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更新时间:2023-06-07 20: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1.社会情境: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也即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
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
2.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
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再社会化: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进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
的一种心理活动
5.社会刻板印象:人们通过对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6.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自愿与群
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一种倾向。
7.非正式交往:是指团体内成员交互行为而产生的伴随非正式组织而来的一种正常而自然的人类活动。
8.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正式群体:那些有明确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具有稳定性。正式编制的群体。
10.非正式群体:那些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
11.参照群体:是令其他群体成员向往的一类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种个人或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
12.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的时候,由于他人在场能够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13.领导:是指领导者,被领导和环境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14.暗示: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
行为发生影响的现象。
15.社会舆论:它作为社会多数人的意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较之其他意见具有压倒性效力。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作用和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强化作两个方面。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
16.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7.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
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
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晕轮效应指
18.自我整饰: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表现自己,从而掩饰自己的某些不足。
19.成就动机:个体追求有价值的工作,并达到完善状的动机
20.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21.情境归因:个体倾向于把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归结为来自外部的环境和一些不可控因素(外归因)。
22.个人倾向归因:控制点是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
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1、社会情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
答:社会情境是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也即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而社会环境则包括了所有与个体成长有关的环境(如家庭,社会文化,身心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情境。 2、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1)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系统中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2)受到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3)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3、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教导社会成员培养社会角色。
4、同辈群体社会化有哪些特点?
答:(1)同辈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平等交往,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2)他们在兴趣爱好上相似,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活动,没有强制性。(3)同辈群体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他们有很多一致和相近的要求。(4)每个个体在群体中可以自由充分的表达自己,在心里上能够达到极大的满足。
5、可以根据哪些标准来确定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答:(1)物—我知觉的分化(出现最初的主体意识)(2)人—我知觉分化(出现最初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知觉)(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最终形成自我意识)。 6、无意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1)个体的人格,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容易产生固守偏见。(2)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有关,例如,投射的心理作用以及挫折感都会导致偏见。(3)个体之间的利害冲突(利益,地位等)易产生偏见。
7、从众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1)寻求行为参照,为了寻找参照坐标获取参考知识。(2)对偏离的恐惧。个体在偏离群体时会面临较大的压力。(3)群体的凝聚力。只有从众才能提高群体的吸引水平。
8、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符号系统有哪几种形式?
答:(1)视—动符号系统(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2)时—空组织系统(就是人际空间距离)(3)目光接触系统(4)辅助语言系统(音质,音幅,声调,语速等)。
9、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答:客观因素:(1)自然环境(舒适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2)社会环境(旁观者的数量以及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影响利他行为)(3)时间压力和对象的特点影响利他行为。(4)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主观因素:(1)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状况,人格因素等)(2)利他的技巧。 10、小群体人际结构形成有哪些特点?
答案一:(1)成员在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上或多或少相互依赖
(2)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及彼此协调一致的社会行为
答案二:(1)面对面的互动。(2)有限定的群体规模。人员相对少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3)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11、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答:(1)情绪。恶劣情绪易导致攻击的发生。(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社会群体(如果社会对某一行为很容忍,则侵犯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5)大众传媒。
12、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个人的人格特点。这是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冷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的自身利益。有些人私心杂念严重, 他们在公开场合下,面对危害社会治安的人事不敢挺身而出。(2)推诿责任。当多数人在场时, 他们往往会作出这样的估?.往往会感到自己责无旁贷,迅速作出反应。(3)他人的示范作用。个人的冷漠行为也常受他人冷漠行为的影响,这是模仿或受暗示的结果。
13、产生群体凝聚力的条件有哪些?
答:(1)群体的目标(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否一致)。(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3)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4)群体的成熟程度。
14、在团体决定中个人产生冒险倾向的原因?
