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机和新政

更新时间:2024-05-24 02: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危机和新政

1929—1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发源于美国,通过各种传导机制迅速在资本主义世界扩散。在危机中大批企业倒闭破产.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失业,自由市场体系彻底崩溃。罗斯福为了挽救危机在美国实行新政,开创了混合经济的新时代。

第一节大危机

大危机以证券市场崩溃、价格下跃、破产和失业为主要现象。人们十分困惑,萨伊“生产可以创造需求”的定律遭到无情的嘲讽。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却要忍受失业、破产和贫困。 一、证券市场的崩溃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是由证券市场的崩溃开始的。

欧洲的大部分证券市场在较早的时候已经开始下跌,德国是1927年,英国是1928年,法国是1929年。纽约证券市场却涨风惊人。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在1928年至1929年9月,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谈论股票如何赚钱.市场被盲目愚蠢的预测所引导,人们普遍相信收益和红利还会继续增加。而信奉自由主义的政府束手无策,市场陷入了无限制的投机。股票价格失去与现实的联系,为10月的恐慌铺平了道路。10月24日出现了剧烈的下跌,重要的银行家们企图筹集一笔基金以阻止崩溃。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在10月29日发生了。这天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锣

勉强敲响,大量股票投入市场,不计价格地抛售。出售的不仅仅是小商号的股票,大商号的股票也在抛售之列。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超过300万股,12点超过800万股,下午l点钟超过1200万股,到鸣锣收场时,以超过1600万股的最高记录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价格几乎下降了40点。其他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本己疲软的证券市场.也没有逃脱下跌的命运。 二、价格下跌

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虽然损失惨重,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过度投机的惩罚。迅速降温的证券市场反而让整个经济松了一口气.政府当局可以降低贴现率为企业提供宽松的信贷环境。但是,商品价格却不断下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发价格大都下跌了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二,只有英国低于十分之三,农产品和原料的价格下跌更加剧烈,下降幅度大都在40%一50%左右 三、破产和失业

在危机中,不少公司的利润降低。1929—1932年,英国工业公司的利润降低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业的202家公司亏损2.7亿美元。企业破产现象比比皆是。1929一1932年,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3.2万家。美国农业货币收入总额,由1929年的口3亿美元减为1932年的47.4亿美元,减少58.1%,大批农场遭到破产或临近破产的边缘。1930—1933年.有8812家银行暂停营业。

随着生产停顿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曾经高达3000万人以上。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危机在美国爆发后,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主要的危机传导机制有利率传导机制、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一、危机的发源地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相比较于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进步神速。1929年美国的经济力量占全部工业国的半数以上,美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空前的经济重要性,美国的国内危机是这次危机的起源。

关于1929年美国爆发国内危机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 一是美国的建筑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况。建筑业是美国当时的支柱产业之一,1925年以前居民和非居民建筑业中出现的供给不足,一直有力地支持着美国经济的增长。1925年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推迟下来的住宅需求已经基本满足.加之20年代人口增长放慢引起家庭规模缩小,以及1928一1929年因投机性贷款竞争而出现的抵押贷款不足,使建筑业出现了需求饱和的局面。而建筑业在整个20年代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产生了实际的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过剩。 二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停滞。20年代,美国的生产能力向耐用消费品转移,汽车、收音机和电器设备工业的生产大大扩张,这种扩

张得到租赁购买或分期付款信贷的支持。但是,这些新产品销售的持续增长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而且不断扩大的收入,以及对未来高度的信心做保证。临近20年代末,收入分配日益不公,利润、价格、收入、对经济形势的预期都开始下阵,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是农业长期的慢性萧条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农场收入在1925年以后停止增长。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农业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美国农产品输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国内市场又难以扩大,结果供过于求的现象日益严重。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在192l一1929年下降了35.4%。

四是美国银行制度存在结构缺陷。美国一直坚持银行业务单位应该是弱小的,并且能自筹流动资金,尽量少有分支机构。与欧洲大银行、多分支机构的银行体系相比,美国的银行要脆弱得多。 五是对美国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质疑。1928—1929年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加剧了股票市场的繁荣和崩溃,后来由于货币体系崩溃减少了总支出而对经济产生收缩作用,反而加剧了危机。 美国的国内危机很快通过国际传导机制扩散到全球。 二、利率传导机制

20世纪20年代末纽约证券市场的火爆,引起货币当局的关注。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长罗伊·扬格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乔治·哈里森在1929年2月和3月.分别发表讲话反对过度投机和提出把贴现率从5%提高到6%,实行通货紧缩,抑制服票市场。但是他们对提高利率犹豫不决.一方面因为当时欧洲正致力于恢复金本位、美国

