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办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31 17: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 0240—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ation
1 总 则
1.1 为使滑坡防治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特制定本规范。
1.2 为正确有效地加固滑坡体,提高滑坡稳定性,提供防治滑坡灾害地质依据,必须专门对滑坡开展详细勘察。
1.3 滑坡防治工程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滑坡防治工程须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相结合。
(2)滑坡防治工程须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采用先进方法技术,使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适用。
(3)在一般条件下,防治工程应控制滑坡体变形不超过设计允许范围,不产生危及建筑安全的地质灾害。
(4)在特殊条件下,防治工程应能控制滑坡体的整体稳定,不产生危及生命和财产的重大地质灾害。
1.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一般按50~100年服务期限考虑,特殊工程应进行专门论证。位于人口密集区的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应适当增加。
1.5 位于水库区或江河边的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须考虑库(江)水位及其变化对滑坡的影响。
1.6 滑坡防治工程,应根据滑坡类型、规模、稳定性,并结合滑坡区工程地质条
1
件、建筑类型及分布情况、施工设备和施工季节等条件,选用截排水、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挡土墙、注浆、减载压脚及植物工程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1.7 防治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2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1.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划分为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规模小、地质条件清楚的滑坡,可简化设计阶段。
2.1.2 可行性方案设计:根据防治目标,在已审定的滑坡防治地质勘察报告基础上进行编制;应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进行论证,并作出工程估算;提交可行性方案设计报告及可行性方案设计附图册,并提交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试验报告等附件;计算和估算内容可以计算书和估算书的形式作为附件提交。
2.1.3 初步设计:对可行性方案设计推荐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试验;提出具体工程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进行工程概算;提交初步设计报告及设计附图册,并提交有关试验报告等附件;计算和概算内容可以计算书和概算书的形式作为附件提交。
2.1.4 施工图设计:对初步设计确定的工程图进行细部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要求;并满足工程施工和工程招投标要求: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进行工程预算;提交施工设计图册及施工图说明书、预算书等。
2.1.5 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是滑坡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的特殊内容,可简化上述设计阶段。但应急治理须与后续的正常治理相适应,并为正常治理提供基础。 2.2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
2.2.1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是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阶段。根据任务书要求,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防治工程进行两个以上
2
方案的分析论证,进行投资估算,确定优化方案。
2.2.2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必须在己审定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并依据有关文件进行。
2.2.3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的选定,应在遵循防治工程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进行。
2.2.4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须对滑坡的危害性和实施防治工程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应统计核实滑坡发生时可能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2.5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论证工程实施的可能性;阐明在现今技术经济条件下,实施工程的可能性,并与避让搬迁、监测预警等方案进行对比。 2.2.6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须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选定有关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并结合防治工程要求,建立和完善地质力学模型。
2.2.7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的级别,选定设计安全系数标准,考虑有关工况,并结合拟布置的工程位置,专门对滑坡推力进行计算。 2.2.8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均必须达到论证深度要求,具备技术经济可比性。
2.2.9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根据所在地域,明确气温、降雨、库水位、地震、附加荷载等基本设计参数,确定荷载来源及其组合特征;根据任务书要求,明确设计技术依据和定额标准,根据防治工程目标和级别确定设计标准。 2.2.10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对滑坡防治工程进行效益评估,包括工程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2.11 对于I级滑坡防治工程,应专门编制监测设计,内容包括施工安全监测、防治工程效果和动态长期监测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监测技术和监测频次。 2.2.12 施工组织是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的重要内容,应结合雨季和库水位变化等特征,安排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序,并确定切实可行的工期。
3
