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25 01: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个学期做以下练习(十)至练习(十八)的内容:

练习(十)

一、简述题。

1、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四种即可得满分) 答: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2)、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4)、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答:古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的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动词带上宾语后,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区别两种用法的关键是:看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否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是否产生动词所产生的变化,如果发出动作、产生变化,则为使动用法,反之,则为意动用法。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①句中“绿”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江南岸”,春风吹过后,“江南岸”必将变“绿”,故“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句中“小”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鲁”,孔子登上东山,“鲁(鲁国)”并未因此而变小,故确定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名词用作动词,王,霸:称王,称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1

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词用作状语,客,当客人对待。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形容词用作动词,简,怠慢。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名词用作动词,度,合法度。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名词用作状语,见项王的状态是从百骑。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形容词的使动,远,使……远。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动词的使动用法,来,使……来(归附)。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先,以……为先。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形容词用作动词,老,赡养;幼,抚育。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弱,使……削弱。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名词的使动用法,君,臣:使君……,使臣……

三、查阅《说文解字》,指出下列汉字的结构属于传统六书中的哪一种。

示例: 车:《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 行: <<说文解字》:“行,道路。”象形。 及:《说文解字》:“逮也。”会意。

解: 《说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会意。 责:《说文解字》:“ 责,求也。”形声。

亦: 《说文解字》:“亦,人之臂亦也。”指事。

虎: 《说文解字》:“ 虎,山兽之君。”象形。

2

闻: 《说文解字》:“闻,知声也。”形声。 诗: 《说文解字》:“ 诗,志也。”形声。 益: 《说文解字》:“ 益,饶也。”会意。 发: 《说文解字》:“ 發,射也。”形声。 适:《说文解字》:“ 適,之也。”形声。 而: 《说文解字》:“ 而,颊毛也。”象形。 且:《说文解字》:“薦也。”象形.

也: 《说文解字》:“羹魁柄。”象形。 四、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说苑》)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 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2、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韩非子》)

译文:子产作郑国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对游吉说:\我死后,你一定会得到郑国的重用,你一定要实行严厉的制度。火的样子很可怕,所以人们都避开火焰。水的样子看起来很弱,可很多人去淹死在水里。你一定要是你的样子可怕,不要变成淹死人的柔弱的样子。”子产死了。游吉不肯实行严厉的制度。于是郑国的年轻人就在崔泽这个地方竞相作乱,就要逐步的变成郑国的大祸了。游吉率领车骑与他们作战,激战了一日安一夜才战胜他们。

3

练习(十一)

一、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其类型。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介词宾语前置

之:臣未“闻之”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

疑问句宾语前置 ,“由何”知吾也。 4、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牛“之何”。

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疑问句宾语前置,牛羊“择何”焉。

6、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谓 是动词

夫子 是宾语正常语序谓夫子 夫子之谓 就是把 夫子(宾语)提前, 之 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何”异。 8、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1、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第一个?幼?字属于词类活用

老:名词作动词,赡养,抚育。幼:名词作动词 ,抚养,教育。 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示范”或“给……作榜样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

权:名词作动词,用秤称

度:名词作动词,用尺量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危,使动用法,使….危险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

8、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名词作动词,捕捉。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名作动,种植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10、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仲尼之徒,无道( 谈论 )桓文之事者,是以( 所以 )后世无传焉。 2、保( 安 )民而王,莫(代词,没有人)之能御也。 3、吾不忍其觳觫( 惊惧哆嗦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 走向 )死地。

4、对曰:“然则( 那么 )废衅钟与?曰:…….“不识( 知道 )有诸(之乎的合音字)?

