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培训的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02 16:59: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培训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董建康

《“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培训的研究》是2016年9月申报成功的浙江省教师发展规划课题。课题组本着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各项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量身定制”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生动实践

当下,全面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互联网+、工业4·0使“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与服务成为现实。在课堂中,许多师生以前企盼的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能“美梦成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更加尊重学生,赋予学生必要的选择权,突出“因材施教”,实现“分层走班”。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发展的趋势,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顺应这些变化, 2015年秋季始,柯桥区实验中学着眼于“精准减负”,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开始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课堂、作业、微课和评价,努力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2.实验中学教学改革一直全省领先

柯桥区实验中学的课改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07年,浙江省教研室在我校召开“轻负担高质量”现场会;2008年,省教研室又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调研,绍兴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曾专门发文表扬嘉奖,号召向我校学习。2012年,我校加入了浙江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并因“真实的轻负优质”全票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当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在教育部召开“减负”工作媒体通气会,我校作了专门的经验介绍。2015年,我校又加入浙江省评价改革试点学校。

1

2015年,柯桥区在全省率先区域推进“分层走班”教学改革。2016年12月7-9日,浙江省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研讨会在柯桥区举行。省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在研讨会高度肯定柯桥区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课程改革,认为在柯桥区看到了“谨守准则的教学形态、因地制宜的管理制度、积极务实的区域推进、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作为课改“领头羊”的实验中学,责无旁贷。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分层走班”教学的关键落点在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调控师。“分层走班”课堂需解决不同教师在不同层次或同一教师在不同层次班教学时出现的教学目标、内容定位、教学组织、实施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必须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实施对应的教学策略,采用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而,引导教师走出原有的思维方法,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和技术加油站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把“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开展好,必须先把教师培训好。 二、理论支撑 (一)因材施教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各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成功教育理论

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一部分来自学生自身,一部分来自外部学习环境。部分学生在统一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失败的经历,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2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兴趣愿望等选择适合自身水平、能取得“发展比较优势”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节奏、配套作业、考试检测、评价尺度等均不同。

四、本课题研究现状

学校从2015年9月,开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在近一年教实践中,在管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有许多极需完善的地方:“分层走班”管理制度不够成熟;教师在“分层走班”实践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短期内缺乏核心领军人物;教师对分层后学生学情缺乏科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许多方面都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行政班和学科班教师角色错乱,来自一线教师的不理解,抱怨负担重,压力大。种种迹象表明,要把所有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来,对教师进行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教师进行持续充电,已经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分层走班”是一场盛大的教学改革,也是关系学生未来的重大实践,更是教师自我挑战的崭新起点。课题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级追求,把教师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分层走班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研究”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分步实施。通过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确定了以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外出考察、课堂实践、名师示范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正在实施的“分层走班”教学提供更优质的师源。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研究实施“分层走班”的校本宣传动员、理论培训策略;

3.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途径和方法; 4.探索并实施“分层走班”背景下五项流程的调整。

5.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师如何有效搭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制定并实施对教师评价的新标准,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3

6.重点研究分层课堂的实施,大力实施“同文异构”的课堂研究活动,探索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情,能确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实施对应的教学策略,采用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7.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评价的“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做到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端评价结合。

8.探索并实施“分层走班”后的学生辅导的有效方式,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指导能力。重点是建设学校的微课平台,充分发挥微课的助学功能,对学生的辅导分成N层,同时,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9.研究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撑、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

10.研究提升教师体育的选项走班教学和拓展类课的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我校教师目前的专业发展情况做调查,及时了解教师在“分层走班”教学背景下的真实思想和心态。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查找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查阅、电脑搜索等途径,充分阅读相关辅助资料,了解兄弟学校或教师个人已取得的成果,并根据本校实情写出研究综述,建立资料库。

3.行动研究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实践中,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与途径。

4.案例反思法。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反思,剖析实践活动中的得与失,积累教师成长中的经验教训,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全方位实践推进阶段和课题报告形成阶段三个部分。

1.准备阶段(2016年7月—2015年10月)

本课题酝酿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完成设计申报,被确定为2017年浙江省教师发展规划课题。

4

这一阶段,课题研究重点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梳理了初期研究成果。2011年2月,《轻负优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规划课题二等奖;《“轻负优质”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获绍兴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2014年5月,《“20+X”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绍兴市规划课题一等奖;2015年9月,由课题组负责人撰写的《柯桥区实验中学课程规划》获区一等奖,市三等奖;2017年8月,课题组的另一省级课题《初中学科“走班制”教学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