2.2.13 应结合城镇规划,编制防治工程的保护和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2.2.14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须提交相应的设计附图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1、A0或更大幅画。
2.2.15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也可以计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2.2.16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必须详细说明估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依据等,也可以估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2.3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
2.3.1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必须在已审定的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编制;根据推荐方案,补充必要的设计参数,进行结构设计。
2.3.2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必须对推荐方案所依据参数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现场专项试验和室内模拟分析。
2.3.3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应对各工程单元充分计算,进行结构设计。 2.3.4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须提交相应的设计附图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1、A0或更大幅面。
2.3.5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也可以计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2.3.6 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必须详细说明概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依据等,也可以概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2.4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
2.4.1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须对滑坡防治工程涉及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制相应的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2.4.2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基本思路、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施工机械、施工顺序、进度计划、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理等。 2.4.3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须提交相应的设计图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
4
布置图可采用Al、A0或更大幅面。
2.4.4 滑坡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计算公式、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并以计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2.4.5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必须详细说明预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依据等,并以预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3 滑坡分类及防治工程勘察 3.1 滑坡分类
3.1.1 滑坡类型按主要因素划分
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型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3.1.1对滑坡进行分类。
表3.1.1 滑坡主要类型分类
类型 亚 类 滑坡堆积体滑坡 崩塌堆积体滑坡 崩滑堆积体滑坡 堆积层(土质)滑坡 黄土滑坡 粘土滑坡 残坡积层滑坡 人工弃土滑坡 近水平层状滑坡 岩质滑坡 切层滑坡 切层滑坡 逆层滑坡 危岩体 变形体 堆积层变形体 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特 征 描 述 由滑坡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由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由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 由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 由花岗岩风化壳、沉积岩残坡积等构成,浅表层滑动 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 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或裂隙面滑动 由基岩构成。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常沿倾向坡山外的一组软弱面滑动 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一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 由基岩构成。岩体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滑动面 5
3.1.2 滑坡类型按其他因素划分
根据滑体厚度、运移方式、成因属性、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他因素,可按表3.1.2进行滑坡分类。
表3.1.2 滑坡其他因素分类
有关因素 名称类别 浅层滑坡 滑体厚度 中层滑坡 深层滑坡 推移式滑坡 运移形式 牵引式滑坡 特 征 说 明 滑坡体厚度在lOm以内 滑坡体厚度在10~25m之间 滑坡体厚度超过25m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 由于施工开挖山体或建筑物加载引起的滑坡。还可细分为: (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山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 (2)工程复活古滑坡:久已存在的滑坡,由于“斩腰切脚”引起复活的滑坡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 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居民点 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 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10310m 43(<1310m) 10310m~100310m 4343(1310m~10310m) 100310m~1000310m 4343(10310m~100310m) 43434343434343工程滑坡 发生原因 自然滑坡 活滑坡 死滑坡 现代滑坡 发生年代 老滑坡 古滑坡 小型滑坡 (小型崩塌) 中型滑坡 (中型崩塌) 滑体体积 大型滑坡 (大型崩塌) 现今稳定 程度 特大型滑坡 1000310m~10000310m 4343(特大型崩塌) (100310m~1000310m) 巨型滑坡 (巨型崩塌) >10000310m 43(>1000310m) 43 6