5、百姓皆以( 以为 )王为爱(吝惜 )也,臣固知王之( 助词,的 )不忍也。 6、彼恶( 哪能 )知之?王若隐( 可怜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揣测 )之。”夫子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也。 8、明(眼力)足以察秋毫( 毫毛 )之末,而不见舆薪。 9、然则( 所以 )一羽之不举,为( 因为 )不用力焉。

10、舆薪( 整车的柴草 )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被 )保,为不用恩焉。

11、挟( 放在胳肢窝下 )太山以超( 越过 )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的确)不能也。

12、“刑( 同型,为。。。示范 )于寡妻,……以御( 治理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5

诸( 触动 )彼而已。

13、抑为采色( 彩色 )不足视于目与?……便嬖( 即便辟,新事 )不足使令于前与? 14、吾何快于是?将以( 用 )求吾所( 所字词组 )大欲也。

15、欲辟( 开辟 )土地,朝秦楚,莅( 统治 )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这样)

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爬 )木而求鱼也。

16、然则( 那么 )小固不可以敌( 为敌 )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17、无恒( 长久 )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至于 )民,则无恒产因( 因而)无恒心。

18、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 ),无不为已。及( 等到 )

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用刑法 )之,是罔(捕捉 )民也。

19、然后驱( 诱导)而之( 走向 )善,故民之( 位于主谓之间,不译)从之( 助词,的 )也轻。

20、此惟( 只有 )救死而恐不赡( 足够 ),奚暇( 顾得上 )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盖(通磕,何不)反其本矣。

四、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练习(十二)

6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代词,说明其所属的代词类别。是人称代词的,说明其在句中所指代的对象,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人称代词,指代刘邦。

2、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彼,此,指示代词,从前,现在。

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斯,指示代词,代前面的内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尔,人称代词,指代子反与元华。 5、若为俑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何,疑问代词,怎么。

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之,指示代词,代这位姑娘。

7、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之,指示代词,代前面那件事情。

8、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其,指示代词,代孙膑的;之,指示代词,代“庞涓恐其贤于己”这件事。

9、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史记·苏秦列传》) 之,人称代词,代苏秦。

1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二、指出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其类型和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僖公四年》) 之,代五伯九侯,第三人称,宾语。 2、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 若,你,第二人称,宾语。

7

3、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之,代陆贾,第三人称。

4、欲利其身,先利而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而,你的,第二人称,定语。

5、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而,你,主语,第二人称;而,你的,第二人称,定语。

三、古人在对话时,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尊称或谦称,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先生,孟尝君对冯谖敬称。

意思: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去薛地收债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子,你,对烛之武的敬称。

意思:我没有及早重用你,如今情况危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3、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吾子,解张对郤克敬称。

意思:哪敢说受了重伤,你要忍着。 4、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 贱息,触龙对儿子谦称。

意思:我的儿子舒祺,最年少,不成器啊。 5、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媪,对太后敬称。

我私自以为太后您爱燕后比爱长安君要多一些。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人员,客气话,指秦伯本人。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么烦请您就那样做吧! 7、与不谷同好,如何? 不谷,诸侯自己的谦称。 意思: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

四、给下列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8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把我放了吧。”楚王就放了他。

练习(十三)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旋风 去:离开 息:休息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振奋,这里指鼓起翅膀。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是……还是……” 4、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5、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 .决:迅速的样子。 6、彼且恶乎待哉? .且:还。

7、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8、宋人有善为不龜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

9

龜:..使手不皲裂的 洴澼絖:漂洗。.......

9、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为:作为。 10、善.刀而藏焉。 善:等于说“拭”

1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依:按照;批:击; 导:引向; 因:顺着 12、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意动用法,觉得…..少。轻:意动用法,认为……轻 1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掉转。

15、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巾笥:都用作动词。.........

二、查阅有关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的两组词。

(一)因: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 因:凭借。

2、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因:循

3、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因:根据

4、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史记:平淮书) 因; 沿袭。

5、因.释其耒而守株。(韩非子:五蠹) 因:于是

6、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而瓜分之。(《战国策·赵策》) 因:因为 (二)为:

10

3、古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答:有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其他(补注体、音义体)

4、“笺”作为一种注释有何特点?汉代对《诗经》的注释有“毛传”和“郑笺”,二者是何关系?

答:笺,《说文》:“笺,表识书也。”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5、“章句”这种注释有何特点?汉代章句类注释主要有哪些?

答: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它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其主要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

逐词解释外,还要著重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汉代章句注释主要有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记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沽》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6、义疏类注释有何特点?这种注释出现于什么朝代?