担心提高利率会给欧洲各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带来压力。另一方面,在证券市场上美国商业银行的地位巳由美国的公司商号所取代,这些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外。如果提高利率,大量的外国资金会更猛烈地涌入美国的拆借市场,势必会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高涨,那么较高的利率不仅没有起到平抑股市的作用,反而会对工商企业造成伤害。美国货币当局陷入两难选择,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随着纽约证券市场价相格的上升,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向美国。其他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保证它们的黄金储备。1929年1月,意大利提高贴现率。2月是英国,3月是荷兰.4月和5月是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7月是比利时,纷纷提高贴现率,紧缩信用。8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终于提高贴现率,从5%提高到6%。

提高了的贴现率并没有立即在证券市场上生效,但是紧俏的银根使工商业更加脆弱。美国工业生产、价格和个人收入从8月到10月的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0%、7.5%和5%。其他国家,除法国以外,消费停止增长,存货不断增加。

证券市场崩溃后。货币当局得以照顾工商业。从1929年10月29日到年底、英格兰银行先后三次降低贴现率,荷兰和挪威两次,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匈牙利和瑞典各一次。美国的再贴现率11月1日降为5%,15日为4.5%。但是,利润和收入并没有因此而有提高,古典的降低贴现率的办法失灵了,利率传导机制堵塞,经济落入了“凯恩斯陷阱”。 三、价格传导机制

更大的紧缩作用。这使关注国内经济复兴的罗斯福断然选择放弃金本位。美国放弃金本位主要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的金融和经济状况,力图用美元贬值来促成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从而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而不是像放弃金本位制的其他国家那样是因为国际收支困难。美国放弃金本位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非议,认为美国推卸了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危机中应负的责任。

美国放弃金本位标志着金本位制的终结,原来的国际汇率体系在危机的冲击下彻底崩溃。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各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危机的后果,却十分明显。大危机不仅造成物质财富的损失,还宣告了自由放任体制的末日。面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破产,美、英、法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而德、意、日却选择了法西斯道路。 一、危机的原因

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各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凯思斯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造成危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信奉自由放任的时代,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萨伊定律使人们相信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使出现也是短暂的和局部的,市场机制会利用价格体系进行自动调整,因此自由放任的原则受到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尊奉。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表现出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

证资源的配置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利用传统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会陷入“凯思斯陷阱”。凯恩斯学派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政府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代替货币政策,就可以使经济摆脱危机。凯思斯学派的观点成为以后政府行为的理论依据。 (2)货币学派的观点。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1929年证券市场崩溃前后,美国货币供给的一紧一松,不但没能解决危机,反而加剧了危机的深度。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还认为金本位制下通行的僵化汇率不可避免地使美国发生的萧条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进而他们又认为在1931年时如果其他国家仿效英国迅速使其货币对黄金贬值,则国际流动性就会增加,并且通货贬值、进口限制和更大通货贬值的恶性螺旋式上升将被打断。货币学派对危机进行治理的办法是单一货币规则,货币供给量尽可能每年按适当的比例增长,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3)制度学派的观点。他们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公司结构弊端、银行结构缺陷、外贸盈余不稳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主张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20世纪30年代一些制度学派学者成为罗斯福的智囊,如雷克斯福特·特格韦尔、小阿道夫·贝利等他们的观点对新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4)熊彼特用创新浪潮的起伏来解释经济繁荣和衰退,他认为技术革新因素是危机的根源。 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之所以如此深刻和漫长,是由于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个最低点的偶然巧合加上

政治历史的原因。

(5)美国经济史学家菲特和里斯则强调.是投资和消费的矛盾导致了大危机。

(6)阿瑟·刘易斯认为,初级产品价格崩溃在解释大萧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是决定性的。

(7)罗斯托提出初级生产国收入相对下降,限制了他们购买工业品和投资于新生产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尤其1929一1933年初级生产国收入的巨大损失是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8)金德尔伯格认为.20世纪20年代国际经济秩序的不稳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赔款和混乱而增强,这种不稳定只有通过有效的国际领导才能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担任着这种领导地位,1918年以后英国已没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壮大起来的美国理所应当承担这样一种经济领导地位:维持自由贸易体系、为危机国家提供必要的贷款援助、对国内的危机采取有力的措施。但是,美国本身就是危机发源国,同时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国内的复兴上,美国推卸了国际领导责任。 (9)萨缪尔森强调是一系列事件的综合影响促成了大危机的爆发:发明的停滞、人口与领土扩张的结束、银行信贷情况和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重置周期、政治斗争和出于政治因素考虑的反危机,以及乐观和悲观情绪的波动等。

总之,西方学者在对大危机原因的分析中部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有制这对矛盾最终演化为危机的必然性。

