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解决问题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9-27 23: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数学》说课稿

说授课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最后一课时“用数学”。本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是对人民币认识这个单元的内容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不仅是对但单位加减的巩固,也是解决生活中购物时遇到“正好花完”这一情况的问题。旨在提高孩子生活技能。 说学情:

一(5)班在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掌握地非常不错,尤其是带单位的加减计算,这得益于20以内加减法的训练。每天课前8道题,孩子们现在对2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很强的口算能力。 授课时间:35分钟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在解决如何把钱正好用完的问题。尤其是如何理解“正好用完”这一情况。

难点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很多孩子愿意用加法不愿意用减法。但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减法的情况占大多数,毕竟你的角色是购物者,你手里的钱数是总数,从总数中逐渐减到0。 说核心问题:

本节课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用规定数目的钱买东西且正好用完?

确定这一问题的根据是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参考教参和课表的要求。 说教学过程:

课前小练习

2分钟内完成小题单上的计算题。交给组长。

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商店里物品的价格,还自己去了超市购买东西,体验了怎么样在生活中用人民币。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换算人民币,今天呀,老师带你们在一次走进商店,体验购物的乐趣,好吗?

创设购物环境

今天是家嘉超市开业的日子,推出了4款特价玩具。 问:请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复习人民币加减内容,引入新课知识

问:和自己的同桌交流一下,如果你只能买两个物品,你会选哪两个?得花多少钱?

提出本节课主问题

问: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那两种玩具呢? 问:“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同桌互相说一下,你是怎么看“正好花完”的? 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2.同桌谈论一下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种玩具?你有几种方法购买?

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随堂检测 想一想

16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果汁酱4元,粘钩6元,小汽车7元,《通话选集》9元

动画课堂

花10元钱你能正好买那些东西?

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购物的乐趣?请上台。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说课后反思: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犹如爱神维纳斯雕像。本节课我在上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有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就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本来我教学预设是学生会有至少三种方法解决“正好用完”的问题(一.任意选择和是13。二.选定一个,之后按顺序排除选定。三.用13减去一个,再选择与得数相等的一个)

但可能是我引导的不够准确,学生迟迟不能得出其他的解决方法,他们只是在“购买不同物品”这一问题上纠结。

最后我只能再次提问,再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果虽然还是不如人意,但孩子们至少体会了两种方法解决了“正好用完”这一购物情况。

其次我想说的是本节课“小老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平时孩子们非常愿意当小老师来讲解例题或示范学习。但是今天愿意当“小老师”的孩子不是很多。我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对孩子们鼓励的力度不够大,也可能是换了环境孩子紧张。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感到最为遗憾的一个地方,本节课第一个练习题:用16元钱正好能买哪两种物品。本来打算是让孩子们拿着假人民币,我拿着这些物品的模型,现场模拟购物。结果在课前(上节课是体育课)我才知道,学生们以为今天上午第一节换课上午不上数学,就没有带假人民币。结果失去了本节课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环节。

让我们继续将课堂比喻为维纳斯的雕像,面对残缺的双臂人们扼腕,人们叹息,甚至流泪。

我认为所谓残缺,就是将人生中原本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而课堂,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维纳斯雕像。我们不断在追求着完美,创新着教学方法,改革我们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前赴后继的改革大潮中,我觉得我们要保持绝对的冷静,是要改革,但大浪淘金需要留下精华。不能放弃一个理念:学习,是为了生活而服务,而不是洋洋洒洒地演绎成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w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