答: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它出现在魏晋南北朝。 5、 古注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 解字词:(1)注音 (2)释义 (3)破读 (4)文字校勘 2. 释文句:(1)串讲句意 (2)指出言外之意 (3)指出比喻意义 (4)归纳章指 (5)分析句读 (6)讲解语法(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 诠释成语典故 2. 考证名物制度

二、填空:

1、《十三经注疏》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毛亨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 《毛诗笺》 ,唐陆德明的 《经典释文》 ,唐孔颖达的 《五经正义》 。

2、司马迁的《史记》,在唐朝的注解有 司马贞 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 《史记正义》 。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 李善 注和 五臣 注。五臣指的是 吕向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和 李周翰 。

4、用来辨析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的古注术语除了“曰”和“为”之外,还有 “谓之” 。

16

5、校勘学上常用的术语:“衍文”用来指明 抄写、刊刻古书误增的文字现象 ;“脱文” 用来指明 古籍中脱落文字的现象 。

三、指出下列古注中所用的训诂术语,并分析其作用或意义。

1、《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经典释文》:“不分,包(咸)云如字。郑(玄)扶问反,分犹理。”

如字 按照本义的音来读的字就叫如字。这是相对于破读音而言的。所谓“破读”,就是改变读音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方法。其本来的读音就叫如字,

2、《史记·管晏列传》:“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司马贞《索隐》:“信,读曰申,古《周礼》皆然也。申于知己谓以彼知我而我志获申。” 读曰,用来说明假借字关系

3、《楚辞·离骚》:“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王逸注:“举手曰麾。小曰蛟,大曰龙。或言以手教曰麾。”又“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王逸注:“岌岌,高貌。陆离,众貌也。言己怀德不用,复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其威仪,整其服饰,以异于众也。”洪兴祖补注:“陆离,美好貌。”

曰, 用来解释词义;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某种性质或某种形态的形容词。

4、《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郑玄注:“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又:“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郑立注:“兴之言喜也。” 谓之,用来解释词义。

5、《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郭庆藩集释:“?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 读为,用来说明假借字关系。

6、《论语·雍也》:“原思之为宰,舆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何晏集解:“郑(玄)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为,用来解释词义。

7、《礼记·中庸》:“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郑玄注:“栽读如?文王初载?之载,栽犹殖也。培,益也。今时人名草木之殖曰栽。” 读如,主要用来注音。

8、《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

甲,乙也。这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词义的,“也”是语气词,这种形式比较常见,多用以解释同义词。

9、《韩非子·说林上》:“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与。’”王先慎注:“请当为索,上下文

17

并作索,《策》亦作索。”

当为,改错字

10、《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经典释文·毛诗音义》:“青,或作菁。”

或作,由于抄写,刊印古书时造成了不同的版本在文字上的差异,即甲版本与乙版本或丙版本虽然内容完全相同,但有文字上的出入,古人便在训释内容里用“或作”加以说明。有时也用“本作”、“一本作”、“本又作”、“或为”等说法,指出该字在不同版本中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指出“异文”。

11、《荀子·天论》:“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幽险而尽亡矣。”杨倞注:“幽险,谓隐匿其情而凶虐难测也。”王先谦集解:“?尽?字无义,衍文也。《强国篇》四语与此同,无?尽?字。”

衍文,古人用这组术语来指明漏掉或误增文字的现象。

12、《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越石父对曰:?……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张纯一校注:“旧脱?仆?字,语意不定。?…又脱?我?字。此句“臣仆?,正承上文?为人臣仆?言。”

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造成的文字脱漏现象。

四、将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虯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湣其志焉。(王逸《离骚经序》)

译文:离骚这篇文章,根据诗歌内容来起兴,引用相似的事物来做比喻。因此善于用鸟、香草来作为忠贞的象征;恶禽臭物来比喻谗臣和奸佞小人;灵修美人来喻国君;宓妃佚女,来譬贤臣;虯龙鸾凤,来当为君子;飘风云霓,来喻小人。他的词温柔雅致,他的义义皎洁而明朗。百千君子,无不钦慕他的清高,大加赞赏其文采,感叹他的怀才不遇,悲痛他的志向没有完成。

