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水产学院自评报告(2003.12)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5 0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连水产学院

参加辽宁省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自 评 报 告

大连水产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1976年开办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基础,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于1993年招收两年制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专科开始发展起来的,自建立两年制专科以来的招生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度 1993 1994 1995 小计 1996 1997 1998 小计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小计 总计

目前在校教学班10个,学生304人。从1993年两年制专科经过1996年三年制专科到1999年建立本科,本专业3年上一个台阶,稳步发展。

从该专业建立至今,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文件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校对该专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该专业2003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引进优秀人才,增添先进设备等方面,使专业建设能再上一个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本科第一届毕业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初次就业率达到85%,其中有9名学生已

班级数 1 1 2 4 1 1 2 4 2 3 2 2 3 9 17 招生人数 31 30 60 121 34 31 65 130 65 96 63 54 98 278 529 招生层次 两年制专科 两年制专科 两年制专科 三年制专科 三年制专科 三年制专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考入硕士研究生,考研率达18%。

我们专业非常重视辽宁省学位办对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的评估工作,进行了近两年的认真准备。学校于2002年11月和2003年4月两次组织专家组对我们专业进行了自评,我们根据反馈意见即时进行整改,使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使学位授予质量得到保障。本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82.75%

1.教师队伍

1.1 教师基本情况

1.1.1 教师情况一览表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1人,分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轻工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9所不同院校,自然情况及所担任课程情况如下表所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 蒋志凯 男 1943.12 最后毕业学校 北京师范学院 所学 专业 物理 毕业时间 学位 1964.9 职称 教授 担任课程 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 科技英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接口技术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专业英语 汇编语言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 操作系统 专业英语 软件工程 计算方法 微机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导论 JAVA 实习 数据结构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数据库原理 2 刘贵斌 男 大连理工1946.9 大学 大连理工1955.10 大学 东北师范1963.11 大学 自动化 1982.7.1 学士 副教授 3 韩胜菊 女 计算机 1993.3.1 硕士 副教授 4 郭显久 男 电子学 1990.6.1 博士 副教授 在读 5 于 红 女 大连理工博士 1968.1 计算机软件 1999.9.14 副教授 大学 在读 1965.12 辽宁工程管理科学与2000.11.1 硕士 副教授 技术大学 工程 大连轻工电气技术 学院 辽宁大学 硕士 在读 6 张 菁 女 7 李 然 女 1967.3 1989.7.1 讲师 8 杨文莲 女 9 聂尚宇 男

1970.4 1973.4 计算机软2000.7.10 硕士 件与理论 硕士 在读 讲师 讲师 吉林 计算机软件 1994.7.1 大学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0 史鹏辉 男 大连海事1975.2 计算机通信 1998.7.1 大学 北京机械计算机科学1979.4 2001.7.1 工业学院 与技术 硕士 在读 助教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实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 编译原理 VB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11 孙 庚 男

学士 助教 1.1.2 学位结构

该专业专任教师中两名在读博士,具有硕士学位者5位(3位在读),具有学士学位者3位。

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或在读研究生)占89%。 1.1.3 职称结构

该专业有正高职1名,副高职5名,讲师3名,助教2名,职称结构如下图所示:

543人数210正高副高讲师其他教员

图2 职称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1.1.4 年龄结构

该专业50岁以上教师2名,35~50岁之间的教师5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4名,年龄结构如下图所示:

年龄 50岁以上 2 人数 18.10% 百分比 35~50岁 35岁以下 4 36.40%

5 45.50%

654321050岁以上35~5035岁以下

图3 年龄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专业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他们以其经验支撑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处于35~50岁之间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这些人精力充沛,是专业发展和建设主要力量;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专业的发展不至于出现断层现象。该专业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1.1.5 高职教师授课情况 高职教师授课情况如下表所示:

高职教师授课情况表

性别 蒋志凯 刘贵斌 韩胜菊 郭显久 于 红 张 菁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授课程 科技英语、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专业英语 汇编语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操作系统、专业英语、软件工程 计算方法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授课比例为100%。 1.1.6 师资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一、目标

计划3年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达到4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具有教授职称的人数达到20%,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达到50%以上。 二、措施 1.人才引进

