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词义分析(已排版)

更新时间:2024-06-13 05: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汉语词义分析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追亡逐北:追击败军。 另义:赶跑、驱逐、放逐。如:逐其王假,假亡走楚;逐臣逐客。

本义:指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

干戈:泛指作战武器,也可以代称兵事、战争。如: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引申义:

冲撞、触犯、冒犯。如:以其乘车干行。干行:冲撞军列。干国之纪:触犯国家法纪。

追求、求取。特指向统治者出谋献策以求取禄位。如:其欲干酒肉之味邪(追求、求取);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向统治者出谋献策以求取禄位)。 干预。如: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干谒:指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

古书中“干”通“乾”(没有水分或水分不多),干与树幹的“幹”也是两个字,干支是“幹枝”的比喻说法。

本义:房屋的正梁。如:极上有三穗禾。 引申义:

指北极星。如:譬众星之环极。

指最高的地位。如: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特指君位。如登极。

最高准则、标准。如:立名者,行之极也。

极点、边际、尽头。如四极废;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用作动词,则是达到极点、穷尽的意思。如:平原远而极目兮。(极目:穷尽其视力,放眼远望。)

达到。如: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用作形容词,则是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意思。如:地势极而南溟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用作副词,则是非常、最的意思。如:李广军极简易。 这些意义都与“极”的本义有引申关系。

常用义:渡过水流。如:济河,围令狐。 引申义:

指过河的地方,渡口。如:川既漾而济深。

帮助、给济、拯救。如: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受益,得到好处。如:万民以济。

1 / 17

成功、成就事业。如必有忍,其乃有济。

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如:济济多士;人才济济。

本义:指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天:又指天帝、上天。如: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凡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叫“天”。如:巧夺天工;天性如此;文章天成;天衣无缝。 引申义:

指头等大事。如: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头顶上刺字涂黑的黥刑也叫“天”。或以为把头发剃掉叫“天”。

本义:指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 引申义:

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如: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规律,道理。如:脩道而不貳,则天不能祸。

思想学说,政治主张。如:悦周公、仲尼之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理想,志向。如: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指美好的道德,常与“德”字连用。如: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指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引导、疏导。如: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遵循。如:君不若道虞、舜之道。 称道,述说。如:万户侯岂足道哉!

形声字。本义:走过,经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引申义:

超过,胜过。如: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过分,太甚。如:物过盛而当杀。

过失、过错。如:出入禁闼(小门),补过拾遗。 动词,犯错误。如:微二人,寡人几过。 责备、批评。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访、拜访。如: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形声字。指债款,债务。如: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作动词用,便是指收取债款,讨债。如:往责于东邑。 以上几种意义上古都写作“责”,“债”是后起字。 引申义:

索取、要求、责令之类的意思。如: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自己要求

2 / 17

严,对别人要求宽);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责问、责备、审问、责罚之类的意思。如: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

责任、职责。如: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

形声字。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如:于予与何诛?(对宰予还有什么可批评的呢?) 引申义:

要求,索取。如: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声讨,讨伐。如: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曹,曹国。首,第一)成语“口诛笔伐”即此意。

治罪、惩处。特指杀戮,消灭。如:不诛之则为乱。 诛有求取义,所以诛求同义连文。

诛有声讨、讨伐义,所以诛讨、诛伐同义连文。 诛有惩罚义,所以诛罚同义连文。

诛有杀戮、消灭义,所以诛杀、诛戮、诛灭同义连文。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 由仔细看引申义: (1)相貌。

(2)观测人的形貌来推测命运。 与“助”义有关的常用义:

(1)扶助,辅佐。又特指扶助盲人或扶助盲人的人。如:固相师之道也。 (2)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即丞相。 (3)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4)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如:愿为小相焉。 用作副词。

(1)互相。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又表示递相。如:父子相传。也表示相与,一起,共同。如:上下相安。

(2)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而不是相互施、受。如:杂然相许;若望仆不相师(你怨我不效法于你。司马迁语)。

本义:吃(饭)。如饭糗茹草。 引申义:

给人饭吃或喂牲口。如:甯戚饭牛车下。

名词,谷类熟食。如:毋抟饭(不要把饭弄成团)。 注意:

(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果叫食。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 / 17

(3)饭本来是动词,名词饭是派生出来的。

动词: (1)读shí,吃。如:食舍肉。

(2)读sì,给……吃。如: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 引申义:养活,喂养。如: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喂养义后来写作“饲”。) 名词: (1)读shí,泛指吃的东西。如:甘其食,美其服。

