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25 19: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武汉市蔡甸区第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举国上下均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作为教育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我们要首当其冲地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走充满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教育之路,切实为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教育部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其目标之中,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教育“以人为本”成了必然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轻学生认识、情感、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垄断,使学生的思想空间显得狭小,生命色彩显得苍白,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难以适应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思德品质,给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课堂”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把课堂看作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有利于发掘学生个体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我成就感,促使学生积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有利于改变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通过一系列的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生命个性。从而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导新的、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和谐发展的乐园。

鉴于此,我校拟定了《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于2006年6月蔡甸区教科所提出申请,在区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修改,2007年10月正式向武汉市教育科学院提出立项申请。本课题被市教科院批准立项,编号2007C152。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国外围绕如何构建“人文课堂”这一教学观,大多都是以论文、论著或研讨活动的形式展开探究。例如:美国颇有建树的教育理论家纳卡穆拉教授撰写的著作《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该书提供的策略和技巧旨在帮助教师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我,同时促进教师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另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波帕姆教授撰写《促进教学的人文课堂评价》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课堂人文评价的方法。但他们都还没有形成专项课题来进行深层面、多维化的研究实践。

而国内,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国教育工作者们围绕“人文课堂”这一教学观,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首先,对“人文”这一概念研究得比较透彻。人文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是人

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和价值,它的实质是人文精神,是对人世探求和处理的一切活动中的理想追求、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集中体现。其次,对相关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也比较明确,总结出了和谐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等。对“人文精神”内涵的实践,还有待科学化、成熟化、系统化。通过上网和资料查询,我国有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科研中都提到了“人文精神”,如台州实验小学的研究课题《构建语文人文课堂》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堂中体现“人文精神”但是它忽略了人文课堂的关怀----如何去关爱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文评价。纵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比较多,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比较少,不能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我校课题组从课堂教学实践着手,在找准影响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途径,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课堂情境自然和谐,师生心态自由开放,学生个性充分张扬,人文情怀得到有效培养。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人文思想颂扬的是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指的是教师能够挖掘教材文本资源中的人文内涵,运用这些教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氛围,激发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快乐地汲取语文知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成长历程;“以人为本”,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真正的“人文课堂”,学生与文本互为知音,学生与教师互为知音,学生与学习成为知音,学生与课堂成为知音,课堂是学生的乐园。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发展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发展的“完人”。教学改革的措施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现代教学价值观认为:人文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强调天性、个性、人格尊严,注重终身教育。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建构知识,也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形成能使学生的人格充分自主、和谐、愉悦地发展的课堂;

3、通过研究,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品质。

六、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影响小学语文“人文课堂”建构的主要因素;探索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有效途径,构建充满浓浓人文情怀的小学语文“人文课堂”。

1、挖掘小学语文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与文本成为知音;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与学习成为知音;

3、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与课堂成为知音;

4、实施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互为知音;

5、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人文课堂”的发展。

七、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我们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本校学生以及全校的语文教师。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0——2007.10):

①选定课题;②建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③开展调查,摸教情与学情;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阶段1(2007.10——2008.10):

①组织开题论证;②完善研究方案;③根据方案开展实质性研究。

阶段2(2008.10——2009.5):

①中期检查,对前段工作做总结;②汇报交流;③形成研究论文;④深入研究。

阶段3(2009.5——2009.10):

①阶段成果展示;②课题材料收集整理。

3、成果总结阶段(2009.10——2010.5)

①对研究资料归因分析;②撰写研究报告;③请有关专家评估验收。

九.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找到了影响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主要因素

1、调查小学语文课堂实情

为了弄清影响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主要要素,我们对五(2)班,共计68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1)文本内容

“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课文?”学生的答案是,喜欢童话类的有36人,散文、儿歌类有19人,小说类的有11人,其他类有2人。由此可见,儿童对童话故事、儿歌很感兴趣。这样的课文更适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2)教师素养

