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两剧的主题比较

更新时间:2024-05-02 1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两剧主题

摘要: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构成了一个永不衰歇的传统主题。而检阅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乃称得上真正的“命运悲剧”。许多评论家认为曹禺的剧作《雷雨》也是一部命运悲剧。无庸置疑,《雷雨》也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但命运却不是它的主题。《俄狄浦斯王》和《雷雨》同样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生存意识。这两部剧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悲剧的精神”)是一致的:身处生存困境,人(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雷雨”人)奋力抗争,力图摆脱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厄。悲剧的魅力在于洗涤每个人的灵魂让其得以净化及至升华。

关键词:命运观;生存困境;悲剧的精神

戏剧是一种艺术,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往往很不平衡,然而,同在精神生产领域之内,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戏剧与人类精神文化的总体状态应该是一致的。戏剧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古希腊戏剧尤以悲剧著名,其悲剧作品就是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神话式的古朴、崇高、神圣的情怀。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表现的人在命运的笼罩下的含血带泪的奋争是震撼人心的。曹禺的剧作品《雷雨》也是一部悲剧,但它不是命运悲剧,所写的是普通人的悲剧。

“命运”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命运悲剧”,“命运”确实贯穿了全剧,“命运”就是全剧的灵魂。“命运”被看作是主宰人的一切的神秘力量,人类的渺小和盲目使人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杀父和乱伦在原始时代社会不足为奇,在古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跨进“文明的门限”时,俄狄浦斯的“弑父杀母”行为不再为文明人所接受,于是他成为了罪人。为替俄狄浦斯洗罪,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神的指示,归咎于命运。古希腊人就是这样把一切不能理解的事及人为的过失都归咎于命运,使不能理解的事成为可能,使不合理的事化为合理。

所谓的“命运悲剧”,其内容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抗争,结局则是谁都无法逃脱命运而归于毁灭。命运给俄狄浦斯带来的不只是个人的毁灭,而是整个忒拜家族的毁灭。“弑父杀母”的命运经由俄狄浦斯之手而实现了,俄狄浦斯也因此刺瞎自己的双眼后自我流放,而俄狄浦斯的儿子们手足相残而死,他的女儿也自杀身亡,忒拜家族最终彻底地毁灭了。命运的威力如此之大,任何力量都不是它的对手,命运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俄狄浦斯和希腊人不得不相信命运,这种命运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和避免的。神谕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这是命定的,也就

是一种必然。但是,俄狄浦斯是在偶然中实现这个命运的。这多么可笑!可是,在笑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可悲的俄狄浦斯:他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相反使自己陷入更为悲惨的命运中去。如此结局,是任何人都没法想象得到的。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希腊人悟出的一条真理:命运就是命运,希腊人改变不了命运还任由它压制,命运自始至终掌握着人的生杀大权。肖四新副教授认为,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的确具有命运观念,“然而他笔下的命运,其实真正是人类尚无认识和主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象征,并不是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的神秘力量”, “而只有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和伊阿涅拉的结局真正体现了他们的命运来自一种超越于人之外的而人对之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的力量”。肖四新比较赞同“命运是某主宰人乃至神的神秘力量” 的观点,同时,他又认为这种认识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泯灭了人的主动性,过于悲观,陷入到神秘主义的泥淖中”。 他对此观点作了另一种的解释:它是希腊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对人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性的形象表达,对人的悲剧性处境的理解;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的失败以及作者对他积极行动精神的肯定昭示着古希腊人神性意识和神性拯救的萌芽。从他自己的论述中,他得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包含着神性意识,是一种超越于人之外,主宰人的力量,但它并不神秘,是可以解释的;它其实就是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是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和虚无的深渊。 而我是比较赞同他的观点的,因为我认为他已经从本质上对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正如他所说,希腊人在反思自身和世界关系中,已经认识到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而这种认识只是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因而,“命运”在希腊人眼里看来是那样的神秘和不可解释。处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生存状态中的古希腊人,他们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而面对无限的世界时,自然是无法解释自身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惑。正因为人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所以人是很难超出世界之外生活。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自1934年发表以来,倍受关注,历演不衰,剧本也是一版再版,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而命运观作为一种神秘主义观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更有评论者认为《雷雨》就是一出“命运悲剧”。无可非议,《俄狄浦斯王》是一部真正的悲剧,说命运也就是说宿命。然而,不管是命运还是宿命,都不是《雷雨》所要阐明的主题。以往学者谈《雷雨》的命运观,多是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偶然遇见后所说的那段话找依据,凭侍萍口中的“命”来判断此命即是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我认为此命非彼命。曹禺本人有没有在《雷雨》中表现命运观的思想呢?可能会有,但绝不是《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宿命观。

