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4-14 06: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版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提纲

第10课 珍爱生命

1.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生命的家园?(人类必须学会和大自然和睦相处?) ①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大自然是最神奇的生命孕育者。

②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地球上生活和繁衍,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必须学会和大自然和睦相处。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个性”,还表现在人体各个器官在其功能上的美妙、自然与和谐;

②更突出表现在,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自觉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3.怎样呵护生命?

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避险、自救和互救,才能降低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好地呵护生命。

③呵护生命,我们需要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本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④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依靠法律和制度、科学和智慧,护佑我们的生命安康。

4.灾害突然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

①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对环境进行判断,避免出现惊慌失措的行为。 ②设法脱离险境,及时报警。

③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避险、自救和互救,才能降低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好地呵护生命。

第11课 自尊自信

1.什么是自尊?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2.为什么要自尊?(或自尊的重要性)

(1)自尊也是一种做人的品格,有自尊才能站得直,行得正。人若失去了自尊,生命便失去了不少色彩。

(2)一个民族有了自尊,就会凝练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自尊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让生命更精彩。

3.自尊与尊重别人的关系是什么?

真正的自尊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尊的砝码才能加重。

1

4.如何获得自尊? ①懂自尊的人必然知廉耻,自爱、知耻,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 ②懂得尊重别人。 ③维护自尊需要有度,要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使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尊。

④反对虚荣和自傲。

5.自尊与虚荣、自傲的区别

自尊不同于虚荣。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和光彩。自尊与自傲也不同,自尊的人有正气,但没有傲气;自傲的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

6.什么是自信?自信是在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理状态。

7.为什么要拥有自信(重要性)?

自信是我们工作和生活获得成功与快乐的重要因素。自信的人会主动迎接挑战,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实现目标。

8.什么是自卑?自卑是如何产生的?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当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时,就会产生自卑。

9.如何树立自信心? ①必须做本色的自己,

②善于学习别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发现和发觉自己的潜能。 ③克服自卑心理。

第12课 感悟人生

1、人的生命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人的生命的价值表现在人的存在和活动对自己、他人、社会的意义。 ②人的生命的价值常常在他所达到的高度上展现出来。 ③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2、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如何探求人生的真谛?

①人生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使生命力更加富有魅力。

②探索人生真谛需要我们坚守信念,准确地做出取舍,在平凡的生活中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如何理解“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①有些行为会产生我们预期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可能出人意料。 ②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有些行为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4.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与后果负责?

在行为前预见与选择,在行为中自律与自控,在行为后自省与承担。

2

5.责任的来源有哪些?

责任来自社会道德、习俗及法律等方面的要求,也来自时代发展的需要。 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①维护和促进健康。

②担负人生责任,需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

③责任伴随人的一生,我们无论处于什么年龄、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7.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我们应该抓住今天,从生活点滴做起,脚踏实地, 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第13课 法律护我成长

1. 国家(法律)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比较弱,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和侵害。

②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2.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家庭保护的含义及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及职责。

地位和作用:家是爱的港湾,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学校保护的含义及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的保护。

地位和作用: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基地,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社会保护的含义及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

地位和作用: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6.司法保护的含义及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

3

地位和作用:司法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这一特定情形下,司法保护是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重要举措。 7.未成年人如何健康成长? ①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第14课 筑起“防火墙”

1.为什么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未成年人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是避免受侵害的前提。

未成年人如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仍会使自己陷入险境,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原理“受害源”,接受正能量。

②还要积累生活经验,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技能。

在面临险境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头脑冷静、沉着处置、随机应变、以智取胜。

?未成年人在遭遇违法犯罪侵害的时候,要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人身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4.未成年人如何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①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未成年人应该勇于维权,可以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社会团体等寻求帮助,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及时处理。

②当我们需要法律帮助时,可以向法律服务机构或法律援助机构求助。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有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

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包括诉讼和非诉讼两种。非诉讼包含和解、请求调解、申请仲裁等解决方式。 5.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有时不走诉讼途径,而走非诉讼途径,为什么? 非诉讼途径具有高效、灵活和多样的特点,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理性选择。当非诉讼途径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诉讼途径来维权。

4

第15课 远离“高压线”

1.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2.不良行为会有什么危害?(不良行为的影响、为什么要矫治不良行为) (1)沾染不良行为会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影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会使人无视法律尊严,危害他人和社会。

(3)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治,很容易从不良行为逐步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 3.怎样矫治不良行为? (1)我们要用道德、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2)要提高自身不良行为的认识,明辨是非,主动避开诱因。

(3)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陶冶高雅情趣。 (4)要磨练坚强意志,抵制不良诱惑,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4.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特征是什么? (1)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①冲动性 ②模仿性 ③从众性 ④报复性 5.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

(1)外部原因:家庭教育失当、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学校教育不力等。 (2)内部原因:在于未成年人自身,如果法治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就容易走向犯罪。

6.怎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防患于未然?)

