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校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4-04-10 1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起点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义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就是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对于构建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新型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到冲突和对立要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人类对自然观念的认识开始。 黑格尔最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环境人化了,人化的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这样,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成了区别于精神的物质的东西。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二元分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奴-主关系变为主-奴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成为近现代人的基本价值理念。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此后的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虽然直到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处于某种紧张之中,现代性的各种危机仍未消除,《京都议定书》协议达成的艰难显示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仍然障碍重重,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与和谐共进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二、从“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本质统一与和谐共生 实际上,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很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和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也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也就是说,人类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利用自己的能动性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自然观念演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人类远古时期到中世纪形成的“天然自然”观念指导下,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状态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近代以来以“人化自然”建构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为人们所唾弃。“生态自然”观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自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从改造自然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人类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自身。同时还要树立以“大我”为价值轴心的生态整体主义,要从整个人类的价值与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他国、他人的发展,在当代人发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下一代人的发展。因此,建立生态文明,要克服科技的异化,在进一步发展科技和引导科技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适时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只有进一步发展科技,才能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的负效应,只有适时变革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才能走出负载于科技中人的认识和目的的误区。马克思对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极其精辟的概括:共产主义是以他人的发展为自己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2人类科学认识可分为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各有哪些基本特点? 1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
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
2红铜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
3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4.铁器时代 约始于公元前1 400年人类开始锻造铁器制造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黑暗时代 18世纪左右开始使用的一个名词,指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历史;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进入一个所谓的黑暗时代。这个名称算是颇为贴切,因为大部份的罗马文明在这段期间受到破坏,并且被蛮族文化所取代。这个名称的使用,一方面也是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便只有少数的历史文献流传下来,让人们仅能藉由微光一窥当时发生的种种事件。 6.启蒙时代:专指欧洲工业革命前后的时期 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716年(1716 AD)-公元后1880年(1880 AD)
7.蒸汽时代 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8.电气时代;始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用,及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的相继问世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9.原子时代 :1942年12月2日,以费米为首的一批美国科学家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它座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人们利用原子能的时代从此开始。 10.信息时代:欧美及发达国家的时间跨度概念是从公元后1969年(1969AD)-未来我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后1984年(1976AD)-未来比欧美晚了15年。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3把系统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联系方式的理论有哪些要点?
4把握“层次结构”在认识论上有什么意义?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5自然界是怎样演化的?如何理解热力学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关于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
