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册周考检测试题17

更新时间:2024-03-25 04: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高考调研历史周考试题二

(本试卷由选择题与材料题组成,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2·浙江高三调研考试·13题)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 A.夏 B.商 C.西周 D.宋 【解析】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材料“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商朝人性格特点表现有重义轻利、忠厚朴实)。 【答案】B

2.(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题)《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解析】考查宗法制的作用。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B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3.(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题)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西周宗法制度示意表》,要求同学们依据表中信息去做些推论。有四位同学做出了如下四种推论,其中有违史实的是( )

A. 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等级尊卑有序 B. 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统治者的权力继承问题 C. 西周宗法制下女性不享有各阶层的继承权 D. 受封者在各自受封区域内享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题干所示示意表中清楚地表明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四者等级制度森严,尊卑有序。示意表中“大宗”、“嫡长子”显示天子、诸侯、大夫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权力地位的继承问题即各自嫡长子为大宗继承各自的权力地位,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于下一等级别之下,。在这继承与被分封的过程中全部局限于统治阶层的儿子之内,其女儿等皆备排除在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当时全国的土地都归周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但是仅仅局限于经营权,其土地性质并未随着分封的进行而有任何改变,故受分封者并不享有其封地的所有权。可见A、B、C三项均可从材料中推导出来且符合史实,D项推论有违史实,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项。 【答案】D

4.(2012·广州调研12题)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 )

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 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A、B、D不正确,C项正确。 【答案】C

5.(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意是: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答案】B

6.(2012·安徽黄山模拟)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家天下的制度

【解析】考查古代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方孝孺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他认为朱棣继承皇位是不合宗法制的,应该由建文帝之子继承,而朱棣认为这是朱家的家事,这体现了中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国古代国事、家事合一的家天下制度,选择D项。 【答案】D

7.(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体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③逐级分封 ④规范赋税制度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在一起;从周王开始逐级分封,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贵族。受封的诸侯要负担一定的的义务,但是没有对赋税制度的规范。 【答案】C

8.(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2题)《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 )

①宗法制 ②“礼” ③“三纲五常” ④“民贵君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孔子强调的“礼”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等礼仪制度,用来调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整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而“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本题无关系。 【答案】C

9.(2012·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 D.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抓住时间20世纪初这一关键,宗法制的崩溃不是在这一时期。故选C。其他选项符合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 【答案】C

10.(2012·海南四校联考·4题)《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解析】噩侯反叛周王室说明分封制受得冲击,趋向衰落。禹服从周王命令擒获噩侯说明周王仍然有一定实力。因此选A。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答案】A

11.(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1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答案】A

12.(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维护皇权独尊”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所以A项不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故D项不正确;回避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13.(2012·陕西商洛高三期末考试·24题)《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郡国制是汉初,郡县制是秦朝,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 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 【答案】B

14.(2012·江门高三调研·12题)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 【答案】D

15.(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1题)《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尊命就是信天命;尊神就是敬鬼神;尊礼就是重礼制。根据所学,西周制定宗法制、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ià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本题周人“尊礼” 指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答案】C

16.(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次质检·1题)《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解析】“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大意是: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材料主旨是B项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答案】B

17.(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1题)《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 C. 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 【解析】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把握关键信息“鲧”,可知ABC三项均与时间不符合,选择D项,“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说明国家机器初步形成。 【答案】D

18.(2012·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1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和所学史实中国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有其封闭性的特点,为宗法制提供了经济基础。

【答案】C

19.(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D符合题意。 【答案】D

20.(2012·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1题)《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题干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斥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说明D项。 【答案】D 二.材料题

21.(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15分)“比较”是确定事物

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

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三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3分)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

政治体制 法律基础 法 总统;由参众两院元首及产生方 式 议会选出 权力中心 联合组成的国民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 法国 共和制 【解析】考查古今中西方政治制度。第(1)问,古代中国是专制制度,选举之意是选拔官员制,而西方近代是民主政策,体现主权在民。第(2)问,关键句: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之处,直接与间接之分,最根本上是古代雅典本质上还是专制的。第(3)问,归纳总结材料三即可。第(4)问,比较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德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共和制,比较两者的差异。

【答案】(1)中国的“选举”是指选拔官员的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奴隶主或地主阶级);西方的“选举”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4分)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2)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起源阶段的选举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4分) (3)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3分) (4)(每空1分,共4分)

政治体制 法律基础 元首及产生方式 权力中心 德意志帝国 宪法 皇帝;世袭制 皇帝 议会 法国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2.(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6题)贤臣、清官、天使都是

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建设经验》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

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

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2分)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

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解析】第(1)问中,三人都认识到“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造就“贤臣”的思想因素,主要应从中国古代倡导清廉、贬斥贪腐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去考虑;造就“贤臣”的政治因素,主要应从政府对于官吏的选拔、监督和制约等方面去考虑。第(2)问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材料突出了君权对官员命运的决定作用,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中,作者把历史上的清官放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单纯从“忠君”的角度认识他们的“忠”、“清”、“廉”;所以,材料三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清官的评价有失公正,不够全面。第(3)问中,对政府进行“控制”,指的是制约政府权力、避免专制独裁,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都主张制约政府权力;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答案】(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 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2分,言之成理,一条即可)

(2)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2分) 根源:君主专制制度。(2分)

(3)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

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

(4)构想: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实行法治等。(2分,任2点)

影响: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政治变革和救国道路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

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知识改变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s3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