3.2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
3.2.1 滑坡防治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可采用主—辅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随着工程的实施,不断提高勘察精度,并进行反馈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3.2.2 滑坡勘察可采用主一辅剖面法进地,沿滑坡主滑方向,详细查明滑坡体的结构,根据滑坡复杂程度和工程重要性,确定一至数条主剖面,并布置辅助剖面。滑坡两主剖面之间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辅助剖面之间及辅助剖面与主剖面之间的间距,一般为40~lOOm。
3.2.3 滑坡勘察,主要用地面测绘与钻探、井探、槽探等方法结合进行;必要时,可采用硐探和地球物理。须重点查明滑坡体、滑带和滑床的结构特征,特别应了解滑带的基本性状和物理力学特征。
3.2.4 滑坡区及邻区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采用的比例尺为1∶200~1∶2000,须提供滑坡工程地质剖面图、沿主滑方向的主剖面及相关剖面图及横断面图等。 3.2.5 在进行滑坡勘察中,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的滑坡地面变形、深部位移、地下水动态等监测,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和效果评估提供充分依据。
3.2.6 根据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和地质环境,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试验,提供滑体天然容重、饱和容重、滑带土的峰值和残余抗剪强度、滑床地基承载参数、地下水位以及孔隙水压力等参数,并结合反演法和内比法,推荐出合理的设计参数。 3.2.7 滑坡区的地貌形态、地表裂缝、建筑物和树木变形、地下水动态、人工扰动等特征,结合地表变形和深部位移监测结果,对滑坡体稳定现状和蓄水后可能的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并作出滑坡防治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估。 3.2.8 在施工过程中,应实时对滑坡进行跟踪测绘编录,检验、补充及更正勘察结论,并进行反馈设计。
3.2.9 在滑坡防治工程的前期勘察期间,应收集大气降雨、库(江)水位动态及附加荷载等数据,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和设计。
7
3.2.10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须依据审定后的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 4 滑坡防治工程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 4.1 滑坡防治工程级别划分
根据受灾对象、受灾程度、施工难度和工程投资等因素,可按表4.1对滑坡防治工程进行综合划分。
表4.1 一般滑坡防治工程分级表
级 别 危害对象 危害人数 人 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 程度 万元 灾害期望损失 —万元2a1 施工难度 工程投资/万元 Ⅰ Ⅱ Ⅲ 主要集镇。或大型工矿一般集镇。县级或中型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 企业、重要桥梁、国道工矿企业,省道及一般专项设施 专项设施 >1000 >1000 >10000 复杂 >1000 1000~500 1000~500 10000~5000 一般 1000~500 <500 <500 <5000 简单 <500
4.2 滑坡荷载及强度标准
1.荷载
(1)滑坡体自重;
(2)滑坡体上建筑物等产生的附加荷载;
(3)地下水产生的荷载,包括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等; (4)地震荷载;
(5)动荷载,如汽车荷载等; (6)江(库)水位。
8
2.荷载强度标准
(1)暴雨强度按10~100的重现期计;
(2)地震荷载按50~10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计; (3)库水位按坝前高程计,并根据不同地段作调整,即接洪水线。 滑坡防治工程暴雨和地震荷载强度取值标准参见表4.2。
表4.2 滑坡防治工程荷载强度标准表
暴雨强度重现期/a 滑坡防治工程级别 设 计 Ⅰ Ⅱ Ⅲ 50 20 10 校 核 100 50 20 设 计 50 校 核 地震荷载(年超越概率10%)
4.3 滑坡稳定性评价计算公式
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滑坡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用恰当的方法,并可参考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虑。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推荐如下。
1.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 包括两种滑动面类型。 (1)滑动面为折线形
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可用费伦纽斯法(Fellenius)进行校核。计算公式见附录1。
(2)滑动面为单一平面或圆弧形
詹布法(Jabu)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可用毕肖普法(Bishop)进行校核。计算公式见附录1。
9
2. 岩质滑坡
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计算公式见附录1。 4.4 滑坡滑带参数确定
带力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验数据类比与反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反演公式推荐为:
内聚力 C?Ks?Wisinai?tan??Wicos?iL (4.4内摩擦角 ??arctan??Ks??Wisinai?CL?? (4.4??Wicos?i??一般条件下,可根据安全系数确定稳定状态: Ks=1.05~1.15,滑坡处于暂时稳定; Ks=0.95~1.00,滑坡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4.5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1)抗滑安全系数
设计:自重,Ks=1.2~1.4; 自重+地下水,Ks=1.1~1.3。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02~1.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02~1.15。
(2)抗倾安全系数
对于崩滑体防治工程,应采用抗倾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设计:自重,Ks=1.5~2.0:
自重+地下水,Ks=1.3~1.7。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1~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1~1.5。
(3)抗剪断安全系数
—1)
—2) 10
当采用注浆或微型桩加固滑带时,应采用抗剪断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设计:自重,Ks=2.0~2.5: 自重+地下水,Ks=1.7~2.2。
校核:自重+暴雨+地下水,Ks=1.2~1.5; 自重+地震+地下水,Ks=1.2~1.5。
