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7-03 19: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公支,研究从出生到6、7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概念:无论是成人的心理,或者是学前儿童的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别差异。

2、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关键期也称敏感期,这一概念起初是从动物行为研究中提出来的,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的时机,或最佳年龄,即关键期。

第二章: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知过程的基础。2、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1、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辩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

1

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幼儿期用眼卫生必须做到:

1、在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幼儿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2、要使幼儿从开始看书和握笔的时候起,就保持正确的姿势。3、不要让幼儿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4、给幼儿看的书、图画和教具,字体应该较大,形象应该清晰。5、要经常检查幼儿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4、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持续的时间;(3)观察的系统性;(4)观察的概括性。

应该把他们的手包裹起来。

错误、触觉,尤其是手的触觉,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年龄越小,触觉的作用就越大,婴幼儿之所以看见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碰一碰,有时越不想让他动的东西他越想动,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认识的需要和特殊认识方式,若把他们的手包裹住,将让婴儿失去很多认识学习的机会。

注意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两大功能:1、选择功能;2、监督和调节功能 注意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2

1、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2、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因素: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策略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对于家长来说,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制订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2、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3、不要反复地向幼儿提要求。4、要求、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

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以下意义

1、记忆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3、记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1、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角能知道它的存在。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延迟模仿,不是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这种延迟模仿行为是由回忆支持的。

一、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1、记得快忘的也快,幼儿期健忘,人在成年以后很少能直接回忆起三四岁以前发生的事情,甚至有人最早只能回忆到九岁左右的事,这种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能力的现

3

象就是幼儿期健忘。

大案例:王女士,女儿四岁,上幼儿园以来,很少说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有时候觉得她可能记忆力不好,可是有时候,她又会给你个惊喜,突然间和你说很多东西,真不知道她到底学得怎么样。可是,一些思维训练的东西她做得又很好,没办法了。请问: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呢?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活动中识记材料。 3、教幼儿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4、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5、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想象的主要表现:幼儿以无意想象,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刚开始发展,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与现实相混淆,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第六章:1、动作和语言关系的变化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和语言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起初,动作在前,言语在后,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言语只是行动的总结。

总之,在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对动作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对语言的依赖性逐渐增加。

4

二、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动作、形象和语词的关系在学前儿童思维中的规律性变化,有三种不同形态: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觉行动思维。(1)直观性和行动性;(2)出现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4)思维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2)具体形象性;(3)自我中心性:具有不可逆性,绝对性,拟人化或泛灵论,过渡性的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一、掌握概念的方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特点为:1、以掌握具体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2、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常用方法:1、分类法;2、排除法;3、解释法;4、守恒法。

第四节: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判断是人脑凭借语言的作用,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性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5

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

5、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它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有的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的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直接近景性动机。

错误。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有的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不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

二、1、幼儿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有其特殊性。 此说法正确,幼儿学习对学生而言具有活动—游戏性,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等特殊性。

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此说法错误,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性,低智商的人其创造性也低。低创造性的人,智商有可能高,也有可能低,但高创造性的人,智商一定较高。

3、表演游戏的角色游戏都是幼儿玩扮演角色的游戏,没有区别。

此说法错误。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生活的活动,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借助于语言、动作、

16

表情等完成活动或角色扮演的游戏。

4、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此说法正确,内化阶段是人们的态度和品德,真正形成或彻底转化的阶段。

此说法错误,健康不仅包括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四、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因素,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

心理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虽然黑猩猩和幼儿的环境相同,但遗传素质不同,与环境作用方式不同,所以黑猩猩不能形成与人类幼儿相同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戏中,一开始,参加者把自己当成娃娃的妈妈,耐心地喂饭,但当他转身去拿“饭”时,发现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园”,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转到“小花园”而走到沙坑去玩了。

儿童的注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新鲜的、生动的刺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另外,儿童的想象也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3、“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具有适应性,即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中提到的情况属于嗅觉适应。

17

4、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型”。

题干中提到的是气质“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5、有的儿童绘画能力突出,有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还有的儿童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提到的现象具体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题干中提到的现象体现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卫生学

