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 2012版 七上地理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18 07: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揭开地理之“谜” 1、自主学习:

读“解开地理之‘谜’”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你对那些问题疑惑不解?请说出两个。 2).小组展示搜集材料:“世界上的地理之迷”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我国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

【教师精讲点拨】白天糖分增加的多,晚上糖分减少的少,瓜果才会甜,想想、猜猜新疆的条件会是怎样呢? 【探究结论】

新疆白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22页最后一段及2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读“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讨论课本P.3的图1-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地方开展?(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 2).说说你了解的商品及产地?

1

3).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习归纳: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读“地理与生产建设”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4)、水稻是喜水的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5)、小麦是耐旱的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6)、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建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为什么?

读“地理与风土人情”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7)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 8)完成P5活动题1、2。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点是哪些? 【教师精讲点拨】

首先了解当地环境的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探究结论】

头巾、长袍可以挡风沙;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宽大的长袍能很好的透气,散热。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

教师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风土人情 生产建设

地理 其它 日常生活 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2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学科,掌握地理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么

我们该怎样学习地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 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师精讲点拨】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探究结论】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 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教师精讲点拨】: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探究结论】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3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 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教师精讲点拨】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 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探究结论】正北方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 、 和 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B· A·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探究结论】

分母 越大 越小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4

比例尺 越小 越大 表示实际范围 越大 越小 内容 越粗略 越详细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 制作 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 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 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我们怎样学地理》(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了解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3、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和思维习惯

4、初步学会把所学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和思维习惯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以生活化的地理为突破口,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绘制了一幅地图,你会读吗?仔细观察我们为什么无法读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图例和注记”一框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什么是图例和注记?

②你能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吗?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读一幅地图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教师精讲点拨】

5

要把握地图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不同的地图图例往往不同,要认真阅读和观察。 【探究结论】

要把握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11页和12页第一框题,完成下列要求。 ①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②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我们该如何去做?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暑假我校将组织去临沂地下大峡谷旅行,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 【教师精讲点拨】开展野外旅行要从天气、路线、准备的物品等多方面考虑 【探究结论】

选择晴天的天气、选准路线(或跟随旅行团)、带防暑和治腹泻的药品、雨衣、矿泉水、照相机、雨伞、钱、太阳帽等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1、指图比赛:出示常见图例,看看哪组说得最快、最准。 2、读课本图1-18图,完成活动题3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图例和注记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始终贯穿了地图,学会读图以及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多思考、多观察。这将为我们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平均半径约4万千米;表面积....6371千米;赤道周长.......5.1亿平方千米 ?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地球的表面积是中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假如你是一位2000多年前的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附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7

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

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教学反思: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

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时针。(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

【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

8

《认识地球》(第2课时)

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

纬线 经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精讲点拨】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 (2)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

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黑容易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两方面的问题①东经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②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探究结论】实践探索记录表

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

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

9

活动三:在地球仪上,利用老师提供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观察、测量、对比等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活动内容 它们的形状是圆圈还是半圆? 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 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 经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 若不一样哪条最长? 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纬线 经线 4.活动四:在地球仪上,通过观察、寻找、归纳出纬度、经度划分的规律,并把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自制地球仪

〔1〕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彩笔等。

〔2〕在乒乓球上绘制〔两极与赤道〕:沿乒乓球两半接口处用红彩笔 绘一个大圆圈,上书“赤道”;到赤道等距的点凿两个小孔,一小孔注明“N”,即北极, 另一小孔注明“S”,即南极。

纬线:作赤道的平行线,即得到长度小于赤道的圆圈。 经线:作连接南、北两极最近的线,得到长度相等的半圆。 〔3〕把铁丝弯成底座的形状,代表地轴

的铁丝直线与地面成66.5°的夹角,所弯半圆比乒乓球稍大一点。代表地轴的铁丝穿过乒乓球两极,并固定底座。

10

六、附板书设计:

纬线 经线 定形长指示特殊义 状 度 方向 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教学反思:

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在上面找特殊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线和纬线;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注重对比法的学习。

《认识地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

2、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网的使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疑问:谁能告诉老师,足球的气门芯位于足球表面的什么位置? 如果在地球以上粘贴一个“气门芯”标记,能确定出气门芯的位置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用经纬网定位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经纬网? (2)经纬网有何用途?

