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3-05-30 16: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经济生活: 第一卷 商品价值理论

第一章 货币理论

一、商品

⒈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⒉基本属性:

⑴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⑵价值(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当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分离时,交换实现

二、货币: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⒈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⒉本质:一般等价物(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⒊职能:货币本质的体现(由本质决定),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⑴基本职能:

Ⅰ.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执行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Ⅱ.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执行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商品交换:物物交换,公式是W-W

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⒋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三、纸币

⒈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⒉决定因素:发行量、面值——国家

购买力(实际代表的价值)——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⒊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全面持续上涨),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全面持续下降)

四、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

————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五、外汇

⒈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⒉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人民生活、国民经济、世界金融)

六、信用工具

⒈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⑵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⒉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优点: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少简化方便安全)

⒊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

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章 价值规律

一、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对价格起基础性作用

⒈理论内容: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⑴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Ⅰ.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

Ⅱ.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个体: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

二、供求影响价格:

⒈理论内容:非价值因素(间接因素)通过改变对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影响价格 ⒉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⑴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商品过剩,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三、价值规律:

⒈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从生产领域讲商品价值的形成

⑵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流通领域讲商品价值的实现

Ⅰ.等价交换原则的特点:在动态中实现

Ⅱ.等价交换原则的意义:维护各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经 济快速健康发展

⒉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 反|比

比 ┌──── 社会劳动生产率

│ 反│比 正|比

单位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价值总量

正|比 正│比 │

个别劳动生产率 ───────┘ 反

反|比 比

个别劳动时间 ──────────┘

三、价格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⒈价格对生活影响:

⑴基本影响:一般情况下——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⑵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较大。

⑶互为替代品的双方价格变动反向;互为互补品的双方价格变动同向

⒉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规模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价格对经济活动影响模式图:

┌──────────────←──────────────────┐

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获利减少→生产缩小→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获利增加

第三章 消费水平

一、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⒈根本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⒉主要因素:

⑴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民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

⑵物价总水平:物价变动影响人民的购买能力

——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Ⅰ.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Ⅱ.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Ⅲ.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Ⅳ.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消费类型:

⒈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⒉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⒊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⒈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⑴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提高

⑵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⒉变化规律: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第四章 消费观

一、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⒈客观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⒉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二、消费心理:

⒈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⒉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⒊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⒋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三、理性的消费观念: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⒈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一致性奥菲

⒉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⒊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是一种民族精神,是祖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卷 物质生产理论

第一章 发展生产

一、生产决定消费

⒈生产的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⒊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⑴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⑶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⑷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二、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⒈消费的意义: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⒉消费对生产重要的反作用

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⑵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三、社会再生产

⒈含义: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⒉内容

⑴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⑵分配及交换: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⑶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四、发展生产力

⒈原因与意义

⑴理论原因:生产对消费有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现实原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⑶发展基础: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⑷缩小差距: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⑸国家崛起: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⒉发展方针

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⑷改革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终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第二章 基本经济制度

一、中国基本经济制度

⒈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⒉地位:中国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二、公有制经济

⒈公有制经济概述

⑴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⑵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⒉国有经济

⑴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⑵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⑶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我国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Ⅱ.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Ⅲ.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⑷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Ⅰ.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民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Ⅱ.从发展的角度说明,国有经济要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⒊集体经济

⑴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⑵存在形式: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⑶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意义: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⒋混合所有制经济

⑴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⑵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不断发展起来

⑶地位: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性质: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⑴体现

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

Ⅱ.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

的整体态势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⑵加强

Ⅰ.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Ⅱ.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Ⅲ.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三、非公有制经济

⒈个体经济

⑴含义: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⑵特点:

Ⅰ.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分配

Ⅱ.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的特点

⒉私营经济

⑴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盈利为目的

⑵作用:对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最大区别:是否有雇佣劳动

⒊外资经济

⑴含义: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⑵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增加就业

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⒈必要性: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⒉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⒊措施: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三章 市场的微观主体

一、公司的经营

⒈企业

⑴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⑵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⑶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⑷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⒉公司

⑴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⑵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⑶基本特征: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

⑷组织机构

Ⅰ.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Ⅱ.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

Ⅲ.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⑸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⒊公司的发展

⑴直接目的:利润

⑵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Ⅰ.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战略定位准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Ⅱ.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Ⅲ.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Ⅴ.实行强强联合

Ⅵ.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

⒋企业兼并和破产

⑴企业兼并

含义: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意义: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⑵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⑶企业破产

含义: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劳动者

⒈劳动者

⑴劳动: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⑵地位: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⑶劳动观: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广大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

⒉就业概述

⑴意义:民生之本

Ⅰ.社会角度: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Ⅱ.个人角度: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⑵我国形势:总量大,不适应,不完善

Ⅰ.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Ⅱ.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Ⅲ.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⒊解决就业

