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

更新时间:2023-04-24 23: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

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6)

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29)

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41)

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53)

第1 页,共68 页

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

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历届导师圈点的重点试题及常考试题。——————————————————————————————————————————一、简答题

1.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答案】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传统的传播理论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旧的传播理论需要适应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另‘方面,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的来看,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的影响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泛指信息的发出者,他可能是特定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也可能是媒介组织,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甚至指媒介组织后面的特定的社会集团。大众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

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功能于一身,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者和受者的差异,引起了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大众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如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后来的“意见领袖论”和“两级传播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的“议题设置功能论”和“文化规范论”等,都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2)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的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无限性、迅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在网络传播中己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以往的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理论确立了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理论也因为传播主体的位移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3)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既有点对点的传播又有点对面的传播,还有面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4)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又称接受者,是指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早期传播研究中的“子弹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传播学者的研究,致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众的心理、受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传者与受众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

第2 页,共68 页

总之,网络传播为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前了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传播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有待于传播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议程设置假设与有限效果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有限效果模式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限效果模式在传播研究中占据主导的理论地位。研究人员对此越来越不满意,议程设置的理论应运而生。

②克拉拍在他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曾对有限效果模式有过非常精当的描述,“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是处于各种相互牵制的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2)议程设置转换有限效果模式的思路

①在有些人看来,大众媒介一般不产生任何效果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合情理。研究者也开始反思,或许是他们在考察媒介效果时找错了地方。

②多年来,传播研究的思路一直是在寻找态度的改变,而绝大多数研究结果告诉人们,人众媒介在态度改变方面效果极小。大众媒介影响的可能不是人们的态度,而是人们的感知,即人们的世界观。

(3)认知心理学促进有限效果模式向议程设置演进

同一时期,发生在心理学界的一个变革,对传播研究者改变思路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获得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相匹敌的地位。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与此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把人视做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在世界中的言行正是基于这些知识。

②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被视作“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被控制或受操纵的对象。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通过考察人们赋予哪些特定议题显著性或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显著性,议程设置假说跟认知心理学一拍即合。

3.请举例说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是唯心主义理论吗?

【答案】(1)20世纪初米德所著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开创了符号互动论的学术传统。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假设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②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③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④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

第3 页,共68 页

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①在此基础上,米德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冲动的、充满欲望的、无约束的主我(工),另一部分则是客我(me),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概化的他人。

②自我则是这两部分的互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自我的冲动,又要考虑这么做时,别人会如何评价我。通过这种解释,人们把外在的社会、他人和自我联系在了一起。

③既考虑客我,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得出自我的定义,这一行为本身就不属于“唯心”主义论。

4.试述受众观变迁的概要。

【答案】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不过,这些有关受众的不同认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线性关系,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形成的对受众的不同理解。受众的各种特性或者说侧面,其实早就并存不悖,只是由于大众媒介发展状况的不同,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受众的理解往往向某一方面倾斜而己。

(1)社会学中的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在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将受众等同于大众社会里的大众,认为受众是一种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所操纵和改变,大众传播则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居于垄断和控制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巨大。

(2)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陆续发现,受众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动,在接触大众媒介之前,他们往往已有自己的固定看法和预存立场,而且,单个受众总是归属于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群体的态度和规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的立场和对于媒介讯息的接收。

(3)将受众视为信息消费者和市场营销对象也是一种由来己久的观点。从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在美国诞生时,到20世纪中期以后,媒介的公司化、集团化经营成为主流,跨行业的媒介垄断集团出现,“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也愈加影响深远。

(4)将受众视为权利主体的思想,可追溯到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依据“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等政治学说,早期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表达自由是公民自然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

5.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答案】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以下要素构成:

(1)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第4 页,共6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x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