2、“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18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在所有土地和百姓都贵纣王的时候,周文王凭借在西部边境的方圆百里的基业而兴盛起来并最终夺取天下,实在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啊!”“齐国流传这样一句俗话:‘聪明智慧不如机遇形势,农具不如风调雨顺。’现在是称王的有利时机:夏、商、周三代最兴盛的时候,土地也没超过方圆千里,而齐国现已面积广大;真是鸡犬相闻,直到四方边境仍不断绝,说明齐国人口繁密。不用新开垦土地,不需再增添人口,只要能行仁政,就能称王于天下,没有谁能阻挡。况且,天下从未有这么长时间没有贤明的君主了;老百姓也从未这么严重受国君的虐待。饥不择食、渴不择饮。孔子说:‘贤德名称的传播,比驿站里传递政令的速度还快。’当今之世,要是哪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的高兴劲,就像是倒吊着被救下来一样。所以只要付出前辈人一半的努力,就会取得比从前多一倍的效果,称王于天下现在正是时候。”

练习(十六)

一、填空

1.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_曹丕_。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_奏议_、书论_、铭诔__、_诗赋_。

2.南北朝齐梁间文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_刘勰_的《_文心雕龙__》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文体,迄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体的重要文献。

3.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是《_昭明文选__》,它将文体分为_37_类。

4.明清两代文体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_吴讷_的《_文章辨体__》和_徐师曾_的《_文体明辨__》产生,尤其是清代_姚鼐_的《_古文词类卷__》曾盛行一时,它将文体分为_论辩_、_序跋_、_奏议_、_书说_、_赠序_、_诏令_、_传状_、_碑志_、_杂记_、_笺铭_、_颂赞_、_辞赋_、_哀祭_十三类。

5.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_散文_、_韵文_和_骈文_。散文包括_论说文_、_传状文_、_杂记文_和_应用文_。骈文讲究_骈偶_和_四六_,讲究_平仄_,讲究_用典_。

6.论辩类,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叫_论_;批驳别人论点的叫_辨_。古代论辩文,

19

常在文章前面使用 论 、 原 、 辨 、 说 、 议 、 解 、 驳 、 难 、 释 、 考 。

7.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就已出现,起初叫作_书_。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_章_、_奏_、_表_、_议_。此外还有_疏_、_劄子_和_封事_,是奏议的附类。

8.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 序,放在书后的叫 跋,又叫_后序。赠序是由古代_赠言_演变来的,到_唐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在体制上一般是_短小精悍_。

9.传状类的传是指_传记_,状是指_行状_,又称_行述_、_行略_、_事略_、_引述_;杂记类是指除_传状_、_碑志文_以外所有的记叙文。这类文体以_叙事_为主,兼有_议论_和_抒情_。

10.辞赋是一种_韵文_体裁。辞指_刘向_及模仿_屈原、宋玉等_的作品。赋的远源是《_楚辞_》。赋可分为四种,即_骚赋_、_古赋_、_骈赋_、_文赋_。骈文又称_四六_、辞赋_,是在_散文_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与散文相对,兴起于_魏晋_,盛行于_南北朝_,至唐更趋于严整。

二、将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惑溺》)

译文: 王安丰的妻子常常对安丰作出过分亲昵的动作。安丰说:“做妻子的这样亲昵丈夫,于礼节上讲,有失敬重。以后不要这样子吧!”妻子说:“我是喜欢你、心爱你,才这样亲昵你的啊!我不这样亲昵你,谁该这样亲昵你呢!”王安丰没有办法,只好随妻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准备抓猪来杀。妻子制止他说:“只是跟孩子的戏言吗。”曾子说:“孩子不能对他戏言啊。孩子什么都不懂,是向父母学习的啊,听父母的教导的。今天你欺骗他,是教导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煮猪肉(吃)。

20

3、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

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译文: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学的人。”庄子说:“鲁

