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中国古代文论》网上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19 08: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5年7月《中国古代文论》网上复习资料

2005年7月8日

选择题

第一章:先秦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 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B、“引譬连类” C、“考见得失” D、“和而不流”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尽美矣,未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善矣,未尽美也” 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

A、作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读者之意 D、古人之意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

1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

A、“直谏”说 B、“发愤著书”说 C、文应“实录”说 D、“疾虚妄”说

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 A、卫宏 B、刘安 C、孔子 D、毛公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

A、“劝百而讽一” B、“怨而怒” C、“主文而谲谏”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

A、《毛诗大序》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论语·八佾》

2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 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王充《论衡·自纪》 D、《毛诗大序》 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 B )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 A、陆机 B、刘勰 C、钟嵘 D、曹丕 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 C )

A、钟嵘《诗品》 B、陆机《文赋》 C、曹丕《典论·论文》 D、刘勰《文心雕龙》

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C ) A、《文心雕龙·体性》 B、《文赋》 C、《典论·论文》 D、《诗品序》

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 A ) A、曹丕 B、陆机 C、钟嵘 D、刘勰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B )

A、曹丕和钟嵘 B、曹丕和陆机 C、陆机和刘勰 D、钟嵘和刘勰 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A )

A、《文赋》 B、《文心雕龙·神思》 C、《诗品序》 D、《典论·论文》 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 A )

A、具体构思 B、中心思想 C、领会文章主题 D、驰骋想象 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 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3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 D )

A、《文赋》 B、《典论·论文》 C、《诗品》 D、《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 D )

A、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人类对自然的斗争

C、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D、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B )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 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 D、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C )

A、“风即文辞动人,骨即主题鲜明” B、“风即文辞,骨即文意” C、“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D、“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 B ) A、《典论·论文》 B、《诗品》 C、《文赋》 D、《文选序》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 )

A、“直寻” B、“诗赋欲丽” 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 D ) A、屈原和《庄子》 B、《论语》和《楚辞》 C、《诗经》和《庄子》 D、《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 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4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 A )

A、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B、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C、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D、司空图的《与王驾评诗书》 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 D )

A、《诗品》 B、《诗格》 C、《文镜秘府论》 D、《诗式》 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C )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 然 D、韩 愈 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 B ) A、很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

B、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 C、高尚的道德修养而具备的充沛的阳刚之气 D、创作的作品具有雄伟而磅礴的气势

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 C )

A、《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B、《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C、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D、王充的“疾虚妄”说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 A、韩 愈 B、陈子昂 C、皎 然 D、白居易 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 D ) A、陈子昂 B、白居易 C、皎 然 D、司空图 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A )

A、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C、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 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 B )

A、钟 嵘 B、司空图 C、陆 机 D、刘 勰

5

第五章:宋金元

1、教材认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 B )

A、“文以载道” B、“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C、“文者以明道” D、“有道有艺” 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 D )

A、唐代韩愈 B、唐代白居易 C、宋代苏轼 D、宋代欧阳修 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 A )

A、苏轼的《答谢民师书》 B、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愈诗集序》 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 D ) A、司空图 B、皎 然 C、严 羽 D、苏 轼 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 B )

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B、指诗应在平淡中饮食丰富的意味和理趣 C、批评宋代一些诗的淡乎寡味 D、批评代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 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 C )

A、“清空雅正” B、“点铁成金” C、“别是一家” D、“脱胎换骨”

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D )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 C )

A、唐代皎然 B、唐代司空图 C、宋代严羽 D、宋代苏轼 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 A )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C、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 D、皎然的《诗式》 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C )

6

A、元好问 B、张 炎 C、严 羽 D、李清照 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 B )

A、说潘岳文章没有写出他的高尚情志 B、B、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

C、赞扬潘岳《闲居赋》情感高尚,但仍未写出他真实而高尚的人格 D、说文章总是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心声

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 A ) A、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

B、沈宋与陈子昂都注重改革齐梁诗风,并均有功绩,只是陈子昂功劳最大

C、沈宋无力废齐梁诗风,只有陈子昂才能力矫齐梁诗风

D、沈宋虽然风流文场诗坛,但只有陈子昂与之齐心合力,才能矫正齐梁诗风

第六章:明代

1、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B )

A、“情主景附” B、“情景适会” C、“情景互相独立” D、“为情造景”

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 D )

A、李贽的“童心说” B、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谢榛的《四溟诗话》 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 C )

A、无知 B、虚心假意 C、真心 D、正直之心

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 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 贽 D、谢 榛 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 A )

7

A、袁宏道 B、袁宗道 C、李 贽 D、袁中道

第七章:清代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 C )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C、“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D、“因事作文”和“文事相谐” 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 B ) A、李 渔 B、金圣叹 C、袁 枚 D、李 贽 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D )

A、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B、情节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 C、构思和布局 D、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A ) A、《闲情偶寄》 B、《风筝误》 C、《十二楼》 D、《比目鱼》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 C )?

