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22 18: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3、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4、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5、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绿色开花植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想想画画

1、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要求学生在第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三、观察种子

1、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2、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5、观察植物的种子。

四、做好准备

1、本单元,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做好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五、作业布置 课余作业:准备凤仙花的种子。

六、板书设计 七、 课后反思: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植物的播种技能。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3、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4、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5、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6、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绿色植物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请大家看第4页中的“播种方法”。 3、学生阅读第4页中的“播种方法”。 二、关注种子变化

1、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第5页顺数1~10行内容。

4、阅读第5页顺数1~10行内容。 三、记录生长日记

1、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2、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3、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4、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第5页中的记录表里。 四、实地指导播种 五、作业布置

课余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六、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七、 课后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2、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5、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 2、简单操作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课件图片,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玻璃杯里的四季豆图片)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揭示并板书课题:3、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三、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同桌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2、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4、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4、组织学生交流。 二、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5、教师相机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四、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五、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六、课后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1、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 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能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4、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5、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步骤:

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课本第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活动指导

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 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三、注意事项

1、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四、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五、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3、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 4、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5、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课件)。 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交流观察记录

1、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教师总结课堂。

四、作业布置课外作业: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3、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4、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统计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学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组织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根据课本第17页的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

2、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17页上的表格。 4、引导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 5、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 四、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五、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了解小蚕的饲养方法,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5、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教学重点

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初观察

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再观察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A、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 B、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3、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三、总结课堂

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四、板书设计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3、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4、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5、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 。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2、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3、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4、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1)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A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B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C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D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E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2、观察蚕茧和蚕丝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三、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形状

蚕茧 大小 颜色 长度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蚕蛹经过10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3、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4、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5、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学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 蚕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3 试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三、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四、课后反思: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 蛹

蚂蚁 蚕蛾 蜻蜓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整理资料,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5、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

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件,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 3、蚕的生命周期:

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个人作品展示会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5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成虫

卵 蛹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4、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能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5、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

2、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小组讨论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 小组汇报交流。 三、小结内容 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四、板书设计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 鸡 蝴蝶 蜻蜓 山羊 熊猫 鲤鱼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3、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4、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5、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流程图 卵-雏鸡-成鸡 卵-幼虫-蛹-成虫 卵-幼虫-成虫 小羊-成羊 幼仔-成年熊猫 卵-幼鱼-成年鱼 生命周期 约14年 约20年 约1年 约15年 约20年 约50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教师板书。

(3)课本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三、总结归纳

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

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4、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5、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 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 3、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实验情况。

5、师生一起比较它们的冷热。

6、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7、板书课题。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小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 。 4、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2、学生试读。

3、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4、读一读,写一写。

“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0℃ 37℃ —5℃

—10℃

5、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6、巩固: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板书设计

1、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七、课后反思: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2、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4、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5、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全班准备: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师生讨论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学生阅读P45的插图和方法。 6、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温度测量步骤: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实际操作,记录P46表格。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测量一下,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5、汇报交流。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2、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四、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并向周围放出热量。 2、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4、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师生观察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观察探究。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以及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4、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5、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一只,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 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温度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二、加快冰的融化 1、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融化 冰(固态)——水(液态)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5、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杯装清水、一杯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5、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4、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5、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三、板书设计: 5、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 —— 水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四、课后反思: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4、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4、学生思考后汇报。

5、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实验观察。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_____水蒸气(气态) 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3、学生讨论后汇报

4、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空气中的水

1、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教师投影演示。 板书:凝结

4、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水蒸气(气态)___水(液态)

四、 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五、板书设计

6、水和水蒸气

蒸发

水(液态)______ 水蒸气(气态)

凝结

水蒸气(气态) _______ 水(液态)

7、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2、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3、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4、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师生准备: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 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生交流。 3、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4、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5、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霜 雪 冰 露 云 雾 变化的过程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变化的条件 温度降到0℃以下 温度降到0℃以下 温度降到0℃以下 温度降到0℃以上 温度降到0℃以上 温度降到0℃以上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2、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4、交流。 三 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板书设计 7、水的三态变化 五、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2、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3、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4、乐于表达和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3、性质

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

计 六、课后反思:

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4、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5、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

3、交流汇报。 4、小结。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五、板书设计 2、磁铁有磁性

磁铁能吸引 ? 六、课后反思: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3、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4、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 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当然别忘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四、达标测评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 五、板书设计 3、磁铁的两极

A B C D

4、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2、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3、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4、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2、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二、磁极与方向

1、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

4、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组实验,边实验边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反复多做几次。

5、汇报交流。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现在我们已经给两块磁铁正确标记上了南(S)、北(N)极,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让我们用添加了新标记的两块磁铁重做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吧,别忘记实验结果记录哦!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5、小结、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2)、我们现在能够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间相互排斥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所以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的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

四、 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用多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 4磁极的相互作用 同级相斥 异极相吸 六、课后反思: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3、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个——6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教师演示比较两个磁力大小差别较大的磁铁各吸回形针的多少,让学生直观看出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我们能改变一个磁铁的磁力大小吗? 学生猜测,记录并交流。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1、怎么知道磁力的变化呢?

2、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懒汉吧!用书上现成的方法来实验。( 3、学生实验,并记录。

(1)、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2)、指导填写记录表。 (3)、学生继续实验。 4、交流汇总。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汇总表里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2、我们先前的猜测对吗? 3、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5、磁力大小会变变化吗

环形磁铁异极相吸磁力会增大

6、指南针

教学目标

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2、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3、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4、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

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大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小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学生阅读讨论。 5、交流汇报: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1、通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 2、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

(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z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