(3)给出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位置:

40°N120°E、 25°S90°W、 72°N20°W、 55°S120°E (4)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悉尼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肥城某中学李明同学想分别邀请巴西、法国和美国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

【教师精讲点拨】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错。 【探究结论】不会聚会在一起。可能会有(40°N,160°E)、(40°N,160°W)、(40°S,160°E)、(40°S,160°W)四个地点。 学习任务(二)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11

1、自主学习:自己制作小地球仪,要求

(1)在小乒乓球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并且每隔30°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2)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

在南北两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制作一个支架。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间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各纬线之间的平行、经线之间的匀称。地球仪的倾斜角度。 学习任务(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1)老师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并设问:地球自转对气候造成了什么影响呢?(气温的日变化)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 注意:a、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b、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

(3)找两名学生(一个扮演太阳,一个扮演地球)上台演示地球的公转。

(4)根据老师和自己的演示,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5)设问:地球公转对气候造成了什么影响?(除赤道外,其他地方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极圈内,甚至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中纬度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四季更替。) 【探究结论】

1、自 现象:昼夜交替 转 影响:一日中天气变化

2、公 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转 影响:寒带的极昼极夜现象、中纬度的四季更替现象、热带地区的太阳直射现象 附板书设计: 1、用经纬网定位 2、小地球仪的制作 教学反思: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以及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现象和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辨别大陆、岛屿、大洲。

12

3、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并准确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

4、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填图技能和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难点: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空间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是地球,但是有人却说是水球,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海洋与陆地”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世界上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②读图2-18,看一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③读图2-19,分析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辩论:如果让你重新为地球命名,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精讲点拨】两种叫法都可以,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由于人们最先认识陆地,所以叫地球,是长期形成的习惯。由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水球。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注: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探究结论】由于人们最先认识陆地,所以叫地球,是长期形成的习惯。由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水球。两种叫法都可以。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22页最后一段及2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什么叫大洲?

②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主要的大陆、岛屿、大洲。思考大陆和岛屿有什么区别。 ③读图2-20,认识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并按面积大小顺序记住七大洲。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读图2-18,说出南北半球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

②读图2-19,分别说出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和非洲位于哪个半球?赤道横穿那几个大洲的大陆? 【教师精讲点拨】

①题要学会看南北半球图,北半球图的中心位置是北极,南半球的中心位置是南极,两图中的大圆是赤道。

②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图上,绿色的表示陆地,蓝色的表示海洋。

③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探究结论】

①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②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大洲有欧洲、亚洲、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南美洲、非洲大陆。

13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认真观察图2-21至2-26完成下列要求: ①完成填充图P8二.1题

②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②教材P25活动题2

③你能找出以海峡作为分界线的大洲吗? 【教师精讲点拨】

①回顾山脉、流运、洲界的图例,学会从地图上读取作为大洲分界线的地理事物。

②学会运用比较法比较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位置(从沟通的海洋、两侧的大洲两方面入手),培养读图能力。 【探究结论】

①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山脉、河流、运河、海峡作为分界线

②略③亚洲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分界线,欧洲与非洲以直布罗陀海峡为分界线等。 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陆分布特点 大陆、岛屿、大洲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名称与分布 二、七大洲 3、轮廓特征 1、基本概念 4、大洲分界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其中七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运用地图建立起大洲和大洋的空间方位,这将为我们后面世界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举出实例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简单说出洋和海的区别。

2、运用海陆分布图,记住四大洋的名称、认识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并准确填注四大洋。并能说明四大洋各自的特点。

3 、通过学习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培养观察、想象、动手绘图能力,填图技能和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及特征。难点是区别洋、海、海峡的概念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经典老歌《大海啊故乡》。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地球表面占三分的陆地情况,那么,占地球表面七分的海洋又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遨游广阔的海洋,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4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一、六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各举一例。

②在教材P.32上读图2-45,说出图中显示的洋、海和海峡的名称?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如何区别海与洋?

②里海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吗?为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

①从所在位置,面积、深度、从属关系等方面区别。 ②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它与大洋是相通的。而里海既不位于大洋的边缘,也不与大洋相通,所以里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探究结论】

①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而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与大洋相比,海的面积和深度

都较小,离大陆近,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②里海位于大陆内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与世界上其他的海洋不相通。虽然叫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而是一个内陆湖。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二---五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读图2-27按面积大小说出四大洋的名称? ②在地图册P2-3上找出四大洋认识轮廓及位置。

③结合课本内容及海陆轮廓图,说出四大洋各自的特征。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总结四大洋各自的特征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

②在地图册P2-3上,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和南极洲周围的大洋。 【教师精讲点拨】