针对这方面的调查有①“你喜欢怎样的语文教师?”,学生的选择是,知识渊博型的有21人,幽默和和蔼型的有29人,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有14人,严肃认真的4人。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②“课堂上你的老师常常打断你的发言,或者是中止你们的讨论活动吗?”回答“有”的学生38人,回答“偶尔有”的学生17人,回答“不会这样做”的学生13 人。③“你认为老师喜欢哪些学生?”学生的答案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的有43人,喜欢多才多艺的学生的有9人,喜欢活泼机灵的学生的有6人,其它的有10人。

(3)学习方式

针对这方面的调查有①“你喜欢怎样的阅读方式?”,希望自由阅读的有47人,其他21人。②“你喜欢怎样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方式?”,喜欢游戏训练方式的有44人,理解后掌握的有6人,对答方式的有5 人,听写默写的有13人。③“你认为根据课文内容做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否妥当?”,认为妥当的有51人,认为不

现实的有17人。④你喜欢语文课堂中“讨论”这一学习方式吗?为什么?68人认为喜欢。认为能开阔思维,取长补短,弥补不足。⑤“你认为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在哪里?”学生认为讲跟学习无关的话有58人,人云亦云的有6人,4人认为不敢说。

(4)课堂评价

针对课堂评价的调查问题有两个,①“在语文课堂上,当你的发言非常精彩时,你喜欢老师如何评价你?”希望老师表扬鼓励的有41人,表扬并指出精彩之处的有18人,表扬后提出不足的有9人。②“当你的回答跟正确答案有出入时,你希望老师如何评价?”指出错误并帮助改造的与51人,不要批评的有17人。

2、小学语文课堂实情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能结合自己的实情提出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找到了影响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因素。学生期望语文课堂上的文本内容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当教学内容让学生一见钟情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乐学好学的情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喜欢形式活泼的教学内容,如:童话、儿歌等;喜欢融入了生活实践,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喜欢艺术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将文本内涵传达给学生的时候,要灵活的处理和运用教材。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内容活泼生动丰富的特点,将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到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的学习境界,与文本成为知音。

(2)教师因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风格的教师呈现出的课堂情境态势也会不同。来自教师方面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

①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垄断。在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提前备好的教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基本上用自己的思想意识代替学生的认知理解。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生活经历作出自我阐释,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个人的思维灵动性,语文课成了人性复制的课,缺少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禁锢了学生的发展。

②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专制。目前的语文课堂还存在这样的弊端,教师自视为绝对的权威,控制着学生的行为,主宰者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唯教师是从,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被视为不守纪律,自以为是,轻则批评,重则呵斥,学生课堂上如同“裹脚的小媳妇”,唯唯若若,只听不说,情感麻木,自主意识薄弱,缺乏探索精神。

③教师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教师不能主动创设自由、和谐、愉悦的课堂实践氛围,总是板着脸上课,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让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心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学生因素。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以人为本”的理念,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①缺乏关注自我的习惯。长期以来,学生们已经习惯于围着教师家长的指挥棒转,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受到压抑,没有意识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不善于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不能实现自我发展。

②缺少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会出现学生不

受控于教师而调皮捣蛋的现象,浪费时间,延误课时,就千方百计的束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了自由的时空,养成了你教什么,我就学什么,你怎么教,我就怎么学的惯势。由于过分依赖老师,学生缺乏创造性学习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4)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单调、呆板,评价形式单一,常常以自己评价学生为主,凌驾于学生之上,缺少了自我评价的主动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就漠视了学生的存在价值,使语文课堂缺少了人文关怀。

(二)探索出了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1、挖掘小学语文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与文本成为知音

(1)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教师只有走进文本领会其内涵,才能走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文人文课堂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勇于创新”,“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认真耐心”,“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健全的个性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这些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2)过滤小学语文文本内容,挖掘了文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各种体裁的大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童话、寓言、小说、散文等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众多领域,各有各的写作背景,各有各的社会生活,展示人类自身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生活历程,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现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准则。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有力的凭据,为构建语文人文课堂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对小学语文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找准不同篇目的人文养育点,然后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提炼和归纳,最后编排了“小学语文人文教材篇目一览表”,有效地指导后续的课堂实践研究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资源,“小学语文人文教材篇目一览表”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创设各具特色的“人文性”的课堂环境,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渗透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人文素养得到发展。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与学习成为知音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主要空间,在挖掘教材人文内涵的前提下,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才能实现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目标。