(2)读sì,特指饭。如:饭疏食,饮水;成语“箪食壶浆”。

本义:开门。如:夫人将启之。 词义扩展,泛指一般的张开、开启。 引申义:

开导,启发。

发生,萌生,萌发。 开拓,开辟。

陈述,禀告。如:堂上启阿母。 开始。如: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本义:把箭发射出去。如:百发百中;弹不虚发。 发是多义词,引申义较多。

(1)发生,产生;兴起。如: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出发;使出发,派遣。如: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3)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如: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发微(阐发微妙之处)。

(4)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如: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奋发:激烈显现);九年,赵贯高等事发觉(发:暴露。觉:被发现);其擿*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人和坏事)如神。

(5)表达,抒发,传布。如:发言盈庭;发号施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发泄或抒发愤懑)。

上古义比今义范围小。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

现代的国指国家,就是由国的这个意义发展出来的。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的国都。如: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古代常用义同今义“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 引申义:

4 / 17

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如: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家祭勿忘告乃翁。 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

本义:到。如:至则行矣;风雨骤至。

也可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到某时。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又表示达到最高的职位。如:孝武帝时,至代相。 极、非常。如:材之不逮至远也;陵见其至诚。 用作形容词则为最完美的。如:至人无己。

到,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至也”。它们在“抵达”义上同义。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遇诸涂。 引申义:

接触。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木遇之而叶脱。 知遇,遇合。如: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在“对待”义上与“接”相合,组为“接遇”。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这两个词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本义:升登,上。如:使老弱女子乘城。 引申义:

特指上车,乘车,驾车。如:禽之而乘其车。 又指驱马驾车。如:服牛乘马。

又指乘船,驾船。如:二子乘舟,汎汎(泛)其景(影)。 借助,利用,趁机会。如: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常用义:兵车。读shèng,如:缮甲兵,具卒乘。

引申义:兵车单位。读shèng。如:晋侯许之七百乘。

骑马始于战国,春秋时代所谓“乘马”,是乘马车或驱马驾车。

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矢交坠兮士争先;身先士卒;争先恐后。 引申义:

先做某事。如: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带头,做出表率。如:身执耒臿(农具)以为民先。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如:冯谖先驱。

表示时间,在……之前。如:郑先卫亡;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是”意思是在此之前。 作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示已故的。如: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作名词,表示祖先、先辈。如: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5 / 17

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 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

(1)动词。①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②延后,推后。如:博望侯留滞后期,当斩。

(2)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如: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先斩后奏。

(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如:后室、后宫、后世、后汉。 (4)表时间,在……之后。如:后五日复早来。

(5)名词,后代,子孙。如: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後与后不同)

本义:赐予、施予。如:则与斗 酒。

它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如:取与者,义之表也。 引申义:

附和、亲附。如:失其所与,不知(智)。 赞许、称道。如:吾与点也。 参预。如: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在其中。如:秦伯纳五女,怀嬴与焉。 以上读yù。

介词,跟,同。如: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父母不与言。 连词,和。如: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与”和“给”在古代汉语中是不能互换的。“给”的施予义是较晚才有的,它的本义是供给而不使匮乏。如:虏救死扶伤不给。不给等于说供不上。这个“给”就不能用“与”置换。同样“取与”义的“与”也不能换成“给”字。

本义:到,往某地去。如:造饮辄尽。 造朝:到朝廷去,上朝。 引申义:

造访、拜访。如:庾公造周伯仁。

达到某一境界。如:君子深造之以道。(君子依靠正确的方法来使自己达到高深的境界)即“造诣”。

另一义:制作,做,创造。

常用义:离开。如: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引申义:

距离。如:纣之去武丁未久也。(指时间距离) 除去、废除。如: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死亡的委婉语。如: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离开与靠拢相反,故“去就”对文。如: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6 / 17

离去与留下相反,故“去留”对文。如:曾不吝情去留。

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指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引申义: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如: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如:尽解党人而释之。

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如:战伐何当解?(何当:何时。) 打开,开放。如:严城解扉。 破碎、离散。如:天下土崩瓦解。

松弛,懈怠。如:胡虏益解。读:xiè,后写作“懈”。 对事理的分析,解释。如:君知其解乎? 理解,知晓。如:不求甚解。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 引申义:

阅读,诵读。如:好读书,不求甚解。

指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念dòu。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形声字。本义:到某地去。如:郁郁适兹土。在此意义上,適、之、如 同义。