(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根据其工程级别进行,即I级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取高值,Ⅲ级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取低值。
(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采用分级方法进行,即主体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取高值,附属或临时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相应降低。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取值,推荐如下(表4.5)。
表4.5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推荐表
工 I级防治工程 Ⅱ级防治工程 III级防治工 程 级 别 安 与 设 计 校 核 设 计 校 核 设 计 校 核 工 全 矿 系 数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工况 类 Ⅰ Ⅱ Ⅲ Ⅳ Ⅰ II Ⅲ Ⅳ I II Ⅲ Ⅳ 型 1.3 1.2 1.10 1.10 1.25 1.15 1.05 1.05 抗滑动 ∫ ∫ ∫ ∫ ∫ ∫ ∫ ∫ 1.4 1.3 1.15 1.15 1.30 1.30 1.10 1.10 1.7 1.5 1.30 1.30 1.6 1.4 1.20 1.20 抗倾倒 ∫ ∫ ∫ ∫ ∫ ∫ ∫ ∫ 2.0 1.7 1.50 1.50 1.9 1.6 1.40 1.40 2.2 1.9 1.40 1.40 2.1 1.8 1.30 1.30 抗剪断 ∫ ∫ ∫ ∫ ∫ ∫ ∫ ∫ 2.5 2.2 1.50 1.50 2.4 2.1 1.40 1.40 注:(1)工况I一自重;(2)工况II一自重+地下水;(3)工矿III(4)工况Ⅳ一自重+地震+地下水。
1.15 1.10 1.02 1.02 ∫ ∫ ∫ ∫ 1.20 1.20 1.05 1.05 1.5 1.3 1.10 1.10 ∫ ∫ ∫ ∫ 1.8 1.5 1.30 1.30 2.0 1.7 1.20 1.20 ∫ ∫ ∫ ∫ 2.3 2.0 1.30 1.30 一自重+暴雨+地下水5 排水工程 5.1 一般规定
5.1.1 排水工程设计,应在滑坡防治总体方案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11
条件及降雨条件,制定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案。
5.1.2 地表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等级所确定的防洪标准予以确定,并依此确定排水工程建筑物的级别、安全超高及安全系数。
5.1.3 当滑坡体上存在地表水体,且必须保留时,应进行防渗处理,并与拟建排水系统相接。
5.1.4 地下排水工程,应视滑动面状况、滑坡所在山坡汇水范围内的含水层与隔水层水文地质结构及地下水动态特征,选用隧硐排水、钻孔排水或盲沟排水等方案。 5.1.5 当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复杂时,排水工程对于滑坡稳定系数的提高值可不作为设计依据,但可作为安全储备加以考虑。 5.2 排水工程设计 一、地表排水
5.2.1 地表排水工程,应根据滑坡的规模、范围及其重要程度,准确、合理地选定设计标准,即选定某一降雨频率作为计算流量的标准。将大于设计标准或在非常情况下使工程仍能发挥其原有作用的安全标准,作为校核标准。
5.2.2 地表排水工程设计的频率地表汇水流量计算,可根据中国水利科学院水文研究所提出的小汇水面积设计流量公式计算。即:
QP?0.278?SPF/?n (5.2.2—1)
式中:QP—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
SP—设计降雨强度(mm/h); τυ
—流域汇流时间(h); —径流系数;
n—降雨强度衰减系数;
F—汇水面积(km2)。
当缺乏必要的流域资料时,可按中国公路科学研究所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即:
12
当F≥3km2时
QP??SPF2/3 (5.2.2—2)
当F<3km2时
QP??SPF (5.2.2—3)
式中:各量同5.2.2—1式。
5.2.3 排水沟断面形状可为矩形、梯形、复合型及U形等(图5.2.3)。梯形、矩形断面排水沟,易于施工,维修清理方便,具有较大的水力半径和输移力,在滑坡防治排水工程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5.2.4 地表排水工程水力设计,应首先对排水系统各主、支沟段控制的汇流面积进行分割计算,并根据设计降雨强度和校核标准分别计算各主、支沟段汇流量和输水量;在此基础上,确定排水沟断面或校核已有排水沟过流能力。 5.2.5 排水沟过流量计算公式为: Q式中:Q—过流量(m3/s);
?WCRi (5.2.5—1)
13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W—过流断面面积(m2);
C—流速系数(m/s),宜采用下列二式计算: (1)巴甫洛夫斯基公式
C=Ry/n (5.2.5—2)
式中:y为与n、R有关的指数。
y?2.5n?0.13?0.75Rn?0.10
(2)满宁公式
?? C=R1/6/n (5.2.5—3)
式(5.2.2—2)和(5.2.5—3)中,
R—水力半径(m); n—糙率。
对刚性材料的排水沟,n的取值,建议采用《溢洪道设计规范》(SDJ341—89)、《渠道防渗工程设计技术规范》(SLl8—91)的推荐数值。
5.2.6 外围截水排水沟应设置在滑坡体或老滑坡后缘,远离裂缝5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依地形而定,平面上多呈“人”字形展布。沟底比降无特殊要求,以能顺利排除拦截的地表水为原则。根据外围坡体结构,截水沟迎水面需设置泄水孔,推荐尺寸为100mm×l00mm~300mm×300mm。
5.2.7 当排水沟通过裂缝时,应设置成叠瓦式的沟槽,可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制成。
5.2.8 有明显开裂变形的坡体,应及时用粘土或水泥浆填实裂缝,整平积水坑、
14
洼地,使降雨能迅速沿排水沟汇集、排走。
5.2.9 滑坡体上若有水田,应改为旱地耕作。若有积水的池、塘、库,应停止耕作。滑坡体后缘(外围),若分布有可能影响滑坡的积水的池、塘、库时,宜停止耕作;否则其底和周边均须实施防渗工程。
5.2.10 排水沟进出口平面布置,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3~4倍。
5.2.11 当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20倍。
5.2.12 排水沟的安全超高,不宜小于0.4m,最小不小于0.3m;对弯曲段凹岸,应考虑水位壅高的影响。
5.2.13 排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最小容许半径及沟底宽度的5倍。最小容许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Rmin?1.1v2A1/2?12 (5.2.13)
式中:Rmin—最小容许半径(m); v—沟道中水流流速(m/s); A—沟道过水断面面积(m2)。
5.2.14 在排水沟纵坡变化处,应避免上游产生壅水。断面变化,宜改变沟道宽度,深度保持不变。
5.2.15 设计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与山洪沟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并进行抗冲刷计算。当自然纵坡大于1∶20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可设置陡坡或跌水。
5.2.16 跌水和陡坡进出口段,应设导流翼墙,与上、下游沟渠护壁连接。梯形断面沟道,多做成渐变收缩扭曲面;矩形断面沟道,多做成“八”字墙形式。 5.2.17 陡坡和缓坡连接剖面曲线,应根据水力学计算确定;跌水和陡坡段下游,
15
应采用消能和防冲措施。当跌水高差在5m以内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水高差大于5m时,宜采用多级跌水。
