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阅读

更新时间:2023-08-14 08:12: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高考所考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文章。这类文章所涉及面广,多为社会热点,选用这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理解词语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所谓“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一些以论述观点、阐明主张、表达看法等为主的说理文。侧重就某个领域或对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内容比较抽象。高考命题这类材料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对概念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的试题旨在考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有的题目是考概念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概念的内涵。有的题目考查对概念所指对象或范围的理解,亦即要懂得信息的指向。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内容)(抓修饰语)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

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理解文中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

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

【命题规律】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近几年高考试题所选的这类文章尽管内容丰富,但体裁相对单纯稳定。试

题主要集中在理解词语(概念)理解句意、信息筛选、把握主旨、想象推断上。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放在第I卷,共设三个小题,每小题3分。

(一)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表述为“对 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概念”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理解概念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 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二)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属于/不属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文章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与“把握”,是指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有利于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考点表述一般为“下列表述(理解、分析),不符合(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内容要点”,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层次既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精炼、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概括”,就是对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中心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

观点和写作意图。试题多数从概括分析某一段、某几段乃至整篇意思的角度来命题,多数与概念理解、信息整合等结合考查。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表述一般为“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做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这三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品读原文,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迅速抓住文中重要信息,用铅笔标记重要信息(关键词句)。重要的信息(关键词句)主要指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以及多重否定句、设问句等。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 之外、唯一”等词语,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考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准确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尽快确定答案

范围。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直至找出准确的答案。

5.不要急于选择答案。要先找出模糊答案,再拿每个答案与题干核对,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依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排除错误选项,选取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排除法在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解答中很有效。

(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2)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方法指导】

一、解题方法探究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二)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四)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二、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常见的干扰项有如下“雷区”:

1. 以偏概全(整体与部分)—对句子的理解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即以部分代替整体,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一般替代个别。因此,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

(少数,部分,几个,几乎,一些,有些,大多数,绝大多数等);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全都,全部,所有,一切,各种;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还有“除 之外”“到 为止”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 特殊的标志。

例1:“优化”P2“真题在线”“2009年安徽卷第3题B项”对比原文丢掉“几乎”一词。

例2:“专题评估(一)一,3,C”中“世界500强企业”错误,原文是“世界500强中近400强企业”。

例3:【10年湖北卷】《中国古代的天文》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C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答案分析】“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例4【10年江西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C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解析】C(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

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2. 弄错时态(时间混淆)

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在“必然这样”还是“可能这样”上做文章,即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如: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混淆,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例1:“优化”P11,“随堂练习三,3,D”中,“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错误,原文“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

例2:“专题评估(一),一,3,A”中“根本无法”错误,原文“难以用这些技法”。

例3:“专题评估(二),三,3,B”中“采纳谋士意见”只是可能性推测,并非事实。

例4:【10年安徽卷】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答案解析】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例5:【10年全国卷I】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

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答案解析】C“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不符合文意。“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原文“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3.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这一判断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相关的信息依据,是命题者硬加进去的。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例1:“优化”P1“真题在线一,2”;P4“方略指导一,B、二,C”。

例2:“随堂练习” 二,P10,3,C;四,P12,2,B;五,P13,3,D.

例3:【10年天津卷】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答案解析】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无中生有。C、20世纪中叶,

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不一致。D、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4:【10年重庆卷】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答案解析】C(A有些方面差别缩小,有些方面差别不可能消失;B文中毫无依据,第二段只说这些弊端“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并未说城市后现代演变就能铲除;D劳动力低廉化文中无据)

4.张冠李戴——对概念的理解

原文中运用于甲事物、甲现象,在选项中用于乙事物、乙现象。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做题时,应注意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注意试题陈述的主语、宾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优化”P1“真题在线一,3,D;二,3,D”

例2:“随堂练习” 二,P10,2,A;三,P12,2,B;

例3:“专题评估”一,2,D;二,1,D;三,1,C;

例4:【10年湖北卷】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C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答案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

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例5:【10年重庆卷】6.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农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答案分析】D(据末段,应指美国的大落杉矶都市区和波士顿城市区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全球化城市”,是今后的演变趋势,不属于“后现代演变”)

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因此,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比较一下,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注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例1:“优化”P2“真题在线”二,2,D。

例2:“优化”“随堂练习”一,2,C,P9。

例3:“专题评估(一)”一,1,C。“专题评估(二)”二,3,B。

例4:【10年湖南卷】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答案分析】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 社会竞争状态加剧 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 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

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6. 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常见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例1:“优化”P2“真题在线”一,3,D;二,3,D。

例2:“优化”“随堂练习”一,2,B;四,1,A。

例3:“专题评估(一)”一,2,D;三,3,A。

例4:【10年江苏卷】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C)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答案分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例5:【10年福建卷】10.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答案分析】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

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

例6【10年天津卷】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答案分析】答案:A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无中生有。C、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不一致。D、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7.曲解原文

主要指对词语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偏差,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则是利用文中某些词语(或短语)的多义性(歧义性)(这些词语或短语在原文中并无多义或歧义性),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例1:“优化”P2“真题在线”一,1,A;3,A。

例2:“优化”“随堂练习”一,1,C;2,B;二,2,A;五,1,C。

例3:“专题评估(一)”一,3,B;三,1,C;3,D。

例4:【10年福建卷】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答案分析】答案:BD。A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C项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E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例5【10年安徽卷】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答案分析】答案A。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8.信息遗漏

命题人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误题型,认真阅读,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就不难找出问题所在。

例1:“优化”P2“真题在线”二,1,C。

例2【10年湖北卷】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试题分析】答案B。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9. 逻辑错误

主要指命题者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即表述的语意不符合客观事理,不符合情理,没有道理。逻辑错误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充分且必要条件。

例1:“优化”“随堂练习”一,2,A;三,3,B。

例2:“专题评估(二)”一,3,A、C。

例3:【10年全国卷Ⅰ】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

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答案分析】答案A。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

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例4:(10年辽宁卷)2.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 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吗,并洗去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答案分析】答案D。《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

10. 指代不明:主要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指代错误。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原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此”等指代性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11.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表述的主要意思或主要原因,其他选项虽不算错误,但都是次要原因,或把主要和次要颠倒,因此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读原文,弄清主次。

12.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故意将肯定变否定或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或特称变全称,已然变未然或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或必然变或然等。

13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14.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15.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

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此外还有像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从理论上看,误点设置的角度是无穷多的,还可以从地点、人物、数量、断章取义、夸大其实、推理相反、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等方面入手,有的一选项设置了好几个误点,这都需要细心阅读,对照原文,不可走马观花。

三、小结

以上总结了有关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熟悉了命题的规律,在复习时就能增强信心。

1、树立一种观念: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一般常识性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3、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明确以下问题(1)文章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或介绍了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2)总的观点倾向怎样;(3)全文可分几个层次。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查找相关语句。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口诀:

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3.弄清概念莫发糊;4.修饰词语勿遗漏;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练习】

1.真题在线(见“优化”P1)(略) 2.随堂练习(见“优化”P9)(略)

3.优化专题评估一、二 4.检测(另见讲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p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