適与往较近,但用法不同。適之如可带宾语;而往不带。如:晨往,寝门闢矣。“往之女家”,正是由于往不能带宾语,所以,往之连用才能带上宾语。

適、嫡、敵、谪 音近,互相通假。如:衣服礼秩如適(嫡);適人开户(敵)。 適与适不同,适常用为人名。

形声字。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如: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引申义:

捧着、提起。如: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如: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举出,提出。如:难偏以疏举。

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选举。如:董生举进士。

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检举,举报。如: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做,举动,发动。如:今举事一不当;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遂举吴中兵。 拔取,即占领。如:其势必举赵。

拿出、发动等义,有时含有整个拿出,全部发动的意思。如:愿王举国而听之。意即让全国都听从他;举引弓之民。意即发动所有会拉弓射箭的人。

包举,穷尽。如: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杀人如不能举。

7 / 17

作形容词有整个的意思。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举世闻名。

本义:指刀剑锐利,刀口快。如:金就砺则利。 引申义:

迅速,敏捷。如:子贡利口巧辞。 顺利,方便。如:时不利兮骓不逝。

利益,好处。如: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特指财利。如:毋示以利。 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

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如:怀抱利器;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国之利器也。 富有,丰饶。如: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注意:在刀器锐利义上,古人一般用“利”而不用“快”。 利、锐同义。利:刀口快;锐:锋芒尖锐。泛指锐利则相同。

形声字。本义:向人认错道歉。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引申义: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告辞。

告诉。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言辞相问候。如: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由推辞转为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衰退、消亡。如:形谢则神灭。 指草木凋谢。如:蔷薇花谢即归来。

会意字。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引申义:

指道德品质的忠诚,诚实。如:素信谨,称为长者。 真实,确凿可信。如: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用作副词,表示确凿的情态语气,也含有果真,的确之类的意思。如: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实践诺言,守信用。如:已诺不信则兵弱。 相信,信任,信奉。如:其父信之。 信约,盟约。如:以继好结信。

指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如:所以书幡信也。

指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如: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 指传送书信的人。

信件、书信(晚起义)。 注意

8 / 17

先秦书信义用“书”,信常常假借为屈伸的“伸”。如:平居不可屈信。

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如: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引申义:

财货、物资。如: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 指实利。如:是以县官不失实。 充实,充满。如:狗马实外厩。

指果实及谷物。如:彼黍离离,彼稷之实;华实蔽野。 指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如:名者,实之宾也。

诚心实意,忠实。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忠虑忠纯。 副词实在,确实。如: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本义:指心意真挚,由衷恳挚的思想感情。如:乃能衔哀致诚。 引申义:

真实可信。如:诚哉是言也。

实在,的确。如: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注意:

在诚实,真实的意义上,诚、实、信三字同义。诚与实更近些,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则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致。故可曰:诚心诚意,实心实意,而不说信心信意。

若作副词,表示果真、的确的意思,三字同。

本义:护养幼儿。如:长之养之,如保赤子。 泛指保护、保全。如:少而强者不可保。

恃、依靠。如: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跟随流亡的人不要依恃自己的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有罪。) 固守、防守。如:复入保城。

保有,据有。如: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

安、安定。如: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保与安为变文同义) 用作名词,则指保育幼儿的妇女。如: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保:保姆。 又指保护婴儿的包裹衣。如: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作褓。 又指护卫用的城堡。如:公步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后作堡。

古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 引申义:

军队。如:加之以师旅。

指一同,俱。如: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9 / 17

又指在外的人。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又为在外,在异乡。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指野生的,可能与“在外”的意义有一定联系。如: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后作穭。

本义: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如: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引申义:

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义同“治”。如: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 指治理狱讼的法官。如:遂下于理。

纹理。如:璧袭无理(璧玉重合在一起便没有纹理)。

条理,情理,道理,规律。如:井井兮其有理也;势不同而理同。

治理得很好,井井然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如:本事不理(农业生产没有管理好)。

理与治同义,为动词是治理;为形容词是治理得好。但两字本义来源不同,理为台玉,治为治水。治是对水道加以修整,使之完善,因此凡可以修整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治广于理。理主要是用于对纷乱凌杂事物的治理。得其条理是理这个词意义核心的重要特点。

本义:到达,通达。如:凉州之兵始达咸阳。 引申义:

通达事理。如: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胸襟宽广,豁达。如: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 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

通行的,共同的。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达与通义近,通字重在强调通往、通向,侧重于过程;达字则重在强调到达,达到,侧重于结果。如: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吾请达王 句东。

本义:指不弯曲的,跟“曲”或“枉”相对。如:木直中绳。 引申义:

指道德品质的正直,忠直。如: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径直,直接。如: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虚化为副词,简直之意。如: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

当着,迎对。如:主人立阼陛下,直东序西面;汉武之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价值、工值。如:象床之直千金。

直与特古间相近,故作副词用也有仅仅,只不过之意。如:不可,直不百步耳。 又表特意,故意之意。如:直堕其履圯下。

本义:包含给予和接纳两义。如:今我受(接纳)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后给予义由授专表。

10 / 17

引申有遭受之义。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本义:指雄性的牛马。 引申义:

突出、特别。如: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单独,单单。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又虚为副词,仅仅,只不过。

形声字。本义:指徒步而行。如:舍车而徒。

引申义:步兵。如:帅徒以往。师徒连用,则泛指军队。如: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军之师徒。 指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如: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

特指门徒,弟子。如: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又泛指同伴,手下人。如: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指服劳役的人,仆隶。如:则徒隶之人至矣。

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如: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徒劳无功。 徒、特、直、但,古音声母相同,用作副词皆有仅仅,只不过之意。

本义:疾速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如: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引申义:

泛指一切动作行为的疾速,紧迫,即赶快,立即。如: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

指促使对方立即采取某一动作行为,即催促、督促。如: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后为促。 归向于某一方面,倾向于某种情况。如:以趣本务而外末作。 旨趣,意向,情趣,兴趣。如: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与趋音近,一般表奔向、归向义用趋,读平声;表旨意、情趣义用趣,读去声。

坐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如:席不正不坐;到则披草而坐。 引申义:

指所坐的位置。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后为座。

坐在古代常用为法律术语,指因……犯罪,触犯法律。如:又坐贼杀不辜……数罪。 判罪,定……罪。如:广汉竟坐要斩;副有罪,当相坐。

坐在中古时还用为介词,表示原因。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坐:因为。

本义:指人民聚居的城邑。就是说,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区就叫都。 引申义:

11 / 17

泛指邦国的都城。

诸侯贵族的宗庙所在地(即都城)叫“国”,诸侯子弟或卿大夫的宗庙所在地(即采邑)叫“都”,一般的城邑则叫“邑”。 指城市。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建都,动词。如: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聚集,汇总。如:水泽所聚谓之都。

总是,完全。演变为现代汉语常用的副词。

表示处所。如:不如早为之所。 引申义:

指抽象的处所、场所,等于说“地方”。如:虽众,无所用之。(虽然军队人多,却没有地方用它。)

成为特殊的代词。如:政在家门,民无所依。(政权分在卿大夫手中,民众没有依从之处。) 表示约数,应念xǔ,后代写作“许”。 用于表示被动。

表示向前倒下。 引申义: 指死。

先秦古书中的“斃”通常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本义:指煮熟的带汁的肉。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现代汉语所说的“羹”指汤。

本义:放置、安放。如:舍诸灵台。 引申义: 放下。

放置义既可表示弃置不用,也可表示留置待用。如: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废弃我们的农事而妨害国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郑:即存留郑国而不消灭它)。 指留着生命不杀。如:楚子舍之以归。 安身止息。如:舍止人人自便。

特指军队住下来。如:凡师一宿为舍。

在外住宿的处所也叫舍。“宿舍”“寒舍”等义即由此引申而来。 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也叫“舍”。如:退避三舍。

12 / 17

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作动词用,表示使之完整,所以“完”又有修缮、修整之意。如:大叔完缮。

在先秦汉语中,完没有完了、完毕之意,今天所常讲的“完了”“完毕”,在上古一般说“毕”“竟”“尽”。 完与全也有差别。

完:是完整无缺,没有破损,着重于同一整体而言;全:是齐备,没有差少,着重于各个方面的数量而言。如:巢非不完也;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本义:询问。如:敢问何谓也? 引申义:

访问。如:天王使南季来聘。

责问。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慰问,问候。如: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问讯,音讯。如:公问不至。

注意:问、访义近,都有询问之意。问:泛指提问,访还包含上门求问、征询意见之意。

本义:农田。

表示打猎。后写作“畋”。

耕作田地也叫“田”,后写作“佃”。如: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不要去耕种大面积的田地,否则就要荒芜而遍生莠草)。

本义:坠落。后写作“坠”。如:陈人城,板队而杀人(城:筑城)。 又表示队列。如: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军队编制单位。如:队,军二百人为一队。

本义:轻慢,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如: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怠慢。如: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 表示不及时,迟了。如: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缓慢,行走迟缓。

本义: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 示和视

两字古音相同,意义也相近,但语法功能不区别。视表示看,示则表示让人看,显示。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3 / 17

