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更新时间:2023-05-19 16: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

编辑:

一、教材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其编写的结构和基本思路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思维,在生活的境域里发现。

本教材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鉴赏方法和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下篇是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联的一些主题研究。本课是教材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画像的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自画像的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的能力。即学会欣赏的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

学生对审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审视,帮助更好的汲取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肖像画的喜爱之情,

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的积极地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

三、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同学们平时有没有照镜子的习惯?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关注别人,往往会忽视自己,所以偶尔照照镜子或许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通过照镜子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审视,也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认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也有一面镜子,那就是美术家自己的自画像。什么是自画像?为什么要画自画像?因为这些自画像犹如一面镜子,展示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透过这些自画像往往能够比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可以粗略的勾勒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四、讲授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3、新授

在美术史上很多画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留下许多自画像,他们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特定的表现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他们的自画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其面对面的机会。是不是只有现代人才具有表现的意愿?

学生:不是

教师:请大家欣赏古拉斯科岩画《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壁画》他们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寻找作品传递的信息并回答)

教师:可见我们远古祖先就已经具有作为画家的自我表现本能了;拉斯科岩画上留下的“艺术家”自己的“手印”表明此与自己有关,就像现代人喜欢旅游时留下的“某某到此一游”,当然这是不文明的。埃及壁画上画家用画面把自己工作的场景记录下来,以肯定自己的劳动价值及自己的存在意义、、、、这两种自我表现就相当于现代画家在自己作品上“落款、署名”。

历史的巨轮缓慢推移,到了近现代我们的画家往往是不甘寂寞,美术家的自画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他们“面对面”对话的机会。下面请同学们对比欣赏一组东西方画家的自画像

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1)力图“回归正道”的丢勒(1471—1528 德国)与中世纪基督像(展示自画像)

教师:三幅画面哪幅是画家?

生:都是或其中一幅是;三幅画面人物相似、、、

教师:自画像在16世纪的欧洲并不普遍,丢勒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件非常哥特式的举动。丢勒游历欧洲在意大利亲身感受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渗入创作,对宗教改革态度鲜明(自画像的构图采用基督教画像的正面构图)他塑造了德国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和真理的捍卫者。通过这面理想形象发表自己的政治宣言。他的故乡纽伦堡更是由政府为其塑造了第一座画家的公共纪念碑。丢勒也被称为“自画像之父”。个人定位:自比“神的化身”力图回归正道,坚持画家的尊严。

(2)勇于“标新立异”的金农(1687—1763 清)(展示金农《自画像》书法《漆书》)

请同学们欣赏金农的自画像与金农的书法——“漆书”(什么感受?)

生:形象怪异

教师分析原因:金农,扬州八怪之一,50过后开始作画,诗书入画,善化梅竹,书法自成一家,开辟了肖象画的新领域。郑板桥称:扬州只有金农好。

书法:自创“金农漆书”(隶书的变形)笔法古朴浑厚,棱角分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人物:特征准确,下笔大胆

书画:梅竹影响最广(树干粗拙,质朴苍老。诗书画印合一)

个人定位:不趋时流,不干名誉。

场景中的自我

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这里我们节选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美术家他们分别是:

(1)贵族画家,委拉斯贵支(17世纪西班牙)(展示图片《宫娥》)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宫娥》现场有几个人?(13人)

委拉斯贵支他长期为西班牙皇室服务,一生富足,身心愉悦,他最有名的画作《宫娥》中画家面对观众作画的形象,神情专注,表情愉悦,似乎在展示自己的才成功。画家在场景绘画中突出表现空间,善于运用镜子,展现给人们视线外的其他东西。

(2)永远背对观众的维米尔(17世纪荷兰)(展示图片《画室》)

教师:大家看看维米尔的两幅场景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

通过这些场景画家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讯息?

教师:1、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术远远没有今天发达,当时拥有一副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由此可知画家生活富足。

2、背影——背对观众的画家感觉很神秘。神秘的维米尔有没有悄悄的在你们的耳边告

诉你们为什么他背对我们?他刚刚悄悄的告诉我说,背对你们想让你们知

道你们看到的我,远远不是最完整的最真实的我,只是我让你们了解了美

术家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认识全部的

我,就请关注我,走进我的艺术世界,那里有真实的我、、、、。他的背

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宋徽宗赵佶——专业的书画家,业余的皇帝。(展示图片《听琴图》、《宋徽宗像》)

《听琴图》——道士打扮,文人儒家形象与世无争向往悠然的田园生活,渴望内心的宁静。

《宋徽宗像》——画臣所绘,威严帝王像,从仰视的角度出发,图出天子形象,帝王之威。

到底哪一个形象才是真正的赵佶?

