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风建筑风格初探以西安市大兴新区城市休闲街为例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8 03: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汉风建筑风格初探

——以西安市大兴新区城市休闲街为例

专业:建筑学专业硕士 硕士生:魏文渊 指导教师:滕小平

摘要

本文从国内外城市文化特色和地域性的建筑创作着手,探讨西安市大兴新区的新汉风建筑风格形成的方式方法。希望能给西安市大兴新区形成新汉风这一城市区域特色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为新汉风建筑的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论文首先研究汉代的传统文化,包括汉代建筑文化,提炼出新汉风建筑风格创作的根源,以地域建筑创作和城市设计导则为理论依据,再结合已有的新汉风建筑实例,主要是指西安大兴新区内认可的具有汉风意象的建筑,分析新汉风建筑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手法。最终指明作为城市特色形成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建筑风貌,新汉风建筑风格形成的发展方向及指导原则。

全文共有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理论篇,简介新汉风建筑的来源和研究目的,论述国内外城市特色理论主要是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以及国内外地域性建筑文化,为新汉风建筑风格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阐述西安大兴新区的现状,以及西安大兴新区城市区域特色的设定和其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新汉风建筑风格设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第三章全面阐明西安大兴新区新汉风建筑的创作理念,通过分析汉代建筑的特点和汉代建筑文化理论,提出西安市大兴新区“新汉风”的创作的指导思想及“新汉风”建筑形式追求的指导原则;

第四章具体措施篇,引入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并结合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念,提出新汉风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包括大兴新区城市风貌设计导则和新汉风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第五章实例篇,逐一叙述大兴新区现有或经认可的“新汉风”建筑实例,以大兴新区城市休闲街为主要实例,分析其“新汉风”的形成手段,评析各类建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的表现手法,是大兴新区“新汉风”风貌的城市设计导则具体实施表现,也同时为其起到补充的作用。

第六章结论篇,评价新汉风设计导则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认为新汉建筑设计导则与实践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西安是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得传承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西安市大兴新区作为规划中的重点区域,承载着复兴汉文化的历史使命。研究新汉风建筑风格,对新区能否形成汉风风貌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安大兴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城市设计导则、“新汉风”建筑风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DISCUSSION\

HAN\

——for example, the urban leisure street in Daxing of Xi'an

Specialty: Architectural Name: Wenyuan Wei Instructor: Xiaoping Teng

Abstract

From the city culture and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to discussing “the new style of han” architecture forming means. With a view to Xi'an Daxing new district to do some actual work for forming the new style of city,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the \

By stud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the han dynasty architectural culture, extract the root of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urban design specification as the theory basis, combining “new style of han ”architecture examples, to analysis the creation concept and design methods. Building style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 city that eventually formed characteristics, to forming the direction and guiding principle of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Full paper ha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r the theory article, introduction source of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and purpose, discusse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is mainly about urban design guideline, and foreign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Daxing District, and the city regional of Daxing in Xi'an, se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 which the district put forward. clear the reasonable and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The third chapter overall explain the concept of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f Daxing in Xi'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h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ory, put forward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guiding principle for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The fourth third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specific measures article,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urban design specification,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ng concept, put forward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design specification, including daxing district urban style design specification and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design specifi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described the new or existing gradually daxing district of approved \street as the mai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method to analyze all kinds of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al technique, 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but also play a role for the added.

The last part, evaluates new han design specifi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he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hink that the new building design specification and practice,they supplem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Xi'an is a domestic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to have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And as in the planning of new district in xian city's key area, carrying a revival of the han culture history mission. Research “new style of han ” architecture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ity characteristics of Daxing.

Key Words: Xi'an Dxing District,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ve, city design guidelines,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1绪论 ............................................................... 1

1.1课题的来源 .................................................... 1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1.3.1国外城市特色的发展及研究、实践现状 ....................... 4 1.3.2国内城市特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6 1.3.4国外地域性建筑创作发展与实践 ............................. 8 1.3.5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 .................................. 10 1.4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11

1.4.1研究方法 ................................................ 11 1.4.2论文结构框架图 .......................................... 12 1.5基本概念释义 ................................................. 13

1.5.1城市特色与“狭义”的城市特色 ............................ 13 1.5.2建筑与建筑风格 .......................................... 13 1.5.3“汉风”与“新汉风”建筑 ................................. 14 1.6本章小结 ..................................................... 15 2西安市大兴新区现状及其城市特色发展的设定 .......................... 17

2.1西安市大兴新区现状 ........................................... 17

2.1.1区位环境 ................................................ 17 2.1.2历史环境 ................................................ 17 2.1.3人文环境 ................................................ 19 2.1.4新区规划 ................................................ 19 2.2“新”区城市特色的发展的设定 .................................. 21 2.3本章小结 ..................................................... 23 3西安大兴新区“新汉风”建筑创作理念 ................................ 25

3.1汉文化及建筑特色 ............................................. 25

3.1.1汉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 25 3.1.2汉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 27 3.1.3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 36 3.2西安大兴新区“新汉风”建筑创作理念 ........................... 40

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1大兴新区“新汉风”风格指导思想 .......................... 40 3.2.2“新汉风”建筑形式追求的创作理念 ......................... 41 3.3本章小结 ..................................................... 42 4大兴新区“新汉风”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 43

4.1城市风貌意象指导原则 ......................................... 43 4.2大兴新区“新汉风”风貌城市细部设计导则 ....................... 45 4.3“新汉风”建筑细部设计导则 .................................... 50 4.4本章小结 ..................................................... 62 5西安大兴新区的“新汉风”建筑实践 .................................. 63

5.1城市休闲街新汉风建筑实例 ..................................... 63

5.1.1项目概况 ................................................ 63 5.1.2规划特点体现“新汉风”特色 .............................. 64 5.1.3多种“汉风”意象的组合 .................................. 66 5.1.4城市休闲街新汉风建筑实例评析 ............................ 68 5.2其他新汉风建筑风格实例 ....................................... 69

5.2.1文化类公共建筑 .......................................... 69 5.2.2综合类公共建筑 .......................................... 70 5.2.3住宅类建筑 .............................................. 72 5.2.4公园类休闲项目 .......................................... 73 5.3本章小结 ..................................................... 73 6结论 .............................................................. 77 致谢 ................................................................ 79 参考文献 ............................................................ 81 图表目录 ............................................................ 85 附录1 .............................................................. 89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89

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1课题的来源

城市特色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益显著。尤其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大批的的城市建设都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在城市特色未被关注之前,城市建设并未对城市带来新的亮点,反而致使了很多城市败笔。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被认为是“破烂”,被随意的拆除,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创作时只追求体量的高耸和建筑技术的高超,忽视了于城市文脉的结合。本文以大兴新区城市特色的设定这一实践机遇,从建筑学对城市特色的影响为出发点,探索建筑设计对城市风貌的塑造。