(1)优化教学目标,凸显人文性。

现代社会需要公民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但是,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偏重于知识能力,只要学生会做题,会考试,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一些人文性的审美、情感、思品教育等目标及习惯培养的目标,都形同虚设。这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时,也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课堂结束还要把人文目标进行验证。课堂中,从目标入手有的放矢,能更有效地渗透人文精神。

①知识目标中凸显人文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追求答案与结果的一致,一切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求,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单纯的语文训练的工具课,教师与学生一起沉溺在无尽的复杂训练中,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学生都丧失了探索的精神与鲜活的个性。因此,施行人文教育就必须在知识目标中,渗透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学习习惯教育。例如在汉字教学中,除了读写及运用的要求之外,还应该注重汉字文化的宣扬,让学生热爱汉字文化,注重汉字的审美,培养审美能力,鼓励学生探索、积累识字方法。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注重文明礼貌的教育,强调真善美的传播。

②能力目标中凸显人文性

语文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等能力,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表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多数时候为了方便于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将这些教学内容分解成了一个个生硬的题目要求学生解决,并没有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导致学生视野狭隘,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另外,语文学习总是很被动,提不起兴趣来,这是因为自主学习时机的缺乏,不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能力目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存在基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其二,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文化基础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目标。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课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后问题不要求全部解决,有的是自选题,这体现了教材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了人文性的调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能力表现,也表明了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其三,教学目标中,不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还强调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③情感目标中凸显人文性

“人文课堂”以人为本,人都是有情感的,所以教学目标中要确立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心里因素。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欲望。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让语文课堂是最有激情的课堂。情感目标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情感目标三,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追求。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观、价值观,不断地追求真、善、美。

(2)优化教学过程,践行人文精神。

①识字教学中重视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识字开始的,所以,识字教学也应该体现人文性。识字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能够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识字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轻松快乐的识字,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熏陶。

A、寓汉字文化于识字过程中。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古人造字讲究象形达意,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韵味。例如“中”字,从字形上看是“四方框中加一竖”,最初是根据旗子创造的,旗杆中心的那个圆形或方形物则是一面鼓。鼓在古代体现着帝王的权利和军队的命令,“中”字一开始象征周朝后期联合起来的一批小国家,后来象征整个中国。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背后的典故,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神奇,让识字成为一种体验中国文化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面对一个个汉字的时候,他记住的不仅仅是字的笔画,而是自己对这些字的字形、字义的分析与思考。教师打破了文本的死框框,增添了一些文化资源,开放语文学习的内容,识字课堂与历史、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B、创设各种情境识字。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偏向于直观形象记忆,根据这一特点,寓各种情境于识字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印象。例如,教学“拔”字时,右边的一部分容易与“发”字混淆,有老师就请几个孩子上讲台做拔河的动作,孩子们联系画面想到了“小朋友拔河,流下一滴汗”的方法记住了“拔”字。充分利用教材,创设语言环境,让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联系生活情境,让生字走进学生的生活,都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活化了学生的生活源头,将语文学习开放,这正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C、运用多种形式识字。

有一些老师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识字就是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的,识字过程不必花心思,一味地缩短识字过程,忽视识字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的天性的。丰富活泼的识字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编顺口溜、看图片、动作表演、猜字谜、做游戏、听音乐等等,这些形式让学生过目不忘,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识字效果。

D、寓写字评价于识字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会认字,还要会写字。书写的实践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更困难一些。要想化难为易,让学生不畏惧写字,写一手好字,就必须坚持写字评价。写字评价应从写字姿势、书写质量、书写习惯三个方面着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做事从容,有恒心的意志品质,在汉字书法艺术的鉴赏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②在阅读教学中感受人文性

重分析讲解、轻诵读感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课堂中老师用提问对课文进行分解,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这样的课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的思想被老师控制,学习态度不积极,根本不能与文本融为一体。我们的分析讲解虽然也重要,但是不能取代学生独特而丰富的阅读体验。特别是思想、情感等人文教育的因素,更不能完全依靠我们的灌输,它只能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自体验”,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吸收。对此,《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的表象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想,缺少了学习的情趣,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个人成就感、满足感的情感体验,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品味生活的乐趣,在这种不完整的教育中逐渐失去自我。因此,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知。