5.2.18 排水沟,宜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地质条件较差,如坡体松软段,可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修建。砌筑排水沟砂浆的标号,宜用M7.5~M10。对坚硬块片石砌筑的排水沟,可用比砌筑砂浆高一级标号的砂浆进行勾缝,且以勾阴缝为主。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标号,宜用C10~C15
5.2.19 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15m。伸缩缝处的沟底,应设齿前墙,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二、地下排水
5.2.20 当滑坡体表层有积水湿地和泉水露头时,可将排水沟上端做成渗水盲沟,伸进湿地内,达到疏干湿地内上层滞水的目的。渗水盲沟,须用不含泥的块石、碎石填实,两侧和顶部做反滤层(图5.2.20)。
5.2.21 为拦截滑坡体后山和滑坡体后部深层地下水及降低滑坡体内地下水位,须将横向拦截排水隧硐修于滑坡体后缘滑动面以下,与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纵向排水疏干隧硐,可建在滑坡体(或老滑坡)内,两侧设置与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的分支截排水隧硐和仰斜排水孔。配有排水孔的截排水隧硐,其排水能力可由下式计算(图5.2.21):
Q?1.36K(2H?Sw)Swd1.36b1b2 (5.2.21) lg??rwdb
式中:Q—单井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水头或潜水含水层厚度(m);
16
Sw—排水孔中水位降深(m); d—井距之半(m); rw—井半径(m);
b1—井排至排泄边界的距离(m); b2—井排至补给边界的距离(m)。
17
5.2.22 对于规模小、滑面埋深较浅的滑坡,采用支撑盲沟排除滑坡体地下水,具体施工简便、效果明显的优点,并可起到抗滑支撑的作用。
(1)支撑盲沟长度计算 采用公式为:
L?KsTcos??Tsin?tan??hbtan? (5.2.22式中:L—支撑盲沟长度(m);
T—作用于盲沟上的滑坡推力(kN); α—支撑盲沟后的滑坡滑动面倾角(°); h、b—支撑盲沟的高、宽(m);
γ—盲沟内填料容量,采用浮容量(kN/m3) υ—盲沟基础与地基内摩擦角(°); Ks—设计安全系数,取值1.3。 (2)支撑盲沟排除地下水的出水量计算 ①当设计盲沟长度大于50m时
?LKH2?h2Q2R (5.2.22式中:Q—盲沟出水量(m3/d);
L—盲沟长度(m):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h—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高度(m) R—影响半径(m)。
②当设计盲沟长度小于50m时
—1)
—2)
18
H2?h2 Q?0.685K (5.2.22—3)
Rlg0.25L式中的公式中符号意义同式5.2.22—2。 5.3 排水工程施工 一、地表排水
5.3.1 地表排水工程施工,首先按设计要求,选定位置,确定轴线。然后按设计图纸尺寸、高程、量定开挖基础范围,准确放出基脚大样尺寸,进行土方开挖与沟体砌(浇)筑。宜根据土质结构进行放坡。
5.3.2 开挖土方基坑时,必须留够稳定边坡,以防滑塌。对淤泥质土、软粘土、淤泥等松软土层,应尽量挖除。重要的大落差跌水、陡坡地基,还可夯压加固处理。 5.3.3 填方基础,必须按规定尺寸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并做必要的土样测试检验。
5.3.4 石方开挖中,打炮眼、装炸药和爆破等工序,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爆破操作规程进行,以杜绝工伤事故。
5.3.5 开挖出的沟基,如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加固。如除泥换土,填砂砾石料,扰动土夯实、灰土夯实,打木桩,混凝土桩等。 5.3.6 排水沟底板和边墙砌筑为人工操作,质量不易均匀。砌筑工艺总的要求为:平(砌筑平面大体平整)、稳(块石大面向下,安放稳实)、紧(石块间必须靠紧)、满(石缝要以砂浆填满捣实,不留空隙)。
5.3.7 砌砖宜用座浆法,砌片石用座浆法或灌浆法;石料或砖,使用前应洗刷干净。
5.3.8 砌石时,基础应敷设50~80mm砂浆垫层。第一层宜选用较大片石;分层砌筑,每层厚约250~300mm,由外向里,先砌面石,再灌浆塞实;铺灰座浆要牢实。
19
5.3.9 砌片石(砖)时,应注意纵、横缝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未凝固的砌层,避免震动。
5.3.10 须勾缝的砌石面,在砂浆初凝后,应将灰缝抠深30~50mm,清净湿润,然后填浆勾阴缝。
二、地下排水
5.3.11 地下排水隧硐施工时,当地层比较完整、地质条件较好时,开挖、衬砌和灌浆三个施工过程可依次进行,即先将隧硐全部挖通,以后再进行衬砌和灌浆;但当岩层破碎、地质条件不良时,应边开挖边衬砌。
5.3.12 隧硐开挖,可依据滑坡具体地质情况,选择人工开挖方法或钻孔爆破方法进行;当使用钻孔爆破法,须根据岩层完整程度,确定全断面开挖或导洞开挖;在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段,宜采用下导洞开挖。
5.3.13 对于不稳定地层,在开挖爆破后,永久衬砌前,应采用木支撑、钢支撑或喷混凝土锚杆支护等临时支护措施。
5.3.14 在特别软弱或大量涌水的地层中开挖隧硐,应采用超前灌浆或管棚加固方法,先将地层预先加固,然后再进行开挖。
5.3.15 隧硐浇砌,应沿轴线方向分段进行。当结构设有永久缝时,按永久缝施工和设置止水。如永久缝间距过大或无永久缝时,应设临时施工缝分段浇砌,段长宜为8~15m。为避免窝工,可采用跳仓浇砌。在横断面上,浇砌顺序应为先底拱、后边墙和顶拱;因地质条件差,也可先顶拱、后边墙,最后底拱。
5.3.16 支撑盲沟施工时,开挖基础应置于滑动面0.5m以下的稳定地基上。基底纵向为台阶式,每级台阶长度不应小于4m,放坡系数控制在0.05以内。 5.3.17 支撑盲沟基础砌筑,宜每隔1~3m设一牙石凸榫,可采用100~200mm填料片石;沟壁砂砾石反滤层厚度不应低于150mm。 6 抗滑桩
20
6.1 一般规定
6.1.1 抗滑桩是滑坡防治工程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措施。采用抗滑桩对滑坡进行分段阻滑时,每段宜以单排布置为主,若弯矩过大,应采用预应力锚拉桩。 6.1.2 抗滑桩桩长宜小于35m。对于滑带埋深大于25m的滑坡,采用抗滑桩阻滑时,应充分论证其可行性。
6.1.3 抗滑桩间距(中对中)宜为5~lOm。抗滑桩嵌固段须嵌人滑床中,约为桩长的1/3~2/5。为了防止滑体从桩间挤出,应在桩间设钢筋砼或浆砌块石拱形挡板。在重要建筑区,抗滑桩之间应用钢筋砼联系梁联接,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6.1.4 抗滑桩截面形状以矩形为主,截面宽度一般为1.5~2.5m,截面长度一般为2.0~4.0m。当滑坡推力方向难以确定时,应采用圆形桩。
6.1.5 可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对滑坡进行“开发性”治理,利用抗滑桩形成平台,提供建筑场地。
6.1.6 抗滑桩按受弯构件设计。对于利用抗滑桩作为建筑物桩基的工程,即“承重阻滑桩”,须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进行桩基竖向承载力、桩基沉降、水平位移和挠度验算,并须考虑地面附加荷载对桩的影响。 6.2 抗滑桩设计
6.2.1 抗滑桩所受推力可根据滑坡的物质结构和变形滑移特性,分别按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分布考虑。
6.2.2 抗滑桩设计荷载包括:滑坡体自重、孔隙水压力、渗透压力、地震力等。对于跨越库水位线的滑坡,须考虑每年库水位变动时对滑坡体产生的渗透压力。 6.2.3 抗滑桩推力应按滑坡滑动面类型选用相应的推力计算公式(附录1)。 6.2.4 抗滑桩桩前须进行土压力计算。若被动土压力小于滑坡剩余抗滑力时,桩的阻滑力按被动土力考虑。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如下:
Ep?1?1?h12?tan2(45??1/2) (6.2.4) 2 21
式中:Ep—被动土压力(kN/m);
γ1、υ1—分别为桩前岩土体的容重(kN/m3)和内摩擦角(°); h1—抗滑桩受荷段长度(m)。
