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更新时间:2023-08-11 03:37: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数学生活化,以及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熟悉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情境;数学理解;结合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结合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1】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结合。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结合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圆片放在盒子里,每盒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盒?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盒放3个,9÷3=3(盒);(2)每盒放9个,9÷9=1(盒);(3)每盘放2个,9÷2=4(盒),多1个;(4)每盒放4个,9÷4=2(盒)多1个;(5)每盒放5个,9÷5=1(盒)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又直接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结合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三年级教学两位数、三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8元,学生每人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6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一)、全买团体票:(28+150)×6=1068(元)

(二)、不买团体票:28×8+150×5=974(元)

(三)、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6+(150-2)×5=9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现实的生活情境为基本背景,让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思想,加以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练习与生活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有着“生活味浓”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际整合,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年历卡、营养早餐、足球比赛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很多教师都认为较为枯燥,但我在设计练习中,先出现了一块平均分成八份的巧克力,通过让学生在巧克力中找出分数1/8、2/8、3/8等,然后自由选择两个或三个分数进行加减练习,使学生自由而又愉快地参与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的

分数计算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日常生活与数学的结合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

(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we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