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更新时间:2023-03-29 04:54:01 阅读量: 建筑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法 社会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口于光君

[内容摘要]“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家庭本位主义

[作者简介]于光君,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200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学

理论与方法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金耀基认为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费孝通则认为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费先生用近似散文风格的语言,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差序格局”理论进行了诠释。

团体生活,因此.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的。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产生于农耕文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孕育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在一个安居的农业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在缺少变动的农业社会中,人伦差序是根据血缘确

一、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诠释1.“差序格局”产生于农耕文明。为什么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而西方社会

定的,因此,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

2.“差序格局”的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费先生认为,“团体格局”体现的是个人主

是“团体格局”的呢?费先生认为,两种格局

的差异根源于两种不同的经济文明。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产生于游牧文明。费先生认为.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的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的、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他们必须依赖于

义。在“团体格局”中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

等的,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人所私有。因此,个人和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很明确的。在家庭成员和家庭的关系上,各人有较明确的权利义务。

“差序格局”体现的是自我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

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论坛J51

政法 社会

面上所发生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是富有伸缩性的.关系范围是有限度的。在圈子所及范围是自己人,圈子以外则是外人.对待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态度是不同的。圈子中心是一个“己”,这个“己”是自

我主义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己”是一种关系体。“己”的成长过程也是人伦教化的过程。“已”是从属于家庭的,“己”不仅包括自己,还包括家中某些人。以“己”为中心实际上

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所以说,“差序格

局”的逻辑起点,与其说是“己”,不如说是家庭。形式上是以“己”为中心,实质上是无“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本位主义。

20世纪初,杨懋春先生对山东台头村的实地研究也证实了“差序格局”的实质是

家庭本位主义这一命题。中国家庭是家庭

成员、家庭财产、家庭牲畜、家庭声誉、家庭传统和家庭神祗构成的复杂组织。中国农村的大多数经济和社会组织不是以个人而

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和消

费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财产属于整个家庭。在公共事务中,只有家庭才是代表①。

3.“礼”是维护“差序格局”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道德观念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观念的内容是由社会格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格

局引发两种不同的道德体系。费先生认为,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

52I社会科学论坛万 

方数据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所以,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去理解他们社会的道德体系。宗教的虔诚是支撑行为规范的力量。神是团体的象征,作为团体的代

表——神是无私的,于是在团体格局的道

德体系中就有了权利的概念和宪法的观

念。因此,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社会秩序

的维持主要靠法制的力量。

“蓥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

“克己复礼”“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在中国的传统中,缺乏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缺乏团体的道德。在中国,普遍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切都因人伦差序而有别。因此,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长老统治借助和依靠的是基于传统形成的“礼”。“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二、“差序格局”的发展

1.“差序格局”从“乡村版”走向“城市版”。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适用于研究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变迁速度很慢的熟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向城市弥散。

民工潮的出现把农村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带入了城市社会。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使大约1个多亿的农民在城市就业。不少于甚至超过了城市原有的就业者。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全国有流动人口超过1.2亿,其概念大体上

即农民工。以后,又是每年增加400万一500万人②。学者张继焦通过研究迁移者在城市中的就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乡村版”和“差序格局”的“城市版”的概念。城市版

的“差序格局”理论是在费孝通“差序格局”

理论基础上,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针对复杂的城市网络关系进行的研究。“差序格局”的说法对描述城市中的迁移就业者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社会网络是贴切的。但迁移者在城市就业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多变的、异质的城市关系网络,需要按城市的规则建立新的关系。迁移者在城市就业并不完全遵循原有乡村版“差序格局”的顺序。

2.利益因素的突显丰富了“差序格局”

的内涵。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

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最讲究的是人伦,“伦”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差序。但如果将人际关系的差序仅仅作伦理层面的理解,既不符合事实也不能包容人际关系的全部内涵。

从表面上理解,儒家思想主张“义”而否定“利”,其实,儒家的思想并没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和效用。儒家的思想是要求人们放弃小“利”,从仁义着手去做事情。才是根本上的大“利”。也就

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

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大“利”舍小“利”。所以,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差序格局”并不否定利益关系的存在,只是在缺少变动的熟人社会中利益因素没有在观念层面得到突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际关系中利益因素得到突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益尤其是眼前的即时利益更引起了人们

万 

方数据政法 社会

的关注,成为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最大砝

码。“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杨善华等人的研究认为。农民的整个生活可以分为“礼”和“利”这两部分,商业活动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在“利”的范围之内,日常生活则属于“礼”的范围,通常是由差序格局决定的“人情”原则。亲属或熟人之间交换的是义务或礼物,非熟人或生人之间交换的是商品。人情作为判别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正在受到利益标准的挑战,在二者的博弈中.利益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上风。利益原则全面渗入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与血缘、感情一起构成了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并且其比重日益增大。