(1)社会和学校在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应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防线,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努力学习,不断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

(3)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提升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未成年人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做一名守法的合格公民。

7.未成年人犯罪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基础知识

1、为了远离违法犯罪这条“高压线”,未成年人要学会识别良莠,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分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两种,这两种行为都违反了社会规范,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不良习惯积累而成的。

3、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违纪)→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

5

第16课 孝亲敬长

1.如何理解父母的爱?

(1)每个人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无数的辛劳和汗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2)父母的叮咛嘱咐中蕴含着对我们的质朴爱心。

(3)每个人的家境有贫富差异,父母有性格区别,表达爱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但应该理解父母,不挑剔,不抱怨,多沟通,多交流。 2.为什么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敬父母是我国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

3.怎样孝敬父母?

(1)孝亲敬长要从现在做起。一句问候、一点分担、一些理解,都能让让父母得到安慰、释怀。

(2)孝亲敬长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具体如何做:?学好功课,不提不合理的要求;?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解忧愁,也是孝心的重要体现;?外出时,及时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不让父母担心。

4.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增多,由于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

(2)青春期的我们心理发生变化,渴望独立、挑战权威,在不能接受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和严格要求的时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5.逆反心理的表现和危害?

表现:对父母的教育和劝说不肯听从,常常故意顶撞父母,对父母的教育不理不睬,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危害:导致与父母的关系紧张,如处理不当,则可能演变成一种心灵上的互相伤害。

6.怎样主动调适逆反心理(克服)

需要我们在沟通中增加理解,和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换个角度,换个语气、换种方式。

7.和父母产生矛盾时,我们应如何与父母沟通?

(1)换个角度和想法。父母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比我们丰富,参考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2)换种态度和语气。被父母批评和责骂时,不要急着反驳,试着先心平气和地听父母讲完他们的想法。然后把握时机,用合适的态度和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说伤害父母的话。

(3)换种表达方式。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对话、写信、网络、请求他人帮助等。

6

第17课 与人为善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对方的是一份尊重和理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双方关系就会更融洽。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任何人、任何家,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发展。

2.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要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 3.为什么要平等待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尊重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的义务。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

(2)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平等指的是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人们

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违反法律,就要负法律责任。

(3)平等待人,是人与人相处时应有的一种态度,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石。

4.为什么要帮助他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意义)?

(1)(对社会)帮助他人,人性才能飘逸芬芳,社会才能充满祥和。 (2)(对他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解燃眉之急,激发其活力和希望。

(3)(对自己)成就别人的同时,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的道德境界。 5.如何帮助他人?

(1)帮助他人不仅需要热情,也需要智慧和方法。 (2)帮助他人要真诚,要考虑对方的实际需要。

(3)帮助他人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助者自立自强,在于创造条件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

(4) 帮助他人方式多样。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也可以选择精神上的关怀和鼓励;可以选择极力施救,也可以选择呼救或报警。

(5)帮助他人也要有原则。一方面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

7

第18课 以诚待人

1.诚实的含义:

就是忠于事物本来的面貌,言行与内心一致,不虚伪,不欺骗。(理解) 2.为什么要以诚待人?

(1)以诚待人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准则,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2)只有为人坦诚,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与认同、帮助与支持,使你的事业获得成功。

3.怎样以诚待人?

(1)为人坦诚,不虚情假意。 (2)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3)说实话也需要智慧和技巧。 (4)求真务实,不欺骗他人。 4.如何说实话?

(1)面临许多复杂的情况,坚持说实话需要勇气。

(2)如果话说得太直白,会让人觉得唐突、难听,甚至会伤害别人。在不违背诚信原则和法律约束的前提下,在特点场合,有些不与道德相悖的善意的谎言,能够避免出现尴尬,使人际关系更融洽。 5.欺骗他人的危害:

欺骗他人就是欺骗自己,结果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任何企业和个人只要视为坑蒙拐骗,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发展。

6.什么是信守承诺?

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都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不能出尔反尔。(理解)

7.为什么要信守承诺?

(1)是我国自古崇尚的优良传统,言而无信是一种令人鄙视的行为。 (2)承诺给别人的一份期待,给自己的是一份义务。

(3)让承诺变为现实,才能获得心灵的释然,赢得他人的信赖。 8.信守承诺的要求(要注意什么、如何做?):

(1)注意慎重许诺,权衡自己的能力;

(2)坚持兑现承诺。做出承诺就要尽力而为。

9.信用的含义: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信任(理解) 10.信用的重要性:

对个人:个人信用代表着社会或他人对一个人的信赖程度,是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对企业:信用是企业的形象名片,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前提条件。

对社会国家:对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qn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