纵观建筑的发展史,任何时代的建筑其形式风格都反映着建筑所属的时代背景文化。而当今建筑形式的追求已经摆脱对潮流的追随,逐渐重视建筑所属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相结合。古今中外,出色的建筑作品,总能够成功的重新塑造或提升城市品质,并成为城市的名片。例如,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凭借独特的建筑形象,给城市面貌带来的重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西安“新唐风”为曲江带来了基于区域历史文化的城市区域特色,使得曲江成为全国著名的示范区。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古城西安,其拥有悠久的历史的文化古迹,极具规划特色的城市格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色。西安的城市规划部门在西安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历史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并成功的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加以传承,使西安的历史文城的气息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独树一帜。

在这样的社会要求、民众心理需求、城市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西安地域性代表建筑:“三唐”工程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新唐风”建筑,应运而生。以张锦秋为代表的建筑师们所探索的“新唐风”建筑,与简单的仿古完全不同,而是尊重与利用城市诸多要素,被认为是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安城市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才成立的西安市大兴新区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和唐皇城遗址之间,与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比邻。历史上,大兴新区在汉长安城复盎门以南。在西汉210年的发展历史中,为大兴新区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如汉辟雍、汉太学、汉明堂、汉灵台及酒市、槐市等。西安大兴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为响应西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城市复兴规划,介于身为旧城改造重点区域的契机,坚持立足于当代,传承与历史,展望与未来的规划思想 ,重新塑造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出了“新汉风”风貌的建设。

笔者认为:不同于成功的“新唐风”建筑,“新汉风”建筑风貌的提出到现在为止,也才了了几年时间,城市建设和创作实践都处于探索时期。对“新汉风”风貌形成实践的研究,在这个时候更显的必要和重要。所以正视这类建筑创作思想的存在,整理已建成代表作品或未建成的方案设计以及经认可的方案设计,总结亲身参与所得的实践经验,是为大兴新区“新汉风”风貌的形成设计导则提供形成依据和途径。

大兴新区城市休闲街,是大兴新区旧城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西安城市规划展中其作为少有的纯商业项目展出,是大兴新区“新汉风”城市风貌建设实践探索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为“新汉风”建筑风格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如今,城市高速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对新老城区的开发,城市也更新了新的面貌,极具个性特征的城市建筑展现出了世界名城的文化品位和环境艺术的设计效果。然而在旧城改造实施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许多我们无法再现的宝贵建筑文化遗产,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当而丧失。大量的历史建筑被大面积的拆除和不专业的改建等手段,快速消失于城市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将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融入高速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展示其本应该有的历史魅力,延续城市文脉和个性,是社会建设中必要探究的课题。

2009年西安大兴新区正式成立。大兴新区地处于西安市城区西北部,是西安城市规划中九宫格局和西安九大城市功能板块中重要部分。新区处于汉长安城遗址和唐皇城遗址之间,与大明宫遗址比邻,位于高新区和经开区区域交通的枢纽地带,距城市中心区钟楼仅2公里,也是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进入古城地区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新区通过已建成的白家口立交连接二环、三环、绕城高速,可通达到西安市内及周边的各个区域。距西安咸阳机场仅15分钟路程,以及至北郊的新市政中心仅有1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

大兴新区旧城改造计划的启动,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大环境中,这样的发展也为大兴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持,使大兴新区的全面建设进入加速阶段,同时,大明宫遗址的开发与保护为汉长安城遗址保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护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样具有优势的大环境中,我们也看到大兴新区发展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不平衡,邻里结构的破坏造成人性尺度的消失;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不完整的以及对历史遗产的重视和体现,都是我们在大兴新区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在西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城市中,尤其大兴新区遗址丰富,汉唐文化丰厚,只有在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中合理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遗存,才能使隐形文化显形化,否则,单一的发展只能导致改造后的城市变的毫无生气。

大兴新区,处于西安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城市中。西安的历史背景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持。同时,大兴新区本身所具备的各种优势也是其发展最宝贵的条件。

大兴新区的优势在于:

1.在周、秦、汉、唐、明清历史轴线中,丰镐一直在研究中,秦风,唐风已经发展了,明清风格的保持具有历史优势,发展新汉风可以补充西安历史板块的缺失。

2.大兴新区处于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之间,是汉唐的过渡区,又是历史文化的交融区。

3.唐风风格至今已发展完善,将塑造西安老城区的形象,而大兴新区应发展新汉风,表达有区别的地域形象。

周秦汉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对四座都城的研究,不仅可以探明西安城市发展历史,而且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前期都城发展历史历程。

周都丰镐:丰镐二京是西安地区第一次出现的国家的都城,是古代统治阶级所确立的“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筑城理念的反映。秦咸阳:以“象天法地,人神一体”的营建思想来宣扬“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皇权思想。西汉:汉长安城运用《考工记》的营建模式。这些都城的演变形式表现了儒家文化对城市建设逐渐加深的影响力。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隋大兴城按照宇文恺事先制定的具体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其规模宏伟,布局整齐,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建设的杰作。

在整条历史文脉的演变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汉长安城遗址以及大兴新区,无论是历史文化研究,还是遗址保护规划,相对与其他古代都城的研究和保护都显的不够完整,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政府规划部门提出了“新汉风”这个概念来进行诠释。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汉风课题的研究不仅是对整个汉文化的总结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整个大兴新区发展和定位做出的明确的阐述,分析大兴区的项目实践,结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希望能为大兴新区“新汉风”风貌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也是对国内城市特色问题的具体实践的补充。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汉风”建筑的提出,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建筑风格的历史元素的复兴,实则映射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建设,同时西安大兴新区也是“新汉风”建筑的物质和文化载体。“新汉风”建筑,是通过尝试规范新城区的建筑风貌,形成特色的城市区域建设。国内外运用城市设计导则已解决了大规模的城市特色和质量问题。西方国家的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编制超出传统的城市规划内容的城市设计条例。探究国内外特色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的规律和特点,借鉴其研究现状和成果,不但有利于古城西安特色的传承发展,更有利于理解“新汉风”特色的发展对于西安城市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新汉风”建筑风格创作是城市区域建设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研究国内外城市设计中对城市特色,尤其是区域特色建筑风貌形成的指导内容,对“新汉风”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汉风”建筑风格就建筑创作而言是建筑地域性创作的一个类别,怎样将传统建筑延续发展下去一直是国内建筑师探讨的课题。借鉴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与实践,对“新汉风”建筑创作提供参考,也能为大兴新区“新汉风”区域城市特色的指导原则制定提供具体内容。 1.3.1国外城市特色的发展及研究、实践现状

国外城市特色的研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起步。国外城市特色理论包含着对特色城镇的实例探索,并结合城市历史和艺术审美的理论加以分析,同时还有一部分建筑学者采用方法论的方式分析城市特色风貌形成的手段。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一书就提出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来分析城市特色。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城市特色的研究范围,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再到城市面貌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为如今国内的城市特色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美国是最早开始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并赋予实践的国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美国的城市设计导则》一书对五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研究。该书给城市设计导则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例如,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根据所适用的范围而采用不同控制等级的设计导则。有针对全市性、城市区域性、城镇性的导则,并根据区域的规模大小,规划设定重点规划区域的规模。例如西雅图城市中心区在规划时,对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最终使不同的城市区域拥有不同的天际线轮廓。而旧金山居住区设计导则中对该区域内的建筑轮廓、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以及建筑的材料质感、建筑的细部构件都而予以规定。此外,城市环境设施,如街道家具、地面铺装、建筑小品等城市细部构件都是城市设计导则中的重要内容。

