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4-12 00: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诗两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激趣型)

思乡怀亲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脑子里就会涌出很多有关的诗句,如:【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个月圆之夜,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起感受他那份特殊的感情。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设疑型)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山脚下的曲曲小路,是村边的弯弯的小河,是山岭上的那棵树,是后院树下的秋千。乡愁是什么?是母亲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家乡的那扇门,是那盏为你守侯的灯。【教师:在这首诗中,乡愁是可感的,因为是伴我们成长的,但有一位诗人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你能理解吗?】【学生:摇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现代诗歌《乡愁》。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背景型)

20世界40年代末,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不久去了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绪。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比较有名的--《乡愁》。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诗歌的节奏,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

1.朗读节奏

小时候,

乡愁

.../邮票

..。

../是一枚/小小的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船票

../是一张/窄窄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

.../坟墓

../是一方/矮矮的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海峡

../是一湾/浅浅的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2.走进作者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被誉为“乡愁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3.追溯背景

余光中,少年时外出求学,很少回家。后成家立业,新婚不久便外出谋职,与妻子聚少离多。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与中国大陆还没有统一,虽然流着相同的血液却没有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再还乡时已经64岁。他于1972年写下这首令海外游子,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动容的《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

2.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表达交流)

明确:

1.诗人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来写的,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得出结论。

2.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三、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

1.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哪些愁绪,产生愁绪的原因又是什么?

2.诗歌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教师提示: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1.(1)小时候,诗人外出求学,母子分离,想念母亲,靠书信传递思念之情。

(2)长大后,诗人出国留学,夫妻分离,除了想念母亲,更多了一份对爱人的惦念,此时的乡愁便寄托在窄窄的船票上。

(3)后来,母亲去世,母子死别,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的隔开,怀念母亲。

(4)现在,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分离,思念祖国,乡愁寄托在海峡上。

2.“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x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