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教学片区初二期末物理卷(带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6:28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2015-2016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教学片区初二期末物理卷
(带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在流动,属于机械运动;
B、星光闪闪是由于大气层对光线发生了折射形成的,不属于机械运动; C、海水奔腾,海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春风拂面,风是空气的流动,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 B.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避免误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错误可以避免的,即测量时出现误差,并不是出了差错,故A错误;
B、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采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都是可以减小误差的,故B错误;
C、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C正确;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
3.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
(1)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乌鸦和老鹰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2)老鹰托着乌鸦飞翔,因此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运动的.故选项BCD错误,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发声体的种类,其实不论物体是什么状态,只要能够振动,就能够产生声音. 解:
A、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声,故A错误;
B、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频率的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都不能听到,但是物体也在振动,故B错误;
C、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振动,因此都能够产生声音,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能够振动的物体就能够产生声音,但能够振动的物体不一定正在振动,所以物体是否发出声音还要看它是否正在振动.
5.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判断.
解: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措施可行,不符合题意.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措施可行,不符合题意.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措施不可行,但符合题意.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措施可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6.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 7.初春的冰雪消融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液化 B.凝固 C.熔化 D.升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解:春天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熔化现象,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明确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然后确定相应的变化名称.
8.夏天我们在吃冰棍儿时,会发现从冰棍儿上冒出“白汽”,而在冬天我们哈气时,一样也可以看到这种白汽,关于这两种白汽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都是液化现象 B.都是汽化现象
C.夏天的“白汽”是液化现象,冬天的“白汽”是汽化现象 D.夏天的“白汽”是汽化现象,冬天的“白汽”是液化现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
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由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A.
【点评】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9.小敏同学为了测定风向,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整个手都用水浸湿,然后将手举在空中,则手感到凉爽的一侧应是( )
A.背风的那一侧 B.迎风的那一侧 C.侧风的那一侧 D.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解:手用水浸湿后,举在空中,迎风的一面空气流动快,水蒸发快,吸收的热量多,所以迎风面感到更凉爽. 故选B.
【点评】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0.晴朗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小聪同学向一个清澈的池塘看去,却发现红色的鲤鱼在白云间穿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云是实像,鱼是虚像 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鱼都是虚像 D.云和鱼都是实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而云在天上,所以“白云”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11.黑板并不是光源,但我们却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它,这是因为( ) A.黑板发出了光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光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见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解:黑板并不是光源,它能反射太阳光和灯光,因为黑板是不光滑的,光线射到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漫反射的特点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2.修理精密仪器的工人往往会在眼睛上嵌一个带镜头的筒,以便于更仔细地观察零件,这里的镜头应该是一个( )
A.凹面镜 B.凸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解:修理精密仪器的工人往往会在眼睛上嵌一个带镜头的筒,以便于更仔细地观察零件,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观察,说明是为了放大零件,只有凸透镜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的应用,这类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多,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是一道好题,这类题中考出现的几率比较大. 13.有四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如果要使离凸透镜15cm处的物体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那么应选凸透镜的焦距为( )
A.5cm B.10cm C.20cm D.30cm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解像距的不等式求得焦距.
解: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v=15cm,2f>v>f. 所以2f>15cm>f,即15cm>f>7.5cm. 故选B.
【点评】根据成像特点,判断属于凸透镜成像的那种情况.根据物距或像距解不等式求得焦距.
14.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的是(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从地球运到月球 C.把它轧成薄铁片 D.磨掉铁块一个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据此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此题.
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A、将它熔化成铁水是状态变了;B、从地球运到月球是位置变了;C、把它轧成薄铁片是形状变了;
但铁块所含铁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其质量不会改变. D、磨掉铁块一个角,铁块所含铁物质减少了,所以质量变了.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及其特性的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15.下列对质量和长度的估算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600g B.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m 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kg D.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mm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A、因为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m,故此选项符合实际;
C、因为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g,1kg太大了,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因为一直未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cm,20mm=2cm,太短了,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估测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填空题
1.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
【答案】汽车;地面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
(1)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司机和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相对司机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乘客是静止的;
(2)以地面为参照物,司机、乘客和汽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车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汽车;地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冬天小明发现窗户玻璃上也有雾珠,这些雾珠应该出现在窗户的 (填“内侧”或“外侧”).这些雾珠的形成都是由于水蒸气 的结果. 【答案】内侧;液化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即为液化,它需要放热.要判断水珠出现在哪一侧,就要看哪一侧的水蒸气遇冷,哪一侧的水蒸气遇冷,水珠就出现在哪一侧.
解:冬季,房间里温度较高,外界的空气温度低,所以室内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时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的内侧;这些雾珠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内侧;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3.请填出下列描述中的物态变化: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2)阳春三月,江河解冻: ; (3)衣橱中的樟脑丸不翼而飞: . 【答案】凝固;熔化;升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所需知识再现: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根据上述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来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解:(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指水液态变为固态,这个过程叫凝固; (2)阳春三月,江河解冻是指冰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
(3)衣橱中的樟脑丸不翼而飞是指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升华; 故答案为:凝固;熔化;升华.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然后根据规律来判断.