旧金山城市设计导则成功的指导了旧金山的城市规划设计,其涉及的内容和编制的方法对城市特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内容被争相模仿。旧金山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涉及完善,主要集中在对旧金山城市特色的开发,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注重邻里关系的塑造、控制建筑开发等几个方面。图1.1为旧金山对新建筑开发位置、高度、体量、色彩方面的部分管制政策与导则。

图1.1旧金山新建筑开发设计指南

图片来源: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

在国外的城市特色理论研究发展的历程中,也曾出现过城市设计导则对建筑形式的规定过于繁琐,造成城市区域建筑风格单调的失败事例。例如,巴黎的改建过程中,奥斯曼编制的城市设计导则,除对大方向的城市设计的规定,对建筑的装饰构件的尺度大小过于具体,并要求强制执行。设计导则设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控制建筑设计来达到街区建筑风貌的统一,却适得其反的导致街区风貌过于统一而显的单调无趣。在此状况被有所察觉后,在巴黎建设的后期,导则中控制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计构件的特定尺寸的条例被调整为只针对总体的空间外形的控制。

国外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从早期较繁琐转型为现在采用有弹性的理性控制。适当把握设计内容,对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并不加以禁锢,旨在为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例如香港城市设计导则中对海滨地区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提出了“在海旁的建筑物,在规模上和外墙设计上应该是配合的,以免在沿岸形成墙壁效应”。此导则内容并没有对建筑高度提出具体的尺度要求,指示分局区域不同分级,使建筑展现出不同轮廓的引导意向。

可以看出,国外的城市设计导则并不禁锢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不是强硬的规范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条例。如波特兰第13街保护区城市设计导则中有关新建筑外形、细部进行控制,防止建筑师在设计时发生有悖于城市特色塑造,不符合历史文脉或于周围环境不符的设计行为。图1.2为波特兰第13街保护区建筑开发导则规定,该导则几经修改,从美国城市设计理论中摄取营养,将建筑实践的经验在融入导则,最终于1992年完成,成为了设计导则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图1.2波特兰第13街保护区建筑开发导则规定 图片来源: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

从国外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导则已成为国外城市特色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不能只依靠设计者的自觉意识,不足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制定导则,指导城市的开发设计,并防止肆意和盲目的建设活动。由此可见,城市设计导则在指导城市特色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3.2国内城市特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其实,我国古代的城市由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城市的建设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由于儒家思想、礼制规范的影响下,全社会的人类建设活动根据使用者的社会等级具有严格明确的行为规范。城市设计的总体布局上严格的按礼制进行规划设计,建筑的选址、形制、颜色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关注城市特色。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进程影响着城市面貌,竟而引起了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近年来,有关于城市特色的问题的期刊文献也逐年增多。

国内城市特色的研究大体遵循着国外城市特色研究的路径。有关学者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义,并以理论的角度追溯城市特色的来源。并借助特色城市和城镇的案例的分析来探索城市特色塑造手段于方式。这种具有实用性的探索追求为国内城市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有关的文献有:吴良镛先生的《城市特色美的探求》、李雄飞的《城市特色》、朱文一的《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方法》、段进所著的《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张钦楠在《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这些文献都对国内的城市特色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国内的具体的城市特色塑造也有相关的文献探讨。如《椰海风韵——热带滨海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特色塑造初探——以蓬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等等。

2008年6月,为改善天津市城市面貌,在对天津现有建筑风格进行总结回顾,对城市建筑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市建筑设计导则。该导则总结天津城市现状建筑特点,控制引导各类建筑的修缮、改造与新建,逐步强化凸显天津特有的精致、大气、洋气、亮丽的城市精神与气质。其中导则对天津的历史风貌区提出通则,通则中规定:历史风貌区应尊重原有区域肌理,延续现有建筑尺度,采用古典建筑元素,突出老城的中式传统及九国租界的西洋古典特色,强化“万国建筑博览会”内涵1。图1.3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区建筑导则内容(见下页)。

图1.3天津市历史风貌区建筑导则摘要

图片来源:付少慧:城市间汉族风貌特色塑造及城市设计导则的引入,2009,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1

付少慧:城市间汉族风貌特色塑造及城市设计导则的引入,2009,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普遍落后于国外的建筑文化,尤其在城市规划方面。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不足,实践操作的经验尚浅,而国内城市化进程过快,建筑设计的周期普遍较短,很难有机会做出精细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城市设计人员及建筑师,应肩负起责任,在城市建设中,探索城市特色,协助政府规划部门完善城市设计导则,为塑造城市特色做出贡献。 1.3.4国外地域性建筑创作发展与实践

1.西方地域性建筑创作发展与实践

目前,建筑学界普遍认为最早提出地域主义思想的是美国的建筑理论家L·芒福德。虽然芒福德并没有系统的阐述地域主义思想,但其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都处处变现出的地域主义思想。他的地域主义的理论超前的提出,他主张地域主义不应完全与现代主义对立,应采用多角度、多功能、并跨学科的方法,针对当时战后全球化、散乱片段的社会现实,塑造出具有独特性、可持续性、能引起人们回忆的环境。地域主义的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地区主义等理论的发展,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希腊学者亚历山大·仲尼斯和丽安·勒法特首次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批判性的地域主义对地域性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批判性的地域主义主张接受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现代建筑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地区因素,认为建筑应同时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域传统精神。

在现代建筑的初期,出现了一批进行地域创作的建筑师,这些建筑师已经开始尝试在建筑创作时将现代的建筑功能和技术结合建筑环境的当地传统,而创作出有别于以往的建筑形态。芬兰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创作的塞纳特塞洛市政厅,建筑形式和布局与当地的自然景色相呼应。该项目使用未经装饰过的深红色的砖石、原木、铜等,与自然环境出色的结合,成为了“人性化”建筑的典范。二战后,批判的地域主义学说在西方国家发展壮大起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思潮。如今,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建筑都表现出明显而独有的建筑特色。即使,在现代建筑的起源地之一的法国,民族特色也同样得以体现。蓬皮杜中心和国家图书馆等,处处展现着法国学术界所特别钟爱的悖理和讥讽。葡萄牙的西扎、瑞士的马里奥·博塔、墨西哥的路易士·巴拉甘等的建筑师,也为西方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建筑作品。例如博塔注重场所精神,常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素色砖墙和水平方向的砖石、大面积的实墙等母体,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表现出独特的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瑞士地域特色。巴拉甘则摆脱了殖民主义留下的建筑式样,结合南美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当代生活的需求,运用欧洲现代建筑简洁抽象的建筑语言,注重水、光线、花园的相互结合。其作品往往表现出宁静简朴的建筑特征。墨西哥建筑师理查德·里格瑞设计的建筑往往与巴拉甘的建筑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2.日本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与实践