6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首先自然观的定义为:人们把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称为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最初转变:以马克思为代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已存在,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中心思想为代表:1)物质和运动之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态);2)运动的各种在性质上不同的形态以及研究这些形态的各种不同的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3)从一种运动形式辨证地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以及相应地从 一种科学辩正地过渡到另一种科学。在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阶段,列宁提出了与恩格斯相近的思想(《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而这些被物理学革命所证实;即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世界具有物质的统一性,物质和运动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着的物质的一种形态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同样,自然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只有在与自然互动中才能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人类对自然的变化无外乎分为两种,正面的与负面的,而自然界又具有它本身内在的规律,违背自然的内在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而惩罚又意味着调整,这势必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还有时间,为了能使我们消耗最少,只有和谐相处这一条路,它会引我们进入良性循环,其实也就是说相互作用这个词有两方面意思,一是相互制约,一是相互促进,看我们更多地体现的是哪一方面,如果我们总是不顺应自然的法则,那么必然是更多地体现制约关系,是一种消极、被动、负面的关系;而当我们愿意配合自然的规律,则更多体现的就是相互促进,即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
因此我们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即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同时采取保护自然的措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资源可以再生,但再生速度很慢,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森林资源。所以不能过度开采,即开采速度不能大于再生速度,开采比例也不能大过一定数值。过度开采等问题就是违反自然的生长规律,意味着之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一无所有,如今全球面临的环境气候问题越发严重,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在当今得到了集中的反应,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但自然的法则是不变的,无论是在赶马车的过去,还是在有磁悬浮的今天,大自然都以它不变的演变速度面对人类。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地规律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的效果。
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认识到整个自然界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证明整个自然界内部的
各部分紧密相连,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也不例外,任何生物都不能逍遥网外,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而自然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人类,例如食物链的模型,能量流动模型等等,都告诫人们不能以为每一个物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实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那么意味着与它相关的许多物种也都会受到连带的威胁,从长远来看,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悲观,还要看到自然是发展的,不是静止在某一点上的,人类的破坏能影响自然,同样,人类的保护、珍惜也能改变自然,自然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类所有的行为,只要我们及时意识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就总会有积极的效果,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曾经一度受沙尘暴影响严重,但我们积极应对,在西北大面积种植防风林,这几年沙尘暴天气的确大大减少,这就是正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互动,现代分子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详细、具体、科学的保护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从思想上科学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7科学方法与科学发现是什么关系
8怎样理解“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提出问题决定了科研的存在,如果没有问题的话,科研则无从谈起,如果有一天问题都被解决了,没人提出新问题,那么科研也就终结了,人们将在自己建设的科学大厦面前顶礼膜拜,手足无措。
2、提出问题更有先导性,指导性,战略性,更包含了提出者的勇气,胆略和批判意识,这些无法估量的恒常价值。
3.提出问题是找到方向,解决问题仅仅是沿着方向前行,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好不对,解决也是徒劳。
4.提出问题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方法论上来看,真正推动科学家做出进一步发现、起原动力或动因作用的出发点是问题。
在这一程度上可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9为什么说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
进入到认识领域的客观事实即成为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构成科学的经验基础。从内涵上讲,它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知觉、直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外经验知识;从外延上说,它则主要分为观察事实与实验事实。经验事实具有可错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验事实是可证伪的,是科学而不是形而上学。经验事实经过科学家同行的检验,复核,确证后才能转化为科学事实。
观察者,在同样的物理条件下从同样的地方看同样的物体,不一定获得同一视觉经验,即使在他们各自视网膜上的映像也许确实是同一的。观察者在观看物体或情景时看到的东西,他们体验的主观经验,不仅决定于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有经验而熟练的观察者和未经训练的新手面对同样境况时,他们并没有同一知觉经验。
就知觉而言,观察者与之直接接触的唯一东西是他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是独一无二地给予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观察者拥有的知识和期望而不同。在观察者提出和同意观察陈述以前,他必须拥有合适的概念框架以及拥有如何合适使用这个概念框架的知识。记录可观察事实不仅要求接受刺激,还要求合适的概念图式以及如何应用它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陈述不是由感觉刺激直接决定,观察陈述以知识为先决条件,因此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先确定事实,然后再从事实导出知识。承认对事实的探索和表达依赖知识不一定破坏科学知识应该基于观察确认的事实这一观念。如果观察陈述的真假能直接由观察确定,那么不管那些陈述如何表达,以这种方式确认的观察陈述提供给我们科学知识重要的事实基础。
不同的观察者在观看同样情景时不一定有同样的知觉,而这可导致对可观察事态是什么不一致。科学知识基于观察获得的事实的观点必须承认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要接受校正。
10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经验事实的可靠性