①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可以从四大洋的特征上总结出。 ②题要学会看世界轮廓图,发挥空间想象力,按顺序说出。 【探究结论】

①总结四大洋各自的特征一般从位置、面积、轮廓、深度等方面入手。

②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是欧洲、亚洲、北美洲(逆时针),南极洲周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 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

三、四大洋

1、洋、海、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大洋名称、位置及特点,区别了洋、海、海峡的概念,其中四大洋位置及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区别洋、海、海峡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们要学会运用地图建立起大洲和大洋的空间方位,这将为我们后面世界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5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学方法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陆地地形

1: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

(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

(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 2、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

【教师精讲点拨】 (1)教师出示平原与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平原与高原的相同与不同。

(2) 教师出示山地和丘陵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山地和丘陵的相同和不同。 (3 ) 教师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山地和丘陵的区别。

(4)教师出示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盆地的形态。学生总结: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相对低平。 【探究结论】 地形类型 平原

主要特征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共同点 16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3、海底地形

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 附板书设计

左为 五种地形特征表格 中间 世界海陆分布图

右面 五种地形素描图和海底地形剖面图

四 、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观察法 对比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现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而他却怎么也看不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一幅等高线

17

地形图)(小黑板画图1)

师:要帮助小明,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这节我们就学习《看地形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

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_____和____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 (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38、图2-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别。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

【教师精讲点拨】图2-38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山峰、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 【教师精讲点拨】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18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探究结论】 缓坡处等高线稀疏; 陡坡处等高线密集。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 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9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是: 、 、 、 、 、 。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3)“→ ←” 表示板块作 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 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探究结论】 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 、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 泛大洋

20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反思: 大陆漂移假说

泛大洋 内部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 → 交界处→ 火山地震

图文结合法: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图文结合法也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我们既要知道地理事物的名称,更要掌握其位置,学习中注重“以文释图”“以图释文”,来帮助我们掌握地理事物。

联系法:地理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比如: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知识。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3、理解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分布原因 2、人口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系列的有关人口问题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世界问题确实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自主学习:1、读图3-1,完成39页的活动题 各抒己见:分析3-1图后,你有什么感悟? 2、阅读40页部分内容 (1)完成本页的活动题

21

(2)根据表中的内容,把表格补充完整 国家 出生率(%) 英国 1.20 巴西 2.03 德国 0.97 尼日 利亚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08 1.04 1.23 1.3 2.78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 【探究结论】结论:

(1)世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____国家增长慢,__国家增长快。 (2)世界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 。 学习任务(二)世界人口分布

1、自主学习:阅读40——41页教材内容以及3-2图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①你知道南极洲为何至今无人定居吗?浩瀚的沙漠为何渺无人烟? ②讨论分析P41活动,总结人口分布的表达方式及如何计算。列出计算 公式: 。

③读图3-2,分别找出世界上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和人口稀疏区,总结人口分布规律。 。

④结论:结合以上的分析得出:世界人口分布与 条件和 条件,而且分布 。

【教师精讲点拨】比较法是地理学科中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在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时,认真对比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总结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即可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①:气候寒冷,环境恶劣;沙漠地区干旱 ②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③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人口稠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半球中低纬度

密区 西部,南北美洲东部 的临海地区

人口稀寒冷的极地,原始的热带高纬度地区,赤道 疏区 雨林,干旱的沙漠,空气附近,干旱区,地

稀薄的高原山地 势高峻地区

④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 不平衡 学习任务(三)世界人口问题

1、自主学习:阅读42页教材内容结合图3-3 3-4图以及44页活动2题完成以下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包括 哪两个方面?会出现什么现象?

22

(2)怎样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 【探究结论】 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速度 原因 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原因 3、世界人口问题:过多 过少 措施

教学反思:

1、世界人口增长快 → 带来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 →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 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世界人口稀疏区

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和图片,了解三大人种的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 2、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3、世界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来华投资、学习、观光旅游,同学们,你们见过外国人吗?他是哪个国家的?他们与我们有何不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1)世界上的居民分为哪三大人种?划分人种的依据都有哪些? (2)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各自有何特征? (3)你知道种族与民族的差异吗?

(4)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属于什么人种?

