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参考模版

更新时间:2024-07-07 09: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电动汽车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但作为新兴产业,电动汽车产业仍处于产业培育阶段。本文首先综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与创新模式的研究进展;其次,详细论述了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进程;再次,阐述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最后,在评述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电动汽车产业是涉及科技、商业、金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一系列综合活动,因此,运用系统科学与产业创新理论,探讨电动汽车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以推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产业创新系统;创新理论;电动汽车

1 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

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iedman)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以及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理论的人。他指出国家创新的核心是产业创新。他还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产业不同,产业创新的内容也不相同。

熊彼特是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的人。从熊彼特的创新内涵可见,创新是指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具有商业目的,是抢占或开辟市场,追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熊彼特列举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熊彼特列举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①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工艺创新);③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④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⑤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创新)。

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产业创新论著当属国立澳大利亚大学马克·道格森(Mark Dodgson)教授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 well)教授合编的《产业创新手册》(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全书涵盖了产业创新的本质、源和产出,创新的部门和行业特征研究,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的战略管理,全球视野中对创新的未来挑战五个部分。内容涵盖了经济、技术、部门、区域、企业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是基于整个产业环境的产业整体创新,他强调各个部门职能的协同运作。

国内学者对产业创新理论进行了如下的继承和发展:

张耀辉认为产业创新是指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而产业创新能力是指形成新兴产业的能力,即指能够满足新的需求,或者满足同样的需求却可以节约更多资源的产业的形成

1

[2]

[1]

文献综述

与普及能力。

柳卸林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点,技术创新是产业形成的根本推动力,提出中国应该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任务,以提升我国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张璞认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主要由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四部分组成。其中,组织创新是先导,结构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保证。

陆国庆将产业创新描述为:“产业创新就是企业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的约束,以产业先见或产业洞察力构想未来产业轮廓以及通过培养核心能力来使构想的产业成为现实的过程。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战略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产业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系统集成,也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主要体现。”

严潮斌认为产业创新是指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产业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创新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特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国内对产业创新的研究,有的强调创新要素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各个创新要素的关系;有的基于我国的产业环境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新的定义并指出产业创新对发展国民经济的作用。但对产业创新系统怎样实现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的有效协调研究的比较少。

1.2 创新模式的研究进展

创新模式发展至今,较典型的有“三代论”和“五代论”。“三代论”以我国浙江大学陈劲

[7]-[9]

[6][5][4]

[3]

教授为代表;“五代论”以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

为代表。

“三代论”认为创新模式的历史演化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研究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亦称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研究创新中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的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创新中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见表1。

表1 技术创新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

2

文献综述

“五代论”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思想来源是劳斯韦尔此间对美日创新过程的时间/成本曲线的比较分析。“五代论”认为,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的创新模型和大多数的创新行为均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改变集中反映在五代创新过程中。

第一代为“技术推动模型”(图1)。

图1 技术推动模型

第二代为“需求拉动模型”(图2)。

图2 需求拉动模型

第三代为“联结模型”(图3)。

图3 联结模型(亦称交互模型)

该模型就是把技术推动模型和需求拉动模型联结到了一起。 第四代为“综合模型”(图4)

图4 综合创新模型

3

文献综述

这种“地毯组”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并行性和同步活动期间高水平的职能综合。其周围实际上是第三代过程表示的外部交互网络。

第五代为“系统综合和网络(SIN)模型”。

他是一种综合网络系统(SIN),其中完善的电子工具提高了整个创新系统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有效性。第五代与第四代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使用了先进的电子工具来辅助设计和开发活动,电子通讯实现和提高了第四代创新的非正式(面对面)信息交流。

2 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早的研究主要限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规模经济方面,除了这几个方面之外,一直持续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在1987年召开的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中日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中国汽车工业应当选择自主开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形成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坚实的零部件工业基础和协调发展的关联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金、两个市场,建设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中国汽车工业。

1994年2月,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这是我国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项专门关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文献。该报告从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技术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政策性观点。

除了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外,关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及设想:

朱盛镭、曹鹤、赵俊明、万君康等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著作和文章,探讨在新经济条件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条件下,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在对策方面,综合起来讲主要有:进行产业重组,组成大的企业集团,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建设,组建汽车企业国际联盟等。 胡树华

[10]

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工程(National Automotive Innovation Program ,简称