A、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发挥阅读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和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文关怀,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我们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总结归纳。

另外,个性化的阅读还表现在不同类型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写景的文章,充分的朗读,边读边想象;叙事的文章,可以分角色朗读、表演;说明文可以交流课外查阅的音像资料或文字资料,甚至做一做小实验;诗词阅读可以加强背诵积累,可以讲一讲相关的背景故事。

B、提倡阅读的独立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教师尊重这些阅读成果,并且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如教学《月光曲》时,在讲到最后“文中究竟是说贝多芬应该感谢盲姑娘,还是盲姑娘应该感谢贝多芬?”时,有的学生说,穷兄妹很幸运,不用花钱去买昂贵的入场券,就可以和贝多芬近距离接触,梦想成为现实;也有的学生说,贝多芬在那个特别的地方,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灵感迸发,即兴创作了世界名曲——《月光曲》。学生们在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时候体味到了贝多芬的高尚情怀和穷兄妹的善良品质以及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兴趣,情感、潜能都会得到激发和显现。有时候,学生的结论是错的,可能与老师预设的答案相左,甚至这份独特感受是对教材的质疑,我们的老师都以赞赏、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尊重独特体验,善待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课堂才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C、在充分的诵读中体验“人文”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另外,科学家研究也发现,6一13岁是儿童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此时充分把握时机,让学生浏览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文字世界中遨游,提高其文学积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语文课堂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诵读时间饱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新接触到一篇文章时,字字句句都是生疏的,要想领会文章的内涵,必须充分地阅读。学生初读文章时的目标是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当能够把整篇文章读得流畅自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韵味时,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品位诵读,再去领会文章的内涵。

二诵读形式多样。诵读形式多样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如教学《听泉》这一课时,姚传芝老师就变换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等。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优美词句,在朗读中畅想泉水的声音和动态。当学生沉醉在优美的文段里时,思想已经走进大自然,脑海里浮现出完整而清晰的画面,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以读代讲,让学生的心灵与书本对话。

三诵读评价合理。首先,教师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训练,学生也对这些标准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既有朗读技巧的评价,也有朗读效果的评价,乃至朗读态度的评价。其三,评价应体现互动性,给学生说话的权利。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结合起来。例如,《索溪峪的“野”》这样一篇写景的文章,文字优美、活泼,令人向往,老师和学生都喜欢读。就可以老师和学生比赛,然后师生互评,在比较中进行鉴赏,把师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朗读评价,不但能突出学生的优点,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朗读体验,树立进一步阅读的信念,同时鉴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充分的自读自悟的空间,给予学生评价权,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③作文教学体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有这样一段话:“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强调了写作过程中体现的人文性。

A、淡化写作难度,树立写作信心。

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怕写作文,每次遇到写作文就有畏难情绪。有的老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用一个“死”办法,让学生背诵一些现成的优秀作文,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无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堵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路,这样的作文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迟钝和麻木。因此,我们首先要引领学生走出困境,让学生树立作文信心。知学生憤悱,知学生短处,引领学生进步,正是人文课堂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步,自由表达“说”作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是先于书面表达成熟。作为老师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应该给学生机会,围绕命题自由表达。说自己的经历,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过程中,理清了思路,学生对作文就心中有底了,有了动笔写的愿望。对于不敢表述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鼓励。这样做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步,范文引导“学”作文。这里的“学”指的是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模仿别人的作品写作文。学生可以学习老师或者同学的作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第三步,难点部分老师“教”。这里的“教”是指老师把难点部分进行分解。如,要求描写一名运动

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很出色、很顽强。这个片段的训练,应指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外貌和细节描写着手,然后,教会学生选择一些准确形象的词句加以描述。一小段一小段的写,不断品尝成功的愉悦。

B、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还有这样的现象,“人云亦云”,别人写什么,他就写什么。因此,作文“千人一面”,内容空洞、枯燥。分析其根本原因,要么是怕创新作文写不好,要么是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要么是没有自己想表达的主观意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潜能,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一个素材库,他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的。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契机,唤醒学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吐露真情实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生命的意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作文,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作文让学生回归自然和生活,自然和生活又塑造了人。