国很少儒士。”鲁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士戴圆帽的知晓天时;穿着方鞋的,熟悉地形;佩带用五色丝绳系着玉玦的,遇事能决断。君子身怀那种学问和本事的,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不一定会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你如果认为一定不是这样,何不在国中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着儒士服装的人,定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号令五天,鲁国国中差不多没有敢再穿儒士服装的人,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立于朝门之外。鲁哀公立即召他进来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做出回答。庄子说:“鲁国这么大而儒者只有一人呀,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练习(十七)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互文:在结构相同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或语句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阐释、互相说明的一种方法。

2、连文:又称连及,在叙述某人某物时连带提及到另外一个人或一个事物,而另外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在上下文中没有确切意思。

3、并提:又称合叙、分承法,在一个句子里同时表达两件相关的事情。

3、变文:避免重复或押韵要求,在上下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地方换不同的同义词语。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起兴、互文、连文、比喻、借代、委婉、变文、并提、用典、夸饰)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起兴 ) (2)大夫不得造车马。( 连及 )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委婉 ) (4)主人在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互文 )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夸饰 )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

21

(7)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变文 ) (8)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 连及 ) (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并提 )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代称 ) (11)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互文 ) (1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 ) (13)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连及 )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饰 ) (1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隐喻 )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代称 ) (1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 (18)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迂回 ) (19)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委婉 ) (20)父子并卖官鬻爵。( 变文 )

三、将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将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译文:孔子师徒游经匡邑,卫国军人把他们层层包围起来,孔子和弟子们唱诗奏乐之声

并未因此而停下。子路进来见孔子说。“为什么先生还这样快乐呢?”孔子说:“来吧,我讲给你!我忌讳困穷很久了,而摆脱不掉,这是命该如此啊!我渴求通达很久了,而不能得到,这是时运不佳啊!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维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力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那些在水底通行不躲避蚊龙的人,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行走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猎人的勇敢。闪光的刀剑横在面前,把死看得如生一样平常,是烈士的勇敢。知道困穷是由于命运,知道通达是由于时机,遭逢大危难而不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你安心吧!我的命运是由老天安排定的。”没过多久,统领甲士的长官进来道歉说:“以为你们是阳虎一伙,所以把你们包围起来, 现在知道不是,请让我表示致歉而退兵。”

2、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

22

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也。(《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黄公是齐国之人,他为人极谦逊。他有两个女儿,长得极为漂亮,在国中属一

属二。可黄公过于谦逊,常用过谦的话贬低她们,说她们长得象丑八怪。就这样,她们给人的印象很丑,已过了结婚的年龄,却还没有人来向她们提亲。卫国有一个老鳏夫,冒冒失失地将黄公的大女儿娶了来,一看,果然是绝代佳人。而后他便逢人就说:“黄公真是过于谦逊了,他是故意贬低自己的女儿。看来他的二女儿也一定是个漂亮女子。”于是人们便争着来提亲。果然,小女儿也是绝色佳人。

练习(十八)

一、请先用不得少于150字的自传,然后将文字转换成小篆。

(一)要求:

1、短文的文字表达要精练,统一用文言写作。2、小篆的撰写要美观、工整。 3、小篆字体可查阅《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 (二)文言自传内容:

(三)文言小篆书写:

二、根据所学的“诗词格律”知识,创作一首格律诗。

(一)要求:

1、写出格律诗的平仄格律类型。

2、诗歌要符合平仄、拗救、用韵和对仗要求。 3、诗中所使用的入声字,要一一标出。 4、标明入韵字所属韵部。

5、绝句、律诗皆可,五言、七言不论。 6、题材内容不限。

(二)示例: 花为谁开(七律)

23

平平仄仄仄平平 花开不并百花丛,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自觉自怜寒夜中。 仄仄平平平仄仄 淡月随香流远逝, 平平仄仄仄平平 清风与影荡西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 陶潜有怨应作赋,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致远无情来合融。 仄仄平平平仄仄 纵使凋零无觅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问君可在广寒宫。 (押上平声一东韵) 入声字:不、百、觉、月、作、合

注释:①并:合在一起。引自南宋遗民诗人郑思肖的《画菊》。②陶潜:陶渊

明。致远:马致远。

(三)所创作的格律诗如下: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sx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