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曾有这样的一段台词: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侍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

侍 (悲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

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有碰见你。

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如果把这段台词里的“命”,“天”当成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我想这肯定是错的了。不错,鲁侍萍口口声声说是“命”让她再遇到周朴园,而四凤在周家伺候周朴园的少爷们确实是她的“报应”。但这只是侍萍不相信三十年后还会遇到当初的恋人,这对她来说是很惊讶的。我能不能把侍萍口中的“命”、“天”看作是她的惊叹符号呢?有时,当我们听到某件出乎意料的事,我们也会像她一样惊呼“天”“天哪”。实际上,鲁侍萍从未相信过“宿命”这个东西,因为宿命论者不会像她这样活着。由此看来,侍萍口中的“命”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命运”,她的“命”只是她的一种生活际遇,而这际遇是不公平的,仅此而已。虽然从侍萍竭力离开周家,远离周家而又回到周家的行为与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想极力避过厄运定数而又逃避不了的行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侍萍的命运遭遇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给她事先设计好的并晓喻于她的定数。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巧合,都是按照作者所设计好的走下去。

如果说《雷雨》这出悲剧是关于宿命的,当然也就是说这是作者的宿命思想在其中的体现。实际上,曹禺根本就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更不会相信会有什么是由上帝来安排命运的。曹禺在《雷雨》序中曾提过“命运”、“上帝”:“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蠕动的生物”。 曹禺也曾无奈地感叹道:“他(周冲)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很明显,曹禺所表述的“命运”与《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是不同的,而另有深意。应该说,曹禺是带着他对人的感情来发表这一番言论的。具体地说,是曹禺关注人的生命情感,完全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情来写这个悲剧的。曹禺在同田本相的谈话中讲到:“有人说《雷雨》表现了作家的宿命论的思

想,这是不对的。宿命论,或者说‘天意’,周朴园也许会有这种思想,这是不奇怪的。??生和死,对人来说是逃避不了的问题,人到晚年,更容易想到它。”

周朴园在戏中总共两次提到天,一次表述为“天意”,一次表述为“天命”,而

从字面的意思看它们没有根本的区别,与命运是不尽相同的。周朴园对侍萍的突如其来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有些事简直是想不到的。天意很---有点奇怪,今天叫我感悟到人太冒险,太荒唐。” 侍萍的身份在周萍繁漪等人面前公开后,周朴园向周萍解释说:“(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到这儿来。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侍萍的突然出现令周朴园措手不及,他和侍萍一样惊讶。他只能想到是天在作怪,而又为之前同周萍撒的谎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完全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找了个借口。“天”、“天意”、“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天意”的含义是一个超出人的生活经验之外且具有主体意志和重大威慑力的存在,显示出一种欲想干预人的寻常生活秩序的意向;“天命”除了有“天意”的本质特征外,还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有在冥冥中安排世间人事的功能;第二,世间人事的安排带有道德惩罚的倾向。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 《雷雨》中的“命”、“天”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是不一样的。

生存的困境

《雷雨》固然是曹禺对生命的一种阐释,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其中的人物是为着些什么而走向终点的。周萍、周冲、繁漪和四凤这四个人最终走向毁灭,活着的人虽在,却是疯的疯呆的呆,清醒着的人永远守着孤寂。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境况呢?人该如何面对?生存还是毁灭?