C、大胆合理想象,培养创造力。

小学生喜欢读的文学作品,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富有丰富的想象色彩,这是因为想象是小学生生成的思维方式,正是天生的想象力造就了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但是,有的老师为了促成学生完成作文任务,总是命定一个题,给定一个思路,设置一个框架,这样做的确省心省力,却无视了学生的生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缺少了以尊重人为特点的“人文精神”。因此,作文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合理地想象。首先,创设情境给时间学生想象;其二,给机会学生交流想象经验,分享想象的快乐;其三,鼓励学生把想象的成果写下来。这样的训练使作文创新内容多,学生更有成就感。

④口语交际中体验人文性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最薄弱的方面是“说”的能力,学生不善于运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来看,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因而,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自由发挥的、开放的舞台。

A、课前准备,创设交流情境

口语交际课堂讲究的是交流双方的互动,所以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为口语交际课的话题做好做准备,努力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课本剧、游戏、参观等,或者制作一些教学工具,如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动画等。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还是需要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安排一些活动作业,让学生熟悉口语交际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第八册的口语交际《买书》时,课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买一次书,亲身体验买书的每一个细节,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表演课本剧《买书》,再现买书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想表达的内容,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得到了体现。

B、课内互动,提供交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的交际性的特点,即要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际,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一,师生互动平等、和谐。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东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发展的潜力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可以作为一个朋友、听众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

进行没有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多关注平时开口难的学生,尽量多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消除学生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地状态,从而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生互动积极、轻松。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例如,课堂上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嘲笑,这个学生就很难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说完的勇气都没有。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C、课堂评价,增强交际信心。口语交际课提倡放手,让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教师要致力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教师评价侧重于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规范学生的口语交际;而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买书》这一课时,小组学生表演完课本剧之后,教师开始点评,“小明同学真不错,他很顺利的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书。”这句话肯定了小明刚才口语交际的表现;然后,教师又说“小明同学为什么这么顺利就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书呢?”这样就能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议,在评议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口语交流的要求和技巧,获得交际的信心。

⑤综合练习体现人文性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好比是一个反刍的过程,将所学习的知识消化吸收。

A、练习形式多样化。阅读教学中的口头练习包括诵读文本中的优美感人的语段、回答阅读分析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相应的,书面练习包括抄写字词、优美感人的语段、回答课后习题、归纳文章的内容、写读后感、作文训练。另外,练习还可以是艺术表演。这些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比如说,《伯牙断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情节感人,充满人文气息。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就有以下几个练习设计:背诵摘抄你喜欢的段落、结合这个故事谈谈你对友情的认识、写一写自己经历的友情故事。通过这些练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懂得了珍惜珍贵纯洁的友情,深化了文本的内涵。陈平老师撰写的论文《语文课堂也“综艺”》中,以《藏北草原》为例,从课堂练习的角度渗透文本内涵,设计了抄写、背诵优美文段、口头描述、各种艺术表演等等练习。学生的兴趣特长各不相同,而且生性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当可供他发挥的空间增大的时候,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各显神通。丰富的练习形式使文本、学生、课堂融为一体。

B、练习容量科学化。这里的科学化是指严格把握练习的“质”与“量”。我们的教学对象是6一12岁的儿童,在小学阶段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过重的学习负担会扼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完成教材练习是科学化的第一要义,其次是适当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参与性强的趣味练习。

C、练习要求差别化。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能力强弱之分,有兴趣取向之分,所以,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练习要求。比如,《藏北草原》这一课,一个练习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另一个练习是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介绍草原风情,对前者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后者则鼓励学生参与、尝试,有一部分语言能力强的学生会完成得很好。

(3)优化教学方式,体现人文性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教法与学法层出不穷,教法与学法都更加注重人文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合统一、同步渗透与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成长。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含在前两个维度的实践过程之中。

①教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及体裁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如诗词、散文类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我们采用诵读、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品味中想象;写人、叙事类的课文往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中心明确,对人物刻画细致,我们一般采用问题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写景类的课文往往语言优美,文笔细腻,词汇丰富,这类文章则重在语言的赏析,品味。