由于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奠定了其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的建筑师们在欧美现代建筑文化处于绝对优势的背景下,依然十分重视发展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外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中,日本的当代建筑表现出来的现代化与传统高度融合的特色,当代日本的建筑理论的总体水平虽不能和欧美相提比论,但就其追求建筑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一点,无疑是领先的。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之密切,日本“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建筑发展之路,是值得中国借鉴与参考的。

二战以后直至1960年,日本的地域性建筑创造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建筑抽象的模仿。代表实例有丹下建三设计的香川县厅舍、仓敷市厅舍,大谷辜夫设计的国立京都国际会馆,岩本博石设计的东京国立剧场等。这些建筑都采用清水或素色混凝土,表现出日本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特征,现代建筑功能、技术和日本传统建筑形式较完美地结合起来。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日本文化中汲取养分,用以指导“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建筑的创造,是日本建筑师普遍采用的设计手段。当时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空间形态表达出从日本文化中抽象出来的“灰”、“奥”、“间”等建筑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建筑创造进入相对自由的阶段。大批“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建筑出现,其中许多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日本的当代地域性建筑,已经不再依赖传统形式,很少见到传统构件的痕迹。传统的体现已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概念,产生一种能让人们依然能感受到传统的气息。建筑队传统的追求不再限于引用和模仿,而深入到日本文化、哲学等精神层面。这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能产生的原因是设计者们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并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住传统的灵魂。

总的来说,日本当代建筑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主要表现在对日本文化的汲取、注重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结合、紧密结合世界建筑潮流,运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等几个方面。

不同的建筑师、不同的建筑所变现出来的特征不同,有些设计已经深入到日

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中。黑川纪章的建筑作品,福冈银行本部大楼应用了其从传统建筑中总结的“灰空间”的概念。桢文彦设计的作品变现出日本城市空间的“奥”,即深邃、含蓄甚至暧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是基本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幽玄”。由于日本传统美学对“中性灰色”的偏好,日本很多当代建筑都自觉的选用灰色。黑川纪章则将“中性灰色”直接追溯到茶道服饰色彩中存在的“利休灰”概念。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对自然与宇宙也充满眷恋,当代日本建筑中与自然交融的作品比比皆是。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往往以神宗思想为设计依据,喜爱用清水混凝土材料和极简的建筑形式,结合光、水、绿化等自然景观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因此其作品往往让人体会到东方气质和现代精神。

日本的建筑师们不受传统建筑形式和构件的限制,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提取营养,创作出具有独特日本个性的优秀作品。日本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不仅很好的表现日本地域特征,又丰富了世界建筑文化,产生了众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优秀作品。

1.3.5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

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此时,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这一重要问题就已经被中国建筑界予以关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域性建筑创造,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局部符号直接嫁接于现代建筑上,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折衷主义倾向,如南京中山陵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等。

20世纪50年代,应用在现代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局部符号加以简化。如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等建筑局部都采用了琉璃瓦的大屋顶,人民大会堂、空军医院、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建筑则采用了琉璃瓦檐口,民族饭店、工人体育场等建筑则只在基座、栏板等处采用了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促进了一些建筑与当地气候的结合、并采用廉价材料与简洁形式,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地域特征。如莫伯治、陈律廉等设计的广州矿泉客舍、广州白云宾馆,在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力求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并将中国传统庭院有机地融入到建筑空间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地域性发展日益丰富起来。邹德侬等作出了总结如下:福建地区以自然环境和民居符号为主题,代表作品为武夷山庄、九曲宾馆、南平老年人活动中心、古碟斜阳等;江浙地区以江南及沪宁大城市文脉为

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题,代表作品为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夫子庙商业街等;新疆则以民族形式向地域性转换为主题,以新疆人民会堂、新疆国际展览中心、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等为代表;广东地区以多种公建的现代性为主题,白天鹅宾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代表作品;西部则是利用民居为建筑风格的源泉,如新窑洞、敦煌航站楼、西安三唐工程、西安秦都酒店等;北方则以延续旧城文脉的有机更新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甲午海战纪念馆等;景园方面已经从传统园林转向现代景园,例如西湖郭庄、江苏省画院、合肥环城公园、楚文化游览区、深圳民俗村等。中国建筑学界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的地域性建筑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在创作中对各地的节能、节地的绿色技术,以及处理恶劣气候的措施等方面缺乏重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已经被大力倡导的今天,这个局限显得尤其突出。另外,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始终停留在形式的追求的层面,欠缺对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当代的中国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受传统建筑具体符号的影响较大,大部分作品变现出来的地域性滞留在符号等形式的表面,抽象的表达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作品比较稀少。

1.4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1.4.1研究方法

本论文依照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普遍研究逻辑展开,研究坚持过去联系现在的原则,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调研考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等基本方法。

1.实证研究法:对西安市大兴新区的“新汉风”建筑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实地资料,结合相关历史记载和图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论证“新汉风”风貌形成的历史依据及“新汉风”建筑设计与创作方法的普遍形制。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对信息时代背景下当今国内外建筑思想、创作手法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找到“新汉风”建筑风格形成的现实依据。 3.比较研究法:将近“新汉风”建筑与类似概念的建筑创作的现状做横向的比较,并总结分析。探索“新汉风”建筑创作的新途径,以此达到论文的最终目的。 4.系统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基础上,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结论。

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2论文结构框架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基本概念释义

1.5.1城市特色与“狭义”的城市特色

所谓城市,“城”是其“形”,“市”是其\根\,而文化乃是其“魂”。城市的“形”表示通过合理的规划能够使城市功能完备,使城市具有吸收外来各种要素的能力;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没有市场就没有城市,这是其“根”之所在;而文化作为城市之“魂”,是构成城市的精神元素,缺乏文化的城市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缺乏生机活力。

城市特色、城市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的环境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城市的建筑、道路、设施等;软的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环境,包含城市的历史、地方习俗、文学艺术、行为习惯、社会风气以及城市的作用和地位等,也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在硬的环境和软的环境两个方面上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才能使城市之间相互区分开来。

城市特色有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例如就城市的社会风尚而论:北京——博大与高尚,上海——精致与豪华,广州——务实与超前,武汉——融和与平民化。而就城市的地理气候条件而论:桂林——山水之地,西安——历史之城,重庆——雾都山城,珠海——海滨花园。

城市特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具有多个层面,牵涉因素众多。城市中的建筑是城市特色体现的最直接的手段。因此视觉层面下城市建筑所体现出的特色,即是狭义的城市特色。城市中以两种不同的尺度表达。在宏观尺度上,它表现为城市的规模和其形态结构;而在微观直至中观尺度上,表现为建筑的风格和建筑片区(街区)的群体风貌。 1.5.2建筑与建筑风格

建筑是思想物质化和工程化的载体,空间化和形象化的积淀;建筑记载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直接、形象的反映着一个区域,以致一座城市发展的历程。建筑通过自身的形态记载着人类智慧,体现着各个民族塑造的不同文化形态;“建筑又是一种既非纯物质,也非纯理论,亦非纯精神的现象,它是三者的综合体现,能够影响个人和社会的生活”。

建筑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建筑创作的主体(建筑创作者)将其思想与智慧反映到建筑创作对象的过程,并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最终以固

