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3-12-14 21: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 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 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 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种方法试试。

1.抓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归纳其主要内容的方法不同。对写入的文 章应抓 \写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对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六 要素\来归纳。对写景和状物的文章要抓 \从哪些方面来写的\,\都有什 么特点\。

2.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文 章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只要将题目加以扩充就行了,如 《伟大的友谊》,就 可以用这种方法归纳:课文写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40 年,井同创造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3.抓重点段。一篇文章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段落组成,其中常有最能 突出文章重点的段落。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抓住这个重点段,其它段落 只需做些简单交待即可,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全文分力四段,第三段是课 文的重点段,采用此种方法归纳为: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 \三九一\高地 的战斗中,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趴在火堆里一动不 动,最后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了。

4.抓中心句。中心句常常是文章的总起句 (总结或 总述句)或过渡句。归纳时只要抓住了这些句子,文章

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如 《太阳》第二段的开头一句:\太阳虽然离 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

密切。\这句话既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

总起句,概括讲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最后用 \一句话,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概括全文,总结性结尾。归纳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只需抓住这两个中心句进行归纳就行了。 怎样划分段落

段落,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适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

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

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五、怎样划分段落

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

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

2、部分归并法。步骤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

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

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

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六、怎样归纳段意

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七、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个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从而归纳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要注意两点: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两个重点段,应准确判断,才能正确地归纳主要内容。二是归纳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归纳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语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写明白,重点突出,因此,要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恰当地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

首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必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内容尽量完整;二是语言尽量简练。然后根据课文实际,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如:课文中主要人物是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等等,这些问题串联成珠后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有些老师担心这样下去学生就不会独立总结了,而我觉得这恰恰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种能力。 我们不能只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就坐等结果,还要多思考一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小学生毕竟小,他们需要一些引导。

小学生的阅读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本文拟就小学阶段常见语文阅读题考察要点,题型表现方式,学生解答阅读题易失分原因,和教师如何指导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谈点看法。

一、常见小学语文阅读题考察要点及题型表现方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题的解答,应该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分析判断推理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既有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又有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后灵活运用的成分,是主客观性试题的结合。而考试中具体的题型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词义的考试,既可以是按上下文释义,也可以是近反意词的选择与判断,还可以是词义正误的判断,还可以是关键词表达特定事物,还可以用词造句等等。

二、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容易出现的失误很多,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该识记的东西记不住,缺乏较为广泛的、必需的知识积累。如对字词的音、形、义把握不住,模模糊糊,释义不准,应该掌握的作家作品,古诗古词,精彩片段没能掌握,常用短语,格言、谚语,名言,成语,词汇积累不多。修辞法,标点,说明方法等易混淆。导致解题时遇到的一些客观性试题无法做。 2、判断思路不清晰,概念不明,缺乏必要的推理能力。 例1,《穿破鞋的大学生》\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讽刺他,而且栽污他这双皮鞋是他偷来的。问题:①解释:装束、讽刺、栽污的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解释它们的意思。题意很接近,细致起来有区别。有些同学把文段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含混,不知道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应该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有的把文章的总体结构与层次段落顺序安排混淆起来,搞不清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和区别。有的对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子理解不透,前后连接不起。 3、综合概括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多数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准确地解题,特别是自然段意、全文内容、主题思想、作者写作特色的优点的归纳,理解浮浅。即便是有些领悟,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往往点到为止,要点不齐。

4、联系实际谈感想,心得、体会、收获时,许多学生要么撇掉文段内容思想,光说自己的事,要么只摘录原文句子,联系不到自己学习生活实际,使原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两张皮。

5、阅读态度问题。有些同学面对阅读题,不愿认真读原文,照着简单的题就做。有些同学做阅读题马虎了事,不愿动脑筋去想,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完不成的题就丢。有些同学是阅读的方法和答题技巧不行,造成不当失分。

解题思路一:

先通览全文,熟悉大致内容,再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复杂文章再读一篇,再答题。 解题思路二:在初读文章前,就把问题默记于心,带着问题读文段,这种方法对于简单的阅读题,要节省时间些。

解题思路三:先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题,再去读原文做题。

5、教师在训练时,注意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对内容和形式的领会。领会是更高一级的要求,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与作者同观察,同体会,同情感,同组织材料,同运用语言,同表达思想。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从小学语文升学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而学生在考试中该题项失分较多。往往在考试时,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情色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一般来说,\置于语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题目首先考虑运用这种方法思考;在运用置于语境的方法仍然无法解答时可用\情景体验\这种方法来思考;如果运用前几种方法仍无法解出题目,就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s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