②教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个性、优缺点不一样,教法有变化。二是不同年级的教法也应该有变化。一味去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或全套照搬教案本上的教学方法不可取。课堂中,我们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等选择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低年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的特点,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以及知识面不广,在学习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时主要体现出趣味性的特点,穿插一些如游戏、表演、竞赛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化解学习的难度。中年段的教学,我们就在低年级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想象,合作讨论等,促使他们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悟,通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课堂辩论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③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主导者,要准确地解读教材,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传授知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把学习过程当成平等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信学生肯定会有发展。其次,给予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有目的地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潜能。

④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课堂是师与生、生与生共同发展的平台,运用合作式学习能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组成一个个小组,就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互相争论,互相启发,分工协作,共同进步。其具体要求是:一个别学习是基础,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二是各司其责有规则,合作学习前,老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规则,每个人必须遵守规则,承担相应的任务;三是合作学习有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踊跃发言、大胆质疑、敢于想象,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与课堂互为知音

(1)关注自我,营造和谐的课堂的环境。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教师成了绝对的权威,控制着学生的行为,主宰着学生的活动,所以学生逐渐迷失了自己,被动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的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①改变角色观,让学生自主

“人文课堂”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所以,教师改变了角色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处于教学中心的主宰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从原来的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也改变了角色观,他们摆脱束缚,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②开放语文课堂,让学生自由

课堂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给时间学生去观察思考,给学生时间去动手练习,给时间学生去争论,给时间学生去表达,给时间学生去反思自己的表现,给时间学生去享受参与的快乐,而不应该一味的追求课堂学习效率,剥夺学生的学习空间。凡是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的方面,教师要有目的的安排,有目的的训练展示,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③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自赏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还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自卑,不敢参加活动,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自我;优秀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不同的表现都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个性独立发展的空间,因势利导,发现并利用人本资源,激活人文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例如,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对于擅长读书的学生来说,则可以抓住读得好的重点词句进行点拨,这也是对优秀学生的认可。所以,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参与的行为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及时给予鼓励,应该让他意识到,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获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学会赏识自己,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④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快乐

儿童心理学研究说明:小学生对事物、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与生俱来,他们渴望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希望老师的课堂充满睿智和幽默。但有的教师不理会学生的心理和兴趣,严肃地教知识,无视小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所以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充满温情和激情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这样的课堂中,常常可以听到激烈的争论声,可以听到清脆的笑声,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可听到喜悦的欢呼声……学生得到的是老师真诚的赞赏、真诚的尊重、真诚的宽容与耐心的期待。

(2)和谐合作,营造和谐课堂环境。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有的教师担心控制不了学生,总是选择“全班学生围着一根指挥棒转”,

照本宣科,齐问齐答,整堂课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权利、话语权力,行为权利都被剥夺了。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立不同的角色,让小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在课堂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室提出问题,或自己发现问题后,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解决;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互相尊重;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

(3)改进评价方式,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包容与欣赏的基础上的。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既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感情,又要准确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创新的评价体系。

①评价形式多样性

其一,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灵活多变,使评价语言常用常新,时时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让学生乐于接受。比如,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一位教师用了一些这样的评语:“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能恰到好处的模仿课文句式,学以致用,这也是创新的开端。”“全文新颖的选材,巧妙的结构,看得出你真费了一番心思。”“观察细致,勤于动脑,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联系上下文,想想怎样过渡才行?”“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再想想文中的两个例子有详略的考虑吗?”“这么优美的语句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不单调,不枯燥,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姚传芝老师在承担这个课题研讨的过程中,写的论文《赏识性评价——学生成功写作的翅膀》又论证了这一观点,老师在学生习作中寻找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赏识性评价,能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其写作兴趣。所以,我们的口头语言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常变常新,让课堂有人情味,有幽默感。

其二,将口头评价和体态语言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声情并茂地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快乐和和谐。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感。一个好的老师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适时的评价语言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着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更大的发展。

其三运用实物评价,为课堂添彩。可以赠送除红星、彩旗之外,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个书签、一支钢笔、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一堂课会因为一件小纪念品而格外让学生难忘。