6.2.5 布置于库(江)水位一带的抗滑桩可不考虑滑体前缘的抗力,即抗滑力为0,但必须进行嵌固段侧压力验算。
6.2.6 抗滑桩受荷段桩身内力应根据滑坡推力和阻力计算,嵌固段桩身内力根据滑面处的弯矩和剪力按地基弹性的抗力地基系数(K)概念计算,简化式为:
K?m(y?y0)n (6.2.6)
式中:m—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n—随岩土类别变化的常数,如0、0.5、1??; y—嵌固段距滑带深度(m); y0—与岩土类别有关的常数(m)。
地基系数与滑床岩体性质相关,可概括为下列情况:
(1)K法。地基系数为常数K,即n=O。滑床为较完整的岩质和硬粘土层。 (2)m法。地基系数随深度呈线性增加,即#=1。一般地,简化为K=my。滑床为硬塑—半坚硬的砂粘土、碎石土或风化破碎成土状的软质岩层。
(3)当0<n<l时,K值随深度为外凸的抛物线,按这种规律变化的计算方法通常称为“C”法;当n>l时,K值随深度为内凸的抛物线变化。
第三种情况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抗滑桩地基系数的确定可简化为K法和m法两种情况。
6.2.7 抗滑桩嵌固段桩底支承根据滑床岩土体结构及强度,可采用自由端、铰支端或固定端。
6.2.8 抗滑桩的稳定性与嵌固段长度、桩间距、桩截面宽度,以及滑床岩土体强度有关,可用围岩允许侧压力公式判定:
22
(1)较完整岩体、硬质粘土岩等
?max??1?R (6.2.8—1)
式中: σmax—嵌固段围岩最大侧向压力值(kPa);
ρ1—折减系数,取决于岩土体裂隙、风化及软化程度,沿水平方向的差异
性等,一般为0.1~0.5;
R—岩石单轴抗压极限强度(kPa)。 (2)一般土体或严重风化破碎岩层
?max??2?(?p??a) (6.2.8—2)
式中: σmax—同6.2.8—1式;
ρ2—折减系数,取决于土体结构特征和力学强度参数的精度,宜取值为0.5~
1.0
σp—桩前岩土体作用于桩身的被动土压应力(kPa): σa—桩后岩土体作用于桩身的主动土压应力(kPa)。
6.2.9 抗滑桩嵌固段的极限承载能力与桩的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和地基系数相关。在进行内力计算时,须判定抗滑桩属刚性桩还是弹性桩,以选取适当的内力计算公式。判定式如下:
(1)按“K”法计算,即地基系数为常数时, 当βh2≤1.0,属刚性桩; 当βh2>1.0,属弹性桩。
其中:β为桩的变形系数(m-1),其值为:
??(KBP/4EI)1/4 (6.2.9—1)
式中: K—地基系数(kN/m3);
23
BP—桩正面计算宽度(m),矩形桩BP=B+1,圆形桩BP=0.9(B+1) E—桩弹模(kPa);
I—桩截面惯性矩(m4)。
(2)按“m”法计算,即地基系数为三角形分布时, 当ah2≤2.5,属刚性桩;ah2>2.5,属弹性桩。 其中a—桩的变形系数,(m-1),其值为:
a?(mBP/EI)1/5 (6.2.9—1)
式中: m—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kN/m3);其余符号注释同6.2.9—1。 6.2.10 当滑坡对抗滑桩产生的弯矩过大时,推荐采用预应力锚拉桩(图6.2.10)。其桩身可按弹性桩计算,但根据施加预应力的大小,抗滑桩配筋与上两种桩型明显不同。
6.2.11 矩形抗滑桩纵向受拉钢筋配置数量应根据弯矩图分段确定,其截面积按如下公式计算
24
K1M As? (6.2.11—1)
?sfyh0或
K1?fcmbh0As? (6.2.11—2)
fy且要求满足条件δ≤δb
当采用直径d≤25的Ⅱ级螺纹钢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系数δb=0.544;当采用直径d=28~40的Ⅱ级螺纹钢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系数δb=0.566。
as、δ、γs 计算系数由下式给定:
K1M as? (6.2.11—3)
fcmbh02??1?1?2as (6.2.11—4)
rs?1?1?2as (6.2.11—5)
2式中: As—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mm2);
M—抗滑桩设计弯矩(N2mm); fy—受拉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fcm—砼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h0—抗滑桩截面有效高度(mm); b—抗滑桩截面宽度(mm):
K1—抗滑桩受弯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取1.05。
6.2.12 矩形抗滑桩应进行斜截面抗剪强度验算,以确定箍筋的配置。其计算公式为:
25
Vcs?0.07fcbh0?1.5fyv且要求满足条件:
Asvh0 (6.2.12—1) S0.25fcbh0?K2V (6.2.12—2)
式中: V—抗滑桩设计剪力(N);
Vcs—抗滑桩斜截面上砼和箍筋受剪承载力(N); fc—砼轴心抗压设计强度值(N/mm2);
fyv—箍筋抗拉设计强度设计值(N/mm2),取值不大于310N/mm2; h0—抗滑桩截面有效高度(mm); b—抗滑桩截面宽度(mm);
Asy—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mm2); S—抗滑桩箍筋间距(mm);
K2—抗滑桩斜截面受剪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取1.10。 6.3 抗滑桩构造
6.3.1 保护环境,桩顶宜埋置于地面以下0.5m,但应保证滑坡体不越过桩顶。当有特殊要求时,如作为建筑物基础等,桩顶可高于地面。
6.3.2 桩身混凝土可采用普通混凝土。当施工许可时,也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宜C20、C25或C30。地下水或环境土有侵蚀性时,水泥应按有关规定选用。
6.3.3 纵向受拉钢筋应采用Ⅱ级以上的带肋钢筋或型钢。
6.3.4 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应大于16mm。净距应在120~250mm之间。如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于3根。如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时,可设置两排或三排,排距宜控制在120~200mm之内。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应大于50mm。
6.3.5 纵向受拉钢筋的截断点应在按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其伸出长度
26
应不小于表6.3.5规定的数值。
6.3.6 桩内不宜配置弯起钢筋,可采用调整箍筋的直径、间距和桩身截面尺寸等措施,以满足斜截面的抗剪强度。
6.3.7 箍筋宜采用封闭式。肢数不宜多于3肢,其直径在lO~16mm之间,间距应小于500mm。
6.3.8 钢筋应采用焊接、螺纹或冷挤压连接。接头类型以对焊、帮条焊和搭接焊为主。当受条件限制,必须在孔内制作时,纵向受力钢筋应以对焊或螺纹连接为主。
表6.3.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mm)
混凝土强度 钢 筋 类 型 C20 Ⅰ级钢筋 Ⅱ级钢筋 月牙纹 Ⅲ级钢筋 45d 40d 35d 30d 40d C25 25d 35d C30 20d 30d 注:①表中d为钢筋直径;②月牙纹钢筋直径d>25mm时,其伸出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5d采用。
6.3.9 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宜为400~500mm,直径不应小于12mm。桩的受压边两侧,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6mm。 6.3.10 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时,除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l0—89)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应力施加方法宜采用后张法。如采用先张法时,应充分论证其可靠性。 (2)预应力筋宜为低松弛高强钢绞线。
