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人台艺术家刘银威先生

更新时间:2024-04-27 16: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声玉振 桃李争妍

-----记二人台艺术家刘银威先生

民国7年(1918年)农历八月,初秋的萨拉齐已是阵阵寒凉。秋风拍打着败坏的门窗,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哭声响亮的男婴在远处不知谁家传来的二人台的唱曲中出生了,命运似乎注定他要与二人台结缘。几年后,萨拉齐的街头路边,只要有二人台的地方,围观的人群中就有一个小男孩衣衫褴褛的身影。15岁时,他拜师学习二人台,被父亲盛怒之下赶出家门。这个被赶出家门的孩子跑到达拉特旗加入了一个二人台小班,从此开始了它的职业演艺生涯。十八年后的1953年,他平生第一次登上北京怀仁堂大舞台,和他的同伴刘全、高金栓一起演出了二人台传统剧目《打金钱》、《走西口》,受到共和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他从撂地摊儿走进了中南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二人台。他,就是内蒙古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刘银威。

(一)少年悲苦 结缘二人台

距离包头市以东75公里的地方就是土默特右旗的旗政府所在地萨拉齐镇,镇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名叫何四营子的村子,因其毗邻黄河,因此村里大部分土地多为盐碱地,冬春时节,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好似刚刚下过一场鹅毛大雪,特殊的地理状况,造成此地庄稼常年欠收,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广大劳苦大众依旧过着悲苦的生活,到处发生着逃荒要饭、卖儿送女的悲惨现象。1918年的农历八月初九,刘银威就出生在这个叫何四营子的一户贫农家里,生活于这片“白毛之地”,可以说,他是喝着饱含芒硝的苦水长大的。

刘银威一家4口人,母亲体弱多病,父亲贫农出身,靠给别人打短工来养活全家,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祸不单行,在刘银威8岁那年,苦命的母亲在疾病与困苦当中撒手人寰,父子三人相依为命。善良的父亲为了养活两个年幼的儿子,挥泪离别故土,带领两个儿子一路讨吃要饭到了河套地区。少年的刘银威受尽了地主富农的呵斥与克扣,看够了富商的脸色与欺辱。据说刘银威的腿上还有讨吃要饭被狗咬过的痕迹。多年后,每逢阴雨天,伤口处都会隐隐作痛。一个

十岁的孩子因家庭的贫苦过早的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一年四季,不是在给地主放猪、放羊,就是跟着父亲刮碱土熬硝。

土默特右旗的大部分居民多为生活所迫逃荒而来,因此,各地方人都有。在他们带来生产工具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家乡的音乐,加之此地又是蒙汉杂居地区,因此,在蒙古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的不断交融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蒙汉调。这里的人家家有曲儿,人人会歌,刘银威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幼酷爱二人台,在劳动闲余,常常流连于大人们的“打坐腔”当中。每逢“小班”来到此地,他总会追着戏班挨村看,甚至有时候,他会来回几十里地的彻夜看,第二天接着干活。

据说在他12岁的时候,村里在演练秧歌,乐队的师傅们看他长得“袭人”,因而要求他唱个曲儿,谁知这一唱,在招来乡亲们的赞赏和秧歌队重视的同时,也使他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刘银威的演唱使得他留在了秧歌队,逢年过节,村里的红火总会出现他的影子,他对二人台艺术也越来越着迷了。为了学好二人台,他把一个叫王三的老艺人留在家里,供吃供喝,为了向老艺人王挨锁学艺,他给人家担水翻地,为了艺术,刘银威不知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头。

1933年,那年刘银威15岁,这一年,他正式拜了民间老艺人钟杏儿、王挨锁为师,开始学习二人台艺术。在过去,唱戏属于下九流的行业,二人台的艺人更是社会地位低下,与讨吃要饭无别。老实巴结的父亲不同意刘银威学艺,常常把刘银威的乐器扔掉,甚至烧掉了他从牙缝儿里挤出来的钱买下的戏装,看着自己心爱的戏装付之一炬,刘银威痛如刀绞,眼泪扑簌簌的流了下来,好几天难受的吃不下饭。但这并没有改变父亲的态度,父亲不甘儿子走上这“下九流”的道路,受人歧视、冷落,因此,百般劝阻,但这并没能改变刘银威的初衷。因而父亲在一怒之下把他赶出了家们,本想着儿子可以“浪子回头”,谁知,倔强的刘银威一气之下加入了黄河对岸三发子的“小班”,从此走上了职业演员的道路,时年17岁。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使然,冥冥之中,二人台与刘银威的命运深深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不畏艰难 终成大器