答:(1)责任的扩散与分担。(2)文化价值论(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倾向不同)。
(3)领导影响论(受到某些具有冒险精神的领导人物的影响)。
15、领导人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答: (1)群众拥戴或团队成员推举;(2)选举;(3)君权神授;(4)征服他人者;(5)某群体领导征服(或控制权力)其他群体从而成为被征服群体的领导;
(6)从群众中选拔;(7)上级提拔;(8)上级“空投”;(9)子承父业(或女承父业、子承母业、女承母业)(血亲相授或继承);(10)近亲相授或继承;(11)姻亲相授或继承;(12)被幕后实权者或实权集团选为傀儡。
16、领导人的影响力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案一(成功的领导者应具有的特质):
(1)有强烈的成就欲望(2)有强烈的获得社会进步的欲望(3)十分爱自己的工作(4)坚决(5)果断(6)务实
答案二(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2)他人的支持与服从。(3)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4)权威的靠近程度。(5)行为后果的反馈。
答案三(领导的影响力的构成是什么?):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由于领导身居要职,作用特殊,其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强,其意义也更大。一个领导是否有强大而有效的影响力,取决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有:
(一)权力影响力,即强制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由社会的正式组织与团体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与资历构成。构成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三:(1)传统因素,即人们对领导者的一种传统观念,使人们对领导者产生服从感,并形成某种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特定的行为规范;(2)职位因素。这是一种社会因素,是以法定形式为基础的领导的强制权力,它不以领导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影响力的大小和性质与个人的心理品质及才干有密切关系;(3)资历因素。即领导的资格、经历与阅历因素。在现实中,人们对资历较深的领导往往比资历浅的领导产生更强的敬重感。
(二)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包括:(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
(4)感情因素。
17、高成就动机者有哪些特征?
答:(1)适当的目标(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2)关注行为的结果。(3)责任心(喜欢由个人承担责任)。(4)合作者的特征(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或强于自己的合作者)。(5)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论述题:
1、试述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答:本人自己总结的哈,(参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即依据所要研究的课题而选取相应的研究方法。美国的主流社会心理学过分强调实验方法,认为只有“科学的”、定量的方法才能用于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其所得出的结果才是真实可靠的。因此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真空中的实验”弊端,以及用大量实验设计和繁琐统计分析得到人们早已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可靠经验。这无疑是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而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人们早在实践中检验过的,已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过于刻板和偏激,受到许多国内外学界的挑战,社会心理学除了恰当地应用实证法之外,还应结合人文主义取向的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的社会心理实质。
【李鹏的答案:相比较欧洲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以描述和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而言,美国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实证、定量的研究方法。自奥尔波特开始,美国社会心理学就以实验法为探讨社会心理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最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心理测量法也作为一种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也能够有效地对心理现象之间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也属美国社会心理界中广泛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此外,基于社会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个案研究、探讨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等方法也被美国心理学界的诸多研究所采用。】
2、试述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
答:导致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工具等。
(一)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从宏观上提供了性别角色分化的原则。成为男女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与历史潮流。
(二)家庭。社会所提供的性别角色模式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后代的抚养方式,而家庭抚养方式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产生直接的、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影响。
(三)学校。儿童的性别角色知识在学校里得到了扩展与加深,从而加速并巩固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学校对儿童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科书与教师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来实现的。
(四)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在性别角色分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电影、电视、广告、文艺作品、报刊等都是传播社会角色观念的有效渠道。 3、论述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答:个体的态度虽然一经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个体的态度会随之变化的。然而,旧态度的改变总是带来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只是以就态度的改变为前导。从客观方面来说,环境因素对个体态度改变有很大的影响,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同伴及其团体的影响。从主观上来说,个体的原有态度,人格特点对态度的改变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原有态度自相矛盾,互不协调时个体很容易改变其态度;如果个体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在他人的劝说下改变自己的态度。