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的形态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这一具体的形象,也因为创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导致建筑外化的形象不同,建筑的某种独特性由此表现出来,而这种独特性变是相对应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与地域,时空,对象息息相关。它们体现出一种“恒”与“变”的关系;恒表现在“地域、时空、对象”上,将不同的形态多元融合是“变”。建筑风格的创作就是处理好“恒”与“变”,把握好“恒”与“变”的尺度,掌握好“恒”与“变”的建筑发展规律。 1.5.3“汉风”与“新汉风”建筑

1.汉风与汉风建筑

“汉风”是指汉代时期文化特色,即汉代时社会活动中流行的爱好和生活习气。汉朝传承先秦之风,受“楚风”影响,整个朝代附着着激昂亢奋的时代精神和雄浑有力的社会脉搏。汉赋瑰伟,新奇词汇,吐露不尽,毫不逊色于《离骚》之乱之重;汉朝陵园,雕塑古雅,大朴大简,令人惊叹;隶书“八分”,转篆糟之繁,入百姓尺赎,已达一代书体之纯青。汉代文化表现出多元化、统一化、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更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兼容”的特征。汉代文化在坚持本土文化得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的丰富、完善自身。这一特征也是中国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能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

中国建筑史上,汉建筑和秦建筑在中国社会实现统一的背景下,发展成型,深刻影响着后世的建筑文化和艺术设计发展。当时的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宇宙观、齐楚文化是汉代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些主流思想直接影响着汉代建筑的艺术设计。因此要形成“新汉风”的建筑风貌,就必须通过研究汉代的建筑艺术、设计思想,才能把握汉代建筑文化特征,并为“新汉风”建筑风格创造提供参考。(在此后的章节中有详细注解)

2.新汉风建筑

新汉风建筑风格是都市与建筑延续汉代风格特色与意象的新的表达,表现新的地域风格。新汉风建筑通过萃取提炼出汉代文化与建筑的特征元素和建筑语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传承运用,形成能够体现出延续历史文脉与表现地域特色的都市形象与建筑形象。

新汉风建筑风格的研究意义在于:运用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将汉代建筑文化、审美气度、建筑形式符号融合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中,最终产生了新的与汉代建筑文化共存的新的建筑文化。

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目的在于传承汉代文化精神,将汉代的建筑文化结合现代城市文化,将汉代文化物质符号。“新汉风”建筑的创作本源是汉代的历史文脉,它通过现代的建筑功能、技术、材料带来独特的空间感受。“新汉风”建筑目的在于开创一个传统建筑学的,富于生命力的全新领域。以城市这一概念而论,城市建筑所能承载的美学概念和文化概念是最直观的,也是最能振奋人心的。

1.6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新汉风”风格课题来源进行了阐述,接着论述了此课题的研究对大兴新区的城市特色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特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总结国外对城市特色研究的注重,学习国外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经验。同时分析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经验,为“新汉风”建筑创作提供基本思路。

在本章最后阐释了文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深入理解、探究这些概念是论文开始的必备条件。

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西安市大兴新区现状及其城市特色发展的设定

2.1西安市大兴新区现状

大兴新区隶属于西安市莲湖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规划区周边交通比较成熟,二环路、快速干道、地铁等交通为其将来组织有效地内部与外部交通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区内交通组织混乱,主干道系统不完善,次干道和支路较少,且断头路较多,内部铁路支线较多,极大影响了区内交通的通行和城市风貌;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对周围地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区内微循环不畅。

大兴新区开发建设不平衡,现状居住用地比重偏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地区用地性质混杂,土地存在大量闲置停用现象;公共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不足;停车场严重缺失。具体从以下几点分析新区现状。 2.1.1区位环境

图2.1西安大兴新区与历史遗址的区位关系 图片来源:大兴新区综合改造管委会

大兴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汉长安城遗址东南部,在唐长安城西北及禁苑范围中;距城市中心区钟楼仅2公里,是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枢纽地带,也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入城的必经门户。规划区位于陕西“一线两带”战略格局的发展中心、西咸一体化战略的最前沿阵地,发展地位极为重要,是城市核心地区最后一块极具价值的开发地。

大兴新区总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朱宏路,星火路以西约8.67平方公里,以东约3平方公里,三民村约5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市城区西北隅,南起大庆路,北至北二环,东临未央路,西至西二环。 2.1.2历史环境

大兴新区位于历史上汉长安城复盎门以南(图2.1),唐长安城西北侧。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其历史文化脉络可追溯到汉朝和唐朝,是大汉、盛

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时期皇室的重要休闲、娱乐、文教场所(图2.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大兴新区成为西安市的物流仓储区,共有铁路专运线39条,总长22公里,年均物资吞吐量在800-1000万吨之间,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物资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兴新区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眼云烟,且辖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企业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区的发展。

图2.2 汉遗址在新区内的分布 图片来源:西安市大兴新区综合改造管委会

汉长安城遗址将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将于2015年,“十二五”末建设成为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 2015年之后,周丰镐、秦阿房宫、西汉帝陵等遗址都将纳入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范围,分片开展保护和利用,这使大兴新区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资料与机遇。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范围总面积75.02平方公里,其中汉长安城城址区北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东以明光路、南以大兴路、西以西三环为界,面积54.81平方公里,礼制建筑遗址区10.8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汉长安城城址区36平方公里。大兴新区大部分规划用地在遗址保护规划范围内,并在更大范围内突显了新区的规划地位,如果产业升级合理,发展良好,大兴新区的建设终将不次于西咸新区的定位。

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3历史上的大兴新区 图片来源:大兴新区综合改造管委会

2.1.3人文环境

大兴新区发展背景优越,属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环境中,又位于陕西“一线两带”战略格局的发展中心、西咸一体化战略的最前沿阵地。

由于区位关系,在文化内涵上具备承接汉唐文明有机联系的意义。地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中合理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打造特色形象区域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大兴新区城市空间规划有待改善,大兴新区城市风貌尚未形成;区内分布大量工矿仓储企业,占据了大片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建设用地;商业服务用地主要集中在居住区内部的城市支路上,规模等级低;公用设施用地分布不均衡,区域内公共绿地匮乏,城市开放空间不足,整体景观环境较差;文化娱乐、体育用地极为短缺。 2.1.4新区规划

大兴路地区综合改造的规划荣获了2007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的规划、环境双金奖。大兴新区旨在建设以五金机电贸易业、商贸服务业、

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住宅房地产为主导的国际化、现代化商住商贸宜居新区。对以北郊的城河退水明渠、陇海铁路为界划分出三大板块,予以分布实施改造。改造建设的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优化、房地产开发、新区公建配套建设、城中村改造与企业搬迁。

规划总体布局理念为“两带、三线、九里坊”。其中“两带”是指实施北郊城河退水明渠改造,并建成550余亩的大兴公园,二是指沿陇海铁路及专用线两侧,建设景观绿化带。“三线”是指沿星火路、大庆路、大兴路,并对三线周边的原五金机电商圈进行整合升级,打造国际五金机电商贸产业集群。“九里坊”则是按两纵三横规划道路划分出九个里坊单元,建设32万人大众精品住宅区。