赵佶一生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不想从政,热爱书画。赵佶虽远非一个称职的皇帝,确实是一位书画大家业余皇帝,专业的书画家,但真正了解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皇帝也一样。所以大概皇帝笔下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据统计,世界美术史上留下自画像最多的三位画家分别是:

16世纪德国丢勒

17世纪荷兰伦勃朗

19—20世纪荷兰梵高

三位画家两位来自荷兰,这就使我们毫不夸张的说:荷兰不仅是风车和郁金香的故乡,更是艺术大师的摇篮。

下面我们将透过伦勃朗的自画像走近他传奇的一生。

合作探究(10分钟)

结合阅读材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61页思考与交流,透过伦勃朗的自画像走进他传奇的一生。

生:讨论并总结

教师:风采青年:自画像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五官里的眼睛,眉毛全笼罩在阴影里,给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对比,视觉冲击力极

强,一下子抓住观者的视线,颇有点恃才傲物的感觉,非常自信。

成功壮年:画家生活富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期,整个画面洋溢着自信、满足与骄傲。

颓废老年: 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作品几乎无人问津,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的折磨并没有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

方法。这张自画像虽然苍老,但眼神坚定的望着远方,仿佛告诉我们他

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直到永远。

知识拓展

欣赏:各式各样的自画像(重点——梵高)

现代绘画爱好者的自画像

拓展体验

尝试画一幅自画像要求:用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与同学交流。要抓住自己外表或性格特点。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自画像的哪些知识?

①自画像是美术家对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的表现方式之一。

②美术家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能反映出美术家的一生。

③场景反映出美术家的社会地位。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向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的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境况。因此,无论是正面的表现还是侧面的形容都传达着艺术家的人生信息。也因为这样,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泛滥的今天,肖像绘画艺术之所以还能长存和发展延续,就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学情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只有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和学习习惯,才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发展。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等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重要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平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了解不是很多。但是通过我上课的观察,发现他们对艺术鉴赏的兴趣是很浓厚的。本校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有些理论上的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必须借助大量有关的图片进行对比欣赏,才能更好的理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他们有自己的学习价值观。学习非高考内容《美术鉴赏》,他们并不认为一定具有必要性。因此教师对美术课程的精心设计,显得十分必要。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效果分析

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带领他们走进课堂情景之中,使学生主动、自觉、愉快的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当主动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学生自评环节。

关于教学的实施有几点遗憾:1、关于情景设计,学生讨论比较热烈,很感兴趣并交头接耳的进行讨论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加强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2、关于探究,这节课教材上对画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讲解的不多所以忽略了基础教学。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引导、设疑、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体现不够!应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对此课的教学,应该把其中的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查找原因,效果应该会更好些,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材分析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本课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本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本课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即前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前言部分即对古代美术品中的手印、雕塑和埃及壁画中的猜想。第二部分是对画家丢勒、金农、

普桑、真蒂莱斯基自画像的鉴赏与体会,认识到自画像是对美术家本人的自我认同和理想角色的一种定位。第三部分是通过伦勃朗的人生不同时期的自画像的欣赏来让学生体会一位美术家的人生经历(如同文学家笔下的自传)。第四部分是美术家在场景中的体现,也是一种美术家真实的情感和人生状态的体现。本堂课的教材内容组织严谨,结构流畅,内容精炼。作为新课程,新理念,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对一些内容进行一些提炼作为重点,同时增加一些新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作为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画像的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自画像的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的能力。即学会欣赏的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

学生对审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审视,帮助更好的汲取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肖像画的喜爱之情,

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的积极地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三个模块出发: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2、场景中的自我3、浓缩的人生通过艺术家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3.2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评测练习

诸城繁华中学

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挑选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照片,试说你的理由。

究、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自我肯定的自画像创作的过程。但是这些对于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要达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法上我采用了设疑提问、作品欣赏、组织讨论、平等对话、小结归纳、图形示范等,让学生对于美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意念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但基础差距很大所以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应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轻松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处理的就是美术家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教师通过讲解和学生互动讨论课本中的三组美术作品,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现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不但有艺术家的介绍及创作来源,还配置了这些作者的经典艺术作品,使教学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貌,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有了比较直观的欣赏,并在适当位置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畅所欲言,融入其中,这样即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课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分析能力。从实际教学来看,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节课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论依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对此课的教学,应该把其中的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查找原因,效果应该会更好些,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课程标准的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其编写的结构和基本思路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思维,在生活的境域里发现。如何理解这一编写思路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高中美术教师用好教材,使高中美术课程中这一最重要的模块教学有特色、有深度,是特别重要的。

本教材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鉴赏方法和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下篇是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联的一些主题研究。本课是教材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关系。专题性质的研究,是对教材前一部分内容的升华。所以本人在教材处理上,做了

大胆的创新,以《与大师对话》这个专题为课案进行深化,突出新课程教学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yq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