NAIP)的设想。核心内容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组织官、产、学、研大联合,综合应用各种现代管理方法(任务管理、权变管理、行为管理、经济手段管理、定量分析法、法律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有力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管理,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和有效资源,协作攻关、重点突破,以抢占新一代汽车技术的制高点,抓住新一轮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主动权。他还提出用技术轨道理论分析高技术对汽车工业的作用机理,使现有技术轨道不断上升延层。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陈光祖分别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汽车报发表文章,提出了建立汽车工业国家创新体系的初步构想。他认为,这一系统总体上是官、产、学、研为振兴中国汽车工业而合作的协调性组织,是一个在继承和发扬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引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使之切实产业化的一个开放型网络。陈光祖提出的汽车工业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有三个发展阶段:①对汽车工业传统结构的关键科技项目进一步实现现

4

文献综述

代化;②进一步组织好电动车科研与攻关的产业化应用;③开展智能化汽车和智能化运输系统(ITS )的科研和应用工作。

张乃平

[11]

在《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中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角

度重新阐释了产业创新系统和国家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的关系。提出从技术,组织和管理层面上进行汽车产业创新的目标、方向和具体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从产业发展的宏观方面对汽车产业研究的多,而对单个产业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活动推动单个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缺少系统研究。

因此,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问题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而又亟待研究的领域且存在极大的研究空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深入研究世界汽车工业产业创新特点,系统分析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进展

电动汽车一般指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21世纪的世界汽车市场竞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将体现在掌握具有原创性的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技术。

近年国内学者对电动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有如下成果: 肖鹏

[12]

在对电动汽车的政策与法规支撑环境的分析当中,指出了我国对电动汽车产业

发展的激励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规以及优惠政策上的不足。提出应加强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制度创新,运用各种融资方式,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电动汽车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企业与高校及研究所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完善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降低技术风险,加强领导,全面规划,整合资源。

黄妙华

[13]

探讨了电动汽车项目管理的特点:政策性强、系统性强、风险性高,通过对

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决策分析及电动汽车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研究了电动汽车项目技术创新的行政推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是:政府投资,组织保证,制定税收等政策,完善基础条件刺激需求。

胡斌祥

[14]

把波特理论引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的基

本出发点定位在增强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上。通过波特菱图确定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制定依据为:机遇、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相关和辅助行业、企业的策略、结构及竞争者。认为在波特菱图中,产业政策(政府行为)和生产要素等多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胡斌祥还指出实行构筑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壁垒,形成经济现模,实行“车谷”科技创新体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政策是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最有成效的发展策略。

杜志强

[15]

认为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必须遵循能源决定规律、环境可承载规律、技术

推进规律、市场拉动规律四大发展规律;又从适合我国国情的角度,指出电动汽车产业化

5

文献综述

的进程与国情相结合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地促进国情的转变,做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陈松辉

[16]

以广东省为例,通过对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电能资源基础及发展的比

较优势、政府支持、技术支撑以及在资本资源上的优势等方面的分析,预测了电动汽车在2020年前的规模化效应,并提出要强化参与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观念。

朱华

[17]

通过对湖北省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SWOT分析、竞争力评价以及入世后对电动汽

车发展影响的分析,认为实现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必要途径是选取优势区域来优先发展。把湖北省的竞争力归结于下列几个因素: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补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政府作用。提出了合适的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付翔等

[18]

运用区位因子分析方法,将北京、长春、天津、武汉、上海、重庆列为中心

城市的备选城市,通过对智力密集因子,开发性技术条件因子,汽车产业基础诱发的集聚因子,现有电动汽车基础因子,基础设施因子,政策因子,经济体制因子,生活、生产与社会文化环境因子8类区位因子的综合比较,对上述城市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及形成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可行性。

陈清泉

[19]

认为电动汽车产业化面临的阻力和障碍主要是成本价格、性能可靠性、安全

性、耐用性、使用方便性、基础实施完善性等。且通过具体分析指出了3种电动汽车在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和规律,发展策略和市场前景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先进电机驱动技术、能源技术、能源控制和管理技术、先进底盘和车体技术等的可共享性。

王宇宁

[20]

认为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示范运行是电动汽车发展进程中不可

逾越的阶段。并给出了商业化运行的定义,并指出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统一性决定了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具有某些政府职能。

4 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许多研究学者针对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构建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策略方面,肖鹏提出了加速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战略对策;黄妙华指出了电动汽车项目技术创新的行政推进管理模式和方法;胡斌祥、杜志强分别运用了波特菱图和规律分析法确定了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制定依据。

在电动汽车产业化运行的实施方面,陈松辉、朱华分别以广东省和湖北省为例,从企业,政府的角度,分析了电动汽车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形成产业规模效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办法。付翔构建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因子判定模型,认为可选北京、上海、武汉作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