进入到认识领域的客观事实即成为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构成科学的经验基础。从内涵上讲,它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知觉、直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外经验知识;从外延上说,它则主要分为观察事实与实验事实。经验事实具有可错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验事实是可证伪的,是科学而不是形而上学。经验事实经过科学家同行的检验,复核,确证后才能转化为科学事实。
11.如何认识科学创新
创新不是单纯指某项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整个社会的创造性变化和整体转型的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涉及技术、制度、组织等多个维度的相互关联,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大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因,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社会性创新包括多个层面,如科学创新,主要是基础研究的重大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高技术上的重大创新;还有发展模式、战略、产业结构的重大创新。也有人从区域层次展开对创新的研究。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经济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都是创新的重要方面。
12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模型与原型、简单性与复杂性等关系
13.对科学规范基本精神的理解
14.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普遍行为规范的背叛。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与实验结果,从而支持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确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分为三类:伪造类;剽窃类;信誉类。科研越轨行为的原因简析:从科学心理学分析,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可能源于个性特点,更有可能源于社会压力。从科学心理学分析,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也可能源于他们渴望对社会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做出回应,因此他们有尽快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的冲动。当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被认为论文发表数量不够职位得不到提升时,他可能会疯狂地炮制论文。1科学规范不完善。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从科学家的价值观念派生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构成了科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征。支配着从事科学活动的人的行为。默顿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地总结为普遍性、 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批判性。然而默顿理想中的科学规范与现实是存在一定反差的。 2科学奖励制度的缺陷。科学奖励的本质是对科学成果的杜会承认。科学奖励制度,可以激励科学家们进行创新研究,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奖励制度应该遵守普遍性原则.然而在事实中往往会受到马太效应、评审专家的个人偏见、奖励名额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就拿诺贝尔奖来说,往往受该奖项名额的限制,一些科学家得不到奖励。3.科学评价体制不健全。 科学评价就是对科学工作者创新劳动的仲裁.是对其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可靠性、科学性及
其价值的评定,科学评价是科学奖励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评价才有可能判定科学家的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没有科学家生来就是越轨者,而是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方式造成了越轨者的越轨行为。成果及其他们贡献的大小,才有可能对科学进行控制和导向,抵制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和不良倾向。科学活动提出了作为普遍欲求的目标(科学家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是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如发表科学论文) 或社会认可的手段(同行评议)。但是在科学快速变化和科学界的分层中不平等广泛存在的环境里,属于某些层次的科学家可能很难有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实现成功目标。科层结构和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了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现行制度鼓励研究人员更多地发表论文,以便丰富他们的成就。当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决定科学家的一切(项目的申请、职位的升迁、同行的认可)时,就要求科学家多发表论文,致使科学家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只能采取一系列手段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如化整为零甚至伪造、剽窃。同行评议是科学活动最重要的评价制度,也被认为是越轨自我控制机理。但它固有的缺陷不能阻止越轨行为的产生,也成为越轨行为的有空可钻的严重漏洞。同行评议难以把关,原因有四:第一,科学研究是探索性活动,对前沿问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难以确定;第二,论文审稿的随机性比较大,稿件的命运与审稿人的个人偏爱有很大关系。第三,同行评议中的保守性倾向使得一些新颖的科研思想得不到赞助或者发表。第四,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现象。4.从主体来看,科研人员不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也会导致科研越轨行为的产生。在科学的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往往只侧重技术规范的传播或接受,而忽视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科研人员缺乏学术规范意识,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就会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总之,对科学家来说,需要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的灌输。对科学共同体而言,要完善科学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评价体制等科学活动的自我控制机理,尽量减少同行评议、论文审查的失误。
15.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此术语后常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其实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选择和追求更完美的一种社会现象。科技界马太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高度竞争、科学研究资源的局限和科研人员能力上的客观差别。物质投资成为大科学时代社会承认的重要内容,甚至决定科学家的科研实力。那些业绩优秀者不仅得到声誉,还能得到先进设备和大量经费;相反,竞争劣势者不仅重创自
信和研究热情,还丧失了科研的物质条件。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量的激增,而人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在当今科学评价的“同行评议”“专家评议”的模式下,使得科学评价的结果不够客观。那些声望高者比较容易得到关注和肯定,而那些初涉科坛的新秀则容 易被忽略,甚至怀疑。