选择了这条路,就选择了更残忍的“悲苦”。在闯荡江湖的15年里,他不知遭受了多少欺辱与苦难,多少次被人连踢带打的推出门外,多少次被人拿走赖以

生存的米面,有又多少次被人当狗一样的冷眼以对,这一切都隐藏在了他的心里。

他把这一切苦难转化为追求艺术的动力,他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吸纳其他剧种的精华充实他自己的二人台演唱风格。在他创造的角色中,无论是《走西口》中的太春,还是《打金钱》中的马立查,亦或是《牧牛》中的牧童等艺术形象,他都能演绎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为了学扬琴,他只身顶着烈日跑到四十里外请人定弦,由于来回的颠簸,回到家时,弦早跑了,坐在地上大哭了一场后,背起扬琴又出发了。因为家庭贫寒,买不起乐器,他就自己琢磨,想方设法的利用身边仅有的材料自己做乐器。他把柳树根中间挖空,蒙上羊皮做成了四胡;把葵花杆掏空,套上羊肠子,再用烧红的铁丝烫出窟窿,做成了笛子??就这样,他先后学会了二人台的主要伴奏乐器:笛子、四胡、扬琴、三弦。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的地方戏焕发了生机,二人台这个在旧社会备受摧残的民间艺术逐渐复苏了起来。1952年,刘银威加入了民艺剧社,与当时著名的艺人计子玉、樊六、高金栓等同台演出。1953年,这一年是刘银威收获的一年,是他二人台事业走向巅峰的一年。这一年,刘银威参加了省民间艺术汇演,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同年参与了筹建第一个国营专业二人台剧团——呼和浩特民间歌舞剧团,这是二人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次有了国营专业二人台剧团,这对二人台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年,他受邀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观摩会演,会演中,他分别与高金栓、刘全演出了《走西口》和《打金钱》,二人台走进了首都北京,走进了怀仁堂,并且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观看了他的精彩演出。这位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受到这样的尊敬和荣誉,幸福的眼泪一次又一次地打湿他的眼眶。1953年9月,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最可爱的人”,把二人台艺术第一次带出国门,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并且受到官兵热烈的欢迎。据高金栓回忆:10月3日,高金栓分别与刘银威、刘全为朝鲜军民和祖国亲人演出了《打金钱》、《牧牛》,刚开始他们还担心大家能不能看懂、听懂,能否受到欢迎?然而随着演出的不断进行,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他们演出的情节、表演、唱腔、舞蹈,甚至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和造型,不时发出惊叹、欢笑和掌声。终场后,纷纷跑上舞台参观,并向他们说“真想不到几件简单乐器把这两出歌舞小戏衬托

的这么好,太吸引人了!”。

二人台在旧社会是打玩意儿的小班,只能走村串户,沿街乞讨,卖唱度日,不用说出国门,就是城镇剧场也没有二人台的立足之地。因此,二人台能够走出国门,让朝鲜军民和祖国亲人欣赏,刘银威、刘全等二人台艺术家功不可没,这为二人台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刘银威在多次全国大赛中获奖,到多所国家级院校传艺,受到了人民作家老舍先生的称赞。为了发展二人台事业,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二人台优秀人才,并且参加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舞台纪录片《走西口》,第一次把二人台搬上了银幕,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刘银威先生还历任内蒙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内蒙古文联委员、内蒙古剧协理事等职。

第二章 刘银威唱腔之旋律特点

说乐器,二人台主要伴奏乐器“笛子、四胡、扬琴、三弦”他样样精通,说舞蹈,霸王鞭打金钱、扇子手绢他更是信手拈来,但更为称道的是刘银威先生的唱腔。他的徒弟霍伴柱对刘银威的唱腔这样说道:自我学艺以来,在唱腔上,少有与刘老师比肩的二人台演员,即使有比刘老师嗓子好的,但其味道不足,味道足的,没有刘老师的高亢、明快、音域宽、跳动大。其嗓音可高可低,实为钻天入地、穿云裂石。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唱腔中包含了很多蒙古民歌因素。

(一) 形成的缘由

二人台艺术是融合的艺术,是蒙汉人民劳动的结晶。形成刘银威唱腔特点原因有二:一是刘银威的家乡毗邻以蒙古族为主的伊克昭盟,“激越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融入了土默川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那明快有力的节奏,大幅度跳跃的旋律,从童年时代起,就浸润着刘银威的心灵。”i萨拉齐一带的居民,祖籍多为山西、陕西、河北,他们在带来生产工具的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地方的音乐。这里又是蒙汉杂居地区,蒙族与汉族的音乐在这里交融,形成了音乐的海洋。

二是迫于生计。在旧社会,二人台艺人身份低微,很多艺人以卖唱为生,实与讨饭无异。刘银威的家乡蒙古人居多,想挣蒙古人的钱就必须融入人家的文化

与理念,学习蒙语、蒙歌,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与交融当中,形成了刘银威的唱腔特点。

(二)兼收并蓄 独树一帜

在唱腔上,他继承了优秀老艺人的成就,并且吸收其他艺人的优点,借鉴并采纳其他剧种优秀演唱技巧与表现手法,结合自身条件,对传统二人台唱腔做出了许多改革和发展,使之更加优美、婉转。比如,《走西口》是二人台的一出经典剧目,但刘银威在演唱时通过改编,使他的唱腔更为婉转,更能突出太春的悲痛心情,可以很好的掌控观众的情绪,催人泪下。再比如《种洋烟》中,通过把原有基础上的时值放大了2倍,甚至四倍以丰富旋律,使之呈现出多变、跳荡、活泼的节奏风格。

刘银威在他许多的唱腔中,常常以辅助音、经过音、倚音等装饰手法丰富基本旋律,使之委婉深情、华丽流畅。如下例(下行为刘银威的唱腔):

他不满足于旋律片段的完全重复,有时,运用变化重复,使感情表现得更加激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1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