3.姻缘关系和拟似血亲关系扩展了“差序格局”的边界。姻缘关系和拟似血亲关系渗入以血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的直接动

力.是谋取更多的利益和资源。随着农村经

济的发展,在农村生产合作中,姻亲合作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在“社区记忆”弱化的条件下,姻缘关系侵入血缘关系网络。“社区

记忆”的弱化就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对村民

规范引导作用的减弱。

王思斌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

着农民家庭生产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农村中的亲属关系出现了强化与紧密化的特点。伴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农村中亲属关系的紧密程度会有所减弱。郭于华提出“亲缘关系”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当前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网络,“亲缘关系”既涵盖了按照父系继嗣形成的宗族群体,也容纳了由婚配构成的姻亲群体。亲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也是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

社会科学论坛l53

政法 社会

在姻缘关系进入以血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的同时。随着农村经济活动的日益

扩展,发展出一种拟似血亲的关系和网络,

以扩大经济活动中合作的范围和渠道。拟似血亲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情感+利益”的关系。发展拟似血亲的结果就是原有的差序格局的范围的扩大,获取资源的途径拓宽。

差序格局不仅仅是伦理道德的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社会稀缺资源进行配置

的模式或格局。以往对差序格局的研究大多是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差序格局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模式。利用传统差序格局理念建构自

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由“亲”而“信”的

人际关系模式。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获取资源的范围通常在自己人圈子里。现代社会获取资源的范围超出了自己人的狭小圈子.人际关系格局必然发生变化。在原有以血缘或以姻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形式把原来的业缘关系转换成一种拟似血缘的关系,从而纳入“差序格局”的范围。加强了彼此间的信任,扩大了获取资源的渠道。对资源的需求在原有的差序格局中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将原本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达到获取资源的做法改为建立拟似血亲.扩大了原有差序格局的边界。

4.“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二元并存。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结构,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结构。学者王晓毅的研究发现在当今中国社会两种格局并存。村民对本地人的接纳是基于各自个人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村

54l社会科学论坛

万 

方数据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是基于他们的村民身份,是一种典型的“团体格局”。

学者秦红增通过对村庄内部市场交换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目前乡村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二

元并存的。“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并不

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随着农村社会的

市场化。乡村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有着“差序

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二元性质。这两种格局都是农民满足自身利益所依赖的关系资源。这说明,建立在血缘或姻缘关系基础上的“差序格局”已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于是就出现了建立在互利、平等与合作基础上的“团体格局”。从中衍生出来的“团体格局”并不是对原有“差序格局”的取代.而是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拓展.是获取资源和利益的新形式、新途径。利益关系虽可改变人际关系圈,但却无法改变人们在血缘和亲缘上的远近。叫

注释:

①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原版为英文)

第227~228页,张雄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第78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

者的城市就业为例”,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3.h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载《社4.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2004年版。

会学研究》2003年第l期。

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载<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于光君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社会科学论坛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2006(24)6次

参考文献(6条)

1.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2004

2.张继焦 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4(06)3.卜长莉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3(01)

4.杨善华;侯红蕊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1999(06)5.杨懋春;张雄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20016.沈立人 中国弱势群体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洪建设.林修果.Hong Jianshe.Lin Xiuguo 从传统-现代两种视角看差序格局的不同特质--谨以此文纪念费孝通先生[期刊论文]-青海社会科学2005(3)

2. 叶方兴 水污染的社会学想象力[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2011(3)

3. 齐志坚 论社会分层对中国农村传统"差序格局"的改变[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

4. 王毅杰.袁亚愚 对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家族的探讨[期刊论文]-开放时代2001(11)5. 王毅杰.周现富 城市居民信任的差序格局[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2)6. 钱再见 “理性化”——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期刊论文]-江海学刊2000(5)7. 季国清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期刊论文]-求是学刊2002,29(5)

8. 王永智.WANG Yong-zhi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2)

9. 涂骏 论差序格局[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2009(6)

10. 董育硕 后现代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城乡差异透析[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7)

引证文献(6条)

1.熊惠平 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路径[期刊论文]-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1)

2.罗黄花.黄丽芳 "差序格局"视野下的腐败问题考察[期刊论文]-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3.熊惠平 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的路径[期刊论文]-广东经济 2009(12)

4.熊惠平 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的路径[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5.汪沅.汪继福 制约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人口学刊 2008(3)

6.谭同学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9(8)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shkxlt200624013.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vu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