《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是一个宗教仪式场面:用缠着羊毛的情愿树驱除城邦正在遭受的瘟疫。瘟疫是繁殖力衰竭的象征:土地颗粒无收,女人不育,一场恶病带来的生灵的大量死亡。瘟疫被看成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实质上就是一种陷于重大危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的正常进程受到了严重大的威胁。而俄狄浦斯在剧中是以“罪恶”“污染”的面目出现的。为了拯救城邦,使它重新纯洁,为了生存得到延续,必须像赶走一只“替罪羊”一样将他驱逐。自然给忒拜城带来了瘟疫,忒拜城邦人民的生命遭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改变这种生存处境,老国王拉伊俄斯外出寻求神谕,不想却被人杀害了。瘟疫还是没有被消除,直至俄狄浦斯的出现,这种境况才得以改变。瘟疫被消除了,自以为成功的俄狄浦斯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瘟疫的消除是以杀父娶母为代价的。俄狄浦斯为了逃脱命运的追赶,处处小心,却想不到恰恰是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跳进了命运的圈套。这是一种比瘟疫更让俄狄浦斯感到可怕和痛苦的困境---人的自由意志总是受到命运的抑制,不管人的意志有多坚强力量有多大,最终还是敌不过命运。俄狄浦斯的悲剧过失不在于他是否有过失,而在于他在生存困境中不可避免的牺牲。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悲剧就是一种生存困境。俄狄浦斯从他自身的生存困境中编织出悲剧,同时他又无可选择地置身于生存的陷阱中。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会陷入不同的生存困境。生存就像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跳出去的。 “《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我们可以把“情感的憧憬”解释为曹禺对生命的憧憬或生命的冲动,而这种情感冲动所引起的“无名的恐惧”又是什么呢?曹禺在其《雷雨》序中这样表述: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恐惧感恐怕就来自这口“残酷的井”吧。实际上,曹禺所说的这口“井”就是人的一种生存困境。“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情感的火坑”不就是一种情感的困境吗?“口”“泽沼”不也像“残酷里的井”、“黑暗的坑”是一种生存困境吗?“死亡的泥沼”更是人无法避免的生存困境。《雷雨》里的人们为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在苦苦挣扎着,无论如何都无法使自己从生存困境中逃脱出来,他们只能象俄狄浦斯那样屈从命运,不是生便是死。繁漪不顾一切抓住周萍的手不放,周萍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她凭着一颗强悍的心,满腔的热情,做了一次困兽的斗。繁漪在与周萍情感的禁区里不能自拔,又长期困扰在母亲、情人、妻子的角色里。这种精神上的困扰,让她越来越神经质,变得忧郁而阴鸷,最后还变疯了。这是一个可悲的女人:生命本来灿烂如花,在现实里却慢慢地凋谢。周萍是爱过繁漪的,只是起初的热情随着理智慢慢地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忏悔。周萍接受过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但又无法摆脱旧有传统道德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当激情过后他慢慢地清醒了。周萍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一样承受着理性和感情、灵与肉分裂的痛苦。这种痛苦无时无刻不在他身上发作着,他厌恶与继母暧昧的关系而摆脱不了她的阴影。他移情于四凤,既是对健全爱情生命的渴求,更是希望在四凤的身上寻找拯救自己肉体和灵魂的力量,无奈却使自己掉进更为悲惨的困境中,自杀最终让他得以解脱。封建伦理道德压抑着周萍的人性,周朴园也是其受害者之一。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周朴园,他不能逃脱责任,曾经犯下的罪让他受到了惩罚:儿子周萍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妻子繁漪背叛了他,最后,他守着两个女人孤寂地度过他的余生。周朴园受到了惩罚,而我们似乎也恨不起这人来。面对这样一位老人,还有谁会不产生怜悯之情呢?尽管周朴园是一个“恶

人”,在他身上同样有他的苦痛。年轻时的他受过平等、博爱、自由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他能爱上侍萍并与之生活了两年就是明证。在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在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浸染下,周朴园失去了爱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周朴园的生存也是痛苦的。曹禺认为周冲“最无辜,而他与四凤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这样的人即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梦给掩埋了到与世 隔绝的地步”。周冲的梦就是他的理想。他企图藏在理想的堡垒里,做他的白日梦。四凤是他理想爱情的象征,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在丑恶的现实面前被一点一点地攻破了。当理想成幻灭,他的生命也随之成泡影。幻灭的悲哀袭击着他的心,梦醒了就无路可走了。曹禺曾说过:《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天地间的残忍”实质上是指人的生存境况处在一个相当残酷的状态。