二、危机的后果

第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整个工业生产水平下降40%以上。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全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总数在4500万人左右。1932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25%。但是,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表现当时的悲惨情形。25%的失业率表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失业者,而且是长期失业。领取救济品的人排着长龙,许多人因无法偿付贷款而被迫流离失所,悲观、绝望的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1929—1933年的危机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还在人们心中投下了梦魇般的阴影。 第二,大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体制的末日。大危机中罢工运动、示威游行、农民斗争不断高涨,致使资本主义世界处于风雨摇摆之中。危机期间,法国更换了14届内阁,德国政府更迭4次,日本刺杀事件迭起,政变一再发生。对此,一些资产阶级的悲观论者惊呼,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实际上.只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走到了尽头。美、英、法等国为挽救危机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自由放任体制转变为混合经济体制打下了基础。

第三,危机使德、意、日采取了专制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它们用国家的直接干预和直接统治代替自由放任,用专制和战争代替资产阶级民主。法西斯统治不仅使这些国家的人民,而且使世界人民遭受了

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大危机使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胡佛下台罗斯福上任后采取了强有力的系列政策,干预措施,试图挽救美国经济。罗斯福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一、金融政策

罗斯福在信贷危机最尖锐的时刻接任总统。1933年美国货币银行危机全面爆发,破产的银行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防止美国财政信贷体系彻底崩溃成为最紧迫的任务。3月6日,罗斯福决定关闭美国所有的银行,停止银行一切支付。3月9日的《紧急银行法令》授予总统更大的权力去处理货币与信贷问题。 罗斯福政府的基本政策是:

第一,清理银行。授权通货管理审计长任命监督官员负责审查、重开或清算被关闭的银行,规定国民银行和各州银行须领取营业执照才能开业。在重整金融系统过程中,全国有2000多个银行没有得到政府的开业许可。

第二,发放巨额贷款给金融界。符合复兴金融公司认购条件的银行可以发行免税的优先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在一年内以高于当时贴现率1%的条件,在确有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贷款,联邦储备银行发行联邦储备券以抵付政府债券、商业债券和银行的现金兑换券。仅在罗斯福新政初期,对大银行提供的贷款就达30亿美元之巨。根据《紧急银行法》的规定,2500万美元的联邦储备券立即进入流通,

到1933年12月,进入流通的联邦储备券超过2亿美元;复兴金融公司购买了13亿美元的银行股票;联邦储备银行也贷款给非储备系统银行和托拉斯,帮助它们恢复信用。银行重新开业当天.发行了一种国库券,一天之内就被超额认购。银行重新开业后,存款超过了取款,恐慌被制止,银行初步恢复了信用。

第三,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1933年3月l0日,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4月19日发布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命令。金本位制被放弃。接着,取消了公私债务中用黄金支付的条文。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把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 1934年1月通过《黄金准备法令》后,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同时,国会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些措施导致美元贬值。美元贬值造成的通货膨胀,减轻了债务,提高了商品的价格。

第四,《1933年银行法》。《紧急银行法》只不过是应急措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又称1933年银行法》)对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最重要的两项内容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所有证券代理发行、证券包销、证券分销、证券经纪人业务都属于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由投资银行专门经营。任何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除了可以进

行投资代理、经营指定的政府债券、用自有资金有限制地买卖股票债券以外,不能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投资业务。同时,经营证券投资业务的投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这套制度的目的.一是重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二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三是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是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的一个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用存款保险的方式为商业银行经营提供安全性保障,并对商业银行行使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按照法律规定,所有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必须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非联邦储备体系成员的州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自愿参加存款保险。在美国,98%以上的商业银行都参加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聚集保险业务的收入,形成联邦存款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解决银行破产时对客户的债务清偿。同时,为了避免挤兑和金融恐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破产银行原有的存款仍实施为期两年的存款保险。《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是美国政府针对大危机中所暴露的问题采取的管理措施。危机中银行体系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使用个人储金去支持甚至加人证券投机,对证券市场的动荡推波助澜。在证券市场崩溃后,又缺乏现金应付客户的提存,从而面临倒闭。为避免重路覆辙,实行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建立储蓄保险制度,这对于当时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及日历保持这种信任起到了不可估

量的作用;1933一1940年,储备系统银行破产平均每年为45个,其中1933年为2725个,破产数字降到历史的最低点。但是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加强了美国政府对银行的集中管理,它受到了银行家、金融家的普遍反对。

第五,通过了《证券交易法令》,规定由1934年建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来监管证券交易。

第六,《1935年银行法》。该法将联邦储备局改组为联邦储备委员会,赋予它以直接管理全国货币、信贷和利率的权力。联邦储备委员合成为事实上的今央银行,联邦政府通过它大大加强了对货币和金融的管理,意味着美国自由经营银行制的结束。 二、工业政策

新政的工业政策,主要通过著名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实行。罗斯福上任之时,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论调,认为美国的经济困难是由于缺乏计划造成的,经济没有统一的规划以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的数量,以正常的价格出售、因此出现了经济的不平衡、生产过剩、失业增加。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全国产业复兴法》反映了这种观点。