较早义:事,事情。如:昭伯问家故,尽对。

特指不幸的或意外的事,事故,事变。如:国有故。 旧的,原来的。如:广骑曰:“故李将军。”

旧的、原有的事物。如: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旧交,老朋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因、缘故。如: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虚化为连词,相当于因此、所以。如: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副词,常用义有:1、原先,从前。如: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凭藉边郡太守的身份率领军队驻防。) 2、本来。如:此物故非特产。 3、故意。如:吴广故数言欲亡。

本义:指地势高低悬殊(偏重于指高)。 引申义:

地势险峻、危险。

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如: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在先秦古书中,指地势不平,而不是险峻。如: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如:履险如夷。 指防御工事。如: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古称长江为“天险”,即天然的防御屏障。 指险恶。如:上闇而政险。(闇:昏庸) 险与夷对文。

险与危在表示高峻义上同,但危不表起伏不平,险不表危害损毁。

本义:指记录下来作为标志。不仅表示用语言文字标记,也表示用心记住。如:默而识之。如: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读zhì。 引申义:

知识,认识。如: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读shí。

本义:毁坏。如: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 引申义:

军队被摧毁击破。如:齐师败绩。

用于使动,摧毁敌军。如:败宋师于黄。 事情没办成。如:夫功者难成而易败。 鱼肉腐坏。如:鱼馁而肉败,不食。

先秦败与坏义近。坏偏重指宫室建筑的毁坏。如:坏大门及寝门而入。这个意义不用败。败事可以说坏事,但击败敌军、成败、腐败等意义不用坏。

本义:人体有生理上的疾病,多指重病,名词。如:性伤谓之病(生理受到损伤就叫做病)。 又为动词,有病,得重病。如: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因劳累而精神极度疲困,生理上处于不正常状

14 / 17

态,也叫病。 因饥饿而生理受到损伤,也叫病。 身体受伤,伤得很重,也叫病。 引申义:

毛病,弊端。如: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困难,不利,形容词。如: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秦。

用作使动,意思是使……生病,使……困苦。如:则天不能病。 用作意动,以……为苦。如: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忧虑,担心。如:君子病无能焉。

上古一般的病只称疾,不称病。病在上古一般指重病,重伤。

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申义:

排列战阵,摆开阵势。如:师陈于鞍。

名词,战阵。如: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后作阵。 向上陈述,陈说。如: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久,陈旧,与新相对。如: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如: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本义:安定。如: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引申义:

固定。如:韩厥俛,定其右。 平定。如:行略定秦地。

确定,决定。如: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止息,停止。如:乱靡有定(靡:无)。

本义:指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 引申义:

凡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也统称幣。 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也叫幣。

泛指财物。如:以珠玉为上幣,以黄金为中幣,以刀布为下幣。 汉代幣专指钱币。

贿

本义:财物。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指赠送财物。如:宋人重贿之。

贿赂(后起义),即为了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送钱财。如:公然白日受贿赂。 贿与赂义近。贿常用为动词,赂多用为名词。

贿赂连用,也是动宾结构。贿指一般性的财物。赂还用于指土地城邑和礼器的赠送。

15 / 17

本义:一分为二。 引申义:

分开、离心离德。如:子盍早自贰焉(把自己和曹公区分开来)。 原物的复制品、仿造品也叫贰。 事物不统一也叫贰。

贰与二音同义近。二是一般的数词,贰则含有一分为二的意义。

本义:指建筑物之类毁坏。如:大室之屋坏。 用于使动,即破坏。 也指事物的毁坏败坏。 生物受到损伤也叫坏。 军队溃败也叫坏。

古代汉语坏没有不好的意思。

本义:致力,从事。 引申义:

所致力的事情,事务。如: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副词,一定,务必。如:君子这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 务与事意义相近,但有一定差别

事用作动词是指做事情,从事某项工作。

务用作动词也指做事情,但不是一般的做,而是致力于某件事,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去做。如: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事用作名词指事情,事务。如: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务用作名词指事情,事务,但不是一般的事,而是迫切要解决的事,是要事、急务。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事可以特指军国大事。

务引申为务必,力求之类的意思。如:务使以时益种五谷。

本义:俯视。如: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引申义:

从上往下。如: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诸:语气词)。 上级面对下级,高贵的面对卑*的。如:临众发政而治民。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遇到,碰见。如: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苟:苟且,随便) 哭,眼泪往下掉,多指哭悼死者,读lìn。如:窆不临其穴。

16 / 17

17 /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p76.html

Top