答:(一)主观方面:第一,传播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说服意图和说服者本身的吸引力,还有传递着与接受者的相似性以及传递者对于接受者所具备的可信赖性对于劝说宣传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二,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接受者本身具有的人格因素即依赖性的强弱程度,个体的心理倾向以及接受者原有的态度与信念的特点对于劝说效果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二)客观方面:第一,信息沟通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的差异,提供方式,信息的倾向性,即信息是单一信息还是双向信息,以及接受者对于信息是否畏惧,也都影响着劝说效果。第二,角色对于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对于个体态度改变有影响。第三,团体对于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第四,人们所参与的活动,及活动时的自愿程度和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于态度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影响。
4、论述从众行为的因素。
答:(1)群体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面临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非常大。群体的规模,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增大。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水平越高,更易引起从众。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他越显示出不从众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2)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作出从众反应。时间因素,在群体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3)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等都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发生从众,性格软弱,受暗示性强的人更容易出现从众。知识经验,对刺激物的了解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面对群体的压力,而作出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态度,在公众面前能否具有独立性,是否坚持自己的意见的自我形象问题影响从众行为。
5、论述人际交往的因素:
答:(1)地位上的差别障碍。我们每个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由于地位差异,人们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情的不同看法,不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
同的职业等都影响着人际交往。(2)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语言,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
(3)个体的个性差异。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对交往产生影响,个性的缺陷对沟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个虚伪,卑劣的人是难以让人接受的。(4)社会心理作用的影响。如果个体在交往中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那么他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和沟通的。 6、试述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答:(1)熟悉性与邻近型。熟悉和邻近与人们的交往频率有关系。第一,熟悉多次接触能提高再认,当人们越来越熟悉,也就更能预测对方行为,尽量避免不愉快的相互作用。而且,我们会假设经常看到的人与我们很相似。第二,从邻近方面来说,熟悉能增加邻近程度,邻近性与相似性有关,人们从居住邻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人们也努力维持态度间的和谐一致,以平衡、无冲突的方式组织他们的喜欢或不喜欢。
(2)比较相似性。在信念,背景,价值观,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和年龄经验等方面相似的个体比较容易相互吸引。这是因为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人使我们感觉到被认同,个体想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通常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面推论。
(3)互补性。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需要,社会角色和人格特征方面的互补。
(4)人格特征。第一,能力。我们崇尚完美能力,但是当一个人的能力与我们相差很大,这种差距就会变成一种压力。因此,能力对于人际间的吸引是有限度的,在限度内,能力越出众吸引力越强;限度之外,则反之。第二,外表。容貌,服饰,体态,举止对于人际吸引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光环效应的存在和美丽的辐射效应。第三,人格品质。是人际吸引最稳定、持久和深刻的因素,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是人际吸引的六大人格品质。第四,致命吸引力。最初吸引我们的某人的个人品质,有时却可能成为两人关系中最致命的缺陷。
正在阅读: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整理(终极版)06-07
初级语法练习专题版:句子类型03-01
单AF、DF协作通信05-19
2018年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 图文03-22
小学生三年级关于雾霾的作文06-12
爱游泳的我作文500字06-14
2007--2008第二学期学校工作总结03-1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社会心理学
- 要点
- 终极
- 整理
- 考试
- 农村养老保险_制度背景_现状分析及战略意义
- 软件团队奖惩草案
- 东北亚试题及回答
- 2012山东省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知识大全_图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翻译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2010年度学生工作计划
- 护士职业安全的调查及防护对策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 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 2013年江西省会计从业财经法规表格版2.2Suuu
- 旅游学概论复习简答题
- 口袋妖怪种族值表(最新718只)
- 财务顾问在并购项目中的职责(中金公司)
-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行测试题与答案(八)
- 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廉洁齐家
- 行政公文——会议纪要概述及范本
- 红枫湖&183;百花湖入库河流水环境状况及生态修复措施
- 2012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指导(送别诗)
- 2010级艺术设计(工艺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报告书模板(全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