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更新时间:2024-03-08 09: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根据《患者评估管理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一、对择期手术病人,麻醉医师在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评估病情。访视一般在术前一日进行,对一些病情复杂或新开展的手术则宜在术前数日进行会诊,以便完善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对急症手术也尽可能在麻醉前进行访视病人。访视结束后,患方在签署各种麻醉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二、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注意仪表端正、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言行得体。

三、应明确麻醉前访视的目的性。

1、根据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病人精神状态、拟施手术等各种资料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术后镇痛方案)。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

3、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取得共识。(主要指危重病人、重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四、访视时进行下列工作

1、仔细全面阅读病历,获得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的

整体了解。

2、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与手术医师沟通。

3、对麻醉前准备不足者应作必要的调整与补充,对准备不当者应予纠正。

4、探视病人时应注意

(1)自我介绍,说明来意,鼓励病人提问、提出要求、并热情予以解释。

(2)追询某些认为重要而病历上无记载的病史,特别注意手术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注意对合并症的用药情况。

(3)重复一些重要的体格检查(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脊柱及肢体活动等)。 

(4)注意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精神状态,判断病情的轻重。 (5)考虑需否作进一步的检诊。 

(6)根据所获资料进行麻醉前评估、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麻醉方案。在评估中除注意其ASA分级、重要脏器功能、有无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情况、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等外应评估有无困难气道和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7)认真和完整地填写麻醉前访视相关内容(见术前访视记录单)。

5、麻醉前谈话时应注意:

(1)除与病人谈话外,必要时与病人家属或其委托人谈话。

 (2)告知麻醉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有可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麻醉方法,并交待麻醉前注意事项。 

(3)说明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对ASA分级在Ⅲ~IV级以上者更应提醒家属重视。 

(4)病人或病人家属(或委托人),必须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

(5)询问需否作术后镇痛(自费)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同意作术后镇痛,病人或家属(或委托人)需在同意书上签字。详见《麻醉知情同意书》。

(6)对危重、疑难病例,应在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制定麻醉预案和应急预案。

五、关于手术病人术前必须进行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一般应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来选取必须的项目,以节省时间和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作如下的要求:

1、必须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心电图、X线胸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指标、输血前检查。

2、其他应特别注意的事项(重点) 

(1)硬膜外麻醉必须是凝血指标正常,脊柱外伤、畸形不宜做硬膜外麻醉; 

(2)未治疗的高血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病人或本身有房颤者应作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必要时须经心内科的评估和治疗; 

(3)骨科大于65岁的卧床老年人应作深静脉超声明确有无血栓; 

(4)大于65岁的老年人作胸腹腔的手术应作肺功能(或血气)检查,肺功能(或血气)异常须经呼吸内科的评估和治疗。肺大泡或肺脓肿要考虑气胸或使用双腔支气管;

(5)小儿有上感时,不宜实施择期麻醉或基础麻醉; (6)多发性创伤或行深静脉穿刺的病人应常规检查有无气胸、血胸、静脉导管是否通畅、有无出血与血栓,有特殊情况应请求会诊、保留原管,术中需深静脉导管的病人,须另选部位穿刺;

(7)颈部巨大包块的病人须有气道是否被压的CT片。小颌畸形、颈短粗、喉结高、头后仰受限、张口受限、气道肿瘤或受伤或狭窄等术前因做好困难气道的准备;

(8)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水电解质紊乱术前应适当纠正; (9)既往服用抗凝药的病人要注意凝血指标并按有关要求处理;对既往不规则服用抗凝药的病人(换瓣、冠脉支架)应作超声心动图和凝血指标检查;

(10)放置冠脉支架的患者要了解放置时间与类型; (11)安装心脏起博器的病人要了解起博器功能与类型; (12)长骨骨折或关节置换病人要告之脂肪栓塞风险; (13)合并多脏器囊性变的病人要警惕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x7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