为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计划在3年内引进2名博士学位和2名硕士学位的教师,以进一步充实我们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人才培养

为实现我们的目标,只有人才引进一条路是行不通的,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还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养,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学工作,为此,我们打算3年内2名在读博士、3名在读硕士全部毕业,拿到相应学位;同时鼓励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目标、有计划选拔3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1.2 教师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情况

本专业教师近些年来主持和参加了15项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包括8项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以及3项院立课题,其中有2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近50篇,其中1篇被EI收录。 1.2.1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情况 教师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情况见下表:

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 微机控制助渔系统 省水产厅 分工 时间 参加 1997 主持 1997 主持 1998 参加 1999 参加 1999 主持 1999 主持 2000 参加 2001 主持 2001 参加 2001 备注 结题 结题 投入使用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投入使用 结题 在研 投入使用 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投入运行 一期结题,二期在研 在研 辽宁省教委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中小型图书馆文献管理系统 校级 大连市公安局特业管理系统 横向 渔船航海工作电脑系统 全国电大教务管理系统 WindowsNT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水产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 元宝山电厂遥控遥测控制系统 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辽河油田合同管理系统 农业部 电大 校级 省立 横向 省立 横向 黑龙江省水利厅防洪决策支黑龙江省水利厅 参加 2002 持系统 渔港等级评估专家系统 农业部 参加 2002 参加 1998 商业零售市场信息分析系统 省立

基于agent技术的水产信息院立 全文检索系统 柔性机器臂鲁棒性的研究 1.2.2 发表论文情况

辽宁省 主持 2003 主持 2003 在研 在研 论文一览 “结核病防治住处模型的设计及软件实现” “A MULTIPLE CRITERIA 0-1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OF PROJECT PLAN NING AND INVESTMENT FOR A LARGE COMPANY” “A NEW BRANCH-AND-BUOUN ALGORITHM FOR MIXED INTEGER LINEAR” “计算机辅助卡介苗优选的综合评判方法” 论文列表 作者 韩胜菊 Shengju Han Shengju Han 韩胜菊 韩胜菊 韩胜菊 韩胜菊 发表刊物 软件世界 时间 1994 “AIRO? 95” 1995 “AIRO? 95”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1995 1995 1995 1994,1 1995 “渔船型线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及软件系统的研究” “地区级结核病检测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研究生教学质量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A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Fuzzy Input In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soure-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探索” “渔船型线数据库系统模型设计” “水产专业管理信息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开发” 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PB中下拉列表使用的若干技巧》 Shengju Han ?Fusion?98? volume I 1998 韩胜菊 韩胜菊 韩胜菊 于红 于红 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 育学术研究论文集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研究论文集 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应用学术研究论文集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8 2003,1 2002 1997 1999,1 2001 Proceedings of Yu Hong the sixth 《Data distribution method based on 2001(EIand Wang international genetic algorithm》 收录) Xiukun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 《数据库访问方法的对比研究》 《基于SQL Server的索引选择模型》

于红 于红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1,12 2003,1 《PowerBuilder界面设计的研究》 《二线式高精度多通道A/D转换系统》 《集散式监控多路火灾报警系统》 《提高8098单片机片内A/D转换器分辨率两种方法》 《用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扩展8098单片机外中断源》 《双8031单片机的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用GAL器件设计地址译码器的新方法》 《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记录指针位置及相关函数值的探讨》 《自控增益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能谱测量仪的设计》 《单片机脉冲峰值采集系统》 《Windows NT server4.0中文版下无盘工作站的建立》 《从汉字编码到西文状态下汉字显示》 《用Java语言实现动画技术》 《EGA/VGA分屏及汉字水平滚动技术》 《Java中cliprect方法的巧用》 《轻松掌握Flash5 Action动画特效》 《制作“霓虹灯”文字》 《鼠标的“尾巴” 》 《绚丽多姿的Flash网页动画》 《Authorware软件的若干使用技巧》 《CAI课件的开发与设计》 《PowerBuilder实现数据窗口的多表更新技术》 《INI文件在PowerBuilder中的应用》, 《单片机多段补偿流量仪》 《电除尘器中供电方法的研究》 《预付费电子电度表的研制》 《用单片机控制单边带电台进行数字通讯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浅谈》