(5)黑种人的故乡在哪儿?南美洲和北美洲为什么有黑色人种分布? (6)白色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7)你能找出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吗?试举例说明。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世界上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 【教师精讲点拨】

23

探究过程:1、学生先根据自己或同桌,描述一下自己或同桌的体貌特征。

2、教师总结:同学们描述的体貌特征大致从肤色、眼色、头发、脸型、鼻梁、

嘴唇和身材等几个方面描述。

3、教师出示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的照片,让学生同样从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4、小组合作:在小组内部,你可以选择白种人、黄种人或黑种人的某一个身份,

介绍一下“自己”的主要体貌特征。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出自己知道或熟悉的三大人种中的杰出代表(如:科学家、

文学家、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等)

黄色人种:鲁迅、钱学森 白色人种:居里夫人、麦当娜

黑色人种:泰森、乔丹、博尔特

【探究结论】

黑种人:肤色黑,头发黑而且卷曲,黑眼睛,鼻子宽扁,嘴唇厚而且外翻,胡子和体毛较少。 白种人:肤色较白或是浅褐色,颧骨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体毛发达。 黄种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探究问题】二、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图3-8,观察图例,找出黑种人分布最集中的大洲是哪个大洲?在读图,除这个洲外哪些地方也有黑种人分布?为什么? 2读图分析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教师精讲点拨】

【探究结论】黑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除此外,大洋洲、南北美洲都有黑人分布,是殖民时期被当作奴隶贩卖去的。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既大洋州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美洲(印地安人,因纽特人) 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重视地图的应用,同时做到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以图记文,以文忆图。

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1、知道联合国确定的六种工作语言的种类及作用,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 2、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和“世界宗教分布图”,分析观察六种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分布。

3、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能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读图分析、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1: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不同宗教活动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师引

24

导提问:这些人说的是什么语言?他们在做什么?然后讲述,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同。

方案2: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语言吗?谁能给大家讲几句?你们了解附近居民都有什么信仰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世界的语言 1、自主学习:(1)、目前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是否都有文字记载?使用最多并被联合国定为工作语言的是哪几种? (2)、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哪种语言?使用最广泛的呢? (3)、仔细观察《世界语言分布图》,与同位一起交流,说说图中六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完成下表。 主要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1)、世界三大宗教指哪三种?你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吗? (2)结合教材,小组内合作完成下表: 三大宗创始地经典著分布地宗教建

教 地 位 作 区 筑

(3)、你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情况吗?你身边有教徒吗?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亚洲的西部非洲的北部信仰什么宗教?这里的教徒被称为什么?主要是什么人种?讲什么语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世界的语言和宗教,重点观察了课本中的两幅分布图以及大量相关的图片,同学们一定要做有心人,从图中探寻知识,在生活中搜集地理信息。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5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26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4、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5、民居与自然环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从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及开学后自己衣着的变化入手,贴近生活,导入课题“天气和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1、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7页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

风和日丽 暴风骤雨 四季如春 阴转多云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27

(3)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当地有利的天气还是气候?

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教师精讲点拨】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从各自反映的大气状况的时间长短及变化大小分析,联系日常生活中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理解。 【探究结论】

天气 1、短时间的 2、多变的

气候 1、较长时间(多年的)2、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学习任务(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 1、自主学习:

阅读P57第三框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解决以下问题: (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回想你观看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读图4-2,说一说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

(3) 记住图4-1中的主要天气符号,绘制你最喜欢或是最难识别的天气符号。 (4)读图4-3,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预报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

(5)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天气符号中风力、风向怎样表示?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8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南极地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60图文资料及P62“活动”,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 (2)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

(3)分别读出图4—7中4次观测气温数值 (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5)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小组交流: 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 【探究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学习任务(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P61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1)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据次推出什么是等温线?

(2)哪一块大陆最炎热?哪一块大陆最寒冷?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哪一个? (3)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年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4)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5)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

(6)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查阅世界地形图观察在亚洲陆地上出现巨大拐弯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区?

(7)从图中可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为什么?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探究结论】

(1)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相同

29

学习任务(三)气温的年变化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62“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P63“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哪个地方气温高?7月哪个地方气温高?为什么?

(2)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反映了一个地方气温年变化的幅度。

算一算:北京的气温年较差是多少度?

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份哪里气温高?1月份呢?你能简单地说明其原因吗?