一、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提到: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生长发育,患病率和死亡率是衡量学前儿童健康状况的标志,生长发展是在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是儿童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各系统各器官协调活动,使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为适应外界环境开发相应的变化。

患病率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患某种疾病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百分率。死亡率指某年死亡人数与同年总人数的比率。

三、学前儿童卫生学研究目的及内容。

18

研究内容包括:新生儿期的特点及保健,学前儿童的生理解部特点及卫生保健,生长发育及其评价,体格锻炼,常见疾病及其预防,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营养卫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预防,幼儿园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健康教育。

四、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1、骨骼。人的身体共有206块骨,约占体重20%。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和神经构成,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4、血液循环:在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进行,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1、骨膜较厚;2、全是红骨髓;3、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4、关节的特点原因,关节窝较浅,柔韧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脱臼。

五、循环系统。1、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2、心脏的结构及主要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它位于胸腔内,夹在两肺之间,心尖偏左,大小似本人的拳头,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腔分别叫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两个腔叫左心室和右心室。

19

3、循环系统的特点:1、学前儿童血液的特点

(1)血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2)血浆含水分多,含凝血物质少。(3)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4)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小,肌体抵抗能力差。

2、学前儿童心脏的特点:

(1)心脏相对大于成人。(2)心排血量较小。(3)心率快。

3、学前儿童血管的特点:

(1)管径粗,毛细血管丰富。(2)血管比成人短。(3)务管管壁薄,弹性小。(4)血压低。

六、呼吸系统:2、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肺泡量较少,易被黏液堵塞。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由位于外周的白质和位于中央的灰质构成,起着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把接收到的刺激传给脑再把脑发出的命令下达到各器官。

2、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人的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引对脊神经。

3、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

(1)脑量增长迅速;(2)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先皮下,后皮质。(3)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兴奋过程占优势,条件反射建立少,第一信号系统发育早于第二信号系统。(4)

20

典型的儿童孤独症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发育障碍;(3)行为异常;(4)兴趣和范围十分狭窄。(5)还可能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2、诱因:(1)生物学因素:主要指孕期和围产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先兆流产、产伤等。

(2)环境因素:早期生活环境单调,缺发情感,语言等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行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也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3、矫治:(1)提高患儿基本的生存能力,加强患儿的生活自理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2)为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计划。(3)应对患儿的康复充满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加强,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都会有所改善。

七、儿童多症,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DD)”是一种以注意障碍为最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

1、症状:(1)活动过多:活动过多是多动症患儿的主要特征。(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集中困难,是该类患儿突出的持久的临床特征。(3)冲动性:多动症患儿的冲动性表现为他们不经过考虑就行动,行为一般先于思维。

2、诱因:(1)遗传:研究表明,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

26

属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2)脑部器质性病变,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轻微脑损伤有可能引起儿童多动。(3)成人对幼儿的不良教育方法。(4)环境污染: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患儿血液中含铅量较高。

3、矫治:(1)心理治疗:消除各种紧张因素,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等对治疗多动症,有积极的作用。(2)行为疗法和行为指导:治疗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患儿自制力、注意力行为疗法主要是对患儿进行特殊训练,视觉、听觉、动作注意力训练这种特殊的训练,可以提高患儿集中注意的时间。(3)饮食疗法:近年来有人研究发现限制西红柿、苹果、橘子、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儿童多动症有明显疗效。

一、系统脱敏法:1、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2、运用实践脱敏法的注意事项。(1)在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进行。(2)把脱敏的步骤分成四五个等级,逐渐脱敏。(3)在让儿童逐渐暴露在他所惧怕的场景之前或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好吃的,玩具鼓励等)。

二、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在一种行为之后,即给予奖赏强化,则这种行为就会增加。

1、强化物的分类:(1)初级奖赏:如儿童喜爱的食物。(2)一般奖党:红花、五星、代币。(3)活动奖赏:去公园、看木偶戏等。(4)社会奖赏:点头、微笑、拥抱、表扬、赞美。