⑴国家举措

Ⅰ.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Ⅱ.指导思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Ⅲ.政策概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Ⅳ.实施方针:国家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Ⅴ.具体措施: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国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

⑵劳动者行动

Ⅰ.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Ⅱ.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择业

Ⅲ.树立竞争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劳动素质,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Ⅳ.树立职业平等观: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Ⅴ.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元化,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 Ⅵ.劳动精神品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⒋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⑴原因

Ⅰ.社会制度: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Ⅱ.法律规定: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

Ⅲ.生产保证: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和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⑵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

Ⅰ.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Ⅱ.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Ⅲ.休息、休假的权利

Ⅳ.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Ⅵ.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Ⅶ.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Ⅷ.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⑶国家举措

Ⅰ.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Ⅱ.规范关系: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Ⅲ.法律活动:颁布和实施劳动法

Ⅳ.社会保障: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问题

Ⅴ.解决争端:积极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⑷企业行为:遵守职业道德,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

⑸劳动者行动

Ⅰ.基本要求: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合法权益

Ⅱ.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Ⅲ.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Ⅳ.维权途径: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第四章 投资理财

一、便捷的投资方式——储蓄

⒈储蓄概述

⑴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⑵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⑶利息

Ⅰ.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Ⅱ.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Ⅲ.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⑷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⒉商业银行

⑴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⑵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⑶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⑷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二、稳健的投资——债券

⒈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⒉性质:债务证书

⒊类型

⑴国债——金边债券

Ⅰ发行目的: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

Ⅱ.特点:以中央信誉作担保,税收作保证,风险小,安全性好

⑵金融债券

⑶企业债券

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资——股票

⒈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⒉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⒊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⒋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金额×﹙预期股息÷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⒌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四、规避风险的投资——商业保险

⒈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⒉承办机构: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⒊特点: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

⒋功能:通过购买保险,投保者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下降。体现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互助特征

⒌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⒍遵循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五、投资理念

⒈投资方式:直接投资、储蓄、债券、股票、期货、基金、古董、字画、黄金、保险等

⒉投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理财方式的利弊,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⒊一种典型投资方案:“四三二一”方案

第三卷 社会分配理论

第一章 个人分配

一、分配理论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⒈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生产与分配

⒉分配的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⒊现实意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三、分配制度

⒈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⒉ 按劳分配

⑴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⑶必然性

Ⅰ.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Ⅱ.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⑷意义

Ⅰ.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Ⅱ.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⑸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⒊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⑴含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⑵特点: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和投资者

⑶国家态度: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⒋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⑵具体形式:主要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

⑶意义

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Ⅱ.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⑷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四、公平与效率

⒈收入分配的公平

⑴必要性

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Ⅱ.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Ⅲ.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

⑵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⑶意义: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⒉经济发展的效率

⑴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⑵意义: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⑶地位: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⑴一致性

Ⅰ.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Ⅱ.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⑵,矛盾性:二者强调不同方面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⒋发展启示

⑴理论基础

Ⅰ.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Ⅱ.两个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以便维护劳动者利益,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Ⅲ.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Ⅴ.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⑵实践措施

Ⅰ.增加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Ⅱ.提高收入下限: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Ⅲ.平衡收入: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Ⅳ.控制分配: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第二章 国家分配

一、国家财政概述

⒈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⒉实质: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⒊目的:履行国家职能

⒋内容: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⒌来源:社会财富

⒍环节

Ⅰ.国家预算:政府提出并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Ⅱ.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二、国家财政的作用

⒈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⑴方式: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⑵主要目的: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⑶实施对象

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Ⅱ.促进教育公平

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⑴原因: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⑵实例: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必须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

⒊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⑴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⑵财政执行方式

Ⅰ.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之约时,政府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Ⅱ.经济运行过热、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三、财政收入

⒈含义: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⒉来源

⑴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⑵利润收入:作为投资者取得的收入

⑶债务收入:通过借贷取得的收入

⑷其他收入:作为行政管理者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提高着获得的除税、利、债以外的收入

⒊影响因素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⑴基础性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根本途径)

⑵分配政策(主要指确定财政资金比例的宏观分配政策):必须合理适度,太少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太多不利于生产扩大和人民购买力提高

——制定合理分配政策,同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企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财政支出

⒈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⒉支出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建设、人文、行政、社保、债务)

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⑴收入≈支出:财政收支平衡

⑵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⑶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⒋处理财政收支关系: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平衡

五、赋税

⒈税收概述

⑴含义:税和税的征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⑵本质: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⑶意义

Ⅰ.有国即有税: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Ⅱ.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⒉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

⑵无偿性:国家征税是无条件的,既不需要返还也不需要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⑶固定性:在征税之前以法律形式事先确定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改变 ——三者关系

Ⅰ.三者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

Ⅱ.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无偿性要求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同时决定其必须具有固定性