(3)下端锚固于桩身下部3~5m范围内。锚固段内,根据计算布置钢筋网片。 (4)上段锚固应选用可靠的锚具,并在锚固部位预埋钢垫板。垫板须与锚孔垂直。 (5)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6.4 抗滑桩施工
27
6.4.1 抗滑桩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应将开挖过程视为对滑坡进行再勘察的过程,及时进行地质编录,以利于反馈设计。
6.4.2 抗滑桩施工包含以下工序:施工准备、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养护等。 6.4.3 施工准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单。
(2)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 (3)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4)砂石料的杂质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92)的有关规定。
6.4.4 桩孔以人工开挖为主,并按下列原则进行:
(1)开挖前应平整孔口,并做好施工区的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雨季施工时,孔口应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2)采用间隔方式开挖,每次间隔1~2孔。 (3)按由浅至深、由两侧向中间的顺序施工。
(4)松散层段原则上以人工开挖为主,孔口做锁口处理,桩身作护壁处理。基岩或坚硬孤石段可采用少药量、多炮眼的松动爆破方式,但每次剥离厚度不宜大于30cm。开挖基本成型后再人工刻凿孔壁至设计尺寸。
(5)根据岩土体的自稳性、可能日生产进度和模板高度,经过计算确定一次最大开挖深度。一般自稳性较好的可塑——硬塑状粘性土、稍密以上的碎块石土或基岩中为1.0~1.2m;软弱的粘性土或松散的、易垮塌的碎石层为0.5~0.6m;垮塌严重段宜先注浆后开挖。
(6)每开挖一段应及时进行岩性编录,仔细核对滑面(带)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如实际情况与设计有较大出入时,应将发现的异常及时向建设单位和设计人员报告,
28
及时变更设计。实挖桩底高程应会同设计、勘察等单位现场确定。
(7)弃渣可用卷扬机吊起。吊斗的活门应有双套防开保险装置。吊出后应立即运走,不得堆放在滑坡体上,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6.4.5 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孔内积水。当滑体的富水性较差时,可采用坑内直接排水;当富水性好,水量很大时,宜采用桩孔外管泵降排水。
6.4.6 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钢筋混凝土护壁,宜采用C20砼。护壁的单次高度根据一次最大开挖深度确定,一般为1.0~1.5m。护壁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为100~200mm,应与围岩接触良好。护壁后的桩孔应保持垂直、光滑。 6.4.7 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可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
(1)钢筋笼尽量在孔外预制成型,在孔内吊放竖筋并安装。孔内制作钢筋笼必须考虑焊接时的通风排烟。
(2)竖筋的接头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接头点需错开。 (3)竖筋的搭接处不得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带)处。
(4)并孔内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强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6.4.8 桩芯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待灌注的桩孔应经检查合格。 (2)所准备的材料应满足单桩连续灌注。
(3)当孔底积水厚度小于lOOmm时,可采用干法灌注;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 (4)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入桩孔,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距离为1~3m。
(5)桩身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一般不留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施工缝时,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04—92)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0.7m时,应插入振动器振捣密实一次。 (7)对出露地表的抗滑桩应及时派专人用麻袋、草帘加以覆盖并浇清水进行养护。养护期应在7天以上。
29
6.4.9 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班、每百立方米或每搅百盘取样应不少于一组。不足百立方米时,每班都应取。
6.4.10 当孔底积水深度大于lOOmm,但有条件排干时,应尽可能采取增大抽水能力或增加抽水设备等措施进行处理。
6.4.11 若孔内积水难以排千,应采用水下灌注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
6.4.12 水下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配合比按计算和试验综合确定。水灰比宜为0.5~0.6,坍落度宜为160~200mm,砂率宜为40%~50%,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50kg/m3。
6.4.13 灌注导管应位于桩孔中央,底部设置性能良好的隔水栓。导管直径宜为250~350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查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隔水等性能。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的1.5倍压力。 6.4.14 水下混凝土灌注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250~500mm。 (2)为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在0.8m以上,应有足够的超压力能使管内混凝土顺利下落并将管外混凝土顶升。
(3)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每根桩的灌注时间不应超过表6.4.14的规定。
表6.4.14 单根抗滑桩的水下混凝土灌注时间
灌注量/m3 灌注时间/h <50 ≤5 100 ≤8 150 412 200 ≤16 250 420 ≥300 424 (4)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探测井内混凝土面位置,力求导管下口埋深在2~3m,不得小于lm。
(5)对灌注过程中的井内溢出物,应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4.15 若桩壁渗水并有可能影响桩身混凝土质量时,灌注前宜采取下列措施予以
30
处理:
(1)使用堵漏技术堵住渗水口。
(2)使用胶管、积水箱(桶),并配以小流量水泵排水。 (3)若渗水面积大,则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堵住渗水。 6.4.16 抗滑桩的施工应符合下列安全规定。
(1)监测应与施工同步进行。当滑坡出现险情,并危及施工人员安全时,应及时通知人员撤离。
(2)孔口必须设置围栏。严格控制非施工人员进入现场。人员上下可用卷扬机和吊斗等升降设施。同时应准备软梯和安全绳备用。孔内有重物起吊时,应有联系信号,统一指挥。升降设备应由专人操