27

2、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原则

(1)确定希望儿童改变的是什么行为。(2)确定希望儿童出现的适宜行为是什么,也就是要强化的行为。(3)让儿童明白希望他们做什么,以及完成后得到什么奖赏。(4)儿童出现适宜行为,立即给予强化。(5)逐渐脱离强化程序,阳性强化法,主要用于改变胆小退缩行为和多动症,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有:1、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求不合理。(2)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2、学习社会交往技能:(1)移情教育;(2)分享与合作;(3)适当的自我评价。

3、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8

陶行知倡导解放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的双手使之能干。3、的眼睛使之能看。4、嘴,使之能谈。5、的时间,不逼迫他们去赶考。6、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1、错过发展的敏感期,后期的教育只能发挥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是蒙台梭利提出的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持别敏感,这个时期进行教育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错过这个时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家庭对幼儿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1)家庭生育决定幼儿的生理基础。(2)家庭环境影响幼儿的发展,其中家庭物质环境决定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家庭精神环境也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3)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3、论述影响儿童发展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大致可分先天和后天两大类,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形成人与人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被称为遗传素质。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其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是通过家庭反映出来的,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

29

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没有良好的遗传物质基础,则后天良好的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而没有后天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则再好的遗传物质基础也会白白浪费,幼儿正是在这种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4、树大自直、辨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题目的说法过于强调遗传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5、简述我国的现代儿童教育观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应性”要求。(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5)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协同发展。

6、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指托幼机构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7、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的基础上,拟订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8、论述,近几年,幼儿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转岗,结

30

合幼儿教师发展现状,分析发展状况,师资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是因为(1)幼儿教师规模呈缩小趋势。(2)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内部分配不公平。(3)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明显。(4)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基本权益没有保障。(5)保育员尚未纳入幼儿教师管理范围。师资(1)社会改革需要使许多幼儿教师失去“单位”保护,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2)基础教育的部分政策和改革使幼儿教师受到一定程序的冲击。(3)幼教立法滞后,幼儿园内部管理缺发民主性,教师权益落实困难。(4)部分幼儿教师素质不高,维权意识薄弱,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幼儿教师,重视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2)加大有关幼儿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3)建立健全完善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为幼儿教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4)规范幼儿教师聘任制,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权益。(5)依法落实非公办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幼儿教师。

9、简述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

(1)思想品德素质:幼儿教师要做到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2)基本文化素质:幼儿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3)教育技能素质:幼儿教师要具备观察与评估能力,组织能力,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协助家长

31

与社区工作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4)个性心理素质:幼儿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等。(5)身体素质:由于工作的需要,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面对调皮可爱的孩子,承担起每天繁重的工作。

10、幼儿保教目标,名词:幼儿保教目标就是托幼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订的具体培养要求。

11、幼儿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平均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全面发展是指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都应得到发展,而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但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对幼儿实行统一的,千人一面,万人一色的教育。

12、幼儿园课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而组织安排的所有的保教法一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评价,狭义的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的分科教学科目的总称。

13、影响幼儿保教内容的因素:(1)社会需要和条件。首先,社会需要制约幼儿保教内容,另外,社会条件对幼儿保教内容也有一定的影响。(2)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幼儿保教内容的范围和难易程度。(3)课程和课程理论的历史传统。

14、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启示为出发点,详细论述师幼互动作用的策略。1、善用强化—行为主义学习

32

理论给予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许多实验证明,外部刺激能激发学习者发生相应的反应,进而习得某种行为,而影响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强化,通过改变所实施强化的种类、程度、频率等方面,可以有效地控制学习者的反应,这对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富有启发意义。2、正确对待幼儿的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1)课程与教学应以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为基础。(2)帮助幼儿整理、组织和提升原有经验。(3)以幼儿经验和兴趣为生长点,扩充新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4)让幼儿在自主、积极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中整合新旧经验。3、“完整人”教育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和必须的条件,提出符合幼儿需要和感兴趣的任务,引导和支持幼儿探索,让幼儿在积极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和物质材料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即在活动中学习。

