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默契

更新时间:2023-07-23 02: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默契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人教版五册必修就有二十多篇古诗词,不包括古代散文也就是文言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三个单元共三十首或长或短的古诗词。高考中古诗词所占分值接近二十分。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充实语文知识,增进文学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加强文化底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兴趣不大,重视不够。

触发点

一:有一次,学生曾这样对我说:“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自己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也许是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二:我正任教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他们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特别是古诗词。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考试中的名句默写。

三:学校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还是有学生晚自习偷着听流行歌曲,还说是在学习古典诗词。 里面有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李宇春的《蜀绣》、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等,她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说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依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一首流行歌曲能否真正的流行,除了音乐的回缓跌宕,富于个性化旋律外,最惹人关注的恐怕是歌词的意境与氛围,情感语言的感染力。

流行歌词借古典诗词为素材再创作实例

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与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琼瑶作词的《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

《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情感真挚,气势豪放,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与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后来的《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被誉为"情歌教父"的台湾歌手周传雄,宋词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寂寞沙洲冷》找到了一点《卜算子》凄凉幽美的意境,寂寞的冷调非常衬托这首歌的孤独感。

周杰伦《东风破》

《东风破》本是古代琵琶曲,听来容易让人进入唐诗宋词的遐想。歌词选用了“月”、“烛”、“酒”、“琵琶”、“古道”等怀古的意象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句末押韵方面,都能让我们找到古典诗词的浪漫感觉。他的作品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其

《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发如雪》等中国风歌曲代表作,浑然天成的旋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词风,很受学生喜欢。学生很可能从喜欢听到喜欢模仿再到试着去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那自然就会喜欢读古典诗词了!

王菲《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共通性:

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

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

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于是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些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师可以播放徐宏伟演唱的《声声慢》。

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

愁》。

学习柳永《雨霖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先听听邓丽君演唱的现代版的《相看

泪眼》(辛晓琪《雨霖铃》) 。

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教师可以播放徐宏伟演唱的《将进酒》。

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而是

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将进酒》,比较情感的异同。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8年后,借酒消愁,抒发愤激的情绪。而罗大佑的却是一个人大半生的生活或苦或甜的回忆和总结 ,有青春,有理想,有爱情,有友情。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三、作业设置:

学习完《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涉江采芙蓉》改写成一篇散文。

学习完李清照的《醉花阴》,试着改遍成一首歌词。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学生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容易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自然对作品就有了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申拓展 流行与经典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实,并非只有古诗词这些经典深深影响着流行歌曲,古代文化、古典小说、古代戏曲等同样影响着流行。如“三言”中的《玉堂春》,有了后来的京剧《苏三起解》,而陶喆由此创作了流行歌曲《苏三说》。那么作为中学生在以后听流行歌曲当中,就要留心歌曲除了旋律好以外,歌词是否更值得大家品味呢?这就叫处处留心皆语文。

结束语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那些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我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00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