于红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郭显久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李然 刘贵斌 刘贵斌 刘贵斌 刘贵斌 杨文莲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 《微计算机信息》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计算机应用研究》 《中国高教论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 《省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1,1 1995,1 1995,12 1996,5 1996,1 1996,3 1997,1 第14卷第2期 1997,2 1998,12 1998 2000,1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7,4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微型机与应用》 《新浪潮学网络》 《微电脑世界》 《CHIP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 《新浪潮学网络》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7,2 1998,1 1998,1 2001,4 2000,40 2001,1 2001,5 2002,1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3,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1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2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4,1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7,4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8,1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8,4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应用学术研究论文集 2001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体会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__LINUX防火墙的应用 面向21世纪新教学手段的研究 渔船型线多维数据库研究 杨文莲 杨文莲 聂尚宇 聂尚宇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辽宁工学院学报 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2002 1998,2 2003,1 1.2.3 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由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发的“基于B/S的CAI课件的开发” 获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科技大赛辽宁省赛区三等奖。

2.基础课教学和专业实验室、文献资料(含电子类读物)

2.1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将该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列入2000—2003年学校重点建设项目。为了使实验室建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之前,就组织专业教师和教务处人员分两路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轻工学院、辽宁工学院、沈阳工业学院等学校学习和调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搞好实验室建设。目前,学校对该专业的实验设备投资已累计达188. 4万元。其中2001年投资40万元,2002年投资20万元,2003年投资81.5万元。共建实验室9个,面积为614平方米。各实验室的情况如下表:

实验室名称 机房1 机房2 机房3 机房4 设备情况 奔Ⅳ计算机34台 赛洋333计算机32台 赛洋333计算机32台 方正PⅡ计算机36台,Dell服务器一台 机房5 机房6 网络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室

投资金额 (万元) 15.3 18.4 19.4 27.6 使用面积 (平方米) 70 70 70 90 P4计算机34台 P-II300计算机32台 PⅢ计算机17台,其它型号计算机11台,计算机组成实验仪20台 计算机24台,微机原理实验系统20台,单片机实验与开发集成仪11台 计算机21台,开发型单片机实验仪

15.3 20.5 26 65 65 70 26.6 64 19.3 50 17台 合 计 188.4 614 近期,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结合新教学计划的修订,又组织该专业教师考察省内外部分高校。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设备是比较先进的,并且设备类型也是较齐全的,可以满足教学计划所规定实验课的需要。

与该专业相关的电子、物理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都已建成通用性和集中、开放、多功能实验室。学校近几年又向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投入400多万元,可较好的满足该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需要。电子、物理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已通过辽宁省教育厅“双基”实验室评估。

2.2 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我们在站前电脑城和星海电子商场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另外,为了满足不同实习项目的需求,我们还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满足不同实习的要求。

2.3 文献资料

学校为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考虑该专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十分注重该专业的文献资料的经费投入,购置了各种文字材料和电子类期刊。 2.3.1文字资料

学校图书馆共有计算机类期刊58种,图书3161种,共8632册。每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增加专业文献资料,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生借阅,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2.3.2 电子类读物

学校图书馆订阅了相当数量的电子期刊及相关电子资源,对所有校园内的IP免费使用。

(1)中国期刊网;

(2)维普(VIP)全文数据库; (3)Springer全文数据库;

(4)ASP数据库; (5)BSP数据库;

(6)剑桥科学文摘网络数据库。

学校已经建成校园网,可以基本满足校园内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需要。目前校园网已接入学生公寓,以满足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校园网提供的网上教学课程30余门,可上网点播的教学片40余部。

各种图书、资料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教学、学生自学以及获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信息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为所有教师提供了10M的电子信箱,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时形式的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与教师交流的一种途径,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随着校园网建设的进一步完成,将会有更多的课程采用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2.3.3 教材建设情况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我们要求教师选用最新出版的教材,特别是国家级优秀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61%的教材为近三年出版,92%的教材为近五年出版。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行编写该专业相关实验的实验指导书,目前有12门课程的实验教材为教师自行编写,使用效果良好。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制度和教学管理

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我们制订了规范的教学计划,而且每门课程都撰写了教学大纲。制订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3.1 教学计划

3.1.1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根据我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面向应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定位: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以面向应用为主的高级工程技术