15、简述您对幼儿园教育七大教育原则,原则的理解 (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2)尊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重视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4)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16、幼小衔接:指幼儿园和小学和衔接,是双向互接的关系,一方面幼儿园要为幼儿入小学积极做准备,使幼儿顺利地

33

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小学也应以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为基础,引导孩子顺利通过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阶段。

17、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1)家庭教育的影响具有率先性。(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化。(3)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具有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的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生活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6)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终身性。

18、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现有发展水平是儿童独立可以完成任务,所代表的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是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任务所代表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19、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儿童发展与成年人的发展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是变化发展速度快。(2)儿童发展的特征是依一定的顺序表现的年龄越小,同一年龄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有着较为普遍的特点(顺序性与阶段性)。(3)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4)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5)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性。

20、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应注意哪些方面。 (1)向幼儿展示丰富的,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内容。(2)让幼儿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快乐。(3)让幼儿理解学习的意义。(4)教师的评价是幼儿学习兴趣养成的调节因素。学习

34

习惯:(1)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2)反复呈现同一榜样。(3)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4)反复练习并给予一定评价。

21、简述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2)学习环境。(3)日常活动与生活。(4)家园合作。

22、简述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存在差异:(1)学习时间不同。(2)生活制度不同。(3)教学方式不同。(4)睡眠时间不同。(5)师生关系同。(6)家长要求学习时间不同。

23、哪些类型的家长比较难沟通?教师如何应对? (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同时要多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家长了解过高,过高的要求是不符合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对婴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如可能使孩子胆怯,丧失自信心等。(2)对儿童不太关心,认为交给老师就放心的家长。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家庭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很少在园露面,以为把儿童交给园所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教师要耐心问他们宣传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语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切实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3)不懂得如何教育婴幼儿或者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教师要尊重家

35

长,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逐步引导家长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让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心得,一起讨论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4)对儿童评价不当的家长。有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朵花,没有缺点,对这样的家长,在交谈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谈问题,这样家长容易接受,也愿意合作。

22、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主要是:(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3)儿童发展的三段论。即由“自然儿童”出发,经由“人类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4)儿童的四种本能:1、活动的本能;2、认识的本能;3、艺术的本能;4、宗教的本能。(5)教育即生活。(6)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23、如何看待教师的体罚行为:体罚是指教师的行为造成幼儿人体损害的一种行为,教师体罚幼儿园幼儿,无论从良心、道德,还是法律上来讲,都是不允许的,教师因故意行为造成幼儿伤害的,法律也有相应的责任规定。惩罚事件不仅对儿童的身体有伤害,同时更伤害了他们的心理,儿童的家长有通过法律讨回公道的权利,从理论上说,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因为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也就不能废除了,惩罚应有原则:教儿童明了规则的意义,使儿童了解规则是公共遵守的纪律,惩罚不得妨害儿童身体,惩罚不得侮辱儿

36

童的人格,惩罚不得妨害儿童学习,在可能的范围内须尽力顾全名誉,须鼓励儿童勇于改过,引起他们的自爱。

24、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25、发展适应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健康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26、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27、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28、教育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的层次,可分为年龄班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本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四种类型。

29、幼儿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三种。

学前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6-7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概念:无论是成人的心理,或者是学前儿童的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

37

二、学前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学前儿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学前儿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4)学前儿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二、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症状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30、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如零岁方案,神童方案,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1)我园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2)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

38

低级到高级发展地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3)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31、新学期开始,大班张、李老师认为,大班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学习,为了做好幼儿衔接工作,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臵家庭作业等,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两位老师的做法:

这两位老师的做法使得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过于表面化,和小学化,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是学前儿童提前学习小学的教材,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学前儿童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这不仅影响学前儿童上学,甚至可能对今后的发展带来风险。(2)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学前儿童,如用小学生的上课取代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或在管理方式上完全小学化,如要求学前儿童上课手放在背后,长时间不 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唱水,教师给学前儿童布臵许多家庭作业,作业做不好,还要受批评,惩罚等,这些做法严

39

重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因素,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放到幼儿园。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xk.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