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

更新时间:2023-09-09 01: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摘要

【美】杰夫。豪

199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闲来无事的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斯科特.E.佩奇,建立了一个电脑模型,尝试用“人工代理”来解决难题,“人工代理”是根据设定的代码命令互动的小型电脑程序。这样的电脑模拟对经济学家来说很有价值,因为这些模拟提供了一个可控环境,用于测试人类——这种最难预测的物种一如何在诸如金融市场这祥的复杂系统中互动。

佩奇用两组人工代理进行模拟。一组代表最完美,最聪明的问题解决者,我们叫它“高智商组”,另外一组代表各种各样的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很有才干,但绝大部分不是这样。实验的结果让佩奇大感惊讶,就好像在某所中等大学的教师休息室里,人们会对穿棕色袜子的人(西方国家认为穿西服配棕色袜子的人很没有品

位,代指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人。)不屑一顾。但实验结果却是,

“棕色袜子”的表现胜过高智商代理。按理说,一批随机挑选的数学家怎么会超过高智商人群中智商最高的人? 佩奇决定修改一下他的模拟,改变代理的互动规则,然而,他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对这个结果,佩奇仍持有怀疑态度,他用另一种计算机语言重写了程序,结果“棕色袜子”还是赢了,一次又一次。 佩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就这样,从一个研究突破开始,佩奇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专项研究,这一切在2007年开花结果,他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差异:多样性如何塑造更好的组织、公司、学校和社会》。在书中,佩奇运用逻辑旬法和数学精度分析了迅速成长的“集体智能”这一领域。据此,佩奇创造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了为什么群体常常胜过专家。为什么“棕色袜子”能够持续击败高智商代理?——“棕色袜子”不如高智商成员那么有才干,但他们有更好的东西:多样性。

这样的一些实验结果奠定了“多样性胜于能力学说”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随机挑选的问题解决者胜过一群最好的问题

解决者”。佩奇理论的核心是:能力强的入是一群同质化的群体,他们当中炉很多人在同样的机构里接受培训,可能拥有相似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同样的技能或者同样的研究方法。总体来说,他们的确比大众优秀,但仅限于某些方面。而许多问题无法仅靠一种思路解决,即使是一组类似的方法也不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棕色袜子”去尝试一种“精英”绝对想不到的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是种比喻,或者那种10年对错未定的有趣发现。它是在逻辑上经得住推敲的真理。”佩奇写道。

在1945年的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哈耶克评论道,对那些既不存在于学术界也不存在于公司会议室的知识,那些“某个特殊时空环境下的知识”,社会是无法做出恰当评价的。这样的“局部知识”,现在一般叫“私人信息”,让几平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因为其拥有独一无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可能会创造出有益的用途。、但关于如何获取这些分散信息的研究尚未完成。哈耶克写道:

“社会的每个成员只能拥有全部知识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对于社会上其余的大部分工作,人们都无从知晓……文明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都能从不知道的知识中受益。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战胜个人知识的局限,方法之一是改变无知,但不是通过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通过利用那些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广泛分布在大众中的知识。”

如果英雄所见略同——在很多场合确实如此——那么其实它只反映了一种思维。或者像佩奇说的:“两个人也不比一个人好。假如他们俩想的一样的话。”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会为问题带来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

1714年,英国建立了一个委员会,悬赏2万英镑(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 200万美元),寻找一种方法,确定航船的经度一七由于皇家海军无法完成这件事,导致数量不明的舰艇和货物丢失,L。当时最顶尖的科学泰斗,包括牛顿在内,都试着研发这个装置,但无人成功。最后,一个仪表出现了,它的精度即使在航海的严酷环境下都不受影响,而它的发明者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具工,来自英格兰约克郡,名

叫约翰.哈里森。

这种类似的做法被作者称之为“众包”。作者把众包定义为“把传统上由内部员工或外部承包商所做的工作外包给一个大型的、没有清晰界限的群体去做。这种工作可以是开发一项新技术,完成一个设计任务,改善一个算法,或者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等等。”

这种做法通过集中群体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可以破除障碍、成就不凡。集,集中也;广,扩大也。然而,在缺乏工具和手段的年代,“集”和“广”的过程却是艰难而痛苦的。使众包的做法达到新高度,以至于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因素是互联网的出现,它使面向大众寻求商业智慧和灵感成为可能。

维基百科全书就是这种新型模式的经典案例。

在克里斯-安德森所著的那本有名的《长尾理论》中,把它称之为“维基现象”。事情是这样的:

2001年1月,富有的期权交易商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开始编撰一部网上大百科全书,他的方式前无古人一利用大众智慧,向上百万业余专家、半专家甚至自信有点学问的普通老百姓统统敞敞开怀抱。这部百科全书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而且制作它的不是聘请来的专家和编辑,而是任何愿意贡献一份力量的人。威尔士用几十篇预先写好的文章和一个名为维基(Wiki,夏威夷语单词,意思是“快捷”或“迅速”) 的应用软件开始了他的创举一凭借这种软件,任何能上网的人都可以来到一个网站编辑、删除或添加站上的内容。他的野心着实不小:创造一个堪与亚历山大帝的古代图书馆相媲美的知识宝库。

不用说,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举动。

首先,用这种方式编撰百科全书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创建权威或知识从一开始就是学者们的事。历史上,最早挑战这一难关的是几个独立博学家。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形单影只地一个人收录着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400年后,罗马贵族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编成了一套37卷本的知识集。中国学者杜佑在9世纪独立创作了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一《通典》、在18世纪,狄德罗和他的几