②评价形式多向性

以前,我们在课堂评价上都是学生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即评价的方式经常只存在教师对学生这种单向评价方式。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师生的不平等。所以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A、学生自评。长久以来,我们惯用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评价的过程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课堂中,把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小学生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教师、同学等的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比如肖英教师在教学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就组织开展了学生自读自评的练习,当一名学生在读完课文中这句话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身在朗读这句话时所存在的不足:我读诸葛亮很容易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但读周瑜却读不出他的阴险、狡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B、学生互评。学生互评的意义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负责、善于欣赏、乐于分享的态度,并教给学生互评的方法,经常性开展互评活动。长期训练,由扶到放,学生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比如,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进行完学生自评这一环节后,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有学生便说:“我也这样看,你读周瑜的口气太平淡,没有读出他一步一步引诱诸葛亮当时的紧张、喜悦。可以读快一点……. ”这样,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这样的自评、互评坚持进行,何愁学生的自主意识、朗读水平和自学能力提高?

C、师生互评。师生互评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互相评价,以期达到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学生评老师,这种形式往往是教师为了达到促使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提出相对应的观点组织辨析或以示范朗读为目的,引导学生领悟朗读的艺术和技巧。实践过程中,我在教授《索溪峪的“野”》一课时,运用表演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毫无疑问,一开始肯定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我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我说“老师也来试试看,同学们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点评,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很仔细,参与也很积极,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又如有的老师在教读《傻二哥》时,见学生朗读不到位,于是她说:“大家读得很不错,我也想读一读,看大家能给我打多少分。”于是学生认真听,积极评,不知不觉中进一步研读了课文,领悟了朗读的方法。接下来的读书,则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4、实施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互为知音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我们的人文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互为知音:

(1)知学生愤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为生所系,情为课所系,情因学而生,情因教而动,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用“心”、用“情”、用“爱”去上课,这样的课堂达到了师生心灵相通,情感融合的境界。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有两个方面,一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态;二是关心学生的情感动态,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影响。前者是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时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思维、实践很顺利,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合作也很成功,有时候则会遇到困惑。同时,学生的情感动态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表现出喜悦或者失落、苦闷。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减弱的时候,老师及时发现并加以关怀,从教态、教法上作调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引领学生走向柳暗花明的道路。曾娟娟老师撰写的论文《爱眼看学生,学生更出色》,也展现了师生之间互相关爱,和谐快乐的美好境界。爱的种子要在爱的土壤里萌芽,老师给予学生关怀,学生才会敬爱和信任老师。所谓的“爱其师,信其道”就是这样情感融合的境界吧!

(2)知学生的短处。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见这样的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格外逗老师喜欢,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常常被冷落,挨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事实上,被老师忽视的学生,会逐渐对老师失去信赖,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个性扭曲,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尊严的,与老师应该是平等的,对学生的尊重最能体现这种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动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应该民主的,宽容地,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个学生,期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建立健康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3)知学生的潜能。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禀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情景态势,这就是教育规律。“人文课堂”应该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谐发展。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珍视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爱好、习惯与兴趣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语文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去大胆地展示自己,从而解放思想、释放情感,发挥潜能,张扬自我。另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方法与依据,为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人文课堂的发展

教育家于漪的座右铭是“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她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自己个性魅力的展示。教师的素养也是构建人文课堂的重要资源和条件。在做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状况”这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A、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明显对人文思想的概定和认识很模糊;B、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的人文思想与学生的人文体验和谐发展。调查结果还表明,知识渊博的老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老师、教态亲切活泼的老师、健康有活力的老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老师都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了解了学情后,我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的实践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1)在高雅情趣中塑造自我。

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我们语文教师自身也需要渗透人文精神。最近几年,课题组的教师广泛地阅读,写下了一万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既读专业书籍,也读经典,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另外,业余爱好更高雅,欣赏音乐、锻炼身体、勤练书法、旅游观光、学习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等等,都使我们更有内涵,更有自信心。有了这样的历练,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人文的魅力,言行举止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影响,真正地做到了为人师表。

(2)在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塑造自我。

孔子曰:“学无止境”,其实“教亦无止境”。教育规律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所以,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紧迫感,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地参加教研活动,勤奋钻研,不断地总结经验,充实自己,接受新时代的挑战。