图2.4西安大兴新区规划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5西安大兴新区交通脉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新”区城市特色的发展的设定

城市文化强调的是城市的标志性和内在价值。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的城市充满朝气,并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社会属性、城市居民所创造的适应城市特点和要求的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集中体现出城市文化。

早在05年,西安市对大兴路地区的规划已经开始进行,“两带、三线、九里坊”的规划理念就已经被提出,后经过贾孝远等建筑规划师的参与,06年,大兴路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08年,西安市大兴新区综合改造管委会正式成立,同年,西安市规划设计院完成对大兴新区规划的最终修改,确定如今的规划格局。由于里坊空间的提出,也引发了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区域内传承历史文化的建筑风格塑造的探讨。在新汉风建筑风格形成前,贾孝远等规划建筑师对大兴东路的整体改造过程中,还曾提出关中民居特征的建筑风貌。在改造设计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和对大兴新区内汉代建筑遗址的考证等工作,以及张锦秋大师的唐风汉韵的成功的影响,最终大兴东路改造的面貌呈现汉风特色。由于大兴东路整体改造的汉风面貌的成功,最终西安大兴新区根据自身的历史文脉特点,塑造又别于其他

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区域特色的城市风貌,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多次讨论论证,以及政府部门的肯定,最终确定了大兴新区未来发展的特色——新汉风。新汉风建筑风格的确定虽然有政府部分的参与,但并非完全是行事指令。应该看到新汉风建筑风格与西安市大兴新区的分区规划密不可分。新区在规划建设和谐、人性化的城市区域的同时,秉承有特色才有发展的观点,旨在塑造具有差异性的特色人文城市区域。在这一前提下,结合历史文脉和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汉风得以确定。

在2012年,5月3号召开了有关于大兴新区新汉风研究以及大兴东路改造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在论证会上如是说:“大兴新区的新汉风研究除在单体建筑外,还需通过空间手法,充分体现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传承和提炼。新区要继续注重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在突出“新汉风”的同时,充分融合城市其他方面的功能。”。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和红星说:大兴新区要进一步加强新汉风的研究和应用,在规划设计的细节上处理上再深化完善。此外住建部规划司长吴建平、市规划局局长惠西鲁、西北院总设计师赵元超、市规划研究院设计院院长席保军等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西安的唐风建筑目前已在全国得到认可,西安市大兴新区也聘请了张锦秋建筑大师为“新汉风”的顾问。新汉风的城市特色塑造弥补了西安城市历史文脉的汉文化的空白。西安市大兴新区“新汉风”的理论即研究城市文化,确定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目标原则,通过对物质空间的规范要求,创造城市文化生成的环境。

大兴新区新汉风规划目标是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区,而其特色在于城市生活满足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新区在对“新汉风”实现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从城市空间到建筑语汇等层次来实现。

在城市空间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汉风城市新区,不仅在风貌上体现汉文化特征,同时通过规划动线结构、安排开放空间、提升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交通,放心的儿童活动空间,适宜老年人的户外空间和绿地景观,新区规划应适应教育,体现出健康养生的居住模式和卫生的商业服务环境。

在完善大兴新区城市文化体系的目标下,于生活空间中,复兴里坊单元,创造适宜的生活空间和适宜步行的活动交通空间,结合景观资源的开发和景观周边地区的控制,创造宜人的生态景观环境,形成宜居的居住环境。结合新汉风风格建筑的实施和汉文化主题的景观设计和环境改造,塑造汉文化主题的城市特色。

在建筑设计的层面上,通过对汉代建筑语汇的总结研究,在现代建筑上实现

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汉风建筑风格,塑造挺拔、硬朗、明快、纯朴的形象风格。

在西安是大兴新区城市特色塑造的进程中,引入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编制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将其视为管理城市建设的法度之一。新汉风研究中心的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缜密的建议组成的城市设计导则,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实质性的指导。安排建筑师座谈,在建设活动中推广,还要组织新汉风研讨会,出版研究专刊,向全社会宣传推广汉文化,进一步打造大兴新区的文化品牌。

2.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西安市大兴新区的现状,概述其区位、自然、历史、人文环境。通过对“新”区的城市特色的发展的概述,强调西安市大兴新区城市设计导则的提出,不仅简单的表达了西安市大兴新区城市特色研究的现状,也为其后 “新汉风”建筑设计导则内容的引入,留下伏笔。

大兴新区由于以前主要是工厂仓储用地,居民较少,在建设过程中,基本采用拆除重建的形式,来完成新区的建设。这对新汉风风貌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新区内沿二环线、大兴东路两侧地区、唐城林带两侧地区都是规划中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三块重点区域也应成为新汉风建筑风格体现的重要载体。

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西安大兴新区“新汉风”建筑创作理念

3.1汉文化及建筑特色

西安市大兴新区的“新汉风”风貌概念的提出,是传承历史传统的诠释。因此总结汉代文化及建筑特征,是“新汉风”建筑风格的形成的理论与发展来源。汉代传统建筑遗迹已经不复存在,只能通过文献以及明器、壁画、画像砖等汉代文物获得汉代传统建筑的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提炼“汉风”精神,汉代建筑特色是“新汉风”建筑风格以及风貌形成的比较准备与前提。 3.1.1汉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汉代文化形成。汉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注,其最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在多元文化得基础上统一,并在这种统一的背景下,同时多样文化共存。

从社会主流思想上看,汉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诸多学派同时并存。秦灭忙后,尤其多年战乱,百废待兴。在这种形势下,汉朝的初期,统治者选用黄老之学来取代了法学在秦朝的主导地位。借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等理论,恢复了百姓和国家的元气。然而,这只是一时之策,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逐渐繁荣,各诸侯王的势力也逐渐强大,帝王也希望有所大作为。这时,黄老之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刘彻开始重用儒家学派,并 决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华民族史上重要的变革,奠定了儒学在此后的两千年里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儒学并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即使在汉代儒家起主导作用时。汉武帝虽独尊儒术,实际上,刘彻看重的儒家“大一统”、“皇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臣民应遵守的长幼尊卑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而已。刘彻在位时,也同样注重法治,当时的律令多大三百多章。法律的繁苛远远超过了刘邦入咸阳时的约法三章,甚至堪比秦律。由此可见,统治者们只是借助着儒家的外衣,吸收其合理的内核,并利用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等其他学加以改造,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汉时的“儒术”已不同于当年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而是诸子百家与儒学成功的统一融合。儒学不可动摇的处于中心地位,但同时各家学说也拥有发展的空间。

从科技方面来看,汉代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科技成就。司马迁领导制定了我国古代著名历法——《太初历》,西汉末期刘歆在此基础之上又制定了《三通历》,