个伙伴(包括伏尔泰和卢梭)用29年的时间创作了《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后来,个人的努力逐渐演化成了更大范围的团队合作,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后。18世纪后期,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几位成员开始将工业界的科学管理和装配线原理用于百科全书的编写,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成就。出版干1788~1797年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Britannica)第三版共有18卷,加上两卷附录,共达16 OOO页以上。一组组专家应招加入学术文章的创作阵营,服从一个经理的统一指挥,遵照一个详细的计划表工作。

现在,威尔士发明了第三种模式:开放式的集思广益。维基百科全书的创作者不是某一个聪明的家伙,也不是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聪明家伙,而是成千上万的各色人等一既有真正的专家,也有纯为兴趣而来的旁观者,还有一大批志愿管理员分管不同条目,天天监督它们的进展。

就像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所写:“维基百科全书没有标榜权威二字,而是依赖于极度的分散化和自我组织。这是一种最纯粹的开放。大多数百科全书在印上纸面的那一刻便开始陈旧。然而,只需加上维基软件和某些热情的助手,你就能得到一部自我完善、近乎永生的百科全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模式创造了一种灵活、迅捷、稳固、自由的产品。”

2001年的时候,这种理念似平还是荒唐的。但到2005年,这项非营利事业已经贡献了地球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全书有出自2万多人之手的100余万篇英文文章(远胜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8万篇和《微软电子百科全书》的4 500篇),再加上75种其他语言(包括世界语和库尔德语)的内容,维基的文章总数超过了350万篇。(它的中文网址是:http://zh.wikipedia.org/zh-cn/)

要想对维基百科全书做一份贡献,你只需要一个互联网接口:书上的每一个条目都有一个“编辑本页”的按钮,所有人都可以点击进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某方面的专家,而维基百科全书的魅力就在于内容

的极度丰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主题找不到相应的条目。这与《不列颠百科全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你费尽力气翻开这本大部头,却没有找到你想看的条目或是看到了一个有缺陷的条目,除了挥挥拳头骂几句或是给编辑写封信(别指望得到回信)之外你还能做些什么?但是对维基来说,你可以修订一个条目或是自己创作它。从消极愤怒向积极参与的转变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书中,还有一个利用众包的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闻报》(News-Press)是甘尼特公司在佛罗里达迈尔斯堡发行的报纸, 2006年夏天,有读者向该报反映说自己所在的住宅区在安装污水系统时,向居民索要高达45 OOO美元的费用。《新闻报》的编辑凯特。玛丽蒙特说:“正常的程序是派一两个调查记者去报道这件事,几个月后,调查的结果刊登出来,多半乏人问津。但我们没那么做,而是请求读者帮助我们找出花费如此之高的原因。”

结果,回复如同雪片一般飞来,报社不得增派人手专门处理这些不断涌来的“内部情报”、电话和邮件。《新闻报》在网站上发布了上百页的文件,读者根据这些展开了自己的调查一退休的工程师分析了设计图,会计审核了资产负债表,还有知情人爆料,拿出了垄断的书面证据。编辑欣喜若狂,报纸不仅揭发了政府人员违法乱纪的行为,而且在6周时间内,《新闻报》创造了除飓凤报道外最高的一次网站流量。最后,市政府减收了超过30%的城市公共设施费用,一个政府官员辞职,该费用还成为一个市政委员会特别选举的主要议题。 这个案例真正体现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是真理!

在书的最后,作者对众包总结了十条规则,根据我的体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选择正确的模式:

众包主要有四个类型,以下是简要的概括:' 1、集体智能/大众智慧

众包之所以富有生气,其核心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方法的技巧在于,你需要创造条件,让大众能够传递自己的知识。

2、大众创造

大众拥有旺盛的创造力,公司将很多任务成功外包给大众,比如电视广告的拍掇制作,翻译,重新设计视听系统等。

3、大众投票

这种众包类别是利用大众的辨别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组织分类。大众响应了某个众包号召后,会反馈回大量信息,这时就需要用到这种方式对信息进行分分拣。但是,大众无须有意识地对某些东西“投票”或者表达对它们的喜好。

4、大众集资

集资开发的是大众的钱包,让人数众多的群体代替银行和其他机构,成为基金的来源。

二、保持简单,分解工作

当众包开始,有一点很重要:要将任务分得尽可能小。法律学者和作家尤查。本克勒在他的书《网络的财富》中把这称为“模块化”。他把“模块化”定义为“某个项目的属性,是指解决一个项目时自上而下把项目分成若干模块,直到不能被继续分解,在被组装成一个整体之前,每个模块能独立制作”。

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大众很蠢,而是因为他们很忙。本克勒写道: “尽管很多人有取之不尽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但他们的空闲时间和注意力不是这样的。”这体现了人们在互联网上业已形成的工作方式: :比如,博客内容可以短到只有一个链接,也可以长到写成一本书。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保证任务的本质够单纯。同样,这也不是因为大众愚钝,而是因为他们多样化。当人们问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为什么他的网络百科全书做得这么好,他说那是因为大家已经知道维基百科的每一个条目该写些什么。试着将你的需要说得简单明了,就会极大增加人们想要参与的概率,比如,“寻找二流职业球队联盟的最佳投手'”,或者“将这段话译成法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1k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