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9.10

更新时间:2023-10-01 06: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

(一)微观解读是难点、弱点

1.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任务是,从学生所谓的“已知”中揭示出未知。

2.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对文学作品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二)对经典文本进行微观解读的必要性 1. 薛宝钗、繁漪、周朴园是坏人吗? 2. 为什么说祥林嫂之死没有凶手?

3.《祝福》中的“我”为什么有负疚感?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解释?

4.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于学习法语的转变,是可信的吗?过一天,他又故态复萌,又讨厌起法语语法来了,怎么办?

5. 在《项链》中,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把真项链换回来,弥补经济上的损失?这不是更加“环环相扣”吗?

6. 为什么《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中的人物没有个性?

7.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用两节文字介绍长妈妈的名字,不是多余吗?为什么主张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的鲁迅,这样浪费篇幅?

做学问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以宏观的理论建构为基础,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后高屋建瓴,在必要的时候,再作有限的个案的具体分析;

简单概括为:从理论到个案;以有限的个案分析验证、实践理论

一种是,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以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甚至颠覆权威理论。 简单概括为:从个案到理论;以大量的个案分析发展理论

(三)微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1.运用多种宏观理论:

(1)与机械反映论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论; (2)与真善美统一论相对立的真善美“错位”理论。 2.在方法上,用的是

(1)黑格尔的辩证法;

(2)结构主义的层次(表层和深层)分析法; (3)还原法和比较法。

(四)提高阅读教学(对话教学)质量的两个途径

1. 价值观念

过去只有一种价值观念,就是机械反映论、狭隘工具论。 客观反映论追求的是客观、真实。

审美价值论追求的是艺术的美。

2. 方法 指提出问题的方法 怎么提出问题?

第一,还原分析法。

什么是还原分析法?

是阅读教学中解读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分析单篇的作品时,主要是把艺术形象还原。还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生活原型)想象出来。然后,抓住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矛盾,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这种分析方法的关键是,先还原后比较。“还原”不是目的,“还原”之后是为了“比较”。

第二,比较分析法。 比较的两种基本形式: A.同中求异; B.异中求同:

把抽象的层次提高,就是把两个比较对象中各自不同的、感性的、具体性的东西舍弃掉,把共同的、抽象的理性东西概括出来。科学抽象能力,要求能从感性之异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目的是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

新课本:同类主题组合成单元,目的是突出同类现成的可比性。在比较中,人文精神的丰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才能突显出来。

“还原”和“比较”的方法,可以具体化为以下操作步骤: 1.艺术感觉的还原与比较; (还原为客观真实) 2.情感逻辑的还原与比较; (与理性逻辑的比较) 3.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 (与实用价值的比较)

七、还原比较法阅读教学

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 第一,分析使用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理论观念是落伍的,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之后;

第二,分析的方法是错误的,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 分析的对象应该是矛盾和差异;

分析的方法应该是还原和比较。

(一)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海德格尔的经典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把文本当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

词义有两种:

一种是科学语义或者叫“字典语义”即本义。

字典语义特点是共通的、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

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就多用字典义、本义 另一种,是“语境语义”。

特点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的,是一种超越常规

的语义。

语言的人文性,就是指以超越常规的“语境语义”,表现自己丰富的特殊的精神和生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 找到关键词语,欣赏特殊的心灵奇观。

还原,分两步。

首先,要从文学语境中“还原”出词语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词义。 其次,把字典语义和上下文中的语境语义加以“比较”,在比较中找出矛盾、差异,提出问题,进入分析的层次。

在无限多样的语境中,同一语词所能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从中领悟到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情感记忆和超越语言的心领神会。

语词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唤醒相应年龄读者的感觉和经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符号。

2.关于“长妈妈讲故事”部分的教学 还原的对象有两种:

一种是把原生的语义即字典语义查找还原出来,这叫做语义还原。

还有一种,是把作品表现的对象──人、事、景、物,将其原生形态、生活原型,即未经作者心灵同化的状态,想象出来。

3. 关于“三味书屋”部分的教学

文学创作的才华,不仅仅是运用活色生香的语言,更是在别人感觉不到情趣的地方,发现情趣,表现出情趣。文字是情趣的载体,没有情趣,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有了情趣,文章就会亮点闪烁。

三味书屋到底是乐园还是苦园? 要注意两点:

1.成人的认知标准和孩子的有着天壤之别。

语文教师特别要提醒自己:不要用强大的成人认知标注和趣味淹没、窒息、取代了儿童认知标准和趣味。

2.始终不要忘记,鲁迅书写的就是一个孩子,是孩子以他有限的经验,对生活的感受、理解、想象、思考与表现,书写的就是孩子眼中人、事、物、景的可爱,是孩子感受到的生活的趣味。

即发现趣味、表达趣味是这篇散文的中心主旨。

阅读经典文本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文字,不仅仅在于记忆佳句,而在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

语言是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秘密,是鲁迅常用的手法。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z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