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称为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同时天文观测技术也趋于成熟,有了较为精确的计时设备;数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九章算术》,是长安数学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以算筹为计算工具,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业方面,有著名的《汜胜之书》,是活动于关中地区的著名的农学家汜胜之所撰,为后世称道;除此之外,在医学、地理学等方面也是成果斐然,我固然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有关,更为重要的是都城在全国的中心地位所所致。在工程技术方面,汉代关中地区的建造技术方面,汉代关中地区的建造技术、工程水利技术以及酿酒、造纸、冶铸、机械与造船等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初期洛阳白马寺的建立标志了佛教这一宗教信仰在中国正式立足。之后,佛教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儒家构成了三种信仰鼎力的局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汉魏时期,佛教逐渐中国化,得到了很大的响应,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东汉时期,结合古代武术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形成的道家学说正式成立。道教和佛教成为儒学的重要补充,儒、道、释之间相互交流,构成汉代基本文化,也城市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

从对外交往来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长安与周围相邻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广泛的联系。长安文化逐渐传到了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在汉武帝决心反击匈奴时期,派张骞寻找大月氏国,以谋联合夹击匈奴。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积累了西域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风俗等各方面的资料,也为西汉找到了一条绕道西南赴西域的交通线路。此后,这条大道成为东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汉和西域各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多则每年十数批,少则五六批,商人更是相望于道。中国精美的丝绸、手工艺品以及瓷器、铁器和农业技术相继传往西亚、中亚各国,甚至远及欧洲。西域各国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玻璃、良马以及乐曲、乐器等也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从娱乐文化上看,汉代政治的统一,经济复苏,以及楚风的影响等因素,乐舞百戏在汉代相当盛行。乐舞百戏在汉代盛及一时,从画像砖和汉代的陶俑等都可以看出,该时尚形制多样,势头强烈,影响广泛。汉乐舞百戏是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娱乐形式,已成为汉代全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俗”是她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两方面:热闹和刺激。百戏参演的人数多而规模大,场面热闹非凡。而百戏

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的各个项目多讲究速度,以速度快为胜,惊险刺激。千姿百态的汉代乐舞表现出雄浑夸张和充满幻想的意境,展示出汉代强盛的国力和汉民族的灿烂文化。

从文化教育上看,汉武帝在京师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在地方普遍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家教育,致使经学成为仕宦的阶梯。这些措施,逐渐促成了西汉后期读经尚文的风气,都城的教育文化首当其冲。其中都城汉长安的文化场所有城南的太学和未央宫中的石渠阁、天禄阁。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始创于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城南安门外、杜门之西。《汉书·儒林传》记载,开始的时候太学规模很小,只有几个五经博士和五十几个博士弟子,后来规模渐大,到成帝时已增加到3000多人,太学校舍多达万间,并有槐市和粮仓专为太学服务。石渠阁、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内,是汉长安城最早的建筑之一,存放图书和历史档案。石渠阁在未央宫西北,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小刘寨村西南。刘邦入关时萧何所收秦朝图书典籍档案均藏于此,汉成帝时,又把国家档案收藏其中,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都曾在此查阅资料、讲学论经,如刘向、韦玄成等。天禄阁在石渠阁东部,今西安市未央区小刘寨村天禄阁小学内,是汉代“藏典籍之所”,成、哀时期,在天禄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和校勘活动,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尹咸校数术,李柱国校方技。

从城市面貌上来看,都城长安的建筑风貌主要表现为随意与整齐的结合。蜿蜒曲折的汉长安城形状极不规则,有“斗城”之称,但是整个汉长安城的布局很整齐,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当时的宫殿主要有三组,位于城的南部和西部: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除了三大宫殿群以外,长安城内还有北宫、桂宫、明光宫等建筑群。长安城内有“八街、九陌、九府、三庙、九市、十六桥”。生活区域被各条街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市场和闾里。汉长安城内有闾里160处,“居室栉比,门巷修直”,整齐划一。 3.1.2汉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汉代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汉代统一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凝聚和各地区文化的互相交流,中国建筑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高峰。建筑群体布局的特点主要概括为几下几种。

1)中轴线的布局手法的出现。

图3.1《汉武大帝》电视剧拍摄场地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汉代的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和院落空间的组织布局中都显示中轴线的布

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局手法。这种手法突显出建筑恢弘的气势,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于是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以明清两代的北京紫禁城为代表达到了巅峰。

从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对灵光殿的整体布局描述中了解到灵光殿的组群布局:宫殿正门左右突出二阙,正门从内穿过前堂,前殿与后殿相应,东西两厢房对峙,周围有墙壁与回廊连接。

2)阙的使用。

汉石阙作为现遗留下来的最早的古代人工建筑物,对后世研究汉代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阙与确字同音,设在古代的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来记载官爵、功绩。阙多用木或石雕而成,石雕也是仿木结构建筑的形式。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用石雕刻成的汉阙,其上完整的反映了柱枋、檐、屋顶等构件。汉阙模仿木建筑结构,雕有柱仿、檐、盖等木构件。阙身雕有斗拱、栏杆、人物、图像等,并模仿栏额、立柱。台基为夯土台基,造型上大下小。多数阙有主、耳阙,耳阙紧靠主阙,并稍矮。阙的数量根据使用者等级不同,例如三出仅供天子可用,此外还有单出和双出。阙除是记载作用,在空间布局的作用上,则是标示入口之意。有时用短檐连以两阙之间,起到强调出入口的效果。城阙还可用以登高瞭望。文献中有关阙的记载颇多,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画像砖、画像石、建筑明器中。 3)明堂辟雍(图3.3)的出现。 随着汉武帝时期,儒家势力的上升,恢复周礼中的明堂制度被提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几个兴建明堂的皇帝。据史料考证,汉武帝曾建汉代第一座明堂——汶上明堂。著名的西安大土门村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其典型的形制是它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著名的遗址之一,被认为是汉代建造的“明堂辟雍”。

图3.2凤阙画像砖

图片来源:四川省博物馆

土门遗址发现的该大型礼制建筑是由中心建筑、方形围墙、四门、配房、圈水沟组成。其整体平面成外圆内方。建筑的主体正南正北位于遗址正中,平面呈“亚”字形的三层建筑物。地基为圆形夯土台。地基上再起高1.5米、四角各有两个大小一致的夯土台、且四面有四个厅堂的方形台基。主体建筑物分内外共三层,后墙与方形台基紧紧相邻。建筑转角以门窗一律向外的廊屋相连,形成四合

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的平面布局。2

对土门遗址到底命名为“明堂”还是“辟雍”一直在争论,因为明堂和辟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而土门遗址的形制都具有两种建筑的特点。这里姑且称为“明堂辟雍”。可以肯定土门遗址是汉朝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古代帝王在此颁布政令,接受朝拜以及进行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的场所。

3.3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复原图(a.b.c 各层平面图、d.立面复原图) 图片来源:王世仁《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大土门村遗址)原状推测》

4)多样汉代的建筑

于前代相比,汉代建筑的形制、结构、形式等都要更加成熟完备。汉代建筑组群轮廓线生动,组合样式也很多样,有高台建筑、廊院、三合院、四合院等。汉代廊院式布局通常用门、回廊来衬托主体建筑的庄严气氛。或用低矮的次要房屋烘托中央的主体建筑。纵横参差的屋顶、主次分明的建筑,有主有次的空间,使整个建筑组群有主有从,变化丰富。以土木为主的各类楼阁式建筑在汉代已经普及,体系初步形成,这也是汉代建筑史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标志了中国传统建筑走向成熟。现藏河南博物院的东汉绿釉陶望楼,每层都施以柱,逐层收缩减低,二层和三层出檐或装平座,这一形式为我国古代楼阁建筑长期遵循。

