具体形式不同,英国采用的是( ) 。

A 严格的三权分立 B 混合权力体制

C 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 D 两权分立

3. 毛泽东说:“没有适当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这主要是强调( ) 。

A 国体决定政体 B 政体对国体的重要性

C 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政体对国体有决定作用

4.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

A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C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D 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

5. “五权分立”学说是( )提出来的。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6. ( )国家元首不兼任政府首脑,但有权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内外总政策,通过他任命的总理领导政府活动,是“实职”元首。

A 英国 B 法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第八章

1.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A 爱国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国际主义 D 民族平等

2. 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

A 民族差异 B 民族压迫

C 阶级压迫 D 剥削制度

3. 民族联合的实质是:(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2p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