为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语文人文课堂的发展,我们课题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严格遵照教研步骤,开展研讨活动,“理论学习——确定研讨课篇目——撰写案例——上研讨课——写教学反思或论文”。如课题组成员曾娟娟老师教学了一节作文研讨课。在教学之前,我们先学习了当前一些优秀的创新的作文课模式;接着确定课题为《扮盲人》,选择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体验盲人的生活后,进行作文指导;然后上研讨课;最后写教学反思。这堂课,有几个亮点,一是让学生扮盲人,在游戏中体验盲人的生活,构思新颖,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作文训练时,学生不仅写出了自我体验,还在文章末尾表达了对盲人不幸生活的同情,也明白了自己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多么幸运,多么值得珍惜啊!这堂课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关心弱者,珍惜生命和健康的人文思想。这堂研讨课教学效果很好,曾老师的收获也很大,因此又向全区作了展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自身的素养是宝贵的资源。我们一直遵循“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和学生共同发展。

在课题研究阶段,语文老师都积极撰写案例、上研讨课、写论文,开始逐步关注自身文化思想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李丹、王艳琴、曾娟娟、熊映霞、陈平、肖英等其他语文教师两年多以来,撰写的论文共有26篇,案例 28篇、展示课10余节。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编辑了《人文之声》的专刊,宣传人文思想,报告国外和国内的人文研究动态的信息,欣赏世界人文景观图片,探讨人文课堂与自然、社会及家庭之间的联系,登载学校教师的优秀案例和论文,交流课堂经验。

(3)加强师德修养提升自我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

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师德先进个人的事迹,写师德教育的思想认识体会。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年来,教师们围绕“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找出了影响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相关因素,并探索出了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途径与方法;找到了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策略。通过实践应用,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自从2006年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来,我校语文课堂充分渗透人文理念,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快乐地获取语文知识,个性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课题研究的成果也直接反映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上。2007年至2011年,本校62名学生在“武汉国际楚才作文竞赛活动”中获奖;103名学生在“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生汉字规范书写竞赛活动”中获奖。课题组成员中姚传芝、肖瑛、陈平、曾娟娟、王艳琴、熊映霞等老师都获得了辅导奖。

2、促进了语文教师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显著增强,他们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个体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们都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和浓厚的研究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就教学中的问题展开探讨,去寻求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四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硕果累累。王艳琴老师撰写的论文《夯实语言品味,注重写作表达》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曾娟娟老师撰写的论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中央教育学会三等奖,肖英老师撰写的两篇论文获市级奖项,陈平、熊映霞、王艳琴、姚传芝等老师的8篇论文、案例获得区级奖项。陈分老师的优质课《种下一片太阳花》获省级二等奖,王艳琴老师的优质课《看松鼠做巢》获市级二等奖,李娜、李丹、王艳琴老师的优质课获区级一等奖。

课题负责人杨家稳校长在全区“学洋思教法,建高效课堂”的报告会上作了题为《学为中心,知音促学》的报告,推广了本校构建高效课堂的经验,宣传了构建“人文课堂”的理念。他在报告中提出“教材与学生成为知音,激发主动学的兴趣;学生与学生互为知音,增加主动学的时空;教师与学生结为知音,营造主动学的氛围;练习与学生变为知音,增强主动学的能力。”的构建策略。

十一、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本课题探索出来的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途径和办法以及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语文课堂人文气息更加浓厚。

2、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谐统一,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语文课堂上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了学生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品质。

(二)讨论

1、“人文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整合。

人文素养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人文课堂”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后者更适应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与思考,减少“人文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冲突。

2、“人文课堂”上更应平衡师与生、生与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是“人文课堂”的灵魂之所在。但师与生、生与生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何平衡他们之间的差异呢?相对来说,课堂的力量仍然很薄弱,需要人文社会、人文家庭促进“人文课堂”的发展。在此方面,我们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升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人文课堂。

课题组组长:杨家稳

课题组成员:肖英、陈平、刘永清、王艳琴、

姚传芝、曾娟娟、李丹、熊映霞执笔人:陈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2b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