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突破现有的瓶颈,增进知识。这样就要求科学家必须有所为。“马太效应”是科学家的已有成就通过转化为科研资源而实现再生增殖的过程。在科技界,成果是科学家能力的直接证明。因此,根据科研人员的以往成就推测其未来工作,决定对他的科研投资,是科研投资者的自然选择。“科学的正规结构,连同它始终强调发展的知识,要求运用普遍的或任人为才的标准来把有利的条件用于研究和把奖励授给科学贡献。”于是,一个研究者如果已经获得某些成果,这些成果及声誉就会帮助其获得资金、课题等科研资源,从而为他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基础。这种科研成就通过转化为资源而实现增殖的运行机制, 很像机械结构中只进不退的棘轮装置,因此被默顿称为“棘轮效应”。从空间角度看,“马太效应”是竞争劣势者的利益或业绩向优势者转移的过程。科技研究是精神生产活动,按照研究者的贡献分配利益或业绩,也即论功行赏是科技界自发遵循的分配原则。而在可分配利益业绩有名额、数量限制的情况下,论功行赏必然会导致全部科研利益业绩被少数绩优者独占, 也即竞争劣势者的利益业绩份额被竞争优胜者侵吞。
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应从规范科技道德入手,配以必要的制度(行政法规)和方法来加以约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系统运行状态。而在这其中,科技道德的作用不可低估。科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在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中,科技道德作为一种内在力量,能在科技活动中承担特定的认识功能、沟通功能和调节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从道德约束上消除或减少“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讲,科技道德作为科学共同体内的调节剂,其范围之大、影响之深甚至为法律、法规所不及。科技活动中有许多事件,法律法规是不予追究也无法追究的,而道科技道德逐步形成,一旦它被人们普遍承认,成为一种稳定的、习以为常的道德方式,它就可在科学共同体内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的主观形式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主动地评判,对科技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表示真诚地信服并自觉地加以贯彻。它的自调节作用表现在对符合科技道德的行为感到“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反之则相反。对自身违反道德水准的现象显现自责并主动予以纠正,同时,对待他人也用同样的道德水准去要求和评价。科技道德作为一种伦理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的这种自调节作用将有效地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作用。
16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双面刃”效应?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面刃”,有利必有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了。但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违背预想发展轨道的新的因素和问题。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急功近利的工业化模式和对科技发展的两重性认识不足,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有: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核战争、智能犯罪、生物技术的危害等等。其中几个突出的问题:
核社会问题:不可控核反应的最大社会问题是核武器的研制、试验、制造和使用。可控核反应的安全问题——核电站事故以及核垃圾问题—核废料。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并不全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社会后果,应该说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后。 问题主要有:地球增温、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废料全球性积累和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损失。
计算机的社会问题:比如:智能犯罪的社会问题、计算机泄密的社会问题、电脑垃圾问题、
过分依赖于计算机可能降低独立判断的能力。 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比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是突出一例。还有试管婴儿及其伦理问题。生命科学领域每取得一个重要进展,几乎都要引发一场激烈的伦理争论。
关于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安全:转基因技术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科学家担心:转基因技术对环境和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是积极与消极互相纠缠,相互伴随,纯单一的少;科学技术的社会效益存在短期与长期、表层与深层的问题。我们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后果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社会大系统中表现出来的。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还要依靠社会进步。核反应用于制造武器,用于战争,并不是科学技术的本性,也不是科学家的本意,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这是科学的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如果恰当地使用科学。只会给我们带来幸福。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这是一把这样的剑,它是双刃的,可以用作不同的目的,如果用它来做好事的话,那么,它就可以产生好的结果,如果用它来做坏事的话, 它就可以产生坏的结果。这就是说,同样的一把剑,使用之后所造成的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目的。利用科学技术,既可以维护正义,除暴安良,也可能伤害百姓。这并非只是无奈,最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减少、降低。列宁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说: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既然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非假象,是否也反映了本质呢。我认为,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或对后果的控制不力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人类的未来必定是美好的。
正在阅读:
北京某高校自然辩证法思考题04-10
油化新证T01 题集 0401-14
WY25型挖掘机斗体与斗齿的焊接修复方法05-11
评价一个人的优点02-13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3篇04-19
管理会计课堂练习题01-24
北京地铁沿线整租信息汇总05-02
铁东区成人自考专科到底难不难12-14
四年级语文下册重要句子词语汇总(人教版)03-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自然辩证法
- 思考题
- 北京
- 高校
- 工程部创杯经验总结
- 乘务员考试题及答案
- 大体解剖学病例分析题
- 财经法规5月考试考前知识点复习一
- 最新上海市各区2018届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走进化学世界试
- 洛三TJ-7标T梁首件施工方案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漳浦优秀传统文化
- 航模校本教材 - 图文
- 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 图文
- 管线打开作业管理规定 - 图文
- 通信原理计算综合题
- 船舶管理类(船舶安全检查培训大纲)
- 组织结构与设计总结
- 山东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 奇门遁甲八卦意向
-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 2018年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名篇名句默写专题(含答案解析)
- 安化寺二期土地一级开发申请报告
- 辩证法三大规律论文
- 菱形骨架施工技术交底(定稿版)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