4. “池水映明月”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是 ;“潭清疑水浅”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是 . 【答案】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解析】
试题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池水映明月,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实质是光的反射.
潭清疑水浅,是水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人逆着光线看去,看到好像水变浅了,属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点评】一般来说:影子(皮影戏、手影、人影、立竿见影、日晷)、日月食、小孔成像
(树下的光斑、针孔照相机)都属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池底变浅、看到鱼变高、筷子向上弯、光不沿直线传播(早晨的阳光、星光闪烁)都属光的折射原理.
5.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答案】反射;3;仍能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所成的像是虚像.
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 故本题答案为:反射;3;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是人的主观感觉形成,镜面后方是没有实际光线的,成的虚像.
6.近视眼只能看清楚 的物体,看不清楚 的物体,这是因为近视眼的成像成在了视网膜之 ,应给他配 透镜矫正视力. 【答案】近处;远处;前;凹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这就是近视眼的成因;而后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即可判断用哪种透镜来矫正.
解:近视眼的表现是只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即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故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近处;远处;前;凹.
【点评】该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能从光的会聚和发散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矫正是解决该知识点的关键.
7.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密度较大的
3
是 .(填“甲”或“乙”),甲的密度是 g/cm.
【答案】甲;1.5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在图象中读出甲物质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物质的密度.
解:(1)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比乙物质的质量大;根据ρ=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大,密度就大;
(2)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m=3g时,对应的体积V=2cm,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ρ==故答案为:甲;1.5.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8.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
=1.5g/cm.
3
3
【答案】3.80 【解析】
试题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刻度值为9.80cm,木块的长度为9.80cm﹣6.00cm=3.50cm. 故答案为:3.80.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9.下表为1621年荷兰科学家涅尔通过实验得出的一组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数据. 入射角i 10° 30° 50° 60° 70° 反射角r 10° 30° 50° 60° 70° 折射角θ 6.7° 19.6° 30.7° 35.1° 38.6° i/θ 1.50 1.53 1.63 1.71 1.81 sini/sinθ 1.50 1.50 1.50 1.50 1.50 根据涅尔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且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逐渐 ;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值 一个定值,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值 一个定值.(后两空填“是”或“不是”) 说明:sinθ为角的正弦,在直角三角形中等于对边比斜边.
【答案】等于;小于;增大;不是;是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表格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进行总结规律,看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如何变化或同样的入射角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情况,从而可分析出角的比值、正弦比值的情况. 解:(1)由表格中的第一列和第二列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由表格的第一列和第三列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逐渐增大.
(3)入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不断发生变化;但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值大约等于1.49,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为一定值. 故答案为:等于;小于;增大;不是;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光的折射规律的能力. 三、简答题
1.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开水烫口,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什么缘故?
【答案】因为向水面吹气时,加快水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水的蒸发,而蒸发可以从水中吸热,使热水的温度降低快些.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答:因为向水面吹气时,加快水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水的蒸发,而蒸发可以从水中吸热,使热水的温度降低快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影响蒸发因素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v= .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2、v3的大小关系是v2 v3.(选填>、<、=)
【答案】(1)刻度尺;停表(或秒表); (2)v=; (3)变速; (4)< 【解析】
试题分析:(1)在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到刻度尺和秒表,并代入公式v=进行计算;
(2)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判断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计算小车平均速度;
(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 (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因此v2<v3. 故答案为:
(1)刻度尺;停表(或秒表); (2)v=; (3)变速; (4)<.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关键是知道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2.实验小组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 时间… (min) 温度… (℃) 6 95 7 96 8 97 9 98 10 98 11 98 12 95 13 98 14 98 15 98 … …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分钟时的错误. (2)如图中 图是沸腾时的情况.
(3)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 ℃.
(4)在水沸腾过程中水 热.(填“吸”或“放”)温度 . 【答案】(1)12; (2)a; (3)98; (4)吸;保持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不同的那个自然就是错误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变突然降低,据此分析表中实验数据答题.
(2)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现象: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3)分析表实验数据答题. (4)水沸腾后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
(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是从第9min开始沸腾的,但是第 12min时的数据,与其他的数值不同,所以是错误的.
(2)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3)水从第9min开始就保持98℃不再改变,所以沸点就是98℃.
(4)水在沸腾时,部分水发生汽化,汽化要吸收热量,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由于水不断汽化而吸收热量,因此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以保持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12;(2)a;(3)98;(4)吸;保持不变. 【点评】记住沸腾的相关知识点:
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
3.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把烛焰先 后放在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①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②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④如果把烛焰从a到移到d点,则像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①d; ②a; ③e; ④变大;变大 【解析】
试题分析:①a点在2倍焦距以外,b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c点在焦距以内,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解答此题.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①把蜡烛放在d点,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把烛焰放在a、b点,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但a点离凸透镜最远,因此在a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③把蜡烛放在e点,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屏上不会出现清晰的像.
④如果把烛焰从a到移到d点,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变大.
故答案为:①d;②a;③e;④变大;变大.
