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保护伞(社会资源整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3 20: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教育资源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案例

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傅亚维

一、 对“社会教育资源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该如何挖掘、又如何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呢?

地理学科承载着丰富而全面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尤其在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只着眼于学科本身有限的教育资源,而忽略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其实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考察和科学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为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神舟六号的发射与地球大气圈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把“神舟六号”社会教育资源与大气圈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又强化了课本知识的运用,使地理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下面是我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一次尝试。

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神舟六号的发射和返回”为讲课线索,以师生“从地理的角度聊聊神舟六号”的方式,把课本的三个知识点贯穿其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2)通过flas“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流层气温变化示意图”的分析、讨论,概括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3) 通过“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火箭发射利用大量的冷却剂,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问题的讨论,了解“臭氧洞”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2、 过程与方法

(1)以师生“从地理的角度聊聊神舟六号”的方式,着眼神舟六号的发射、运行、回归与大气圈知识的息息相关性,展开“对流层”教学内容的学习,并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释神舟六号发射、运行与回归的相关问题(问题见整合过程),启发学生展开科学的想象。 (2)“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和“臭氧洞的成因及其防治”两个知识点以学生讨论、概括为主,教师略讲。“对流层的特点及其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flash动画演示、读图分析、问题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 感态度、价值观

对流层知识结合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坚定学生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崇高信念。

(二)教学重点、详略处理、教学方法等设计如下表所示:

学科内容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对流层 教学重点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 对流层的特点 臭氧洞的成因及其防治 教学难点 详略处理 略讲 教学方法 flash 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 结合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臭氧洞 二、 学科内容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臭氧洞为何出现在南极 详讲 多媒体演示 上网查找 略讲 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过程

教师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 知识技能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心热点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增长民族自豪感。指出神六报道中的错误之处,培养严谨善思的科学意识。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对 流 层 臭 1、 为什么说“地球一昼结合课本内容3、读图分析夜,神六飞船16和时事热点讨大气圈的天”? 论、分析: 分层状况, 2、神舟六号在距离地球1、 回答神舟4、了解大气343KM的高空飞行,六号飞行圈对地球飞行在地球大气圈的在电离层,生命的保哪一层? 饶地飞行护作用 3、新华社电:“4时10周期为5、结合热点分,飞船返回舱开始1.5小时 时事学习穿越大气层。”利用所2、新华社文地理知识,学知识指出这句话的章应改成用学到的错误 “飞船返地理知识4、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回舱开始分析热点保护作用体现在哪些穿越对流时事 方面? 层” 1、 为什么在返回前 结合课本内容 结合课本内容六小时才能确定着落场和时事热点讨分析对流层的的位置? 论、分析、归特点,提高分2、 四子王旗成为主着纳: 析问题、解决落场的地理条件 返回前 问题的能力 2、对流层的特点 六小时才能确定着落场的位置,与对流层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有关 1、神舟六号发射对太空结合课本内容1、分析臭氧通过发射基地科学家和宇航员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坚定学生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崇高信念。 理解科技的发氧 洞 环境和大气环境有哪和时事热点讨洞的成因些负面影响? 论、分析、归及防治 2、臭氧洞形成的原因 纳: 2、了解臭氧3、如何防治臭氧洞? 科学技术破坏最严是一把双刃重的地区 剑,火箭发射利用大量的冷却剂,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 展是一把双刃剑,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科学思想,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勇攀高峰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高中地理新教材《自然环境》的第一专题,属于大气圈知识的基础部分,是自然环境知识的铺垫。难度不大,内容枯燥,与“神舟六号”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进行教学,既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又强化了课本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献身科学、为国争光,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传统课堂“唯传授、唯教材”的授课方式,本节课摆脱了课本知识框架的束缚,把课本内容融入到社会课堂的大环境中,把学科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把“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教育整合在地理学科教学之中,使枯燥的地理知识立体化、生动化,也使地理学科教学的内容得到延伸和拓展。

2、民族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把“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改变了传统德育的说教方式,寓德育教育于教学素材之中。教学与教育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社会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使得德育具备了很强的实效性。

总之,不能“二期课改”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理念当成“政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从学校、学生和学科的实际出发,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作为一线的教师,学科德育的整合要以课堂为载体,以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前提,以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保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0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