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案例及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20 20: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用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案例及分析

张堰小学陆红芳一、主题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写有一段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有多么的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背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他们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主动获取知识。

三、案例描述

片段: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1、折一折,比一比

(1)任意平分圆形纸,涂出其中的1份,并用分数表示。(师板书这些分数)师:我们先来个折纸比赛吧!每个同学都有一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请你任意平分这张纸,涂出其中的1份,并用分数表示。

师:汇报你所得到的分数是多少?

生1:我得到的分数是1/2。

师:你是怎么得到1/2的?

生1:我是把一个圆形平分成2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得到了1/2。

师:再来汇报其他的分数。

生2:我得到的分数是1/8。

生3:我得到的分数是1/4。

生4:我得到的分数是1/32。

生5:我得到的分数是1/16。

(2)同桌比一比你所得到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都是平分同样大小的一个圆,涂其中的1份,这些得到的都是表示1份的分数,同桌比一比所得到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学生汇报,展台展示,教师板书。

师:谁来比比你和同桌得到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生1:我折的是1/16,她折的是1/8,1/16<1/8。

师:你是怎么比的?上来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生1:我是把1/16这块阴影部分重叠到了1/8上,发现了1/16这块阴影部分大,1/8这块阴影部分小。所以1/16<1/8。

师:﹡﹡比得真好,他用的是重叠的方法。还有吗?

生2:我折的是1/2,她折的是1/4,1/2>1/4。

师:你是怎么比的?上来展示。

生2:我是从图上一眼就看出来了,1/2这块阴影部分明显大于1/4这块阴影部分,所以1/2>1/4。

师:这两个分数差距比较大,﹡﹡从图上一眼就看出来了。继续交流。

生3:我折的是1/4,他折的是1/32,1/4>1/32。我也是从图上一眼就看出1/4>1/32。

生4:我们也是比了1/16和1/8,不过比的方法不一样。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4:我把平分成8份的圆形再对折,就成了16份,我发现1/8里有2个1/16,2个1/16大于1个1/16,所以1/16<1/8。

师:说得太棒了!表扬他。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师:我们通过折一折发现能把一个圆平分成2份、4份、8份、16份等,其

实这个圆还可以这样平分(出示第32页①图),那么它们的大小怎么样?

(1)学生先填写分数,再尝试比较三组分数的大小,完成后同桌说理由。

(2)交流、反馈。

(3)师:刚才我们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分,比较了表示1份的分数的大小。仔细观察图和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发现平分的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生2:我发现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就小,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师:分子都是几?

生:分子都是1。

师:就像我们中秋节吃月饼,把一个月饼平分给2个人,每人吃到的多?

还是把它平分给3个、4个、甚至全班36个人,每人吃到的多呢?对呀,人数

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也就是一个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所以分子为1,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归纳后揭示:分子为1,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3、试一试(第32页)

(1)比较三组分数的大小,再结合图说理由。

(2)交流、反馈。

(3)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分子为1,分母小的分数就大的结论是完全

正确的。

4、把动手折一折中的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些分子为1的分数,请你在心里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 生:1/2>1/4>1/8>1/16>1/32

师:你怎么很快排出来了?

生:因为分子都是1,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5、练习(手势表示比较结果)

61○81 121○111 151○18

1 四、案例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教案的演绎过程,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的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学习数学,不要总是把详细整理好的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

(一)平等的教学氛围,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心理需求。比如:“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中,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折纸比赛,让每个学生动手折一折手里的圆形纸,涂出其中的1份,并用分数表示。比赛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方式,而且平分圆形纸是他们已有的本

领,学生都愿意主动地参与进来,动手操作后得到了多个分数:1/2、1/4、1/8、1/16、1/32。这里通过动手折一折,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单位的意义,为下面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做好了铺垫。其实就是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充分的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

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更别说创新的思维了。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生交流分数后同桌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并在展台上展示比较的方法,这里有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他们的思路随之展开,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比较的方法,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想到把平分成8份的圆形再对折,就成了16份,发现1/8里有2个1/16,2个1/16大于1个1/16,所以1/16<1/8,这样的比较方法是老师也没有预设到的方法,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呀!学生想出的方法用到的知识都是他们已经学到的,有的是非常创新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折、比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为下面方法的归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总之,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深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将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所创新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t4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