《全国产业复兴法》规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建立产业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该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和雇用工人的条件。公平竞争法规实质上是新的强制卡持尔化的法令,受到产业巨头们的欢迎。工业中垄断势力空前加强,小企业破产率有增无减,各行业中卡特尔的斗争激化,而商品过剩的

情况依然严重,失业人数仍然惊人。《全国产业复兴法》受到人们的猛烈抨击,认为损害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违反宪法,罗斯福就势抛弃了这个法案。 法案中保护工人利益方面的措施被保留下来。失业和贫困造成工人运动的高涨,慑于工人阶级的力量,为提高劳动力在竞争中的地位.该法案规定:工人有权自由参加工会,推选自己的代表与资方签订集体合同,并对失业工人给予一定救济。在保护工人利益方面,另一个是工资计时法,它首次规定了全国的最低工资。这些措施得到普遍的拥护。 三、农业政策

新政的农业政策包括国家对农业少产的调节及政府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的政策。

1933年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这是国家调节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政府利用奖励和津贴,来缩减农业耕地面积,以达到减少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的目的。根据《农业调整法》,国家对价格下跌最多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

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农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在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方面,1933—1934年,罗斯福政府通过《农业信贷法》以及对农场发放贷款的两个法令,对负债额不超过本身土地价值50%和建筑设备价值20%的农场给予低息贷款,部分农场主利用政府的贷款偿还了私人银行的贷款,私人银行因此收回了呆滞在农村的大批债款,这使农村金融形式大为改观。但是被拍卖的农场仍然占到美国农场数目的十分之一。1934年农产品价格普遍提高.但随着1935年收成的好转,部分产品的价格又有明显的回落。 四、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虽然没有凯恩斯的论证.危机期间,用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来医治失业的思想,已广为人知,胡佛总统就曾经使用过这个政策。罗斯福上任后,将政府支出作为反萧条的重要工具。他的做法没有理论支持或反对,罗斯福不必担心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也没有预期到支出助乘数效应。罗斯福解决失业和贫因的办法是直接让人们工作,给他们收入。为此,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事业振兴署和农产品信贷公司以及策划其他创造就业的措施。

第一,政府购买。政府除了购买剩余农产品之外,最大的购买项目就是劳务。罗斯福政府执行公共工程计划,吸收失业工人修筑电讯线路、铁路、桥梁、码头、机场、公路和清理林园等。1933—1942年公共工程共花费170多亿美元.临时吸收200万一400万失业者。除了一些工程外,新政还兴办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水利和发电工程。该

工程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开发,控制洪水,改善航运,保持水土,建造发电站,以廉价的电力吸引大批私人公司在此设厂并供应农村用电。尽管如此.失业大军仍然在1000万人上下。

第二,转移支付。罗斯福政府的主要手段是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险。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出5亿美元作为直接救济金。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起先这一制度只是为退休人员和难民提供补助,后来扩大到残疾人和未成年子女家庭。这是把救济、就业与安全等社会责任归政府承担的一个历史性转变,是美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开始。1929年.各级政府转移支付总额约为2.5亿美元(退休军人和政府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计在内)。10年以后,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转移支付略多于17.5亿美元,约为1929年的7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29年的0.25%上升到2%。所增加的开支中,绝大部分是用于社会保障和失业补偿的开支,它们从零起步增加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1936年,罗斯福意识到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竞选时,他引用一支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解释这一点;“乐曲飘统,周而复始。” 五、评价新政

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时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总统到6月16日著名的“百日行动”时期;1939年新政进入第二个时期,政府转向长期的干预和改革。在此期间政府和国会先后颁发了70多个法案,内容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节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改善

民众困境、举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安全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因为当时没有特定的政策需要新政遵循,也没有成熟的理论对危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提出解决的方案,罗斯福采取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因此新政留下了一系列不断变化和反复尝试的措施,一些政策因为违反宪法而被淘汰,一些政策得以流传。

新政没有治愈危机。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的确开始复苏,但是速度很慢。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经济复苏经历了10年的时光尚未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复苏还未充分展开时,第二次衰退又在1937年来临。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这不仅对美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在危难关头挽救了美国,当1933年美国经济面临彻底崩溃,全国人民的悲观情绪难以形容的时候,罗斯福凭借他的个性和大刀阔斧的新政,使在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断言,他是在挽救资本主义而不是去毁灭它。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混合经济时代的开端。在新政中政府首次采取广泛的直接干预政策对付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公共工程建设、财政管理等都是全新的尝试。美国学者路易斯·哈克写到: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在昨天还是一个不干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广泛的变化。罗斯福新政使国家比以往更为坚定和迅速地放弃了自由放

任的原则,代之以公共管理的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开辟了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是仍然是旧方法和旧哲学的延续。罗斯福也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0o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