6

文献综述

在电动汽车商业化运作方面,王宇宁通过研究电动汽车的商业化示范运行及其模式,指出选择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的准则。

但是,学者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并没有系统化,大多仅停留在电动汽车产业的某一个侧面(如技术,政策)进行研究。由于电动汽车产业是关联科技、商业、金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一系列综合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这就决定了电动汽车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基于产业创新视角,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文献较为鲜见,此类研究尚属空白,这就为笔者留下了极大地研究空间。因此,笔者试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将电动汽车产业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系统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分析,掌握其结构特征与运行规律,构建电动汽车产业创新选系统模型并探讨其运行机制,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Tomas Hellstrom.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risk: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3.25. [2] 张耀辉.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3] 柳卸林.我国产业创新的成就与挑战[J].中国软科学,2002.12.

[4] 张璞.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10. [5] 陆国庆.超越传统企业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1. [6] 严潮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7] 童亮,陈劲.基于跨组织合作联结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博士论

文] .浙江大学,2006.

[8] 张洪石,陈劲. 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 [9] 陈劲,何郁冰,姚威,金鑫. 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二元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J].浙江学

刊,2006.5.

[10] 胡树华, 刘磊, 胡涩月. 车到“关”前路何在——中国加入WTO汽车工业环境分析

及对策研究[J].世界汽车,2000.2.

[11] 张乃平.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博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3. [12] 肖鹏.电动汽车的创新工程研究[D]:[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

[13] 黄妙华,李林,邓亚东.电动汽车项目技术创新的行政推进式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2002.1.

[14] 胡斌祥,王仲范,邓楚南,邓亚东.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的波特菱图法分析[J].武

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

[15] 杜志强.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的关键点[J].上海汽车,

2006.2.

7

文献综述

[16] 陈松辉,孙兆棋.广东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2. [17] 朱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

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8] 付翔,胡斌祥,王宇宁.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的选择[J].上海汽车,2006.2. [19] 陈清泉,孙立清.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交通,2005.2.

[20] 王宇宁,姚磊,信继欣,彭华涛. 湖北省电动汽车三维创新战略体系与发展对策[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3.

在撰写综述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各级标题的段前段后间距,标题在一页的末尾时要放到下一页。

2、文中表格居中,应有自己的表题和表序。表题和表序在表上方正中,字号为五号。表序写在表题左方不加标点,空一格接写表题,表题末尾不加标点。全文的表格统一连续编序。表格与上下文之间应有一定的间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表格应写在离文中首次出现处的近处,不应过分超前或拖后。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中,如果同一页放不下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格接写时表题省略,表头应重复书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3、文中插图居中,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字号为五号。插图与上下文之间应有一定的间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全文插图统一编序。由若干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序,分图的图名以及图中各种代号的意义,以图注形式写在图题下方,选写分图名,另起行后写代号的意义。

4、参考文献篇数不少于10篇,在所引用部分的字句最后右上角处用方括号标明数字编码。参考文献的罗列顺序号码应与文中出现的参考文献编号一致。指导教师与同学要注意,该处的参考文献与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应完全一致,因为文献综述在前,论文撰写在后。

5、各级标题字号,中文字号,行间距、页面设置,插入页眉,插入页码,文章体例及参考文献格式等按本电子文档执行。

6、文中括号,标点符号采用中文状态输入。 7、冒号后的文字表达方式 例一:冒号后接一段文字

熊彼特列举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①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工艺创新);③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④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⑤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创新)。

(规范表达)

熊彼特列举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1)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

8

文献综述

新);(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工艺创新);(3)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4)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5)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创新)。(不规范表达)

例二:冒号后分段 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1)研究工具多样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起的管理学科,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一种管理方法。他以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损失和历史资料为手段,运用概率论等数学工具,以系统论的方法,综合研究风险管理理论、组织结构和风险所致损失发生的规律。

(2)研究主体广泛

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机构、跨国集团、国际组织等经济单位,是从一般意义上阐述的风险挂历,而不只是企业风险管理。

(3)研究过程严谨

风险管理是有识别、估测、评价、控制和管理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组成,是有组织、计划、指导、管理等过程组成的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核心是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的技术组合,充分体现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4)研究目标清晰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在进行具体决策时,一定要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切合实际地不断修改和控制方案、评价和管理效果,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5)研究对象明确

风险管理的对象并不仅局限于静态的风险,而是以处置静态风险为主,同时包括动态风险的处置。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v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