(3)井下工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且不宜超过2人。
(4)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害气体。孔深超过lOm后,或lOm内有CO、C02、NO、N02、甲烷及瓦斯等有害气体并且含量超标或氧气不足时,均应使用通风设施向作业面送风。井下爆破后,必须向井内通风,得炮烟粉尘全部排除后,方能下井作业。
(5)井下照明必须采用36V安全电压。进入井内的电气设备必须接零接地,并装设漏电保护装置,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6)井内爆破前,必须经过设计计算,避免药量过多造成孔壁坍塌。须由己取得爆破操作证的专门技术工人负责。起爆装置宜用电雷管,若用导火索,其长度应能保证点炮人员安全撤离。
6.4.17 抗滑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滑带的位置,厚度等各种施工和检验记录。对于发生的故障及其处理情况,应记录备案。 7 预应力锚索 7.1 一般规定
31
7.1.1 预应力锚索是对滑坡体主动抗滑的一种技术。通过预应力的施加,增强滑带的法向应力和减少滑体下滑力,有效地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
7.1.2 预应力锚索主要由内锚固段、张拉段和外锚固段三部分构成。预应力锚索材料宜采用低松弛高强钢绞线加工,须满足GB/T5224—95标准。
7.1.3 预应力锚索设置必须保证达到所设计的锁定锚固力要求,避免由于钢绞线松弛而被滑坡体剪断;同时,必须保证预应力钢绞线有效防腐,避免因钢绞线锈蚀导致锚索强度降低,甚至破断。
7.1.4 预应力锚索长度一般不超过50m。单束锚索设计吨位宜为500~2500kN级,不超过3000kN级。预应力锚索布置间距宜为4~10m。
7.1.5 当滑坡体为堆积层或土质滑坡,预应力锚索应与钢筋砼梁、格构或抗滑桩组合作用。
7.1.6 预应力锚索设计时应进行拉拔试验。锚索试验内容包括内锚固段长度确定、砂浆配合比、拉拔时间、造孔钻机及钻具选定等。应根据公式计算和工程类比,选取合适的内锚固段长度,进行设计锚固力和极限锚固力试验,推荐合适的内锚固段长度和砂浆配合比是试验的主要内容。 7.2 预应力锚索设计
7.2.1 计算滑坡预应力锚固力前,应对未施加预应力的滑坡稳定系数进行计算,作为设计的依据。滑坡设计荷载包括:滑坡体自重、静水压力、渗透压力、孔隙水压力、地震力等。对跨越库水位线的滑坡,须考虑每年库水位变动时对滑坡体产生的渗透压力或动水压力。
7.2.2 预应力锚索极限锚固力通常由破坏性拉拔试验确定。极限拉拔力指锚索沿握裹砂浆或砂浆固体沿孔壁滑移破坏的临界拉拔力:容许锚固力指极限锚固力除以适当的安全系数(通常为2.0~2.5),它将为设计锚固力提供依据,通常容许锚固力为设计锚固力的1.2~1.5倍;设计锚固力可依据滑坡体推力和安全系数确定。 7.2.3 预应力锚索将根据滑坡体结构和变形状况确定锁定值。即:
32
(1)当滑坡体结构完整性较好时,锁定锚固力可达设计锚固力的100%。 (2)当滑坡体蠕滑明显,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相结合时,锁定锚固力应为设计锚固力的50%~80%。
(3)当滑坡体具崩滑性时,锁定锚固力应为设计锚固力的30%~70%。 7.2.4 预应力锚索设计锚固力的确定可分为两种情况。
(1)岩质滑坡
根据极限平衡法进行计算,须考虑预应力沿滑面施加的抗滑力和垂直滑面施加的法向阻滑力。稳定系数和锚固力计算公式见附录1。
(2)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
根据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考虑预应力锚索沿滑面施加的抗滑力,可不考虑垂直滑面产生的法向阻滑力。计算公式参见第6.2.3条。所需锚固力为:
T?P/cos? (7.2.4—1)
式中: T—设计锚固力(kN/m);
P—滑坡推力(kN/m); θ—锚索倾角(°)。
7.2.5 内锚固段长度不宜大于10m,可根据下列三种方法综合确定,其中经验类比方法更又
(1)理论计算
①按锚索体从胶结体中拔出时,计算锚固长度(单位m);
Lm1?KT/??dC1 (7.2.5—1)
②按胶结体与锚索体一起沿孔壁滑移,计算锚固长度(单位m);
Lm2?KT/?DC2 (7.2.5—2)
33
式中: T—设计锚固力(kN);
K—安全系数,取值2.0~4.0; n—锏绞线根数; d—钢绞线直径(mm); D—孔径(mm);
C1—砂浆与钢绞线允许粘结强度(MPa);
C2—砂浆与岩石的胶结系数(MPa),为砂浆强度的1/10除以安全系数
1.75~3.0。
(2)类比法
根据链子崖危岩体锚固工程等经验,推荐内锚固长度如表7.2.5。
表7.2.5 锚固长度推荐值表
序 号 1 2 3 4 吨 位 3000kN级以上 3000~2000kN级 2000~1000kN级 1000kN级以下 内锚固段长度/m 7~8 6~7 5~6 4~5 (3)拉拔试验
当滑体地质条件复杂,或防治工程重要时,可结合上述方法,并对锚索进行破坏性试验,以确内锚固段的合理长度。拉拔试验可分为7天、14天、28天三种情况进行,水灰比按0.38~0.45调配。 7.2.6 预应力锚索的最优锚固角
预应力锚索倾角主要由施工条件确定。但是,可根据两种方法综合考虑其最优倾角:
(1)理论公式
34
理论分析表明,锚索倾角满足下式时是最经济的:
??a?(45???/2) (7.2.6)
式中: θ—锚索倾角(°);
a—滑面倾角(°); ф—滑面内摩擦角(°)。 (2)实际经验
对于自由注浆锚索,锚固角倾角应大于11°,否则须增设止浆环进行压力注浆。 7.2.7 群锚效应
预应力锚索的数量取决于滑坡产生的推力和防治工程安全系数。锚索间距宜大于4m。若锚索间距小于4m,须进行群锚效应分析。推荐公式如下:
(1)日本《VSL锚固设计施工规范》采用公式:
D?1.5L?d/2 (7.2.7—1)
(2)本规范推荐公式:
D?ln(T2?L/?) (7.2.7—2)
式中: D—锚索最小间距(m);
T—设计锚固力(kN); d—锚索钻孔孔径(m); L—锚索长度(m);
ρ—修正系数,取105(kN23m)。 7.2.8 锚索内端排列
相邻锚索不宜等长设计,可根据岩体强度和完整性交错布置,长短差在2~5m之间。
35
正在阅读:
滑坡治理办法 - 图文05-31
鄂尔多斯市东方名筑网络监控设计方案05-30
力和机械 压强和浮力03-20
脂肪族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06-02
工业自动化业务体系市场管理文件 - 图文11-11
穆夏风格研究综述 - 图文12-13
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04-19
在2016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01-12
悦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模拟题A卷08-26
大华监控云存储部署方案09-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滑坡
- 治理
- 办法
- 图文
- 功能高分子微球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
- 施工电梯施工方案(1)
- 2018年长春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考前冲刺卷3附详细答案
- 7通用机械设备点检标准
- 小学科学说课稿(详解每一步骤)
- L250职业礼仪作业
- 新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18最新精编版)
- 钩不了沉第四—七节逻辑讲义
- 2016年国考申论复习资料:2016年国考申论一点通优化分论点
- 标志牌施工方案
- 实验三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英语试题(附答案)(6)
- 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牛津译林版 -
- 国内水路运输辅助业管理规定试题
- 中国服装业,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 师生主题班会
- 一年级下册写字教学计划和进度概要
- vb实验E数组和自定义类型(精)
- 生活区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