A、《姜斋诗话》 B、《诗广传》 C、《明诗评选》 D、《古诗评选》 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 B )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 C )

A、《说诗晬语》 B、《姜斋诗话》 C、《原诗》 D、《沧浪诗话》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D )

A、沈德鸿 B、王夫之 C、袁 枚 D、叶 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8

A、才 B、胆 C、识 D、力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 D ) A、王夫之 B、沈德鸿 C、袁 枚 D、王士禛 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 B )

A、《五代诗话》 B、《带经堂诗话》C、《渔洋诗话》 D、《池北偶堂》 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 A )

A、《说诗晬语》 B、《渔洋诗话》C、《随园诗话》 D、《姜斋诗话》 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 A )

A、“格调”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肌理”说 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 B )

A、《原诗》 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 D、《带经堂诗话》 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 D )

A、“神韵”说 B、“肌理”说 C、“情景”说 D、“性灵”说

第八章:近代

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C )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 A )

A、刘熙载《艺概》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3、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D )

A、《告小说家》 B、《译印政治小说序》 C、《外交欤?内政欤》 D、《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 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 B ) A、清代的金圣叹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近代的王国维

9

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 B )

A、金圣叹 B、梁启超 C、李 渔 D、刘熙载 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D )

A、《宋元戏曲史》 B、《人间诗话》 C、《蕙风词话》 D、《人间词话》

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C )

A、“格调”说 B、“神韵”说 C、“境界”说 D、“性灵”说 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 A )

A、王国维《人间词话》 B、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容 和 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记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10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 知言养气 ”说。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 ,是为得之。”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11、《庄子》崇尚 自然 ,反对 人文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 意在言外 ”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 庄子 》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

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 毛公 ,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 卫宏 。

11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 情 ,止乎 礼 ”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 谲谏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 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 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

8、《毛诗大序》说:“《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

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 夸张 手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 才能 与 文体 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 四 科八种。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 王粲 、 徐干 、阮瑀、应玚和 刘桢 。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 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 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实际上共分 八 种文体。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的著名观点。

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 诗品 》。

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十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缘情 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12

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 尚巧 ,其遣言也 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词藻问题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 音乐美 。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 悲 、 雅 、 艳 。

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章 。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

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 , 艺 , 学 , 习 ,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 语言表达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 曹丕 、 陆机 、 刘勰 、 钟嵘 。 23、《 诗品 》与《 文心雕龙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 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 直寻 ”。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心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

13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29、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风力 ”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 建安风力 ”树立了标准。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风 ,三曰 赋 。”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的《 修竹篇序 》,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彩丽竞繁而 兴寄 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 感遇 》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 》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 》,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 精神 气质,一种 人格 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14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 陈言 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11、韩愈在《 送孟东野序 》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 ”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一脉相承的。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与元九书 》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为时 而著,歌诗合 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 标其目 ,卒章 显其志 ”(《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

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 思与境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 意境 的基本性质。

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 神志 ,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 情志 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 意境 世界。

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 味 而后可以言诗也。”

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 诗品 》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 韵外 之致耳。”

第五章:宋金元

1、欧阳修晚年作《 六一诗话 》,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 道 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 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

3、“ 诗穷而后工 ”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

15

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 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

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 ”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 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 论词 》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

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 故实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 沧浪诗话 》。

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 ”说,这是他以 禅 喻诗的核心内容。

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 ”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 兴趣 ,曰 音节 。”

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 入神 。诗而 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 论诗三十首 》绝句,上继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 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19、《 词源 》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 论词 》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

16

2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 雅正 ”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 ”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 ”的审美要求。

21、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 清空 ,不要质实。 清空 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

22、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 清空 中有 意趣 ,无笔力者未易到。”

第六章:明代

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 四溟诗话 》,一名《 诗家直说 》。 2、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情景 ”,他说:“诗乃模写 情景 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 情景 ,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

3、教材认为: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 适会 ”。(《四溟诗话》卷二)

4、谢榛认为诗有 体 、 志 、 气 、 韵 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

5、谢榛认为诗有 兴 、 趣 、 意 、 理 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

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 童心 ”说。 7、李贽认为:“《水浒传》者, 发愤之所作 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样的地位。

8、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后 七子 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 性灵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 袁宏道 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性灵 ”的口号。

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童心 ”说是一致的。

第七章:清代

17

1、金圣叹称《 离骚 》、《庄子》、《 史记 》、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 六才子 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 金圣叹 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 运事 ,《水浒》是因文 生事 。”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 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 人物 和中心 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 明诗评选 》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二是“巧者则有 情中景 ”;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 原诗 》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 文心雕龙 》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 物 者”即创作客体和“在 我 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 事 、 情 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 识 、 力 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 识 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 带经堂诗话 》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 ”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 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 ”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 体裁 和 音节 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 随园诗话 》中提倡“ 性灵 ”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 ”说相抗。

18

17、“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这段诗论出自清代诗人诗论家 袁枚 所作的《 随园诗话 》。

第八章:近代

1、刘熙载最为后人所推崇的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著作是《 艺概 》。 2、刘熙载的《艺概》包括《 文概 》、《 诗概 》、《 赋概 》、《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以文学评论为主。

3、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刘勰《 文心雕龙 》影响的痕迹。

4、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小说界 革命”,以与其社会政治改良思想相响应。

5、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 饮冰室诗话 》。 6、教材认为:梁启超在其前期的诗论著作中,主张将“新 思想 ”、“新 境界 ”、“新 语句 ”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7、教材认为:梁启超“文界革命”的核心在于提倡大量引进“ 新名词 ”以“俗语文体”表达“欧西文思”。

8、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 译印政治小说序 》、《告小说家》等文章中。其中前者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 小说界 革命”的宣言。

9、《 人间词话 》和《 宋元戏曲史 》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方面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10、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 境界 ”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19

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3、“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5、“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两汉

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z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