5)飞动之美的创立

汉代建筑受楚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注重表现宫殿建筑的巨丽恢宏的气势,还创立一种飞动之美。汉代建筑虽已经开始采用中轴线,同时,汉代建筑也追求体态的凌空上耸。出土的汉代明器,不乏高层建筑的模型。这些模型上,屋檐高挑,脊饰张扬且变化多端,阳台出挑,窗楣灵透。《西都赋》描写过“云构厥高”的檐

2

图3.4庭院画像砖 图片来源:四川省博物馆

薛茜:汉代明堂制度——兼明堂制度源流概述,2010年,兰州大学研究生论文

2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脊: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该句描述出建筑的檐脊凌空上翘,宫殿光彩夺目、明暗相间、于天空白云交相辉映。从文字记载到画像明器,传达着汉代建筑灵动与飞扬的生命情调,体现出空灵悠远、深邃无穷的审美特征。

2.汉代单体建筑的风格

汉代单体建筑的风格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已经基本定型。高台建筑在西

汉初期就已使用,到西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楼阁式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三种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在汉代已经出现并定型。

汉代建筑的立面呈现三段式划分。高台建筑的台基用夯土,用花纹砖装饰。西汉初期的高台建筑的台基的高度很高,以后才逐渐降低。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重要的构件屋顶,在汉代时已经具备后世常用的基本的形式。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屋顶均出现,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西汉早期的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屋顶的高度很小,屋面多用直坡,很少反宇,檐口脊线多为直线,曲脊和起翘的例子较少。屋面瓦当多用全圆瓦当,瓦当的纹饰丰富多样,有动物纹: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龙、凤等,文字纹样多为“汉并天下”这类吉祥文字,还有一些描绘自然现象的纹样,例云纹、火焰纹等。

在色彩方面,汉代建筑传承了春秋战国时的传统,宫殿柱饰以红色,斗拱和天花都饰以彩绘。墙壁涂以青紫或绘以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

的地砖和屋顶瓦当等都施以不同的色彩。 图3.5陕西神木大保当墓门

3.汉代建筑的细部特征

图片来源:胡杰 陕西东汉石墓墓门区域神

异图像含义之考辩 艺术探索,2006

汉代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都已经成熟,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汉代遗存下来的画像砖、明器等是仿照实物建造而成。虽不能如实反应出当时的建筑实际形象,但仍能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汉代建筑细部的特征,是当代研究汉代建筑特征重要的资料。

1)斗拱的使用

根据对汉代建筑的考证,斗拱已经在汉代时就已经普遍使用。从汉代遗留下来的明器中可以看出,汉代的斗拱尺度很大,这跟当时的建筑技术有关。斗拱的装饰并不是从形制上体现,更多的起到结构的作用,将屋顶的受力传接到柱子上。

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的斗拱形制很简单,有简单的栌斗,常用的一斗二升、一斗三升式,也有造型夸张的曲臂式。斗拱上装饰主要有用雕刻几何纹。斗拱按部位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平铺作等。汉代早期的建筑应用斗拱,加大了阁楼屋顶的出檐深度,保护了夯筑墙体和台基。

一斗二升是汉代斗拱的基本形制。由于在建筑发展中,这一形制的斗拱的的拱臂受到很大剪应力,容易下弯。因此诞生了更加合理的一斗三升的样式。一斗三升,形制与一斗二升相似,只是在正中的位置,多了一个小斗。因其结构合理,形制简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斗拱的标准形制。

汉代斗拱是斗拱这一中国特殊建筑构件的基本定型期,因此总体造型简单,结构作用明显因而尺度硕大,且广泛运用,并没有后世以等级使用之分。此外,汉代斗拱装饰作用已显示出来,常刻以龙纹、几何纹等,造型粗犷生动。

图3.6汉代斗拱常见形制

(a)、(b)一斗三升式斗拱、(c)一斗二升式斗拱、(d)实拍拱、(e)栌斗、(f)曲臂斗拱

图片来源:百度文库 汉代建筑风格 P13

2)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除斗拱一特色建筑构件外,坡屋顶也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符号。汉代的屋顶形式已经基本形成。在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中屋顶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顶、攒尖和四阿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四阿式和悬山式。从汉代明器中可以看出,汉代屋顶的脊线多成直线状,屋顶出檐深渊,屋脊处也常见装饰。

河南汉代明器中的屋顶,多是悬山和四阿式屋顶,正脊上用瑞鸟来装饰。桐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柏县出土的红釉三层陶楼上,四阿式正脊为直脊,两脊端各饰以瑞鸟,做相对卧立状。

在汉代多种多样的明器中,出现一种特殊的屋顶风格,被为“两段式”或“阶梯式”。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的坡度不同,上层坡度较抖,下层的坡度较缓。与重檐屋顶形式不同的还在于两段屋顶之间的高度很小,只有一个筒瓦的高度。3

东汉班固的《西京赋》中描述“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表明汉代的屋顶已具备排水、遮阳、纳光性能的反宇屋顶做法。

3)门窗装饰风格

汉代门窗装饰色彩艳丽。屋门一般都开在中间或偏侧边,窗的形式及其丰富。从汉代明器可以看出,汉代窗的形式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灯,式样由直棂、斜格、套环、支摘窗等。门采用的雕刻工艺有线刻,浅浮雕和深浮雕和圆体透雕等。装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颜色是按级赋彩。汉初时,按五行学说推断,汉为水德,所以尚黑,后有认为汉为土德,所以以黄为尊,红色位于黄色等级之后。

秦汉门窗通常以布帘和帷幕装饰,门扉上有门替,多为铜质,也有铁质。造型有龟蛇、朱雀等兽头样式。

4)装饰砖、瓦当

汉代砖的烧制技术已经成熟,砖和瓦已经普遍使用。汉代遗址遗留的地砖纹和瓦当式样丰富多彩。砖、瓦等陶制建筑材料,到西汉有了巨大的发展。砖券技术的成熟,除板瓦、筒瓦、方砖、条砖、花纹外,还烧制出槽型板瓦、扇形砖、屋脊砖等品种。

(1)砖

汉代的地面装饰多为天圆地方。由于当时的砖的烧制技术已经成熟,室内地面以铺地砖为主。汉代建筑遗址的地砖,地砖纹样丰富多样,有字纹地砖、花纹砖等。西安西郊曹家堡遗址中采集到的长生未央空心砖,纹饰精美,轮边绘有跃狮奔虎和龙纹,另一边有独角怪兽昂首阔步,下边有“长生未央”四字,并有菱形几何纹衬底。轮边饰有方格纹与联珠纹相间隔的几何图案。甘泉宫遗址中砖有铺地砖、空心砖、条砖、子母砖等,均为灰色。铺地砖为方形,有素面和花纹两种。纹饰则多为回纹、菱形纹、云纹、乳丁纹、方格纹和动物纹组成。上个世纪

3

曹云钢:对汉代建筑明器中屋顶特征形式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31);33-35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w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