【探究结论】夏季北半球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比海洋低。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的测量方法,理解等降水量线的含义。

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世界降水的分布 2、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

以图析文 合作交流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沙漠景观 设问:你知道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吗?(降水的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主要降水类型 1、自主学习:

学生读书63、64页,结合自身体验,思考:

30

不同点: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夏季多雨,地中海气候是冬季多雨。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地区 赤道附近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雨林气候两侧 回归线经过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区 纬度30附近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附近 气候特征 终年多雨 旱雨两季 干湿两季 终年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2课时)

1、记住主要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类型的名称。

2、在地图上说出以上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3、会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气温和降水折线图等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气候的特点。 4、记住主要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气候类型的特点。 5、树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各种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名称、特点和分布。 2、读各类气候资料,判断分析气候类型和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归纳法、图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方案一、诗句导入: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上几句诗句名篇分别描述了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温带的气候类型 1、自主学习

(1)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

(2)结合P80-83文字和图片,分别探讨: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3)展示表格,个人总结四种温带气候的分布地区及特征

36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分布地区 特征 对应景观 2、小组交流 提出质疑

明确自主学习问题答案,记录质疑: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温带主要气候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有哪些?【探究结论】1、(1)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等 (3)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分布地区 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近的岛屿 特征 夏季寒冷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对应景观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阔叶林 中纬度大陆西冬暖夏凉,岸。如欧洲西部 降水均匀 亚欧大陆和北美州 冬季寒冷而温带草原、温漫长,夏季带荒漠、亚寒凉爽而短暂 带针叶林 3、(1)共同点:年温差比较大,四季分明

差异:1月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的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均匀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的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2) 气候 相同 特征 主要 差异

(3)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受西风的影响大,所以它分布在大陆西岸。2、亚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3、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度之间的北美和亚欧大陆北部。4、南北纬50——70度之间由于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37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冬季寒令干燥

学习任务(二)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1、自主学习:(1)寒带有哪些气候类型?

(2)结合P83-85文字和图片,分别探讨: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3)展示表格,个人总结三种气候的分布地区及特征 气候类型 气候分布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完成P84“活动” (2)完成P85“活动” 【教师精讲点拨】

【探究结论】1、(1)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3) 气候类型 自然景观 气候分布 亚欧大陆北冰洋沿岸、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 南极洲 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 气候特征 苔原气候 夏季短暂 苔鲜 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冰雪 自然景观的垂直差异 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学习了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等知识。在总结各种气候的特征时应从气温和降水的量和变化等方面表述。在描述其分布时应侧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同时,应加强各温度带内和温度带之间气候的特征、分布的比较,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空间概念。

第五章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

2、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3、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发展的势头和潜力。 教学重难点:

38

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析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我们地球上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各国家?我们对其了解多少呢?出示几幅不同国家贫富差距的图片。我们到这几个地方看一看,我们大家有何感受,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世界的发展差异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读教材p87,找出不同类型的的国家,完成下表:

从国家面积大从政治制度上分

从人口多少分类 小分类 类

面积前六位的人口过亿的国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 家: 有:

资本主义国家

有: 最小国: 人口最少国:

殖民地和属地:

2、小组交流 提出质疑

3、合作探究

国家之间还存在哪些差异?观察下面的国家收入数字,你发现了什么?继续完成下表。 卢森堡47780 海地 380 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美国39500 加纳 320

挪威36900 柬埔寨 310 经济高水平国家属布隆迪100 加拿大28120 于: 国家 学习任务(二)

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属1、自主学习

于: 国家 读教材p8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和p89阅读——“南北关系”完成以下问题:

(1)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主要分布在那些大洲?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哪些?

(2)什么是“南北差异”、“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学法指导】:学会读经济坐标图

阅读经济坐标图,一是看左右纵坐标和横坐标各表示的内容,二是看清单位,从而进一步判断经济的不同。

2、小组交流 提出质疑

学习任务(三) “处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88——91页,完成下列问题”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哪些不同(看图5—2、看p89页阅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39

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看p90页图5—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

(2)你能分析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吗?(借助于教材p90页“活动”)

(3)发展中国家怎样赶超发达国家?你对中国的未来有何看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国家,知道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及差异,知道了中国发展速度较快。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从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经济反战水平等方面进行。

第五章第二节《国际经济合作》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经济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了解其主要职能。

4.重要国际组织的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了解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国地位的提升,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重要国际组织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世界热点问题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4页完成下列问题: 说说美国公司的汽车生产,与那些国家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这种汽车生产方式有什么好处?

2、 小组交流,提出疑难

【教师精讲点拨】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有: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四个。含义是:经济全球化,好处是:为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了保障,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各国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空前紧密,并朝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学习任务(二) 出示(课件):“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1、自主学习:(1)联合国:

利用课件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主要从几方面向其他同学介绍:

1、由来及英文简写2、地位3、机构、总部 4、安理会常任理事国5、职能6、职责7、重点关注的问题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s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