专门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制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1999版培养计划。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要求,在2000年进行了微调,制订了2000版教学计划。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初起,按照校教务处发《大连水产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03版)的实施意见》要求对2000年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经学校批准,2003年实施2003版人才培养计划。在制定2003版人才培养计划时,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遵循整体优化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原则;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原则;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着重传授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软、硬件知识的理解能力。 3.1.2 培养计划及培养体系

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框架和人才培养计划。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见图1所示。在总体培养体系框架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本专业的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与创新教育体系及辅修第二专业四。4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体系特点是分层次,实现了系统优化。按知识层次构建了三个知识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台。并按学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中加入了素质教育系列课。在学科基础中,根据我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目标和定位,我们加强了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通过对不同编程思想的讲解,使学生具有自学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能力。并且设置算法系列课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主要强化三方面的知识,即软件工程系列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系列课和网络程序设计系列课。见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由四方面组成,即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素质与创新教育体系 辅修第二专业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含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政治课程教育体育课程教育军事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与讲座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传授专业知识 方法论教育 综合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注意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尽量做到并行或配合进行。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性。课程设计则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结合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体系创新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体现了我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即强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体现特色、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理好“博”与“专”、“宽”与“深”的关系,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渗透到了培养计划中。

) 传授专业知识 方法论教育 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 方法论教育 综合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传授专业知识 跨学科能力培养 创业魄力与能力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理论教学体系 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 政治理论系列课外语课数学系列课物理系列课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序设计系列课算法分析系列课硬件基础系列课计算机理论系列课面向软对件象工程课程序系设列计课系列网络程序设计系列课 图2 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相对独立、互相支撑、与素质教育课程协调进行,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对于素质教育课,主要设置了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业务素质系列课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主要通过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完成。

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工作,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教改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在这些教学改革项目中,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有关的项目有多项。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面向市场需求,优化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 课程设计 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 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3.2 教学大纲

根据1999版教学计划,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3.3 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3.1制定了教学规章制度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大连水产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法规与条例;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和课程建设、学风建设与教学研究共六部分,共71项。学校还制定一系列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大连水产学院学生手册》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正常教学过程的运行。

3.3.2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为保证教学规章制度的良好运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如《大连水产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办法(试行)》;干部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及教师自我总结评价相结合等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和措施。

信息工程学院为落实各项制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为了能规范毕业设计工作而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答辩委员会”、为了能有效地实施教师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而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每个学期进行的期中教学工作检查,采取学生座谈会,学生调查,教师、领导听课等多种方式,以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教学方式、问题及时总结。此外,还不定期的进行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抽查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保证教学质量。

3.4 教学管理

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科学、规范的运行,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如我校于2002年10月12日召开了校教学工作会议,王毅副校长做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创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在总结四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面对当前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段时间内我校教学工作的任务:进一步贯彻教育部教高[2001]4号、5号文件精神,落实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水产科技大学的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专业结构调整、重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1 规范教学计划管理

为了能使教学工作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务处提前半学期下发下学期院历征求意见稿,各二级院、系组织专业负责人根据教学计划核对院历,如果需要调整,则写出调整报告,教务处根据反馈信息对院历进行修改并下发,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的教师根据院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填写教学进度表,由专业负责人对教学进度表进行审核,送教务处,教务处参照此进度表安排课程,在正式开课前一周,各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和课表制订教学日历,由专业负责人审查,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后开始执行,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有督导组的老师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除注重出题环节以外,我们还非常注重对考试工作的总结,每学期期末考试后,要求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并对授课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有建设性建议,为以后的教学和考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4.2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注意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检查,每学期初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务处有关人员到各院系进行开学教学准备工作检查;各学期中学校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对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等环节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备课情况、教师课堂讲授情况、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指导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成绩考核等各环节。如对教师备课情况的检查,通过定期抽查教师教案的方式来进行;教师课堂授课情况检查,通过随堂听课和学生填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方式进行;作业批改是通过检查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来进行,指导实验是通过抽查实验课以及抽查实验报告两种方式进行的。对于成绩考核,教务处要求教师提前一个月左右将试卷出好(A,B两套),由专业负责人对试卷的难易程度、题量、内容涵盖教学大纲的情况等进行审核,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进行审批后,与标准答案一起送教务处。考试完成后,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试卷分析,对试卷的难度、信度、成绩分布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为了规范考试过程,使试卷内容能较全面地覆盖教学大纲的内容,保证考试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 3.4.3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我校有一套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学期学校教学督导组都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对学生试卷进行抽查;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信息工程学院每年组织教学检查,包括教师教学质量检查和教案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任课教师,并选出1~2名讲课水平较高的教师,组织整个学院教师听公开课。此外计算机教研室也组织教师听课等活动,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和二级学院不定期举行教师讲课比赛,通过比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讲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