悲剧的精神

什么叫做“悲剧的精神”呢?悲剧精神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和英雄的气概。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守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磨难,直至牺牲,这意味着沉重和悲壮。俄狄浦斯毁灭的直接原因既不是“命运”也不是“神”,招致他毁灭的是他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他对忒拜城的忠诚,对真理的真诚。他奋力与命运抗争,一直坚持到底,以自残和自我流放的方式对自己所犯过的罪做了补偿。若非有这样的勇气和对自己的真诚,他是做不出如此残忍的事来的。我们看到了命运对俄狄浦斯的不公,对命运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厌恶和恐惧感,然而,我们的感情被真正地提升是在俄狄浦斯身上所显示出来的崇高感。俄狄浦斯的肉体虽遭到毁灭,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始终激励着我们向前。俄狄浦斯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命不只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忒拜城和忒拜城的人民。他的悲剧表明,英雄的气概总是以失败、苦难甚至死亡,昭示着真理正义与历史的必然规律。《俄狄浦斯王》写的是一位英雄人物的悲剧,而《雷雨》展示的则是现代普通人的悲剧遭遇的。在现代社会里,更多的普通人甚至“小人物”成为了悲剧的主人公,悲剧的英雄气概也越来越趋向内心化,精神化,不再像古典悲剧那样叱咤风云,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了。普通人的悲剧不再像古代英雄悲剧那样令人敬畏,所以,人们对它的崇高感也更多地被怜悯之情所置换。曹禺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情来作《雷雨》的。他在《悲剧的精神》中说到“悲剧的精神,使我们振奋,使我们昂扬,使我们勇敢,使我终于看见了光明,获得胜利”; 而我们不能忽略他在附记里的话“但我在原话来里说‘悲剧的精神是要极端的’”。 “人们会时常不由自主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

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用它们独特的感受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时候会陷入到生存困境中去,人的意志往往会遭到压抑甚至摧毁,但是人毫无畏惧地予以还击,用尽全部的生命力量去挽救自己以获得生存的权利。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悲剧的精神:虽不像俄狄浦斯那样要牺牲生命才能以示对生命的忠诚,不像《雷雨》的人们走一条极端的路,至少,我们要像他们那样不屈从自己的命运,积极地与命运抗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胜利。我坚信,现代的人们是有能力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改变现有的生存处境的。

参考文献:

[1]赵林:论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象[M],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8年4月,第20卷第2期

[2]湖明权:命运之门---古希腊悲剧导论[M],康定学刊,1998年6月,第7卷第2期(总第22期)

[3]吴碧华:《俄狄浦斯王》:英雄神话破灭的经典寓言[M],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

[4]龚北方:无奈与反抗---《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典型性探微[M],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月,第21卷第2期

[5]黄昌龙:“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雷雨》主题试解[M],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月,第19卷第5期

[6]千玲玲:生存的悲剧—浅谈《雷雨》的悲剧性[M],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月,第22卷第2期

[7]童伟民:《雷雨》研究60年[M],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2月,第16卷第1期 [8]陈晓涛、方霞:人性的生存悲剧---重新解读《雷雨》[M],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2月,第16卷

[9]曹书文;生命、情感与人性的悲剧---论曹禺剧作的家族医药卫蕴[M],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3期

[10]周海燕:“自然的法则”的自然之源---《雷雨》中周朴园命运悲剧探索[M],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6月,第11卷第2 期

[11]肖四新:神性意识与神性拯救的萌芽---一种对古希腊“命运悲剧”的阐释[M],《戏剧杂志》(2000年第三期)

[12]曹禺著,傅光明主编:悲剧的精神[J],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感悟名家经典散文)

[13]高浦堂: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M],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25卷第3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s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