⒊税收的种类

⑴大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⑵影响较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Ⅰ.增值税: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计算方法: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收入×适用税率﹣购进商品已纳税金

Ⅱ.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是在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居住满一年的人从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和无住所又不满一年而从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⒋依法纳税

⑴必要性

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Ⅱ.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Ⅲ.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⑵纳税人的意识

Ⅰ.义务意识:依法自觉纳税

Ⅱ.权利意识: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⑶违税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卷 中国经济发展

第一章 市场经济

六、市场配置资源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⒈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⒉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宏观调控)、市场

⒊市场经济

⑴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Ⅰ.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Ⅱ.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七、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无法调节和不能调节的领域

⒉市场调节具有固有弊端

⑴自发性: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自发的→易造成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大局的经济行为

⑵盲目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无法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决策具有盲目性→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⑶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的生产有一定时间差 ⒊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的危害

⑴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⑵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⑶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⑷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三、维护市场秩序

⒈意义

⑴规范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⑵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⒉市场规则

⑴重要性: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⑵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⑶主要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⑴原因

Ⅰ.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Ⅱ.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Ⅲ.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⑵途径

Ⅰ.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Ⅱ.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的制度

Ⅲ.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⒋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⑴道德: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⑵法律: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⒈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⒉优势: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⒊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这是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⑵根本目标——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三章 宏观调控

⒈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⒉必要性

⑴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是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⑵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修整市场机制,防止和克服社会总供求的严重失衡,缩小贫富差距,直接作用于市场所不及的特殊领域

⑶坚持并不断优化宏观调控是实现我国经济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加强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⒊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⒋手段

⑴经济手段

Ⅰ.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从根本上对各市场主体的利益进行调节的措施

Ⅱ.执行方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

⑵法律手段

Ⅰ.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Ⅱ.执行方式

A.立法: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B.司法: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直接、迅速)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⒌宏观调控的方式

⑴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体小康

⒈表现

⑴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⑵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⒉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⒊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⒋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全面小康

⒈前景

⑴经济: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⑵民生: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⑶民主: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⑷政治: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⑸文化: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⒉发展要求

⑴经济建设: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Ⅲ.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Ⅳ.协调: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⑵民生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Ⅰ.社保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Ⅱ.分配格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⑶生态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型 ⒊建设特点:与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⒈重要地位

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⒉必要性

⑴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

⑵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⒊现实意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六、科学发展观内涵

⒈第一要义是发展

⑴第一要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⑵高效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那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握、创新、转变、破解、提高、实现)

⑶现实意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⒉核心是以人为本

⑴维护民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⑵保障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⒊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⑴全面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经济、人文社会)

⑵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⑶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⒋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⑴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⑵统筹利益: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⑶建立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⒈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⑴原因

Ⅰ.国家发展: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Ⅱ.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发展靠创新,人才培养靠创新,指导管理靠创新,提高效益靠创新,节约资源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靠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创新

⑵措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⒉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⑴原因: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⑵措施:

Ⅰ.工业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Ⅱ.协调拉动: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Ⅲ.产业调整: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Ⅳ.进步要素: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⒊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⑴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⑵措施:

Ⅰ.加强地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Ⅱ.城乡共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⒋生态保护: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⑴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⑵措施: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单位

⒌缩小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⑴原因

Ⅰ.固有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Ⅱ.当代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长治久安 ⑵措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⒈含义: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⒉主要表现:

⑴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形成完整的生产链 ⑵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的深度与广度迅速扩大

⑶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全球化与与贸易全球化,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

⒊载体:跨国公司

⑴含义: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⑵目的: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

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

⑷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

⒈产生: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⒉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⒊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⒋消极影响

⑴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⑵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⒌发展中国家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三、世界贸易组织

⒈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⒉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⒊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⒋中国“入世”的影响

非常全的,按点背很快的,祝考试考好啊!

⑴积极影响

Ⅰ.标志事件: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

Ⅱ.扩大开放: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Ⅲ.体制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Ⅳ.产业升级: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⑵不利因素

Ⅰ.要按WTO规则办事

Ⅱ.国外商品、服务的进口会给国内一些落后行业的发展形成阻碍,给国内市场带来一些冲击,给国民经济运行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造成困难

Ⅲ.国内竞争加剧,将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⒈对外开放

⑴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⑵提出:20世纪70年代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⑶格局:全方位(开放对象多)、宽领域(开放行业广)、多层次(开放程度不同)

⑷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⒉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

⑴基本要求: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⑵“引进来”战略

Ⅰ.原因:我国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

Ⅱ.对策: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⑶“走出去”战略

Ⅰ.含义: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场、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Ⅱ.意义: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

Ⅲ.措施

A.首要条件: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B.国际化经营: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C.发展出口: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优化出口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D.充分利用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E.维权意识:遵循WTO的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F.趋利避害:善于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

⒊对外开放基本原则

⑴内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⑵原因: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⑶要求: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v6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