4.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IT业的认识和了解,学校和信息工

程学院在已签订的校企联合办学及实习基地协议的基础上,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新签订了毕业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协议的签订和校内教学实践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4.2实践教学安排

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实验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共374学时(含课外上机72学时),其中课内实验及上机共计312学时,占总课内2476学时教学时数的12.6%。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利用一定的手段、方法以及简洁的文字和工程设计语言表述设计思想和结果。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设计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共计10周。

实习 实习是使学生认识、了解实际生产和工程管理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验证和深化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习环节安排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在初步学习了基本的编程语言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后进一步熟练,并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型程序。毕业实习则使学生巩固、验证、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全面熟悉和参与大型软、硬件的开发、设计,了解开发过程,并为毕业设计(论文)积累资料。在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共安排实习4周。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知识、实验手段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一篇毕业论文。在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共安排毕业设计(论文)17周。

4.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有声有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从

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报告中即可以看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只安排一定量的实验课;对于那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了有实验课以外,还增加了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环节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5.1 毕业设计安排

1.毕业设计工作条例

学校制定了《大连水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条例》,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2.毕业设计安排

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之前,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申报题目、组织学生选题,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安排。 3.毕业答辩安排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信息工程学院2003届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领导小组》和《信息工程学院答辩委员会》对毕业答辩工作进行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有5名以上答辩组成员和1名记录员对整个答辩过程进行记录。

5.2 毕业设计成果表达方式

? 论文

? 软件产品或硬件产品

5.3 毕业设计考核

有详细的考核标准,严格按考核标准考核。

通过辽宁省学位办对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的评审,使我们专业的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认识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特色,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使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自评也使我们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 录

1.教师队伍 ............................................................................................................................................... 2

1.1 教师基本情况 .......................................................................................................................... 2

1.1.1 教师情况一览表 ............................................................................................................. 2 1.1.2 学位结构 .......................................................................................................................... 3 1.1.3 职称结构 .......................................................................................................................... 3 1.1.4 年龄结构 .......................................................................................................................... 3 1.1.5 高职教师授课情况 ........................................................................................................ 4 1.1.6 师资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 4

1.2 教师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情况 .................................................................................... 5

1.2.1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情况 ............................................................................................ 5 1.2.2 发表论文情况 ................................................................................................................. 6 1.2.3 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 8

2.基础课教学和专业实验室、文献资料(含电子类读物) .............................. 8

2.1实验室建设情况 ...................................................................................................................... 8 2.2 实习基地建设 .......................................................................................................................... 9 2.3 文献资料 .................................................................................................................................... 9

2.3.1文字资料............................................................................................................................ 9 2.3.2 电子类读物 ...................................................................................................................... 9 2.3.3 教材建设情况 ............................................................................................................... 10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制度和教学管理 ........................................................ 10

3.1 教学计划 .................................................................................................................................. 10

3.1.1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 10 3.1.2 培养计划及培养体系 ................................................................................................... 11

3.2 教学大纲 .................................................................................................................................. 14 3.3 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 ........................................................................ 14

3.3.1制定了教学规章制度 ................................................................................................... 14 3.3.2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 15

3.4 教学管理 .................................................................................................................................. 15

3.4.1 规范教学计划管理 ...................................................................................................... 15 3.4.2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 16

3.4.3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 16

4.实践教学 ............................................................................................................................................. 16

4.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16 4.2实践教学安排 ......................................................................................................................... 17 4.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17

5.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18

5.1 毕业设计安排 ........................................................................................................................ 18 5.2 毕业设计成果表达方式 .................................................................................................. 18 5.3 毕业设计考核 ........................................................................................................................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t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