【点评】牢记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来测量一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3)如图2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3g;
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83g; d.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 【答案】(1)平衡螺母; (2)62; (3)30; (4)2.1 【解析】
试题分析:(1)使用天平之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物体的体积的测量采用等效代替的方法:物体浸没在水中到达标记,当物体取出,往烧杯内加水到达标记处,物体的体积和加入水的体积相等. 知道加入水的质量和密度,求出加入水的体积,即物体的体积. (4)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
解:(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小石块的质量m=50g+10g+2g=62g. (3)烧杯内加入水的质量m'=183g﹣153g=30g. 烧杯内加入水的体积:V'=
=
3
3
3
=30cm.
3
所以小石块的体积V=V'=30cm. (4)小石块的密度为:ρ==
≈2.1g/cm.
3
故答案为:(1)平衡螺母; (2)62;(3)30;(4)2.1. 【点评】(1)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2)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从天平的使用、物体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的计算等方面进行考查.
(3)当缺少量筒时,采用等效代替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五、作图题
1.完成下列光路图,在图2中标出反射角.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的光路图,即过入射点作法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1)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60°=30度.首先通过入射点O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1)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六、计算题
1.小明同学从桂城乘车去南国桃园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也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1)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平均速度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答案】(1)60km/h; (2)0.15小时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速度计上显示的数据读出行驶速度;
(2)根据标志牌读出从标志牌到南国桃园的路程,根据v=求出时间. 解:(1)从图可知该车的行驶速度为v车=60km/h;
(2)“南国桃园9km”表示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的路程为s=9km, ∵v=
∴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的时间: t=
=
=0.15h.
答:(1)该车的速度是60km/h;
(2)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至少需要0.15小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速度计和交通标志牌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科研人员为测出海水中的声速,在海面上向另外一艘船发出超声波,在4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两船相距3060m,请你计算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1530m/s 【解析】
试题分析:知道超声波从一艘船到达另一艘船的时间和两船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解:已知s=2×3060m=6120m,t=4s,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1530m/s.
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回声测距,时间是声波往返一共用的时间,这是易错点. 3.我们平时喝的瓶装矿泉水,每瓶净装水550g,则: (1)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g的酱油?(ρ矿泉水
3333
=1.0×10kg/m,ρ酱油=1.1×10kg/m) 【答案】(1)550ml; (2)605g 【解析】
试题分析:(1)已知矿泉水的质量和密度,可以得到矿泉水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最小容积;
(2)已知矿泉水瓶子的容积和酱油的密度,可以得到瓶子所装酱油的质量. 解:(1)矿泉水的质量m水=550g,矿泉水密度ρ矿泉水=1.0×10kg/m=1g/cm, 由ρ=得,瓶子的容积: V瓶=V水=
=
=550cm=550ml;
3
3
3
3
3
(2)酱油的体积为V酱油=V瓶=550cm, 酱油的质量:
m酱油=ρ酱油V酱油=1.1g/cm×550cm=605g. 答:
(1)瓶子的容积至少为550ml; (2)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605g酱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把握住瓶子容积一定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
3
正在阅读:
2015-2016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教学片区初二期末物理卷(带03-08
保持一颗自信的心作文700字06-14
三十岁女人-精选word文档(6页)07-10
南京注册公司地址要求03-10
过氧化氢酶动力学常数测定03-18
品一杯咖啡,感悟一种人生05-23
2016年8月30日GMAT考试每日一练(逻辑题)05-20
网络安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 - 图文03-11
五一祝福语02-24
DEH说明书03-08
- 公务员上岸同学告诉你,怎样走出面试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 作表率,我们怎么办(办公室主任)
- 乘务员安全责任书
- 增员面试流程
- 河南省焦作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最新4社区工作者面试题
- 个人简历表
- 男教工体检必检项目
- 河南省兰考县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兼职译员测试稿
- 河南省开封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永州职业学院
- 最新5、培训科长笔试题(答案)
- 2019雅商酒店境外人员登记培训稀有资料,不可错过
- 小学教师求职简历范文
- 红酒知识与礼仪
- 春节给领导拜年的短信拜年词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1
- 20XX年县干部培训工作目标
- 硬笔试听课
- 仙游县
- 莆田市
- 福建省
- 三教
- 学年
- 片区
- 初二
- 期末
- 物理
- 2015
- 2016
- 江苏省宜兴市宜城环科园教学联盟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
- 2011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二下学期阶段教学质量测试政治卷
- 2016-2017学年江苏宜兴宜城环科园教学联盟八年级上期中考物理试
- 2013届广东省江门佛山两市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带
- 2017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2月份教学质量检测(一模)物理试卷(带解析
- 厦门市初中总复习2017年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 2015-2016学年湖北孝感六校教学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1月份教学质量检测文科数学试卷(带
- 湖北省宜昌市七校教学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
- 广东省东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政治试题
- 基于.NET的微课教辅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地理
- “以实践促理论,以创作促教学”之践行
- 基于BS架构的辅助教学平台建设
- 教育改革汇报材料(多篇)
- “信号与系统”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真空镀膜试验-深圳大学材料教学试验中心
- 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优化研究
- 微电子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