二是明确研究指向。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目标、预期成果、研究计划等开展研讨,统一认识,清晰研究指向。

三是启动基础研究,深入学校课改“前沿”,通过教学调研、课堂观察等方式实时动态掌握学校课改的鲜活资料。

2.全方位实践推进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9月) 这一阶段,课题研究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召开开题论证会。2016年10月8日,课题组邀请全国初中教育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苏州市景范中学校长顾苏云及教学部主任蒋凯、柯桥区教体局副局长李建忠、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戴建华、韩国元参加本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专家们认真审阅了课题实施方案,对课题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这使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内容重点、实施策略、达成目标等更明确、更具操作性。

二是根据研究的设计框架对课题研究内容逐项进行探索、实践、完善,提炼操作经验,最终形成适合柯桥区实验中学校情、学情的操作模式。

3.课题报告形成阶段(2017年10月至12月)

召开结题论证会,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系列成果集,申请结题并着手课题结题后的成果推广与后续研究工作。

六、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顶层设计 1.组织领导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我校校本培训有序有效地进行,课题组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董建康(校长)

副组长:吴红红 王信忠 叶利萍 成芬芳 祁金才 沈志勇

5

进作用的大事。12月3日,柯桥区实验中学邀请来自上海的郑荣玉校长作讲座,主题为“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教与学的变革”。郑校长把讲座的重点切入到微课制作这一块内容,指出微课平台已经成为他所在学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接着,郑校长以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微课制作的过程,这种现场制作的方法引起教师们极大的兴趣,很多老师迫不及待地进行现场提问,郑校长对老师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最后,试水微课,上传微信平台。从9月底起,课题组建立了学校微课管理制度。教师开始制作微课,并上传给各科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择优录用。与此同时,教务处连续发公告,公布校微课制作计划、微课上传地址、微课上传方法及微课质量评价表。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 (一)形成近9800余字课题研究主报告1篇

报告深刻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回顾了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从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两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效果评价。特别是,“分层走班”背景下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课堂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对象的变化也倒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真正促使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与水平。课题组通过理论培训、自主学习、外出考察、课堂实践、名师引领等一系列举措,教师已具备了“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的能力和实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像唐秀萍、马凤美、盛红丹、陈芳、陈晓悦、王志强等老师,正在逐渐成为我校“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就本课题而言,课题组形成了“分层走班”教师优秀论文集、各学科目标分层汇编、“分层走班”典型课例(教案、录像)汇编、各学科分层作业汇编等一系列的成果。课题组所在学校共有30多项与“分层走班”有关的课题区级及以上立项,共有12项课题区级以上获奖;20余位教师的论文获奖与发表。,2016年学校被评为柯桥区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和柯桥区教科研先进集体。2016年第二学期又被评为绍兴市级教科研先进集体。

11

(三)学生、家长、社会对“分层走班”课改愈加支持

“分层走班”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欢迎,家长反响良好,考试成绩稳中有升。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了一份调查,了解自“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之后学生和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从回收的材料看出,随着“分层走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师培训的持续进行,学生越来越适应,家长越来越放心(见图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改,分层后学生精神养成良好,学科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30%的学生成绩上升更加明显。(见图二)

图一:

图二:

(四)专家、同行的认可

“分层走班”教学持续推进,良性辐射,获得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认可。自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负责人董建康校长先后在宁海县初中名师培训班(175人)、余姚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及来校参观的100余批次的教育教学考察团上介绍学校“分层走班”实践及经验;承办全省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第九届“鉴湖之春”,向1000余名专家及教学骨干展示学校“走班分层”课堂,两次举办“鉴湖之秋”“分层走班”研讨活动,请绍兴市、柯桥区教研员和全区所有初中学校派教师参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2016年10月,学校又接受了省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带领的专家团的调研和指导。

(五)媒体的大力宣传

“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以来,也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课题组负责人

12

董建康撰写的论文《教与学:从“统一”迈向“定制”》先后发表于《光明日报社》主管杂志《教育家》、《绍兴日报》;学校“分层走班””通讯《追求本真: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发表于2016年8月的《教育家》杂志,《让选择成为教育的活性元素》发表在2017年3月1日的《浙江教育报》上。《绍兴日报》、《绍兴晚报》、《柯桥日报》等媒体报道学校“走班分层”的通讯有20多篇,共计发表超3万字。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v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