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高考题谈比较阅读的四种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11 17: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2008年的高考题谈比较阅读的四种类型

李 剑

(岳阳市云溪区一中,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就把比较阅读提高到语文教学的突出高度。本文主要探讨了比较阅读的四种类型。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比较阅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我们知道,比较是人们对于事物认识、分析和鉴别的一种特别的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一般都是通过对不同事物或相似事物进行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新课标把思维品质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中出现了不少比较阅读,大体分四类:

1、同题材诗的全位比较

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评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给考生有益的启迪。

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品本中

小池南畔森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以“木芙蓉”为写作素材的,前者所表现的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同一诗歌内部的纵深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同一事物自身前后的比较,同一诗歌内部相关句子可以进行纵向比较,让人更具体地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前后变化,让人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例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这两句词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3、不同诗歌中“诗眼”的横向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将不同诗歌中的诗眼进行横向比较,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突破口。

例3:(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而《龙标野宴》则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例4:(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解析:通过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前者“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而《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4、作品风格的隐性比较

上述三种情况在以往的高考中偶有出镜,将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实属罕见,但这完全符合高造型命题的基本原则“课内知识课外考”。

例5:(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炼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要了解杜甫的作品风格,然后将杜甫诗风与此作进行比较,加以分析,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题与往年相比更为隐蔽,更为巧妙,不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比较,更注重内涵,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更高。钱钟书先生说:“在某一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与比较的;在另一个意义上,每一个事物都是个别而

无可比拟的。”高考题所选择的作品,一般都具有鲜明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种个性特征并非考生一接触就能得其要领。一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要真正读懂、读透,有心得,是很困难的。要领会诗歌的魅力,就必须深入研究。而个性特点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具体地呈现出来,考生也才能准确答题。比较阅读的核心要求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在答题实践中常常需要灵活交互使用。要巧妙地用好它们,必须经过扎实的训练。总之,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两翼协同扇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对于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必须遵循“感言辨体——入情得意——运思及物”三大阅读基本规律,而其中“感言辨体”是关键。因为,通过阅读去辨别文章的体裁,用已知的文体知识决定阅读的方法(如议论文的提要的钩玄法;游记的缘景入情法;诗歌的韵律节奏把握法;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等),先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即通读课文,概览一篇文章的全貌,抓住一篇文章的要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它们之间体裁上的异同。教师在学生辨知出文章体裁之后,从“文体教学法”的角度探求文章结构模式的特点。先宏观比较其内容及主题,再通过精读微观比较其写法技巧和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罗德龙.比较阅读与优化学生思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焦福祥.比较阅读训练初探[J].青海教育,2005.4.

[3]王红梅.比较阅读中的“对比点”[J].考试,2004.3.

[4]李阳海.在比较中撷取——谈谈怎样解答比较阅读题[J].现代语文,2003.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sa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